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灾荒史话 学人文集 饥荒档案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灾荒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灾荒史论坛 >> 饥荒档案 >> 资料索引 >>
试论明代的荒政史籍及其价值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5-23

鞠明库

文章来源: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 

作者简介:鞠明库,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灾荒史、历史文献学。 河南新乡 453007

 

[摘要]明代是荒政史籍急剧发展的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它们不仅是明代史籍的一部分,更是明代荒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反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概而言之,主要有三点:其一,资世致用的实用价值;其二,反映历史的史学价值;其三,保资料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明代;荒政史籍;实用价值;史学价值;文献价值

 

救济灾荒是每一个朝代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每一个朝代也都为之进行过可贵的探索,久而久之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诸如有关灾荒救济的制度、措施、经验、见解等,总结这些历史财富对于指导灾荒救济和进行荒政建设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明代荒政史籍的研究虽有学者涉及,1〕但犹有缺漏,本文意在补缺弥漏,以显其在明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一、急剧增多的明代荒政史籍

荒政史籍是历代救荒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邵永忠先生曾为之作过界定。他认为:“荒政史籍是以古代救荒活动及其相关的法令制度、政策措施、思想见解等为记载内容的政书体史书。”〔2〕事实上,明代以前荒政史籍并不多,根据邵先生的考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荒政专书应该是尤袤《遂初堂书目》“本朝故事类”所著录的《富文忠公青州赈济录》。因此,南宋董《救荒活民书》只能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荒政史籍了。《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该书云:“是书前有自序,谓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救荒之策,下卷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3〕此书由于其切于救荒实际,非常实用,因而不仅受到南宋朝廷的重视,而且也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后世救济灾荒的重要参考。如元泰定二年十二月壬寅,“大宁路凤翔府饥,禁酿酒。右丞赵简请行区田法于内地,以宋董所编《救荒活民书》颁州县。”〔4〕元代流传下来的荒政史籍也不多,只有欧阳玄的《拯荒事略》和张光大的《救荒活民类要》两部。前书较为简略,辑录宋代以前救荒事例二十二条。后书对董氏《救荒活民书》进行了增补,补入了元代救荒之政和相关事例。除以上所提存世的几部外,宋元时期的荒政史籍,还有一些在史志书目中也另有著录,如宋人富弼的《救济流民经画事件》、刘珙的《江东救荒录》、丁锐的《仁政活民书》等。但总体而言,宋元时期的荒政史籍数量并不多。这说明,宋元时期荒政史籍的编纂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到了明代,灾荒较之前代更为严重,邓云特先生《中国救荒史》对明代灾害的论述和笔者对明代自然灾害数量的统计都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5〕随着灾荒的加重,封建政府的荒政建设逐渐走向完善,故而反映这一时期灾荒及荒政建设的荒政史籍就大量出现了。

以下是笔者搜索到的明代荒政史籍,虽无法一网打尽,但大体反映了明代这类史籍的基本情况。

以下所列是笔者爬梳史志目录而得。由下表可知,明代出现的荒政类史籍至少有四十部,其中存世的至少有二十部。与宋元时期的寥寥几部相比,这类史籍在明代可谓获得了极大发展。

明代荒政史籍一览表

作者

书名

卷数

存佚

资料来源

朱熊

《救荒活民补遗书》

3

《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73

林希元

《荒政丛言》

不分卷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屠隆

《荒政考》

1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何淳之

《荒政汇编》

2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钟化民

《赈豫纪略》

1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俞汝为

《荒政要览》

10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刘世教

《荒箸略》

不分卷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周孔教

《荒政议》

不分卷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周孔教

《救荒事宜》

1

《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75

陈继儒

《煮粥条议》

1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毕自严

《灾议》

不分卷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陈仁锡

《荒政考》

2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孙绳武

《荒政条议》

不分卷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张陛

《救荒事宜》

不分卷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陈龙正

《救荒策会》

6

《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收录

祁彪佳

《救荒全书》

18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祁彪佳

《辛巳救荒小议》

1

祁氏远山堂抄本

祁彪佳

《辛巳越中荒政纪》

1

祁氏远山堂抄本

毕泮

《救荒急务录》

2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王象晋

《救荒成法》

1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何孟春

《备荒书》

1

《千顷堂书目》卷9

于仕廉

《救荒策》

1

《千顷堂书目》卷9

宋窾

《荒政辑略》

 

