高中华、孙新 中央党校党史部 100091
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第10期
关于我国城市灾害史的研究情况,近些年出版了一些论著,现就其特点及研究趋势作简要概述。
一、专著类成果
(一)理论性探讨,主要是当代城市防灾救灾的分析和研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金磊编著《城市灾害学原理》(气象出版社1997年版)、万艳华编著《城市防灾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张梅颖《城市灾害管理》(群言出版社2004年)、王绍玉、冯百侠著《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重庆出版社2005年)、夏岑岭著《城市防洪理论与实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金磊所著《城市灾害学原理》一书是国内从学科建设上专门研究城市灾害学的第一本专著,从科学体系及方法对策上提供了综合减灾方法学思路。本书从讲授城市灾害及减灾原理出发,对城市灾害及事故案例选材,注重其规律性的介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突出科方法、规划设计方法的介绍,注意从文化学视角对城市减灾科技、管理、法制等方面提出综合对策;采用对比方法,尤其结合国内外大都市减灾状况予以系统化研究,具体结合北京减灾实际作了实证;结合现代化城市综合管理提出了一系例新概念:城市减灾保障、城市社区安全及安全文化建设、小康住宅与小康安全、城市家庭安全计划等,并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诸方面作出新界定;作为跨世纪的思考,本书还大胆预测了21世纪中国城市灾害形势及应采取的综合减灾对策。
《城市防灾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灾害及城市灾害、城市防灾学及其相关研究等范畴,分析了地震、洪灾、地质灾害、火灾、空袭等城市主要灾害,概述了城市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以及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着重阐述了城市抗震防灾等城市防灾规划与防灾工程设计的方法与程序。本书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微观性研究与宏观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城市防灾学科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城市防灾规划设计这一重点内容,从而使本书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超前性,又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城市灾害管理》一书概述了城市及城市灾害的要义、城市灾害的种类及其特征、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由来和演化,特别是分过去、现在、将来三篇对城市地震灾害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概论,阐述了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和构建我国城市灾害管理体系的设想,介绍如何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有效应对灾害以及政府在灾害管理中的职权和法律责任,还对我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进行了探究,最后,还介绍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城市的防灾。在结语里,作者从城市灾害的角度出发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城市的健康发展问题,以此提高人们的防患意识,提高城市灾害管理水平,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防患于未然,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繁荣,更加安全。
《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一书:首次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全书共4编23章。第1编8章是总论,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第2~4编15章为分论,对各种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特征与现状及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具体分析。书中着重探索了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出了若干有见地的建议和对策,构建了系统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为各级政府制定应急预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个案性研究成果
一类是某一个城市的研究郭俊理主编《宝鸡城市灾害与城市安全》(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赵淑静著《唐山市水旱灾害及水资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等;另一类是某种灾害的研究,如夏岑岭所著《城市防洪理论与实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等。
《宝鸡城市灾害与城市安全》一书以多年积累的调查、调研资料为依据,对宝鸡城市现存的主要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问题从孕生环境、成生机制、时空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宝鸡城市灾害与城市人口、社会经济活动的时空拟合规律,进而分析宝鸡城市灾害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影响效应,据此进行了宝鸡市城市安全评估和安全性分区,提出了宝鸡市城市综合减灾和安全保障的建议与措施。
赵淑静著《唐山市水旱灾害及水资源》一书该书以翔实的内容编写记录了唐山市几个时期的水旱灾害及水资源状况。此书共11章和1个附录。第一章水旱灾害简述,第二章洪水灾害,第三章防洪工程建设与减灾措施,第四章涝渍盐碱灾害,第五章干旱灾害,第六章防旱减灾对策,第七章城市缺水及其危害,第八章农村人畜饮水,第九章水土保持,第十章基本对策与展望,第十一章水资源。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理论性、实践性强,为今后的水利工作积累了可靠资料。
《城市防洪理论与实践》一书共十三章,第1章综合论述了城市洪水灾害的特点、防治措施以及我国城市防洪状况;第2、3章为城市防洪规划,主要包括城市防洪标准、总体规划、洪水计算;第4、8章为各种类型洪水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工程设计方法,包括堤防工程、堤岸防护、河道整治、山洪防治、城市排涝、泥石流防治、防洪闸和交叉建筑物;第9章论述了城市防洪工程的管理设计方法;第10—12章论述了城市防洪的环境评价、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原理和方法;第13章论述城市防洪的各种非工程措施。对城市洪水灾害及城市防洪的认识、城市防洪总体规划、各类工程措施设计、工程设计与管理以及防洪工程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等方面都从理论到方法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并收集了许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城市防洪实例。
(三)历史上城市灾害及救灾研究,主要有四川城市、福州市、唐山市等地的研究。
一类是关于一个省区城市的描述,如如郭涛著《四川城市水灾史》(巴蜀书社1989年版)、王振忠著《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另一类是关于某一个城市灾害的描述、于德源著《北京灾害史》(同心出版社2008年版)、尹钧科、于德源、吴文涛合著《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唐山地震救灾史》编写组编写《天灾和人——唐山地震救灾史》(1985年版)等。
《四川城市水灾史》一书共8章,首章对四川的河流与沿江城市、城市历史水灾、有关四川城市水灾的史料作简要概述。以下六章完整地叙述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长江干流沿岸城市在历史上遭受洪水灾害的情况。最后一章探讨了四川城市水灾的普遍性、季节性、周期性、区域性及社会原因,书后附录有“四川城市水灾记”、“四川城市历史沿革简表”、“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几次洪水概况”。
