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性别与妇女 >>
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
来源:历史研习社 作者: 蓝勇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30

在中国历史上,美女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从历史上来看,不仅不同时代对美女形象的认同差异十分大,而且不同时代对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差异也十分大。对此以往的学者文人也时有零散谈及,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地对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变迁规律和变迁原因进行研究。故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美女的时空分布变迁和社会对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变迁作初步的研究,以期扩展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范围。

南宋之前的美女认同

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在衣食丰足的背景下对美女文化更为关注,美女文化的信息传递往往更为明显。所以,中国古代早期的美女往往多出现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对美女的地域文化认同也多在这些地区。唐宋以前,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南方许多地区还多被中原视为蛮荒之地,所以在人们认同的观念里,美女的群体主要是在黄河流域。

战国秦汉时期邯郸倡是燕赵美女群体的典型职业代表群。据《战国策》记载,秦始皇的生母赵姬是邯郸的歌妓,邯郸美女罗敷也是燕赵美女在文化上的一个典型代表。据卢云研究,战国末年,秦、楚、赵三国王后都是出自邯郸的歌舞女妓,西汉时这种风气仍然保留下来。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战国时期邯郸赵女出入宫廷,直接影响时局,在国与国之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邯郸美女罗敷

唐代以来关于燕赵美女的咏叹不绝于书。李白《魏郡别苏少府因北游》称:“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另《代赠远》也称,“燕支多美女,走马轻风雪。王维《赠成文学》也称:“身为平原客,家有邯郸倡。到了明代,仍有文人对燕赵美人怀恋有加。明代刘澄甫《美女篇》称:“燕赵富美女,窈窕多清扬。明代冯惟讷《代美女篇》:“邯郸暂辍舞,巴姬请罢弦。佳人淇洧出,艳赵复倾燕。

在汉唐时期,长安、洛阳地区也出美女。陆机《拟东城一何高》中称京洛多妖丽”,南北朝鲍照《芜城赋》称东都妙姬”,隋代卢思道《美女篇》则称京洛多妖艳。直到明代胡应麟《美女篇》仍感叹长安出佳丽,宛洛多名姝。汉唐时期两京地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汇聚全国佳丽,自然成为美女认同的区域。同时,从汉到隋齐倡也有一定的名气。

在唐以前处于南北相交的江淮一带也出美女。据《史记》记载,早在商周时西伯被纣王囚于羡里,“乃求有辛氏美女献给纣王。而《尚书大传》则记载太公到羡里取美女于江淮之浦献纣王。宋以前,南方地区也有许多美女的记载,不过这些记载不是多仅为一种泛指,就是指一个具体的美女个体,还少有对具体地域内群体美女的记载。历史上越国出美女也仅是对西施、毛嫱两个个体的具体记载。战国秦汉时,南方地区区域文化中楚文化最发达,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王昭君就是楚文化影响范围内的美女,但也是个体记载。隋唐五代时,川渝地区人貌多蕞陋”,以出才女著称全国。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

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10记载:“吴越饶贡妓,燕赵多美姝,宋产歌姬,蜀出才妇。这里谈到南方地区的军妓、才妇只是对一种职业女性的群体感受,并不是对区域美女群体的感受,而对北方地区的美姝记载就是直指美女群体,至于歌姬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也应是以外表美为主。唐代出现了许多以自由恋爱为主题的言情小说,如《游仙窟》、《莺莺传》、《柳氏传》、《霍小玉》、《郑德玲》、《裴航》、《孙格》、《崔护》等。不论小说的作者是南是北,这些小说的女主人公往往都是绝代美色,而她们的籍贯和生活地域则主要是在北方地区。显然唐五代时期人们的潜意识里,美女群体主要是在北方地区。

南宋之后的美女认同

南宋太平老人《袖中锦•天下第一》: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瓷、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孑鱼、福州荔眼、温州褂、临江黄雀、江阴县河豚、金山咸豉、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右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妇人,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这里列举的“天下第一”中,将“京师妇人”与全国众多最有影响的风物并列,显现当时江浙美女作为一种美女群体已经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美女群体了。元代是北方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王朝,但元代士人对南方名妓的记载仍明显超过北方地区。