《千顷堂书目》卷9

贺灿然

《救荒议》

1

《千顷堂书目》卷9

蒲登臣

《救荒续录》

不详

《千顷堂书目》卷9

龙诰

《庐阳荒政录》

不详

《千顷堂书目》卷9

张世昌

《西江振粟策》

不详

《千顷堂书目》卷9

张朝瑞

《金华荒政》

不详

《千顷堂书目》卷9

张朝瑞

《常平仓记》

不详

《浙江通志》卷254

史记事

《救荒补遗》

2

《千顷堂书目》卷9

陈幼学

《救荒全书》

不详

《千顷堂书目》卷9

杨德周

《荒政纪略》

1

《千顷堂书目》卷9

倪复

《救灾集议》

不详

《千顷堂书目》卷9

不详

三河闻荒条议

2

《千顷堂书目》卷9

不详

九江府条议

1

《千顷堂书目》卷9

不详

煮粥议

 

《千顷堂书目》卷9

不详

《长洲县救荒全书》

8

《千顷堂书目》卷9

刘漫塘

《荒政续编》

不详

《文渊阁书目》卷3

姚思仁

《救荒全书》

不详

《浙江通志》卷254

顾凤祯

《济荒书》

不详

《浙江通志》卷254

 

二、明代荒政史籍的内容

明人荒政史籍,从收载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对前朝及当代救灾措施、经验的收集和总结,包括对其利弊得失的评析。《荒政考》作者屠隆面对严重的灾荒,“参古人之成法,顺南北之土风,察民病之缓急,酌时势之变通,作《荒政考》以告当世,贻后来。”〔6〕该书总结了古今救灾经验共三十条,作者自认为这三十条经验“皆救荒之要策,经效之良方”〔7〕。何淳之的《荒政汇编》“仿《周礼》十二荒政,附以历朝蠲恤恩例并诸钜卿权宜故实,分门析类,棋布星列,靡不凿凿可行。”〔8〕全书共分停蠲、赈济、储蓄、抚恤、发仓、平粜、倡义、煮粥、给粟、择令、治盗、治蝗、权宜、感应、水利、阴报等十六类,每个类目何淳之都追述其根源、总结其作用、条列先秦至明代间所施行之事例,最后以按语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万历间胡宗洵曾给予该书高度评价,认为“是编固救荒之斗极也”〔9〕。俞汝为的《荒政要览》“首诏谕,次奏牍,又次救荒总论,平日预备、水旱捍御、饥馑拯救,与夫荒后宽恤、遇荒得失、荒政树艺、救荒本草,胪分类列,定为十卷。大都先事有备,御患有经,古今法术,可裨民艰,搜猎无遗。”〔10〕每一类目又分若干条,每条一般按时间先后次序胪列,明代部分列于每条最后。孙绳武的《荒政条议》提出了备荒的八条主张:“兴水利以预旱涝”、“公土产以广利赖”、“训俭约以裕积贮”、“复常平以兼义社”、“预督率以消蝻患”、“巡阡陌以课农桑”、“申保甲以便防赈”、“新功令以严责成”和救灾的五项措施:“通官粜以资转运”、“议修缮以利公利”、“修苦行以感人心”、“分煮赈以周物情”、“治克冒以溥实惠”。陈龙正的《救荒策会》因是晚出,更是总汇众家荒政史籍而成。当然,陈龙正并非简单辑录他书之言,也间附己见,同时还将自己的救荒实践及对救荒问题的见解收录其中。陈仁锡的《荒政考》则换了一个角度来探讨荒政,其卷上从人主、宰相、司农、台谏、监司、太守、县令、乡绅八个方面考察了明代及以前社会各阶层的荒政活动及其作用,卷下则详细收载了明代项忠、韩雍、于谦、王阳明等人的救灾实践及相关救灾文献。以上所列文献虽内容有别,形式各异,但无论是追古还是载今,目的都在于总结荒政经验,为明代灾荒救济服务。

