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学术前沿 >> 新书出版 >>
林展:《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
来源:清风学社 作者: 林展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2-23

著作信息

书名: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

作者:林展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5

ISBN:9787030687296

作者介绍

林展(1984 —),北京林业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博士后。2016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发展史、量化历史。合著《官绅的荷包:清代经营家庭资产结构研究》,合作主编《新史学》第十二卷(量化史学专辑)。曾获孙冶方经济学最佳论文奖。

著作目录

凡例

引言

第一章 什么是高利贷

(一)借贷的重要性与争议

(二) 利率的五个“谜题”

(三)“高利贷”的词源与概念

(四)解释高利贷成因的不同观点

上编 高利贷的原因

第二章 债务命案中的暴力冲突

(一)超经济强制与高利贷

(二)清代债务命案特征

(三)高利贷与贷方生命风险

(四)影响贷方死亡的因素

(五)影响利率的市场机制

结语

第三章 供求机制决定利率

(一)满铁调查中的利率

(二)贷方与借方的身份

(三)地主放贷的利率

(四)季节性、贷方身份与利率

结语

第四章 违约风险、交易成本与利率

(一)家庭财务风险与利率

(二)实际违约率的估算

(三)声誉机制与担保

(四)交易成本与利率

结语

第五章 财产权利、土地抵押与借贷

(一)土地的金融属性

(二)土地抵押借贷的特征

(三)土地抵押降低利率

结语

下编 高利贷的福利效应

第六章 高利贷与风险应对

(一)对高利贷福利效应的讨论

(二)农户经济活动的目标

(三)风险社会与农家经济

(四)负债与利息支出

(五)借贷与农民生活

结语

第七章 高利贷与土地买卖、其他投资

(一)高利贷是否造成卖地

(二)高利贷与买地:内卷化的一个矛盾

(三)借贷与其他投资

结语

第八章 结语

(一)高利贷成因再认识

(二)高利贷治理的历史启示

(三)高利贷是普惠金融吗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刑科题本与债务命案介绍

(一)史料的生成过程与保存情况

(二)引发命案的原因

附录二 债务命案的基本特征

(一)借贷交易的时空特征

(二)贷方与借方身份及双方关系

(三)利率和本金

(四)信用条款、书面契约

附录三 对债务命案数据的回归分析

(一)贷方死亡概率的回归分析

(二)利率的回归分析

附录四 满铁农村实态调查介绍

(一)史料的生成过程与保存情况

(二)数据质量和数据换算

附录五 满铁调查的55个村庄

(一)地理分布

(二)统计特征

附录六 满铁调查的2757个家庭

(一)移民情况与人口特征

(二)家庭的人口特征

(三)雇佣和被雇佣劳动力

(四)土地和其他财产

(五)收入、支出与消费

附录七 满铁调查的5012笔借贷交易

(一)时空特征

(二)贷方与借方身份及双方关系

(三)信用条款、书面契约

(四)借贷用途

附录八 对满铁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

(一)利率的回归分析

(二)农户卖地行为的回归分析

致谢

内容简介

利率是使用资金的价格,也是影响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变量,但对利率的作用的认识仍然充满分歧。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理解民间金融中的高利贷交易。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讨论高利贷的概念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高利贷的形成原因和高利贷的福利效应。本书基于清代刑科题本中近五千件债务命案和满铁调查中五千多笔借贷交易,对解释高利贷成因的不同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民间借贷中的高利率与市场中的供需关系、风险及交易成本的可控性高度相关。本书对民国乡村借贷家庭福利状况的讨论表明,高利贷帮助农户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发挥过类似普惠金融的作用。

