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学术前沿 >> 学人聚焦 >>
形象史学视角下的奁史•钗钏门•首饰研究
来源:社会史 作者: 社会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29
“‘形象史学’,是把形与象作为史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具体来说,专门指运用传世的岩画、造像、铭刻、器具、书画、服饰等一切实物,作为证据,结合文献来考察史实的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模式。”《奁史》,清人王初桐编撰,是一部专门记录与古代女性社会生活相关内容的类书。全书1〇〇卷,另有拾遗1卷。此书内容博杂,共分三十六门,一百四十八细目,由散见于各类正史、别史、方志、笔记、文集、诗话等书中关于古代女性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搜罗辑录而成。这样一部针对有关女性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编的类书,是研究古代女性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奁史》中的《钦钏》一门共3卷,收录有关古代女性首饰、插花、耳环、臂环、指环等五个部分的内容。本文着重研究的《首饰》,是《铁钏门一》(即卷68)的第一部分,共收录有关古代女性首饰的内容三百六十余条,引书二百七十余部,分别从首饰、笄、钗、簪、钿、步摇、栉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女性首饰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记录。

      《奁史》一书,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甚少。研究首饰方而的论著主要有: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扬之水的《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的发展脉络。不过前者研究重点在“服”,首饰研究不多;后者只写金银首饰本身,研究范围也不集中在女性首饰的文化消费行为义涵。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将借由这本被忽视的古代女性百科全书所辑录的材料,尤其是其钗钏门中首饰的部分,针对首饰的材料与形制、用途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探索相关的文化和社会意涵。

《奁史》(清)王初桐,出版于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出版于商务印书馆

一、首饰的材料与形制

       首饰,顾名思义,指戴在头上的装饰品。中国古代女性首饰历史长久,北宋时的《事物纪原》一书中引《二仪实录》:“舜加首饰”,将首饰源起,追溯到虞舜时代,这当然是想象的,不足为训。抑有进者,种类还很繁多,仅在《奁史•钗钏门•首饰》部分提到的,自古及清的长期积累之下,就大概可以分为笄、钗、簪、步摇等等近二十种。倘若比较日本江户时代的妇女发饰,中国古代的发饰品样繁杂,不像江户日本只以篦一项为主流品样。中国古代发饰品类繁多,每位妇女选戴不同,花样百出。其次,基本上,从汉至唐的八百年内,发饰形制没有大的变化,至唐宋六百年间才新生贴花的发饰,这是首饰史上的一大变化。复次,中国女子成年礼使用赠以发饰使用权,这在世界史上极其特殊,《奁史•钗钏门•首饰》部分对中国古代女性首饰的材料与形制进行了较详尽的记载。

       纵观《奁史•钗钏门•首饰》部分,提及的首饰材料大致分为金属、宝石、动物原料、植物原料以及布纸原料等几种。

(一)首饰的材料

1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属类

       金属算是由古至今制作首饰最为常见的材料。《奁史》中首饰的材料,从贵金属金、银到普通金属铜、铁,都有所提及。黄金和白银是古代最贵重的金属,而用金银加工制成的首饰更是最华贵的材料与最精美的技艺的结晶,具有财富和艺术的双重价值。

    (1) 金。金的延展性极好,而色泽又华美光鲜,因而自古都是最受欢迎的制作首饰的材料之一。中国对黄金的发现与使用比西方国家略晚,但金饰文化却也十分辉煌。最早的金饰出现于夏代的北方草原游牧部落“而其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农作地区华夏族群金饰年代略晚于前者,始见于山西、河南两地,大约晚于北方草原地区金饰约两个王朝,工艺亦与北方草原金饰不同;西南高原农牧群落金饰年代又晚于上述两地,其形饰特殊,亦有别于上述两地金饰文化”[5]。金在首饰制作方面应用非常广泛,仅《奁史》中提到的,就有金钗、金簪、金钿、金锟、金花、金步摇等等。例如《眘史》引《西京杂记》:“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上裢有黄金步摇。”元稹诗:“泥他沽酒拔金钗。”



    (2) 银。秦汉时金银器工艺渐渐成熟并独立出来,唐代达到鼎盛。由于银与金相比价格较低,因而银饰品较为平民化,稍有些家底的女子便总有几件银首饰。《奁史》中所记载的银制首饰,主要有簪、钗、步摇、梳篦、珠花、华胜等等,种类繁多。而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妇女首饰也有大量银饰应用。例如《奁史》引《滇行纪程》:“苗女银钗垂耳。”《蛮书》:“蛮女髻上扎大梳,或银,或木,或牙。”其造型与工艺较汉族银饰更为质朴,纯然可爱。