其二,对自己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救灾活动的记录与总结。如林希元的《荒政丛言》是作者结合自己泗州救荒的经验加以充实而成,认为救荒之政有“二难”、“三便”、“六急”、“三权”、“六禁”、“三戒”。周孔教的《荒政议》将救荒之政分为“六先”、“八宜”、“四权”、“五禁”、“三戒”等项,“其条款甚备,其文告甚繁,古今救荒之事,弗撮载于此矣”〔11〕。钟化民的《赈豫纪略》是作者万历二十二年前后在河南救灾的真实记录。刘世教《荒箸略》虽没有完整记录万历三十六年整个救荒过程,但对救荒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进行了论述,是作者万历三十六年救荒心得的反映。是书分蠲、赈、籴、贾、禁五部分进行探讨,其中赈是主体,分八篇详述。陈继儒的《煮粥条议》记述了万历三十七年华亭、青浦的赈饥情况,并列举了赈粥应注意的事项一十四条,是有关灾年煮粥事宜的专门文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毕自严的《灾议》记述了万历四十三年至四十四年间山东的一次饥荒,并提出具体的救灾建议。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其一为“灾民苦楚”,描述了此次灾荒的严重状况;其二为“拯救恩波”,提出救灾的具体措施;其三为“善后事宜”,讨论了灾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的具体办法。张陛的《救荒事宜》记述了万历间自己的救荒经历,并提出了“救荒之十法”:“聚米法”、“踏勘法”、“优恤法”、“分别法”、“散米法”、“核实法”、“渐及法”、“激劝法”、“平粜法”、“协力法”。此外,从书名判断,龙诰的《庐阳荒政录》、张世昌的《西江振粟策》、张朝瑞的《金华荒政》等可能也属于这类荒政史籍。这类史籍所载的具体救灾经历以及所总结的救灾成功经验,切实可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三,对前代荒政史籍的改编与汇辑。这种情况以朱熊的《救荒活民补遗书》较为典型。是书在宋代董《救荒活民书》和元代张光大《救荒活民类要》基础上,“正其伪,补其缺,而去其繁文,又以本朝列圣所下诏敕有关于荒政者,及采《为善阴骘》所载前代救荒之人续之,间以己意为之论断”〔12〕。全书变原书三卷为上、下两卷,其中上卷记载历代救灾事例和救荒实政;下卷论列救灾措施和救荒策略,附载元、明两代的救荒之政。有了此书,“古今救荒之道,一展卷而尽得之。”〔13〕此书虽名为补董之作,但着眼点在于明代社会。周孔教的《荒政议》将救荒之政分为“六先”、“八宜”、“四权”、“五禁”、“三戒”等项,明显有模仿(或者说改编)林希元《荒政丛言》的痕迹。然虽“提纲皆本于林希元,而其见损益,则亦因乎时地”〔14〕。陈龙正的《救荒策会》因是晚出,更是总汇众家荒政史籍而成,其编汇对象既有前代的,也有本朝的。当然,陈龙正并非简单辑录他书之言,也间附己见,同时还将自己的救荒实践及对救荒问题的见解收录其中,内容非常丰富,对后世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以上所提荒政史籍对明代的荒政建设经验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是研究明代荒政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当然,如果单就某一种史籍而言或许有遗漏,但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有关明代荒政建设的经验在那里得到了系统总结。

 

