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泪图碑文
江苏有铁泪图,图中所绘,是河南省光绪三年四年凶荒民状,其形最凄惨,目不忍睹,即铁人见之亦伤心下泪,故名铁泪。自乾隆至咸丰,河南省虽屡遭荒旱,不闻有如是之甚,三年已薄收,夏无雨,秋无雨,冬无雨,至四年春仍无雨。两年间,赤地千里,野无青草,小米零卖,五个钱一两,高粱零粜,一百二十钱一升,如是价钱虽大,犹是正净口粮,且有不是粟米而亦贵者:蒺藜卖到一百二十钱一斗,麻饼卖到六个钱一两,榆面皮卖到三十钱一斤。…
食物愈贵,则凡庄基田地,器具物件,一概不值钱。即家产尽绝,卖妻鬻女,舍子弃孙,仍难逃生。故有吃荆子,吃楝子,且有吃死人肉者,因而饭极生变,更有甚者吃死人者,为其人道几绝,祗可隐伤,不忍明言。至是人人颠危,困极则瘟病大作,其不害病者十无二三,种种残苦,何可胜也。故之作困者死,谋生者亦死;逃荒者死,害病者亦死。死积满家无人葬,尸横遍村少人埋。三年冬已如此,四年春更甚。及至荒年以后,究其口户,有十去其大半,有十去其八九,且有一村百十余家,所存不过一二人。此皆余亲身阅历,垂涕而道,略而记之,实为可惧。有心者宜年年备荒,勿致后悔。
获嘉县邑庠生刘熙书丹光绪十年岁次甲申三月下浣谷旦碑,存市博物馆,祈孩忆抄录刘观臣整理注释
载《焦作文史资料(1943年前后焦作地区大灾荒专辑)》第四辑 1994年12月,117-118页。
西板桥村荒岁碑记
尝闻之水毁木饥,天行有时逢青,尧水汤旱,圣人不免遇灾,知时岁逢荒,国家代有,然记于古非见于今也。自光绪二年,麦秋已属薄收;至三年,经年余无雨,野无青草,而室如悬磬,其将何以度支哉。欲卖田园,每亩价作百文;欲拆房屋,每间钱值数十。况五谷价皆轩昂:米麦每斗清钱一千六百二十文,高粱一千三百五,玉子一千四百五。困苦无聊,何以为生?或揭榆皮以充饥,或剜草根以糊口;或舍妻子而就食山东,或弃老幼而转丐河南;不知谁氏子沿街呼号,不知谁家妇随人逃走。此时之情形,真有耳不忍闻,而目不忍见矣!然犹浅也。自秋徂冬,逾不堪问,有朝见而暮死,有暮见而夕亡;安分者忍饥就饿,抢食者获罪丧生;甚至刮死尸而盐其脑,杀活人而食其肉,酸痛之事概难难悉数。四年春,瘟疫大作,饿死者无数,因病而死者又无数。然天运循环,否极而泰,三月间甘雨,时逢庶得播种,方谓收获有期,太平可望矣!不谓八九月间,淫雨弥月,疟疾偏生,至年底而仓箱有庆,痼病以疗。呜呼! 年余间,屡逢劫数,岂非天哉。我村共计人丁四百余口,荒年后不满百口。兹值重修会馆,故谨撰俚语,藉勒碑阴,俾览斯碑者,触目兴怀,以为思患预防之计,是为志。
邑生员马铭座谨撰
邑生员薛鳞士书丹
后板桥合村同立
大清光绪十五年季春中浣谷旦立石
邑生员:指本区域内取得了考取科举资格的读书人。
书丹:用朱笔书写碑上的文字,泛指书写碑上的文字。故称为丹书。
载《焦作文史资料(1943年前后焦作地区大灾荒专辑)》第四辑,122-123页。
凶岁记
自古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固未有如光绪三年之甚者也。大旱三载,终岁未登一粒;赤地千里,仓箱尽属空虚。斗米千八,价同珠玉,斤菜七十,人食草木。少壮者逃散四方,老弱者辗转沟壑。揭树皮寻蒺藜,固已极矣,抉草根,割人肉,殆尤甚焉,盈路尸骸,几于死亡枕籍,遍地逃亡,尽属济邑赤子。掘人墓,开人棺,王法不顾;卖我妻,鬻我女,廉耻全无。余每见一村数十家,所留着不过三四家,一家数十口,所存者仅有一二人。鸿哀鼠泣,鹄面鸠形,伤心惨目,于斯极矣,妥刻此石,以示后人。当思患而预防,勿临渴而预防,勿临渴而掘井,务使囊有余钱,禀有余粟,则丰年可以永保,而凶年也可无害也。是为记。
全村四百余人,仅存一百二十余口。
翟永顺 记
(按:翟永顺系济源市坡头乡翟圪塔村人。此石碑刻长八寸,宽一尺,原存翟圪塔村,现存济源市文物管理所)同上121页。
蝗灾赋
甲申之秋,七月中浣,嘉禾方秀,民有笑颜,时有蝗自东南而来者,初萧疏而零落,忽轰吼而澎湃。其翔于空也,如机群赴敌,隐蔽天日。其仆于地也,如万马奔驰,弥漫原野;其触于禾田也,如骤雨击密叶,嘈嘈喳喳而切切,黍谷过之一扫光,高粱玉米余根节。时余任职襄会负责三区灭蝗。自上下北戍,至南北贾蔺,遍西陲之广野,日奔波而纷纭。同舟共济,福祸攸关,军民同心,毫无劳怨。或围陇而煨火,火列队而投灭;或掘沟而坑杀;或关闭而隔绝。然而火宽五尺,难阻前夫而后继,堑深一米,何妨此殒而彼来。既阖口而闭户,其如逾墙而越;复密缸而盖井,奈何灶厨已满。
我失玉米,而失高粱,南亩方啮,而畴又空,怵目惊心,天地悲愁变色;疾首蹙额,黎庶痛哭失声。六出奇计,良平徒为呐喊;三顾茅庐,诸葛亦当。
且夫蝗之为物也,即孕即育,速长速成。幼虫蝗蛹,头大尾尖,似蚂蚁而色黑;成虫乃飞蝗,六足四翅,如蚂蚱而体黄。蝗蝻只爬行,帷铺地盈寸,诛之不可胜诛;飞蝗惯行空,而来去无踪,防之何从而防?
盘襄不满一月,延界三代,果尔滋生不息,代代相继,吾人民将无噍类矣!
嗟夫!日军侵华七载,斯民巳罹倒悬。蝗灾再加一码,饥鸣设想何堪!“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毁我民为食,人心何安?摇我国本抗战更艰!
愤亡之有责,徒望洋而兴叹!
或告余日:“蝗者洪也,发生于水域,恶干而习温。迨水土之变迁,将自生而自灭。”闻斯言也,聊为自慰。然欤非欤?特征来者。
作者简介:毛敏之,离休老教师,政协襄汾县五届、六届委员、常委,贾岗乡北贾岗人。(选自《襄汾文史资料》第四辑 1988年 ,政协襄汾县委员会编)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