    (3) 铜。现今考古发掘出的铜首饰,大多集中在商代,其后由于其他金属冶炼造型工艺的发展,不够华美的铜渐渐在首饰界衰落,更多应用于建筑和家具之类较大型的装饰了。《奁史》中提到的铜首饰较少,只有引王建诗:“贫女铜钗惜于玉”—条。

    (4) 铁。我国的铁器时代大约开始于西周前后,由于其矿藏分布广泛,成本低廉,因而逐渐取代了青铜器。然而铁易生锈,外表也不够美观,因而较少应用于制作首慨《奁史》中只收录了一条《山堂肆考》中的内容:‘汉阳公主尝用铁簪画壁,自记田租出入。”



2

香玉翠凤宝钦垂:宝石类

      宝石类,主要包括玉石、玛瑙等无机宝石和琥珀等有机宝石。

    (1) 玉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的国家,由新石器时代至今己有1万多年的历史。玉在首饰制作领域的应用非常早,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遗址中就己经有制作精美的玉笄出土。随后历朝历代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也更精致的玉首饰,《奁史》中提到的玉制首饰不胜枚举,例如引《云烟过眼录》:“赵孟頫所收白玉方顶女簪一枝,其玉白莹,绝品也”,《古今注》:“隋宫人插翡翠钗子” (翡翠即硬玉,玉的一种)等等。用玉来做首饰,既体现古人对玉的钟情,又蕴含着对发型、发饰的美的追求。

图为翡翠玉佩

    (2) 玛瑙。玛瑙是一种玉髓类矿物,因其色彩丰富美观,经常被用来作为饰物。“在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玛瑙宝石首饰不胜枚举。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沙美里亚人就用玛瑙制成一个形似斧头的工艺品,现存于美国纽约历史博物馆中。在我国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山东莒大店春秋墓中以及南京象山东晋墓中,也都相继出现了玛瑙珠。”玛瑙也经常被用来制作首饰,例如《奁史》引《耳谈》:“沈约女绾发以玛瑙簪”。《露书》中也记载了一个用玛瑙簪来占卜的故事。


图为玛瑙原石

    (3) 琥珀。琥珀是松树汁的化石。《资治通鉴》有这样的记载“宁州献琥珀枕于太尉裕。琥珀出哀牢夷。广雅曰:琥珀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皮,成琥珀如斗。初时如桃胶,凝坚乃成。博物志:松脂沦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琥珀。今太山有茯苓而无琥珀,永昌有琥珀而无茯苓。裕以琥珀治金创(治,直之翻。创,初良翻),得之大喜,命碎捣分赐北征将士。”可知琥珀的原产地不在中原。《资治通鉴》另一资料亦可证明此观点:“程大昌曰:汉西域传:屬宾国有琥珀、流离。” “琥珀硬度低,质地轻,色温润,有宝石般的光泽与晶莹度,是唯一有生命的‘活化石’,具有无比的亲和力。自古以来,琥珀就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快乐和长寿。因此,琥珀被列为佛教七宝之一。”琥珀如此珍贵及罕见,当为首饰的重要材料之一。它不仅深得原产地妇女的喜欢“妇人……两股辫其发为髻,髻上及耳,多缀真珠、金、贝、瑟瑟、琥珀”,也深得中原贵族妇女的厚爱。《奁史》引《小名录》:“东昏侯当为潘妃市琥珀钗,直百七十万。”


图为琥珀项链

      除了这些之外,《奁史》中还提到了许多种其他宝石,譬如珍珠、水精、瑟瑟、绿松石等等,将古代女子首饰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

3

头上玳瑁光:动物原料类

       动物原料类主要包括玳瑁、犀角、象牙、普通兽骨以及翠羽。这些是今天文明国家在保育前提下禁止使用的。

    (1)  玳瑁。玳瑁,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而制作首饰所使用的材料“玳瑁”,则是指玳瑁的甲壳,为非晶质体,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蜡质至油脂光泽。很多文化中都有玳瑁工艺品的使用。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有个故事,说赵国平原君使臣出使楚国时,为向春申君炫耀而“为玳瑁簪”,这表明在中国的战国时期,玳瑁己经被作为饰品材料。在西方,玳瑁被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用于制作梳子、刷子和戒指等首饰,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会将玳瑁镶嵌在家具上。玳瑁作为首饰也比较早,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奁史》中提到的玳瑁首饰,主要有玳瑁钗、玳瑁簪几种,例如引《事物纪原》:“舜作玳瑁钗”,《妆台记》:“汉武帝宫人贯髻以孔雀搔头,瑋瑁为之”等。由于玳瑁易蛀,现存古代玳瑁首饰较少。


