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学术前沿 >> 学术会议 >>
第四届“当代史:文献与方法”研习营
来源:社会史 作者: 社会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第四届“当代史:文献与方法”研习营


为推动冷战国际史和中国当代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发掘和培养有潜质的青年人才,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将于2018年暑期主办第四届“当代史:文献与方法”研习营,自即日起面向海内外招收选拔优秀学员。现将招生事项发布如下:

 

一、招生对象和名额

 

以冷战时期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关系、中国当代史相关领域作为研究或兴趣方向者。申请人身份不限,国内外各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在读硕、博士研究生以及青年学者均可。


本届研习营将招收学员25名。

 

二、申请程序

 

(一)申请者须提交下列材料:

①申请表格;

②一份严谨规范的研究计划或者一篇专题论文(文本及引证格式参照《历史研究》),选题不限,契合本届研习营主旨即可,但要以详实档案史料为基础并可以代表申请者学识水准,篇幅在两万字以内为宜;

③一到两名相关领域学者出具的推荐函(用作参考但不做硬性要求)。所有报名材料请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至报名邮箱(camp_ecnu@163.com)。

 

(二)申请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15日。筹委会将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遴选入选者,预计将于6月30日前后公布入选名单。

 

三、举办时间及地点

 

广西南宁,2018年7月

 

四、讲习内容与师资选配

 

筹委会拟邀请若干位著名学者,分别就冷战时期中国内政与外交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将选配多位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作为随营讲师,围绕如何对文献史料进行收集、整理、解读、分析以及如何开展专题研究对学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研习营将组织专题讲座、档案研读、分组研讨、学术考察等多种形式的研修活动。

 

五、学员待遇

 

本届研习营免收研修费用,对南宁以外学员将提供每人不超过800元的差旅补助(海外学员仅限在中国大陆产生的费用),研修期间的食宿亦由主办单位承担。

 

主办单位:广东省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当代文献史料中心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

 


第四届“当代史:文献与方法”研习营申请表

 

一、  个人基本信息



二、推荐专家信息(若有)










三、学业及成果









*代表作及其他能证明研究能力的材料作为申请表附件。


第四届“当代史:文献与方法”研习营推荐函

 

(推荐函由推荐者本人直接以电邮寄至camp_ecnu@163.com,多谢!)

 

一、推荐专家信息

 


二、被推荐人姓名与学习单位

 

三、您何时、何地认识被推荐人

 

四、推荐意见

 

五、被推荐人在您教过学生中其学习表现属以下哪个类型(请于选项后打“√”)

 

   1、极为优秀的5%    (    )

   2、比较良好的20%   (    )

   3、比较一般的50%   (    )

 

*推荐函只作为考核的一项参考,推荐专家人数、职称都无硬性要求,也可不填。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