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社会人口 >>
王庚武:《天下华人》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23

  

作者:王庚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

 

内容简介

王赓武教授的文集《天下华人》主要对“华侨”一词的起源、历史著作中的华侨、中国革命与海外华人、“华人散居者”、海外华人的过去与未来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该书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且参考资料详实、研究方法独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海外华人的学术文集,是读者了解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作者简介

王赓武:1930年生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泗水,祖籍江苏泰州。1957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国大东亚研究所和李光耀公共学院主席,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主席。历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861995年任香港大学校长。

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历史、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移民研究等。近年在国内出版有《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华人与中国》《王赓武自选集》等。

 

精彩书评

王庚武的中国历史旨在通古今之变,故不为朝代时期正史学官所囿限;以世界为视野,故不以国界疆域语言肤色作计较;用心不离海内外华人生民的忧患与运命,故能避免唯我独尊的西方中心主义,亦不陷入排他的狭隘民族意结。

——苏基朗

 

目录

代序古今生民命天下华人心苏基朗

 

“华侨”一词起源诠释

 

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东南亚华侨

 

明初与东南亚的关系:背景论述

 

中国革命与海外华人

 

辛亥以后的民族国家

 

五四以前的正统与乡俗文化

 

海外华人与作为中国人

 

留学与移民:从学习到迁徙

 

单一的华人散居者?

 

海外华人:未来中的过去

 

华人新移民:何以新?为何新?

 

终而复始:全球化的中国历史

 

精彩书摘

王赓武教授原籍江苏泰州,父亲王宓文先生(19031972)应邀至南洋执教华文,因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泗水(Surabaya),时维1930年。其后在马来亚霹雳州怡保成长,在安德逊学校(Anderson School)接受西方正规英语教育,在家师承父母传统中文家学,因得兼擅中英双语,及得窥两者文化的堂奥。1947年举家回国,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就读,翌年因政局剧转而返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在历史系完成学业,留校攻读研究院,旋负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1957年获哲学博士,再回母校继续教研工作。王教授1962年出任文学院院长,33岁荣升马来亚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为首位华人出任该职位者。1968年作为首位华人应邀担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历史讲座教授及系主任,其后并曾掌该校太平洋研究所所长(19751980)。由于学术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故此获选为多个著名国际级研究机构的院士,包括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the Humanities)、台湾“中央研究院”、美国文理科学(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等。1986年王赓武教授应邀出任香港大学校长之职,主政十年之久,建树良多,有关其在香港的业绩及成就,在本港学界早为人所熟知,毋庸赘述。自1996年由香港大学荣休起,王教授复应邀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至2007年始退职为该大学的大学特级讲座教授。

 

王赓武教授著作等身,至2003年初共出版英、中及马来文专著、论集等专书27种以上,独编合编专书18种。截至2008年夏,复增加8种至53种。其著述内容主要围绕三个学术领域:唐至明中国政治与外交(中国中古及近世政治史)20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与外交(近代与当代中国政治史)以及海外华人历史与政治(海外华人史)

 

王教授早年的著述,包括他1957年在《亚细亚大陆学志》(Asia Major)所发表分析《旧五代史》笔法的文章;论述五代名相冯道而收入芮沃寿(Arthur Wright)及崔瑞德 (Denis Twitchett)主编的《儒家人格》(Confucian Personalities1962)的论文;以及1963在马来亚大学出版,而由斯坦福大学于1967再版的《五代华北的权力结构》(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均属其中国中古历史的成名之作,而以五代为中心。其后王教授陆续发表若干研究传统中国的重要著作,涉及唐代政治与江南、宋代外交等课题,与及一系列有关元明至清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论文及专书。这些作品早成为从事有关领域的权威著作。

 