图为玳瑁手环

    (2) 犀角。犀角,即犀牛的角,常用来制作首饰及工艺品。《奁史》中提到黄香《九宫赋》:‘刻骇鸡以为钗。” “骇鸡”,指的是“骇鸡犀”,和所谓“辟尘犀”同义,是一种传说中的海兽,相传用骇鸡犀制成的簪梳,女子使用后发丝便不会沾染灰尘。不过这只是神话传说,其实所说的“骇鸡’、“辟尘”,也不过是普通的犀角罢了。《奁史》中收录的犀角首饰,除韦叉外,还有簪、梳等。例如《奁史》引王士補《秦淮杂诗二十首•十五》“洛成不用轻梳掠,自有文犀号辟尘”处自注:“旧院盛时,竞尚密犀簪。”

图为犀角摆件

    (3) 象牙。象牙,指的是雄象的獠牙,因其色泽洁白,质地坚硬,又极其难得,使得象牙成为一种非常贵重的首饰材料。《册府元龟》有这样的记载“天宝九载三月,狮子国献象牙、真珠。北邑国献象牙、真珠、白花氍。”陆游《入蜀记》描写了少数民族女子佩戴象牙梳子的情景:“蜀中女子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又如《奁史》引《郡志》:“湾甸州妇人以象牙作筒贯于簪。”《诸蕃志》卷上有这样的记载:“享化四年,(大食国)遣副使李亚勿来贡,引对于崇政殿,称其国与大秦国为邻土出象牙、犀角。太宗问取犀、象何法?对曰:‘象用象媒,诱至渐近,以大绳羁縻之耳;犀则使人升大树,操弓矢伺其至,射而杀之。其小者不用弓矢亦可捕获。’”可见犀角、象牙得之是多么的不易。只因为得之不易,以其为原料做的饰品才珍贵。这也印证俄国美学家普列汉诺夫提到的:“野蛮人使用动物的皮毛、爪、牙齿等作为自身装饰,是在暗示自己的灵巧、有力,因为战胜了力大的动物,代表自己比动物更大的力量。”


图为象牙项链

    (4) 兽骨。兽骨,即动物的骨骼。骨制首饰出现得非常早,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就有骨笄的发现。据张家坡遗址发掘报告说:“装饰品数量最多的是骨笄,共发现了七百多件。都用兽类的肢骨作原料。”《奁史》中收录的骨制首饰材料只有两条:一是引《中华古今注》“东晋时童谣言,织女死,妇女皆插白骨钗子,为织女作孝”二是引《番境补遗》:“牛骂畨妇”。

4

蓬鬓荆钗世所稀:植物类

      植物类,大体可以分为竹、木两种。

    (1) 竹。竹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植物,用途十分广泛,大到房屋,小到首饰,都可以用竹来制作。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女性都有用竹来做首饰的。例如《奁史》引《姑藏前后记》“赵纶妻死,遗雪竹搔头于阶下,不数日,化为杨梅,花朵如撒”,又如引《广西通志》:“摇女簪竹箭二根”。

    (2) 木。可以用来做首饰的树木种类很多。譬如《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古者女子榛木为笄以约发,居丧以桑木为笄,皆长尺有二寸。”荆枝也非常常见,形容女子打扮朴素,便用“荆钗布裙”一词,荆钗,就是荆枝制作的髻钗,古代贫家妇女常用之。唐代李山甫《贫女》诗云:“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就是这样贫苦女子生活的写照。