三、明代荒政史籍的价值

灾荒问题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和国家的稳定,加之明代灾荒之严重前所未有,因此编撰荒政史籍、指导灾荒救济就成为那个时代非常急迫的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众多的荒政史籍,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概而言之,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世致用的实用价值。

在频繁而严重的灾荒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大量荒政史籍,既是时代需求的产物,更是为解决时代所面临的问题而来。其编撰者或为领导、参与过救灾活动的政府官员,或为关注灾荒民生的乡间士绅,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编撰动机必然是以关注现实、资世致用为主要目的。如林希元领导过泗州灾荒救济,他就是将“或已行而有效,或欲行而未得,或得行而未及”的救灾经验和体会加以整理,撰成了《荒政丛言》,并认为其内容“可施于今日者也”〔15〕。何淳之也是将历代救灾措施、经验“汇编成帙,付之梓人,用备考镜”〔16〕。屠隆作《荒政考》目的在于“以告当世,贻后来”〔17〕。不仅如此,明人对荒政史籍抱着非常高的期待,希望能成为当代及后世救济灾荒所依据的蓝本。如孙绳武希望自己的《荒政条议》能“立为一定之法,期垂百年之利”〔18〕。金汝砺认为俞汝为《荒政要览》所收皆“垂厥要法”,可“付之剞劂氏,悬于国门,千金不易。行将什龙珍之,为官师长人者一助,而仰体祖宗休养元元至意,直贻社稷于苞桑之固,其毅夫仁人之究心哉!”〔19〕诸如此类,兹不赘述。可见,这些荒政史籍资世致用的目的,是非常明显的。

为达到资世致用的目的,这些荒政史籍还将阅读对象主要定位在各级封建官吏群体。很明显,各级官吏无疑是国家荒政措施的实施者、灾荒救济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荒政史籍中总结的救灾措施,无论有多么完善,最终还是需要各级官吏来实行。因而,荒政史籍的作者和刊印者无一例外地首先将各级官吏作为自己的阅读对象。如屠隆就认为,《荒政考》要达到“以告当世,贻后来”的目的,“维司牧者留意焉”〔20〕。该书后跋亦云:“凡此三十条,皆救荒之要策,经效之良方。余考证古今,间参己见,不略不迂,颇得肯綮。……当事者采而行之,天下之福也。”〔21〕胡士螯在《荒政汇编序》中云:“公尝采古今救荒故实,积之成帙,已复集我历朝蠲恤恩例,合为一书,命之曰《荒政汇编》,将付剞劂,以布之有司。”〔22〕胡中洵在《重刊荒政汇编跋》中也指出:“是编固救荒之斗极也,因亟付剞劂氏,以公诸司牧者,且广公之惠于全蜀云。”〔23〕毕自严在谈到作《灾议》意义时说:“使异时东土有司,常思凶荒猝至之可虞,廪庾储蓄之当早,将汲汲乎为未雨衣衤如之图矣。”〔24〕显然,在荒政史籍的编撰者和刊印者看来,“有司”、“司牧”是这类史籍的首要阅读对象,只有各级官吏将荒政史籍中总结的好的救灾经验付诸实践,才最终达到了目的。

实际上,明代有些荒政史籍得到朝廷的重视,并作为救荒的范本,甚至被各级官吏奉为圭臬。如林希元的《荒政丛言》疏,嘉靖八年三月上奏后,嘉靖皇帝“以其疏切于救民,皆从之”〔25〕。嘉靖九年四月,六部都察院会议恤灾事宜,也要求各级官员“其赈济事宜,查照近日佥事林希元所奏行”〔26〕。由此可知,林希元的《荒政丛言》受到明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肯定,其所拟救荒措施也曾在全国推行,其影响自然是很大的。何淳之的《荒政汇编》汇辑成书后也被运用于救灾实践,“中州复饥,有司按公成法,竭蹶奉行,民幸安堵”〔27〕。