《北京灾害史》一书是作者根据大量史料主要对北京地区上述五种历史灾害进行个案分析和综合研究。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北京历史重大灾害个案研究,其中包括洪涝33次,旱灾37次,蝗灾25次,瘟疫16次,地震12次,重点记述了北京地区曾经发生过的奇灾大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索灾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灾害观,鉴往知来,防患于未然。下编为北京地区灾害历史的编年,汇集了自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近2000来各种史籍、文集、笔记、类书、县志、档案、金石所记载的北京地区灾害历史的资料。全书92万字,是一部研究北京地区灾害历史的资料大全,也是一部有关灾害学的富有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巨著。这本书首次全面考察了自汉代以来北京地区洪涝、旱灾、蝗灾、瘟疫、地震的成因和防御措施,是对北京地区汉代至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全面总结,并对当前北京地区减灾、防灾工作提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个案性研究成果还有:《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是一部自然灾害与城市社会生活史的概述性著作。另外,钱钢、耿庆国著《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展示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天津大水、1942年河南大旱、1943年广东大旱;“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有1969年渤海湾冰封、1969年汕头台风、1972年华北大旱、1975年驻马店大水、1976年唐山地震(及1966~1976年10年强震活跃期)等。
二、研究论文
1、学位论文方面的成果
其中,硕士论文有张恒宇《福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步研究》(福建师大2008届)、蒋云根的《上海市综合减灾管理体制研究——以上海市民防办公室承担减灾职能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有李明《大城市构建整合性减灾管理模式之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05届)等。
《福建城市历史地理初步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动因、研究对象、城市历史地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需要突破的难题。第二部分从宏观方面介绍了福州城市发展的地理基础,分析了福州城的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第三部分从微观方面介绍了福州古代、近代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系统总结了有史以来福州城市发展与平面布局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了历史时期福州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三面环山的自然环境条件、区域性政治中心的负面影响、区域粮食生产状况、运输技术发展缓慢,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给城市建设带来极大破坏,风水观念的盛行等。
《上海市综合减灾管理体制研究——以上海市民防办公室承担减灾职能为例》一文以上海市民防办公室未能有效承担减灾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上海市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与不足。重点研究了上海市综合减灾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与运行现状,上海市综合减灾管理体制无法顺畅运行的制度层面原因,上海市综合减灾管理体制无法顺畅运行的制度层面原因,上海市民防办公室未能有效承担减灾综合协调职能的原因,以及解决有关矛盾的对策和相关方案。
《大城市构建整合性减灾管理模式之研究》一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该选题的研究背景、理论综述,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概述了整合性减灾管理模式的相关概念和战略管理理论在整合性减灾管理模式中的应用。第三部分分析了整合性减灾管理模式的内涵、总体框架及其在大城市的适用与创新。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大城市面临的灾害环境、当前管理模式的弊端、大城市的减灾管理能力使大城市构建整合性减灾管理模式具有很大必要性。第五部分以北京探索构建整合性减灾管理模式为案例分析了构建整合性减灾管理模式的前景与面临的困难。第六部分介绍了大城市整合性减灾管理模式构建的两种思路以及操作与实施等。
2、学术论文
代表性成果有《唐山大地震中的抗震救灾斗争》(《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谢永刚的《古代北京作为首都时期的水旱灾害赈济措施探讨》(《农业考古》2001年第1期)
《唐山大地震中的抗震救灾斗争》一文对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整个过程和党领导人民救灾的伟大抗争做了完整的梳理和总结,探讨了从大地震发生以后党领导人民迅速建立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10万人民解放军奔赴唐山到具体解决灾民饮水、食品、临时住所等紧迫问题,抢救伤员的紧张战斗,灾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防疫工作的概况,认为这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唐山大地震后,出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人间奇迹。
《古代北京作为首都时期的水旱灾害赈济措施探讨》一文侧重对元明清时期首都北京地区的主要赈灾措施进行了探讨。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元代对大都地区的水旱灾害的救济措施,第二部分介绍了明代主要的赈灾措施,第三部分介绍了清代的救灾措施。全文运用大量详实的史料,行文严谨,可信度高。
三、研究特点
城市灾害史的研究是城市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随着城市史研究的日趋重要,灾害史也正得到不断的重视,出版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从城市灾害史研究的成果总量来看,显然与城市生活史、社会史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出现,既有资料缺乏等客观因素,更有对其研究价值认识不足所致的主观因素。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除了对北京灾害史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外,其他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研究则较少。除了总量少这一特点之外,在研究模式上也需要进一步多元化,有值得亟待深入探讨的空间。
关于城市灾害史研究的资料,除了散见于一些正史外,还见于一些地方文献中,包括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都值得深入挖掘和收集。
从研究趋向看,为推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可进行某一城市灾害史研究,或对某个时期某城某灾进行重点性分析和研究,如关于北京历史上蝗灾的研究、天津历史上水灾的研究等等,都很有史料保存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综合来看,我国城市灾害史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于此,并有更多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不断问世。
(高中华中央党校党史部副教授;孙新中央党校党史部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