5

磨刀剪彩唤春来:绢等

     “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这首诗描绘的,就是绢纱制成的假花。絹的本义是生丝织物,厚而疏者称絹。《元氏长庆集》有载“绢一匹约估四千己上,时估七百文:绸一匹约估五千,时估八百文。”可见,绢不如丝绸贵重,但又似丝绸。所以,用绢之类制成的仿生物品,因其不受季节、时间的限制,深受人们喜爱。如翦彩花,即人们用色绢、彩纸剪成花朵,在立春时相互赠送。上官婉儿就有《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同理,用绢、罗、纱、绫、绒、彩纸等制成的花样首饰,因其色彩和形状较鲜花而言能保存得更久,因而广受古代女子喜爱。相传晋时就有专门剪绢绒花售卖的手艺人,《尧山堂外纪》:“新野君剪花为业,刷绒为海棠,染绢为芙蓉,捻蜡为菱藕,卖供妇女插戴。”后来又出现了通草花。《闲情偶寄》中有这样的记载:“近日吴门所制像生花,穷精极巧,与树头摘下者无异。纯用通草,每朵不过数文,可备用月余之用。绒絹所制者,价常倍之,反不若此物之精雅,又能肖真。”之所以称为“像生花”,就是赞其制作精巧,栩栩如生。

         

(二)、首饰的形制

        我国古代女性首饰,造型多样,做工精巧。《闲情偶寄》中言:“簪头取象于物,如龙头、凤头、如意头、兰花头之类,但宜与发相依相附,不得昂首作跳跃之形。”笔者将《奁史》中所收录的首饰形制做一个简略的分类,大致为以下两类。   

1

自然之美的凝缩

      我国古人对于自然之美似乎具有先天的敏锐触觉,他们擅长发现美、欣赏美,更擅长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绘美。大到秀雅或古拙的园林,小到鲜活在女子发髻间的花鸟虫鱼,无一不是自然之美的凝缩。

    [1] 花形。各种花朵是簪头饰物中最常见的造型之一。依据女子年龄、身份地位以及个人

喜好,花朵也有不同种类与形态。例如《奁史》引《佩环余韵》:“料簪贫家所用或如意头或兰花头。”又引吴均诗:“莲花衔青雀,宝粟钿金虫。”无论花苞也好,盛开也好,宛转花枝也好,无一不精巧玲珑,栩栩如生。《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中录有唐节愍太子墓《华装仕女图》:‘她们梳高髻,髻上饰绕珍珠串,并簪五、六朵团菊花、如意形金花”《仕女图》“尤其是二人所簪金花,熠熠生辉,花形亦可辨,有团菊、朵花等。”


    [2] 鸟形。各种鸟形的首饰既是大自然美的体现,也是图腾崇拜的反映。较为常见鸟形首饰有燕子、鹦鹉、雀(爵)等几种。

      1)燕子:燕形饰品是女性在节日最爱佩戴的饰品。《荆楚岁时记》中提到:“立春日,悉剪彩为燕子以戴之。”欧阳修诗云:“不惊树里禽初度,共喜钗头燕己来。”

       2)鹦鹉:对鹦鹉钗的描写出现在韩惺的《忍笑》诗中:“水精鹦鹉钗头颤,举袂佯羞忍笑时。”杂剧《黄花峪跌打蔡疙瘩》中也有“这铜钗儿是鹦鹉”一句。

      3)雀(爵):《释名•释首饰》中言“爵钗者,钗头施爵也。”不过这个“爵”并非酒具,而是“雀”的通假字,“爵钗”即是“雀钗”。对爵钗最早的描写,见于曹植《美女篇》“头上金爵钗”。


     [3] 昆虫形。昆虫形首饰,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纤巧可爱的虫形首饰,如蝴蝶、蜻蜓等。

      1)蝴蝶:“蝴蝶为无脊柱动物,昆虫纲。深秋,蝴蝶由虫变为茧,冬去春来,茧又变为飞蝶。先民以为,从地上的虫,到飞翔的蝶,是一种巨变和升华,是死而复生,是有神灵的表现。其次,蝴蝶不仅美丽而且多子,是表现母系生殖崇拜的最好载体。蝴蝶是上古时期三苗部落的图腾神之一。” 正因如此,蝴蝶颇受女性的喜爱。譬如温庭筠《菩萨蛮》词:“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一个舞字将钗头蝴蝶随风翩翩、栩栩如生的情态生动地描绘而出。安徽合肥西郊出土的一批南唐金首饰中,有一件“双蝶花钿簪”,用金丝做成两只内向飞舞的蝴蝶,蝶身两翅满镶着黄色的琥珀。