第二,留存历史的史学价值。

作为明代历史文献的一部分,明人荒政史籍也自然反映明代历史的发展状况,因而,对于明代历史,尤其是明代荒政史、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

首先,它们为研究明代荒政史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明人荒政史籍中对当代荒政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后人研究明代的荒政建设提供基本的资料。如俞汝为的《荒政要览》的《诏谕》、《奏议》两卷系统地记载了明代从洪武至万历间与荒政有关的朝廷诏谕和朝臣奏议;何淳之《荒政汇编》每项内容后附有明代相应内容,这些资料都为研究明代荒政史提供了很大方便。

其次,它们详细而真实地反映了灾荒状况下明代百姓的生活,对于研究明代社会史、经济史等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灾害冲击下的社会状况是凄惨的,关于这些,史书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描述,“白骨露野”、“人相食”、“饿殍满道”之类的文字不绝于书。实际上,与灾荒打击下的实际社会状况相比,这些描述未免太过于笼统,而荒政史籍在这方面的记载更为详细,更为生动,更能显示灾荒打击下的社会的真实面貌。如钟化民《赈豫纪略》描述饥民时云:“如登封县界渡村郭进京等,采棠梨叶、黄芦叶、荷贯叶、木兰叶为食,食尽鬻妻子。”〔28〕毕自严《灾议》所描绘的齐鲁大旱异常严重:“青苗不留,农圃荡然,佣赁束手,民间之盖藏,尽费于耘耔,而田畴之收获,莫偿乎颗粒。”〔29〕而大旱灾打击之下的百姓生存状况则更为凄惨:“东省自灾荒以来,粟价腾踊,斗粟千钱。齐民素鲜蓄积,比屋莫必其命,菜色载道,行乞靡怜。于是鬻衣衤夸,鬻釜爨,鬻器物门牌,尽室倾储,曾不足充数口之一饱。继而咽糠秕,咽树皮,咽草束、豆萁,犬豕弃余,咸足以供生灵之一餐。乃有散而之四方者,乃有立而俟其死者,亲族掉臂,埋掩无人。或僵而置之路隅,或委而掷之沟壑,鸱鸟啄之,狼犬饲之,而饥民亦且操刃执筐以随其后,携归烹饫,视为故常。已而死尸立尽,饥腹难持,则又不惮计啖生人以恣属厌,甚至有父子兄弟夫妇相吞啖者,狐兔之念藐然,骨肉之情绝矣。其事发而于理者,若而人恬不知怪。有谓人肉咸而难食,食多困惫,必驯至于死者;有谓五脏脑髓,味甘甜,胜肢体,食之可得不死者。忠异比干,尽作剖心之客;虐非帝,或为御穷之具。伤哉!东民一至此乎?可为痛苦流涕长太息者也。”〔30〕这段描述何等的详细、生动,然而又是何等的悲凉、凄惨,甚至令人毛骨悚然,其震撼力远远超过一般史书对灾荒危害的记载。

