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学术前沿 >> 学术会议 >>
“中国新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举办
来源:清风学社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08

2023年10月21至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新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召开。本次会议共有50余名境内外高校和重要学术期刊、出版社的学者参加,旨在秉持多元对话、自我反思的精神,总结研讨中国新史学形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胡恒主持,杨念群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杨念群通过一组珍贵的历史镜头,将与会学者带入了二十年前首次新史学会议的场景,并回顾了当代新史学运动的发展历程。2002年,正值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也是中国史学应对全新机遇和挑战的关键节点。来自九门学科的学者齐聚香山,秉烛畅谈,共同研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的主题。随后,一大批“新史学”成果相继出版,近年来又创设了“新史学青年著作奖”的评选活动,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要对当代新史学运动进行阶段性总结,更旨在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在主题报告中,7位曾以不同方式参与新史学活动的资深学者开展了对当代史学的反思。王笛从茶馆切入,探讨政治运动对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从“日常”激荡出了波澜壮阔的宏观历史。孙江重审了社会史研究的七个命题,提出未来社会史应从回归日常转入对“日常性”的批判,进而与王笛形成了对话。侯旭东同样从“日常”进入历史,倡导回到“事务”这一“人的存在状态”,自下而上地观察制度运行和产生的逻辑。王铭铭重新解读、并提炼了梁启超文化史观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进路。黄兴涛围绕近代中国的月亮认知、书写和话语,展现了东亚人文与现代性的互动方式,揭示了书写人文史的潜在方向。针对近代中国人文和语言的现代性,林少阳认为应当将其纳入全球史的语境当中,从欧洲早期现代性与早期全球化的角度进行重新思考。应星则从比较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列宁式政党与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制度等层面的承袭和调适关系。以上讨论共同搭起了探索新史学未来前景的“话语场”。


圆桌讨论环节由南京大学的孙江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什么是未来需要的新史学”“思想史的边界”、“日常性与权力的关系”、“中古史与近世的历史如何贯通”等重要议题各抒己见。针对部分论点,学者们展开了激烈论辩,体现出新史学批判反思、多元包容的学术旨趣。研讨几近三更,犹有意犹未尽之感。或许一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也未必需要完全达成共识。正如任公“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交战”的自我批判精神一样,新史学也是在新与旧、革新与批判的叠合交错之下,逐步向前迈进。

在会议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致辞指出,新史学的成果不仅业已成为新一代学人研究的起点,而且对史学和其他学科均有推进作用。今后仍有必要加强对生态史和量化历史问题的关注,并推动科学史、技术史与人文史研究的有机结合。杨念群总结,新史学是一面旗帜,它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新旧之分,而是新旧之间不断融合与变化的结果。新史学恰恰为不同领域和研究风格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交锋与交融的平台。今后仍应秉持自我反思、和而不同的新史学精神,继续将历史研究推向新途。

在当代学术的发展周期中,二十年是个关键的节点。如今首次“香山论剑”已成过往,一批在新史学影响下的中青年学者业已成长起来。因此,本次会议不仅是对二十年来新史学的总结与反思,更是对新史学精神的一种赓续与拓展。本次的与会者既有首次参与“香山论剑”的前辈大家,也荟萃了“七零后”“八零后”乃至“九零后”不同领域的优秀学人,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议的每一场次均是座无虚席,不少学人专程从京城内外赶来香山旁听。与会的学者们更是秉持新史学的反思精神,不断碰撞出强烈的思想火花。

会议过程中,学者们还前往凭吊梁任公墓,追忆任公的精微思见与挥斥方遒,感怀二十年来的时光荏苒与日新月异,既在当下寻绎历史,也于新史学的探索之路中创造历史,从而在一百年前的梁任公、二十年前参会的前辈以及本次与会学者之间,搭起了一脉相承的“新史学”记忆。

十月的香山,层林渐染,风扫叶落。随风飘逝的,还有那时刻发生于我们身边的“历史”。也许对史学的研究对象而言,从未有严格意义上的“新”与“旧”,它们都是已然消逝于尘埃的过往。不过,秉持贯通整体、多元对话、批判反思以及人文关怀的新史学精神,恰恰能激发“新”“旧”之间的不断流转,形成推动史学走向新途的绵延动力。

历史永动,学术常新,新史学,也必然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旅程。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