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书评与推介 >> 书评 >>
论著短评 |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
来源:社会史 作者: 社会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4-06

一、作者简介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学教授、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华南社会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等。

陈春声: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在历史学计量研究和传统乡村社会研究两个学术领域有较大成绩。主要著作有《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等。

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兼及秦汉。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主要著作有《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等。

黄挺:现任广东省潮学研究院副院长,《潮学研究》论文期刊主编。研究方向为社会史、文化史、区域史,是潮学主要研究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潮汕文化源流》《潮商文化(商文卷)》《华南村落研究》等。

潘淑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香港史、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著有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State and Common People in Guangzhou 及《闲暇、海滨与海浴:香江游泳史》等。

常建华: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主攻中国社会史、明清史,长于宗族史与谱牒学、风俗史、18世纪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主要著作有《宗族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明代宗族研究》等。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长卷》等。

滨岛敦俊:现为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大阪大学大学院荣誉教授、东洋文库研究员,长年从事中国江南社会宗族与信仰问题的研究,著有《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等书,提出过“江南无宗族”的新说,在中日韩学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梁洪生: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区域社会史资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及地方文献学研究,主要著作有《江西公藏谱牒目录提要》等。

颜章炮: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民俗史、台湾史,主要著作有《明朝史话》(与娄曾泉合著)《中国企业史》(郑学檬为主编,滕显间、陈明光、颜章炮为副主编)。

朴元熇:高丽大学东洋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社会经济史,重点探讨徽州宗族史,著有《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

张宏明:曾任职于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人类学理论、历史人类学、土地问题、宗族研究和民间信仰研究。著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土地象征——禄村再研究》等。

蔡志祥: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华人社会的节日与民间宗教、近代中国的家庭与宗族、中国商业史、华南及东南亚华人社会、族群研究等。著有《打醮:香港的节日与地域社》等。

廖迪生: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人类学。著有《香港天后崇拜》等。

钱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宗族制度史。著有《中国宗族制度新探》《宗族的世系学研究》《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等。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著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与孙歌合作)等。

二、本书目录

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

侯旭东: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国家观念——北朝村里社会研究之一

陈春声: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崇拜

黄挺: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国家意识与乡土观念——以潮汕双忠公崇拜为例

潘淑华:“建构”政权,“解构”迷信?——1929年至1930年广州市风俗改革委员会的个案研究 


社会风俗与民众心态

常建华:“虚耗”鬼的由来与禳除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体现的民众心态

赵世瑜: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


神祗崇拜与地方社会的变迁

滨岛敦俊:近世江南金总管考

梁洪生:传统商镇主神崇拜的嬗变及其意义转换——江西吴城镇聂公崇拜的研究

颜章炮: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分类信仰与分类械斗


乡村庙宇与家族组织

朴元熇:方仙翁庙考——以淳安县方储庙的宗祠转化为中心

张宏明:村庙祭典与家族竞争——漳浦赤岭雨霁顶三界公庙的个案研究 


社区组织与村际关系

郑振满:明清福建里社组织的演变

蔡志祥:香港长洲岛的神庙、社区与族群关系

廖迪生:群体与对立之象征——香港新界地方天后崇拜活动

钱杭:祭祀圈与民间社会——以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大夫殿)为例

刘志伟: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关系

三、内容概括

      本书共收录了16篇论文,为了讨论方便,编者将其分为“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社会风俗与民众心态”、“神祇崇拜与地方社会的变迁”、“乡村庙宇与家族组织”和“社区组织与村际关系”五个部分。


       民间信仰中所表达的关于国家与王朝的观念是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侯旭东的文章基于北朝造像记中为皇帝、国家祈愿的内容,分析了造像记中民众对朝廷认可的趋势、为皇帝祈福造像的民众的分布区域、记文内容中国家观念的内涵等,认为皇帝、朝廷及以皇帝为首的等级秩序的影响深入民众生活,民间秩序的存在无法摆脱官方等级秩序的影响。既往对北朝基层社会的研究过于强调豪族的影响,且材料局限于传世文献,而本文则基于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造像记,为我们带来“去豪族中心”的研究新视野。陈春声一文则考察了宋代至明代时期,一个来自北方的官方祭典的神明双忠公在“开化中”的潮州地区逐步地方化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双忠公信仰在潮州地区的普及与潮州地区乡村社会逐步融入国家体制的过程是一致的。黄挺的文章同样考察了潮汕地区的双忠公信仰,其侧重点在于考察该信仰中国家意识与乡土观念的关系,且关注时间主要集中在嘉靖时期双忠公崇拜在潮汕地区扩散之后。该文考察了官师、乡绅、乡民三者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认为官师与乡民对双忠公崇拜的两套话语系统反映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紧张态势。潘淑华一文通过对1929至1930年广州市风俗改革委员会个案的研究来分析民国时期国家政权与民间宗教的关系,修正了既往研究中认为政府“无作为”或“过度作为”两种片面观点,同时揭示了国家并非一个单一的权力单位,解构迷信在意理上被视为建构国家的一环,在实际运作上却强化了政权中两种势力的矛盾,结果削弱了国民党对社会的管治。