推荐者说

书首陈志武教授所撰序言谓,本书的研究成果对“认清高利贷的本质、改进金融政策的制定、提升社会的整体福利”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价值”。换言之,高利贷的本质尚属模糊、针对高利贷现象推行的金融政策无果而终、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的努力效果不彰,大概是时常出现的社会现象。有关高利贷本质的讨论,一般隐匿在有关高利贷的道德判断之下。然而历史时期治理高利贷的一次次失败恰恰证明,高利贷的存在恐怕并非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而行,反而是民间借贷活动于历史时期发展的一种必然的结果。唯有解除对高利贷的误解,分析高利贷的存在背景与条件,才能愈发接近高利贷这一经济、社会现象的本来面目。

欲分析高利贷的存在背景与条件,便首先需要了解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具有何种特点。而能全面详实地提供这种社会背景的材料,便往往首推开展于华北地区的满铁调查,辅以清代刑科题本中近五千件债务命案。本书得以通盘考虑高利贷的经济功能及其在经济功能之外的外部性,达成对高利贷成因的再认识。在了解了高利贷的成因后,通过分析高利贷参与的经济活动,本书进一步说明高利贷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在当时的正向功能与积极作用。这两部分分别构成本书上编《高利贷的原因》与下编《高利贷的福利效应》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高利贷?本书第一章在介绍了借贷活动的重要性与其招致的广泛争议后,分析中文语境下“高利贷”一词的出现与传播,及学界对其定义的讨论。对高利贷形成原因,前人已提出多种解释。上编《高利贷的原因》即从前人解释中普遍着眼的市场因素、非市场因素出发,验证高利贷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反映出的特点,即将高利贷现象本身视为“黑箱”,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辨别从经济、社会因素出发对高利贷的种种判断的真伪。作者首先以实例证明借贷双方之间普遍存在“来自借贷关系或社会地位的超经济因素胁迫”这一观念并不符合事实,继而讨论高利贷利率受供求关系、违约风险、抵押物有无等情况影响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市场逻辑对高利率的存在有很强的解释力。借贷市场上资金量的充裕程度,能规避借贷违约的公共服务的有效程度,以及本息追回时需付出的交易成本的必要程度,都成为决定高利贷是否出现、在何种借贷场合中出现的关键要素。

下编《高利贷的福利效应》则更关注高利贷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在农村经济中起到哪些必要的作用,产生哪些福利效应。前者集中体现于应对风险的场合,即面对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灾害时,借贷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户度过家庭的经济危机。作者研究认为,高利贷的利率不应被视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还应考虑债务负担与农户收支水平的比较,及借高利贷者的经济条件一般优于其它类型的借贷者这一情况。后者集中体现于土地交易中,尤其是高利贷在土地的购入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能进行投资活动的家庭自然更为殷实,而这恰恰成为他们愿意成为高利贷借方的原因。高利贷在这些场合中,因其易于融资,为资金周转提供很大便利。这与认定高利贷主要作为剥削工具存在的假设显然有别。

总结而言,作者通过分析所处时空环境截然不同的两组核心史料,意在归纳一些涉及高利贷的规律性特征。作为市场逻辑催生的结果,对高利贷成因与后果的解释假如仅限于非市场因素,则高利贷的治理显然难及根本。换言之,之所以本书开篇能列举出有关高利贷利率的五个“谜题”,正是因为以往的解释不完全符合、甚至有时完全不符合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或思维模式,才会出现已有的逻辑无法自洽的难点。或不如说,因为古人对高利贷的道德判断早已深入人心,今人研讨同一问题时,难免踏入同一条河流。对于古人面对的问题,古人固然有更切身的感受,却未必有更全面的眼光。

但反过来,作者也指出,即使高利贷具有正向的现实意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过“普惠金融”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也是需要以完善的制度予以规避的。虽然按照本书的观察,高利贷作为社会民间借贷活动中的少数,在历史上不具备民间借贷活动的代表性,却具备一种典型性。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排除其应用于财产较为殷实之家,最终造成家庭经济崩溃的可能。换言之,任何一种金融工具都兼具福利与风险:高利贷同样不能例外。正如李伯重教授所撰序言所说,通过这类研究,不只研究者,读者也应能够“反思和检验旧有成说,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更何况,古来万事东流水,世间他物亦如此。

推荐人 谢长龙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