到了明代,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谢肇淛《五杂俎》称:“古称燕赵多佳人,今殊不尔。看来,明人眼中燕赵已经不是出产美女之地,社会对燕赵美女的认同下降。明代选取后妃、宫女、女官多就近在京师附近,故宫女以北方女子为主体。但从明初开始,已经认识到南方女子的美丽与才慧,也开始到南方地区选择宫女,并一直延续到明末。

可以说明清时期扬州美色在全国最有声名。扬州美女显然是当时上层社会纳妾、买婢的对象,故有要娶小,扬州讨的民谣流传。在17世纪,尼霍夫《荷使访问中国记》中就记载扬州以美女如云而出名,她们的气度优雅妖美迷人,远胜其他地方的女子。据记载,扬州妓女扬帮名声很大,京师、天津、南昌、长沙等地的扬帮势力也都很大。不过到了清代,苏州美女的声名已经不在扬州之下,民间流传苏州出状元和小夫人,这里的小夫人也是对苏州美女的认同。

从清代开始,妓女苏州帮、扬州帮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全国风月场所的主力。清代京师的南帮和天津的南帮都是以苏、扬二帮为主体,江宁也形成本帮、苏帮、扬帮三帮,汉口和长沙的苏帮也影响很大。明清中国最出名的花柳之地当为南京秦淮河畔。明末清初余怀在《板桥杂记》中记载了董小宛、李香君、顾眉生、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六位,后来人们又将柳如是和陈圆圆列入,形成了中国古代著名的金陵八艳。明代南京妓女游入苏州,被称为京帮”,影响较大,连维扬妓女也托庇其宇,冒称京帮。邹枢《十美词记》记载的十美有巧蝴蝶、如意、陈圆圆、卞赛、沙才、梁昭、李莲、朱素、罗节,也大多是金陵、苏州、南通一带的妓女。


金陵八艳

清后期上海崛起后,上海汇集了大江南北美色。光绪年间王韬记载的妓女是以苏帮、扬帮(金陵帮附其中)、宁帮、湖帮、湖北帮、巴蜀帮、江西帮为主。又从王韬《花国剧谈》记载的61位名妓来看,可考籍贯的57位中,南方籍贯的为55,显示了南方美色在地域上的绝对优势。在清代以前,四川盆地地区是以貌多蕞陋而出才女著称,但是经过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大战乱后,四川社会经济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人口大量损耗。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四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运动湖广填四川”,使四川原始居民的体质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状况经过近代重庆、万州开埠,外来移民更使居民新的体质特征得到强化。所以,清代末年,英国人阿绮波德到了重庆万州,感叹道:“四川是中国美女的出产地,在万县的时候,邻船上的女子都眼睛水灵,面容红润,漂亮得很。这可能是最早一则关于川渝美女的记载了。

清末民初,四川成都出美女也声名流传,连当时日本人也认为成都的美人是天下有名的。清代四川妓女在长江流域已经有一定影响,如当时汉口妓女有苏帮、川帮、湖南帮、江西帮、本帮,向以川帮为巨擘向称蜀部为巨擘。后来受抗战大后方建设、三线建设等大量外来移民进入的影响,四川出美女逐渐得到普遍的认同。

明清以来,虽然北京作为京城仍是美女集中的地区,但本土美女并不被士人看好。明清北京妓女籍贯南北汇杂,不像江南地区妓女几乎全是江南本籍。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南方的大量妓女、优伶的进入,虽为北京的春色增添光彩,却也显现了北方本土美色影响的下降。明清时期社会对北方地区美女的认同已经逐渐从对群体的认同向对个体的认同、从区域美女认同向孤岛美女认同发展,汉唐两宋以来的燕赵美女、洛阳美女的认同逐渐淡出。

中国古代美女地域文化认同变迁的原因,一方面,南宋以来南北对美女认同的变迁显然受时代特色的影响,体现为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和宋以后纤小轻盈美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的吻合;另一方面,对美女的认同有一个客观美女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对美女地域文化认同的区别,两方面都受区位条件、人类体质、生态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移民背景的影响,而受区位条件、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更大。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