第三,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

作为专门记载明代荒政问题的文献,明代的荒政史籍亦具有一定文献学价值,有些资料可以补正史之缺、略。如陈龙正的《救荒策会》收载了这样一段史料: (正统五年七月敕周忱)“镇、常、苏、松等府,潦水为患,农不及耕,心为恻焉。今遣员外郎王瑛往视,就赍敕谕尔。尔即躬自踏勘,凡各郡所淹没,不得耕种之处,具实奏来处置。其被水之民,有艰难乏食者,悉于官仓储粮给济,仍戒饬郡县官善加存恤,毋令失所。比闻浙江湖州、嘉兴,皆被水患,今亦命尔一体整理。朝廷专以数郡养民之务委尔,尔宜夙夜用心,勤思虑,精区画,以称付托。”〔31〕这段史料不仅清官修《明史·五行志》没有收录,连记载明代史事最为完备的《明实录》及收载典制最齐全的万历《大明会典》中也未见它的踪影。作为明人的陈龙正应该说不敢随意编造这一皇帝敕令,这段史料的真实性应该有所保证,那么其史料价值就不言而喻了。有的史料也能补正史之略,其典型者如钟化民的《赈豫纪略》。《赈豫纪略》描述的是万历二十二年钟化民河南救荒的活动。关于此事,《明史》中只有寥寥数言:“二十二年,河南大饥,人相食,命化民兼河南道御史往振。荒政具举,民大悦。既竣,绘图以进。”〔32〕既没有交代钟化民河南赈荒的原委,也没有记录钟氏赈荒过程采取的具体措施。而此事,钟化民《赈豫纪略》则记载的非常详细,不仅道出了钟化民河南赈荒的原委,而且还将他赈荒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一一详载,分“多立厂”、“慎司厂”、“慎散银”、“严举劾”、“劝尚义”、“禁闭籴”、“散盗贼”、“捐钱粮”、“禁刑讼”、“释淹禁”、“兴挑浚”、“急赈救”、“赎饥民”、“收遗骸”、“搜节义”、“种农桑”、“置学田”、“敦礼让”等多种措施。而对每一措施,钟化民也有进一步的交代。其对灾害救济过程丰富、详备的记载,非一般史书可比,在正史中也是无论如何无法了解到的。

 

总之,明代荒政史籍是明代荒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反映,它不仅对于明代荒政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明代社会史、经济史,甚至中国古代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都具有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其中的有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灾荒救济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因为在今天,灾害依然频繁发生,它既是社会发展的破坏者,同时又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正如发生在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促进欧洲近代社会形成一样,33〕今天每一次大的灾害都在客观上、程度不同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研究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明代荒政史籍,汲取其中有益的救灾经验,无疑对提高我们的灾害救济水平、健全救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2〕邵永忠·历代荒政史籍述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 (3)·

3〕永,等·四库全书总目〔Z〕·中华书局, 1965·709·

4〕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 1976·662·

5〕鞠明库·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7)·

6〕〔7〕〔17〕〔20〕〔21〕屠隆·荒政考〔A〕·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C〕·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177, 195, 177, 177195·

8〕〔9〕〔16〕〔22〕〔23〕〔27〕何淳之·荒政汇编〔A〕·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C〕·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264, 264203, 201, 264, 264·

10〕〔19〕俞汝为·荒政要览〔A〕·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C〕·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292, 296·

11〕〔14〕周孔教·荒政议〔A〕·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C〕·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501, 501·

12〕〔13〕董·救荒活民书〔A〕·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C〕·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6, 144·

15〕林希元·荒政丛言〔A〕·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C〕·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158·

18〕孙绳武·荒政条议〔A〕·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C〕·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585·

24〕〔29〕〔30〕毕自严·灾议〔A〕·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C〕·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521, 522, 522-523·

25〕〔26〕明世宗实录〔Z〕·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2334, 2665·

28〕钟化民·赈豫纪略〔A〕·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C〕·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278·

31〕陈龙正·救荒策会〔A〕·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C〕·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709·

32〕张廷玉,等·明史·钟化民传〔Z〕·中华书局, 1974·5971-5972·

33〕庄亚雄·浅析黑死病与近代欧洲社会转型〔J〕·天府新论, 2006, (6)·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
粮食危机、获取权与1959-19...
被遗忘的1931年中国水灾
雪灾防御与蒙古社会的变迁(193...
民国黄河水灾救济奖券述探
灾荒中的艰难“向左转”——再论丁...
《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
清朝道光“癸未大水”的财政损失
  最新信息
义和团运动时期江南绅商对战争难民...
另类的医疗史书写——评杨念群著<...
天变与党争:天启六年王恭厂大灾下...
古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瘟疫与基督教的...
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
从神话传说看古代日本人的灾害认知
“苏联1932—1933年饥荒”...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朱浒>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