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华教授新著《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形成及地域比较》今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06JJD840008)的结项成果之一,全书分为四编十四章,此外还有绪论和三个附录。
作者在出版《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后,继续探讨遗留下的课题以及有待深入的问题。首先是明清时期的华北宗族,学术界长期缺乏研究,作者选择山西省洪洞县为个案,加以探讨。并对安徽徽州宗族进一步研究,以便同洪洞宗族比较,增加对于南北方宗族异同的理解。清代延续了明代中后期迅速发展的态势,普及社会,国家同时加强了对于宗族的控制,作者重点研究了闽台族正制度,提出了清代宗族保甲乡约化的看法。宋元时代的祭祖、修谱问题也进行了有重点的论述。
本书的结论是:墓祭祖先是宋元时期普遍流行的习俗,实质是祖先崇拜,对于凝聚族人起到了非常大的左右,是宗族制度的基础。朱熹《家礼·祠堂》来源于福建民俗,而又指导民俗,影响了宋以后独立建立宗族祠堂的发展,明清时期宗族祠堂在南方迅速普及,形成祠堂族长为核心的族权。山西洪洞宗族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同南方一样,宗族修族谱、置祭田、建祠堂、设族长(或宗子)、定族约,发生组织化。洪洞宗族形成的模式一般是由商业起家,然后依靠科举成功,成为望族,在与官府的互动过程中宗族乡约化,体现出士大夫精神与商业精神的合一。这也是官府与士大夫对于明代中后期风俗巨变的反应,即通过宗族组织化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就宗族乡约化为标志的宗族形态而言,洪洞宗族与徽州宗族相似,走过了与南方宗族同样的历史道路。元明时期形成了中国族谱学,族谱纂修普及很快,在凝聚族人、整合宗族方面作用明显,折射出宗族发展的态势。清代聚族而居地区宗族势力膨胀,国家设立族正加以控制,导致宗族保甲乡约化,闽台、江西的宗族表现得尤为明显。宗族、乡约、保甲成为基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明清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录
导 言
绪论 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
第一编 从祭祖与族谱看宋元宗族形态
第一章 从朱熹一篇佚文看《家礼·祠堂》与宋代的祠庙祭祖
第二章 元代墓祠祭祖问题初探
第三章 元代族谱研究
第四章 从元代谱名看宗族的发展
第二编 宗族认同与移风易俗——徽州宗族形成的新探索
第五章 习俗与教化:徽州宗族组织的形成——以休宁范氏为中心
第六章 16世纪初的徽州宗族与习俗——以《新安毕氏族谱》为例
第七章 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
第三编 商业、科举、教化:山西洪洞宗族组织的形成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山西洪洞韩氏——以洪洞韩氏家谱为中心
第九章 明清时期华北宗族的组织化——以山西洪洞晋氏为例
第十章 明清时期华北宗族的发展——以山西洪洞刘氏为例
第四编 支持与控制:宗族势力发展与基层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 清代宗族保甲乡约化的开端
第十二章 乾隆朝的闽台族正制
第十三章 近代闽台族正制考述
第十四章 乡约·保甲·族正与清代乡村治理
附
录
附录一:试论宋代以降的宗族之学
附录二:宗族与农村基层社会控制的历史和现实——以宋以来江西省为中心
附录三:书评
井上徹著《中国の宗族と国家の礼制》
朴元熇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
熊远报著《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
井上彻、远藤隆俊编《中国宋—明宗族の研究》
臼井佐知子著《徽州商人の研究》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