       2)蜻蜓:“蜻蜓,属昆虫纲,蜻蜓目。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广泛地区。它的飞行速度和耐受力首屈一指。它的头部转动灵活,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它咀嚼力强,为肉食性动物。它的交配在飞行中进行,产卵在水面进行。古人以其特异的功能而奉其为神灵,加以崇拜。” 由于蜻蜓造型可爱,又有这样良好的寓意,因而经常被作为女性首饰的造型。例如《奁史》引张泌词:“绿云高髻,金簇小蜻蜓。”

        另一种是造型不算漂亮,但有着朴实美好寓意的虫形首饰,如蚕、蝉等。

      1)蚕。《山海经》曰:“黄帝元妃,名缧祖,蚕神。”这表明我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纺织技术的国家。每年季春皇后都要进行躬亲蚕事的典礼,称为“亲蚕”,女子因而也乐于将蚕的形态点缀在首饰上。元代仇远的《生查子》词:“钦头缀玉蚕,耿耿东窗晓”写的就是这样的首饰。

       2)蝉,又名知了,属翅亚目科,是不完全变态昆虫。晋人陆云作《寒蝉赋》,认为蝉“头上有缕,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正因为蝉具有如此美好的品行,所以以它为形状的首饰,深受女性喜爱。《奁史》中收录的有关以蝉为造型的首饰记载很多,比如宋徽宗《宫词》:“头上宫花妆翡翠,宝蝉珍蝶势如飞”。再如陈允平《香奁诗》:“鬓拢金蝉矗。”


    [4]鱼形。鱼神,是上古时期人们的图腾崇拜之一。《山海经•大荒西经》:“人头鱼身,氐人国。”作为艺术装饰,鱼是古代人民最经常采用的图案造型之一。首先,鱼具有普适的吉祥寓意,“鱼”与“余”同音,象征“富贵有余”的幸福愿望。其次,人们经常用鱼和水的亲密情结来比喻夫妻或者恋人,譬如用“如鱼得水”形容爱情和好,用“鱼水之欢”比喻男女亲密和谐的情感或性生活。鱼钗多见于晚唐五代时期,诗词中多有记载,譬如吴融《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篦凤金雕翼,钗鱼玉镂鳞”即是。例子甚多,不赘举。另外,古代有“鲤鱼传书”的传说,后世常用“鲤鱼”作为书信的代称。鱼形的饰物,因而也多了一层信物的意思。《幽明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寻阳参军梦一妇人,言葬处近水沦没,望见救。参军曰,何以为志?妇人曰,君见渚边有鱼钗,即我也。明旦觅之,果见毁坟,其上有钗,乃移至高燥处。”

   

2

人文之情的寄托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经常会给一些事物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而那些具有幸福、平安寓意的,就常常被装点在女子的鬓边钗头,作为美好祝福的寄托。

       凤形。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吉祥,也常常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华古今注》曰:“秦始皇以金银作凤头,玳瑁为脚,号曰凤钗。”现无实物可证。诗词中对凤形首饰的描写很多,例如晏几道《蝶恋花》“碾玉钗头双凤小”,牛峤《酒泉子》“凤钗低袅翠鬟上”。在《江西南城明益王朱佑槟墓发掘报告》中记载墓中有一对金凤钗“金凤钗1对。凤高10.5厘米、钗脚高12.5厘米,钗脚切面为扁形,上宽下狭,背款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这对金凤钗和1958年发掘的朱佑槟长子朱厚烨墓中万氏棺内出土的金凤钗完全一样,而且均是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出品。出土时插在凤冠之上。可能是皇宫内作为亲王纳妃采礼之用。”鸾是与凤外形类似的象征吉祥的神鸟,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关于鸾钗的记载也有很多,例如《杜阳杂编》中提郅“九玉钗上刻九鸾,皆九色,上有字曰‘玉儿’。工巧妙丽,殆非人工所制。有金陵得之者,以献,公主酬之甚厚。一曰昼寝,梦绛衣奴授语云:南齐潘淑妃取九鸾钗。及觉,具以梦中之言言于左右。洎公主薨,其钗亦亡其处。韦氏异其事,遂以实话于门人。或有云:玉儿即潘妃小字也。逮诸珍异,不可具载。自两汉至皇唐,公主出降之盛,未之有也”。

      如意形。如意,是汉族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如意,字面理解便是“符合心意”的意思,所以千百年来都是家喻户晓的吉祥物。如意造型较简单,而又有美好寓意,因而常被用作首饰的造型。例如《奁史》引《佩环余韵》:“料簪贫家所用或如意头或兰花头。”《闲情偶寄》:“簪头取象于物,如龙头、凤头、如意头、兰花头之类。”