王教授对近现代中国史及政治的兴趣,可以上溯至他在大学时期对孙中山及康有为的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越来越专注东南亚史及东南亚华人史研究时,自不免对近现代的中国政治产生更大的关注。这在他70年代中后期发表的一系列专书及文章内清楚反映出来。如《重生的中国》(The Reemergence of China1973);《中国社会与中国外交政策》(Chinese Society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收《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Affairs1973);《今日中国之古为今用》(Juxtaposing Past and Present in China Today) 收《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1975);《1949年前中国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 in China before1949) 收《中国:20世纪革命的冲击》 (ChinaThe Impact of RevolutionA Survey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1976);《1949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独立、现代性以及革命的冲击》(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949The Impact of IndependenceModernity and Revolution1977)等。王教授在这些论述近现代中国的著作中,仍是从政治史及政治学的视野出发,探讨百年来中国在革命及西方的国家民族主义浪潮下,在政治思想、政策、制度等方面所作的回应。与当年流行的中国观察家(China Watchers)著作的比较,王教授论当代中国时,往往能从纵深的历史文化角度切入,高瞻远瞩地透视杂乱无章的政治纷争表象。其代表作之一,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权利与义务》(PowerRightsand Duties in Chinese History1979)。该文原为“马礼逊讲座”(Morrison Lecture)演辞,体大思精,气势磅,由先秦儒家理念综论到“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思想,兼及中国文化内权力、权利与义务三者互动的理论与实践,并进而积极探索三者平衡的前景。此外,王教授曾编辑第一套全面论述香港的参考丛书,并以其丰富的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等知识为基础,就香港回归而发表不少语重心长的评述,在警世恒言之中,犹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最后是王教授近数十年来用功最深、影响最广的领域:海外华人史及政治论述。哈佛大学孔非力(Philip Kuhn)教授曾对他的相关学问作详尽的评论,收苏基朗等编《中华世界秩序的权力与身份认同》(Power and Identity in Chinese World Order2003),以下兹略举数端以明其梗概。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可以追溯至1958年由皇家亚细亚学会马来亚分会出版的专刊《南海贸易》。该书专论汉至五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内容即涉及华人在东南亚的活动及其意义。王教授在马来亚大学的年代,正是当地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建国的前后,历史课程及研究方向均面对全新的挑战,一方面要处理如何重新理解马来亚民族国家的历史根源,以为立国的国家身份认同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要处理当地数世纪以来累世定居以及19世纪大量徙进的移民的民族性问题,其间最关键的莫过于王教授个人所属的华人社群。在这方面,王教授的贡献非常重要,例如他的《南海贸易》以翔实的史料证据,说明历史上以陆权及农业为基础的历代中华帝国政权,长期以来对海上扩张并无野心;11世纪以前华人在南洋活动仍以贸易为主要内容,商人才是主角;因此中国自始对东南亚的影响,主要是非官方的商业行为及华人对当地经济与文化的贡献。据他后来的研究,后期中国皇朝对海上发展的兴趣亦不大,政策主调仍是以松散形式的朝贡外交关系来维持贸易来往。中国东南沿海地方经济,因而与此变得息息相关。不少儒家士大夫似乎亦对此有所体谅与包容。福建商人团体形成首个中国式的前近代“无帝国商人”(merchants without empires),这与西方的海上帝国政商结合的历史轨迹,可谓南辕北辙。南洋华人从未建立任何殖民政权,亦与中国本土的政权缺乏政治上的联系。这种历史认识,对理解华人在马来亚建国过程中应该何去何从,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王教授另一篇影响甚巨的文章是1970年发表在《中国季刊》的《马来亚的华人政治》(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文章分析当地华人群体的五花八门,指出以中国利益为依归而与中国维持紧密关系的,与世代在此土生土长而英国化甚深的海峡华人(Babas)均属少数,人数最多的一类,仍是一方面希望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社会与国家,对政治比较冷漠,另一方面则盼望能继续保留华族文化及华语。他的论文消除了认为这类大多数华人对马来亚具有威胁的恐惧。王教授在此领域的另一重要理论,则集中分析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的问题。见其合编的《二次大战以还东南亚华人转变中的身份认同》(Changing Identities of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1988)。他提出精致的分析架构,阐明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一直按族裔、政治、经济、文化四轴的处境,因时因地而不断调适变化,以求存于当地,故不可能具有共同的目的论方向。他们既非“同化论”(assimilation theory)所预期的洗尽中华文化而蜕变成完全的异乡人,亦不是“中介型少数民族论”(middleman minority theory)所论定的一直抱着落叶归根情怀而客居他乡。这种由文献根据出发而对海外华人多样性加以论述的新见,对澄清海外华人身份认同问题的历史根源,有发凡开创之功。

 

最后一例,是他对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本身所作的系统性分疏。他厘清“华侨”(overseas Chinese)及“华侨圈”(Chinese diaspora)两词的含混意义,指出其不特不适用于海外华人,并且引起非华人的广泛误解,令人以为海外华人一致团结地抱持落叶归根、效忠母国的侨居心态,而漠视其多元多变与忠于居留国的动态实情。基于对西方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他也对英文 “China”“Chinese”“Chineseness”等一系列近代输入中国的概念,从事历史的剖析,以说明其随着当代政治经济的变动无常而产生多元多变的内涵,故此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用以规范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王教授提倡的“海外华人”(Chinese overseas)一词,也已渐为学界所通用。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