       考察社会风俗习惯与民众心态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视角。常建华一文通过对民间“虚耗”鬼来源、意义的阐释,展示了民间信仰的流变、古人思维的发展以及民众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赵世瑜一文以明清小说为主要研究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女性参与宗教活动的现象、特点及原因,指出妇女参与宗教活动与女神、女性宗教师的存在形成了独特的女性亚文化,修正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活动限于内宅的偏见。


       民间信仰中神祇崇拜的变化实际上是区域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滨岛敦俊一文考察了江南地区“总管”神的形成、普及与变质的历史,该文指出祭祀促使当地居民形成社会共性,而共同体信仰的构造变化则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史的变迁历程一致。梁洪生一文同样考察了江西数百年间一个商业市镇主神崇拜的变迁,而吴城镇从令公到聂公主神崇拜的变迁反映了这一商业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与更大范围的具有“全国”意义的社会政治变动密不可分。颜章炮对清代台湾移民社会分类信仰的形态、成因及其与分类械斗的关系以及此种关系的变化作了探讨,从中展现台湾移民社会变迁的特殊历程。


       家族组织是民间信仰活动展开的基本单位。朴元熇对宋代以后江南地区祭祀方仙翁的庙宇变迁进行考察,指出北宋以后随着宗族制的新开展,专祠转化为宗祠的现象相继出现,而通过三座方仙翁庙的对比,作者亦发现宗祠转化的时机与情况随着宗族在所居之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之殊异会产生不同结果。张宏明则通过对福建漳浦县三界公庙祭典的个案考察探讨了村庙祭祀与家族发展的关系,指出三界公庙祭典的安排反映了两个层次的社会关系,分别为地方性层次上的社会关系与官方与民间的关系,两个层次有其各自的基本规则,官方规则成为制约和影响民间社会的重要因素,但民间社会仍以主体姿态出现,消解或加强官方的影响力。


       村落内部的社会分化、权力支配以及村落之间的关系等往往能够在民间信仰的仪式展演中得以体现。郑振满一文对明清时期里社组织的不同形态与演变趋势进行考察,指出清以后里社组织逐渐家族化、社区化或社团化的趋向。而无论里社组织如何演变,其与官方的里社制度密切相关,这反映了民间对国家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的认同。蔡志祥一文则考察了香港长洲岛不同族群如何利用节日祭典仪式建构族群内部认同、加强族群界限对抗的过程,揭示了民间宗教在族群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地域社区多重社会界限的浮动性。廖迪生则通过对香港新界地方天后崇拜活动的考察分析了地方宗教象征所代表的复杂本质,该文指出祭祀圈与地方政治界限并非完美契合,地方宗教活动是精英可以操控的一个集体符号,但并非所有村民都会认同,村民只会以个人关系的历史和网络来决定其参与方式,具有超越地域聚落界限的流动性。钱杭一文探讨了平阳县腾蛟县的大夫殿祭祀圈的形成及其结构特征,指出大夫殿祭祀圈介于祭祀组织与社区组织之间,从祭祀功能缓慢扩展到其他领域,带有某种区域自治机构的色彩。刘志伟一文主要考察了粤东沿海大洲岛上神明和神庙的仪式和象征体系是如何表达社区内部结构、村际关系,以及社区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的文化整合过程的,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借助乡村中建筑、习俗、语言及社区关系等历史遗存来探寻乡村社区的发展脉络。

四、简 评

       本书所收录论文的共同关怀在于揭示中国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运行法则,而民间信仰则是学者们试图理解这套秩序和法则的一种途径。因民间的信仰和仪式常常能够稳定地保存着在其演变过程中所积淀的社会文化内容,更深刻地反映乡村社会的内在秩序。学者们相信,民间信仰所反映的社会空间实际上全息反映了多重迭合的动态的社会演变的时间历程,而学者们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对地域空间中民间信仰的历时性过程的重建往往能够把握住区域社会的历史脉络。


       作为八十年代以来华南学派的学者践行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论的成果之一,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本书收录的论文皆采取多学科整合的研究取向,通过区域的、个案的、具体事件的研究表达对历史整体的理解,将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国家制度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学者们在研究区域社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区域社会内在发展脉络的把握,通过对层层表象的条分缕析、追根究底去理解社会、经济和人的活动机制,其学术眼光及写作范式值得后来学者借鉴。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