       兵器形。古代女子首饰还有兵器形的首饰。《宋书•五行志》言:“晋惠帝元康中,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玳瑁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簪。”同时期的干宝这样认为“男女之别,国之大节,故服物异等,贽币不同;今妇人而以兵器为饰,又妖之大也。”《中华古今注》中说“五兵佩”的意义是:“太公以元钺斩妲己己,故妇人以为戒。”孙机先生在《五兵佩》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孙先生根据1981年在内蒙古发现的小兵器模型(斧、戟、盾等)的饰件,结合佛教在我国传播的历史,认为“五兵佩的原型产生于中印度小乘佛教的艺术氛围之中,而随着我国般若研究的发达和大乘佛教的兴盛,至隋唐时它己经失去了所依托的土壤”。

       由于发饰用料不是贵重金属或宝石,就是远地珍奇异兽的骨材,均属奢侈品,加上对象微小和可移植性,都经能工巧匠制造而成,这又多加一份精美工艺品的价值。一件首饰乃价值不菲之物,这决定了女性使用者只能是上层阶级。其次,对象是精品工艺,这又形塑了使用者的特殊文化品位。第三,在器形上有刀形者,流行时间短暂,无法与其他器形一直深受喜爱可比。

二、首饰在公私领域的用途

       中国古代女性的首饰,除了其本身固定发型与装饰美观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那就是作为礼物,从国家级礼品,用于赏赐、进贡,到上流社会恋人亲朋之间的赠予,所在多有。兹分述于下:

(一)作为赏赐之物

  1.由皇帝进行赏赐

       皇帝作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自然是施行赏赐的主体。既然赏赐的物品为首饰,赏赐的对象也就多为女性,其身份主要有以下三种:

       后妃及宫人。皇帝与后妃,是一种特殊的夫妻关系。最为普通的夫妻间的赠予,放到帝王家,便需称一个“赐”字。皇帝将首饰赐予后妃与宫人,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表达对其的宠爱,如《女红余志》中记载“燕昭王赐旋娟以金梁口月之钗”;—是因后妃诞下皇子而赏赐,《洞冥记》中所记“玉燕钗”一事,皇帝之所以将钗赐予赵婕妤,就是因为她生下了皇子刘弗陵。

        功臣家眷。皇帝赏赐首饰及其他礼物给功臣,一可以使君臣关系更加融洽,二可以让闺门之内的女人也分享皇帝的福泽。《南史》中有一则很有意思的记载“齐周盘龙伐魏有功,高帝造金钗镊十二枚与其爱妾杜氏,手勅云,饷周公阿杜。”作为皇帝赏赐功臣家眷,还特意提到了给其“爱妾”的一份,对于这位功臣的亲厚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异国及少数民族首领。古代中国地大物博,国力强盛,海外贸易发达。诸国仰慕我中华之繁荣,因而我国交予外国的物品称为“赐”,外国交予我国的物品称为“贡”,通常为了体现我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宣慰外麻“赐”都多于“贡’。《奁史》中收录的有关赏赐内容有以下几条。一是《倉山堂别集》中记载的:“正统二年金银、宝石、首饰、器具、书籍等物,往赐鞑靼可汗及其妃并胪宁王脱欢等” “(洪武)三年,赐元皇子买的里叭剌母妃以下镀金银首饰六十副,副各九事”。二是《旧唐书》中“(太宗)因赐其(高昌王曲文泰)妻宇文氏花钿一具。宇文氏复贡玉盘”。

  2.由皇太后、皇后进行赏赐

       作为国母的皇后与皇太后,她们的赏赐对象多是诰命夫人、功臣家眷。这一方面体现了她们“母仪天下”的身份,另一方面,首饰的赠予,也体现了女性对女性的亲厚和关怀。例如《岭表录异》中记载‘洗氏讨定岭南,封憔国夫人,皇后赐以首饰。”还有《食山堂别集》中提到的:“六年,上赐大学士(张)居正母金嵌宝石头面一副;仁圣太后(赐张居正母)金头面一副;慈圣皇太后(赐张居正母)金嵌宝石头面一副,珍珠环一双。”

(二)  作为进贡之物

  1.由臣子进献给皇帝

      首饰作为一种精巧而又贵重的礼物,经常被臣子用来进献给皇帝。例如《奁史》引《十国春秋》:“北汉英武帝后宫多内宠,鸿胪卿刘继献首饰数百副。”有时皇帝也会下旨向臣子索取,称为“宣索”。例如《册府元龟》中有这样两条记载“八月淮南节度使王播进宣索银妆奁二”、“十月淮南淮西又各进宣索银妆奁三”。

  2.由诸国进贡给中国皇帝

       “周制:九州岛之外谓之蕃国,世壹见,各以其所宝为贽。” “其总的特征就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周围夷狄各国接受册封(授予外交文书,承认其地位),后者向前者朝贡,前者羁縻(牵制)后者。”《册府元龟》亦有类似的记载“干化四年七月,契丹国王遣梅老、里述骨之进内宫一人、马二匹、地衣、真珠装、金钏、金钗等。”《杜阳杂编》中记载了这样一种奇异的“龙角钗’:“大历中,日林国献龙角钗,钗类玉而绀色,上刻蛟龙之形,精巧奇丽非人所制。上因赐独孤妃,与上同游龙池,有紫云自钗上而生,俄顷满于舟楫上。命置之掌内,以水喷之,遂化为二龙,腾空而去。”遇水而化为龙虽属志怪传奇并不足信,然而也足以看出进贡首饰的珍奇来。

(三)  作为爱情、婚姻礼物

  1.定情信物

        信,《说文解字》:“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物是男女双方在热恋期间表达感情的一种定情物。有了这个信物,就相当于契约一样。信物的种类很多,如“木瓜’、“琼瑶’、“香囊’、“双针之绣’、“亲体之衣”之类。但首饰作为信物,却是恋人之最爱。首先,首饰都比较小巧便携,适合随身佩戴,睹物思人。“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有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其次,首饰精致美好,可以作为珍贵纯洁美好的爱人的代表。第三,首饰材料大多是金银玉石,不会在短时间内磨损腐朽,这也象征了爱情的永恒不朽。第四,首饰不同形制又具备不同的象征意义,因而的确是最恰当的爱情信物了,正如繁钦《定情诗》中所言“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2.爱情坚贞的凭证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首饰除了可以作为恋人之间的定情信物,它也是夫妻之间表达坚贞爱情的凭证。比如古代女子在与丈夫分别的时候,常将头上的钗两股分拆开,一半自己保留,一半送给对方,期盼着重聚时再合成一对。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习俗。朱敦儒的《临江仙》亦有类似的描述:“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奁史》引《宁都先贤传》中一则故事,讲赖氏女与罗生订婚后罗生死去,女子“反其所聘钗钏”来帮助他们办丧事,而后自尽。又引《诚斋杂记》:“女子吴淑姬未嫁夫亡。未亡时晨兴酿面,玉簪坠地而折。己而夫亡。其父以其少年,欲嫁之。誓曰:‘玉簪重合则嫁。’居久之,见士子杨子治诗讽而悦之。使侍儿用计觅得一卷,欲与之合。启奁视之,簪己合矣。遂以寄子治,结为夫妇焉。”在这里,玉簪的“断”有婚姻结束之意,而“合”的玉簪又是作为第二段婚姻的信物。

(四)节日喜庆饰物

       “节庆是对日常生活秩序的颠覆与反动,为人们释放自我、娱乐狂欢提供了合理合法的途径与方式,节庆的全民性既为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一个放假时间,也为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娱乐空间。”对女子来说,节庆是从闺门走向更大社会空间的一个契机。在这种难得有机会出门的情况下,女子怎么可能不精心地打扮自己呢?而首饰就成为女子的首选。

       以上元节为例。“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星宿别从天畔出,莲花不向水中芳。宝钗骤马多遗落,依旧明朝在路旁。”唐代诗人张萧远的一首《观灯》,向我们展现出了当时元宵佳节的盛况。唐代张鷥《朝野佥载》中记载:“正月十五、十六夜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殿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李清照在“靖康耻”之后,逃到临安,在元宵佳节时非常怀念当初在汴京过节的情景:“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晏殊《类要》中说:“元宵大白蝶花,妇女无贵贱悉戴之。”《夷坚志》中也记载了一个上元节时,陈姓书生遇到小女孩“坠髻花一枝,正落陈巾上”,几年后女孩长大与书生结为连理的故事。

        不仅是上元节,其他节日中也是如此。明嘉兴人项元淇在描摹闺中女子在节日于西湖边游玩之情景时写:‘花压低鬓多不嫌。”杜甫《丽人行》中也提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每当一个节日结束的时候“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在以后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这些古代的女子“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总之,古代中国女性的首饰,不仅拥有其本身自带的作为饰品的功用,更是作为贵重的礼物,成为古代国家层级上中外、君臣尊卑地位的象征,以及上流社会私人领域内特别是恋人夫妻之间感情交流的重要润滑剂,在在彰显首饰的象征资本功能。

三、首饰蕴含的意义

        首饰虽不言,我们却能在它的微小闪光中一窥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审美理念。

(一)首饰与礼法制度

        “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我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礼法制度,对于女性的服饰穿戴也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例如《隋书》中记载“皇后首饰,花十二树”、“自皇后以下,小花并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也”。《旧唐书》中记载“皇后祎衣,首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 2013年在扬州萧后墓中出土了一顶带有两博鬓的铜质礼冠并十二支铜质发钗,使史料记载得到了印证。《明史》:“命妇冠,一品花钗九树,二品八树,三品七树,四品六树,五品五树,六品四树,七品三树“命妇两博鬓,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六品四钿,七品三钿。”又引《明会典》:“后妃首饰用金玉珠宝翡翠,命妇首饰金玉珠翠至金镀银以差,士庶妻首饰用银镀金。”“命妇首饰,一品金簪,五品镀金银簪,六品银簪,八品银间镀金簪。”“命妇首饰,一品特髻上珠翠花四朵,珠翠云喜花三朵。常服鬓边珠翠花三朵。五品特髻上小珠铺翠云喜花三朵,常服鬓边小珠花二朵。六品特髻上小珠翠花四朵。”嫔妃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


(二)  首饰与工艺水平

       首饰作为女子发间的点缀,自然要尽量精巧美观。首饰的材料和造型是决定其美观性的重要因素,而这两点又是受当时社会工艺水平所限制的。从现今可见的考古数据来看,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己经开始使用打磨过并制作成简单造型的骨笄。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雕琢精美的玉笄。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各种金属的发现及冶炼,也促进了不同金属工艺品的产生。《唐六典》提到金银加工工艺的种类就多达14种: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和裹金。以隋炀帝萧后发钗为例,研究表明,萧后发钗所使用的制作工艺,包括捶揲工艺、鎏金工艺、掐丝工艺、镶嵌工艺、珠化工艺等等,制作复杂,造型精美。“宋代以‘打’的功夫把平面图案做成很有浮雕效果的立体图案,再辅以錾刻,使浮雕式的图案既有灵动的生意,又有着仿佛工笔写生的精细“明代更在金器制造中大量采用镂雕技术,使较少的材料表现出较大的体积。”总之,寸方之间,可以管窥当时手工业发展的水平。


(三)首饰与审美取向

        时代不同,审美标准亦不同,这一点通过首饰看得极为分明。例如唐代艺术风格大体可归为华美富丽,从唐墓壁画中可以看出,唐代女性发饰种类特别丰富,而金翠首饰也比较流行。宋代艺术风格纤巧雅致,首饰造型多选用清新的自然景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出现了诸如庭园小景之类精巧而富有艺术性的设计。明代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鲜明的市民一一资本主义性质,对文艺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首饰造型华丽,且多镶嵌宝石,色彩浓艳,更趋实用。“清代金银饰物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受到了其他艺术、宗教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融合了古今中外多重文化因素精髓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姿。”可以说,女性首饰丰富多姿的造型和绚丽美观的色彩是整个社会文化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当时社会审美取向特征的显性代表。

小结

        “形象史学”,是把形与象作为史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文正是利用了大量传世的器物及书画等视像作为史料,结合《奁史•钗钏门•首饰》部分的文献,以及其他相关历史文献,用以考察中国古代首饰史上的一些特性,主要聚焦在文化表征上。从中可以窥出使用者女性微妙的心曲,国家在礼仪上的一些欲求以及上流社会奢侈的经济生活里,如何结合全国能工巧匠,长期支撑首饰小物件的流行品位。在这长时段里,结构性演变甚少发生,这可导出中国上流社会妇女的心灵结构与首饰特殊品味的历久不衰,是有联动关系的。作为一位妇女史研究者,深为这种现象所着迷。

          (本文原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4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请见原文。)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