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学术前沿 >> 年度热点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第十一届“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函
来源:社会史 作者: 社会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8-21

           台鉴: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青年学者论坛”由研究生学术社团——清风学社主办,自1999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论坛旨在为清史学界青年学人搭建学术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


第十一届“青年学者论坛”拟于2019年11月23-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连续与断裂:清史的变与不变”,讨论范围包括明清以来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生态环境、中外关系、边疆民族及相关理论方法等内容。本届论坛继续面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海内外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征集原创未刊论文,组委会对所收到论文进行甄选后,邀请作者参会。望诸位青年才俊能够撰文莅会,一展风采。现将有关事宜奉告如下:


一、会议日期

2019年11月23-24日


二、会议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


三、会议主题及参考议题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时间跨度是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这样一个长时段中,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因素,既有连续的一面,又有断裂的一面。以清代中国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恒常与流变为视角,有助于辩证探索清代历史的图景。20世纪以来,中外清史研究成果丰硕,新意频出,研究理论与方法也有变有不变,适时总结与反思,对于未来的清史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连续与断裂:清史的变与不变”。其主要议题如下:

1.清代的政治与制度建构

2.清代的经济与资源环境

3.清代的学术与思想文化

4.清代的社会与民间宗教

5.清代的边疆治理与对外关系

6.清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7.其他与清史研究密切相关的议题

四、参会投稿要求

1.会议回执请于2019年8月31日前发送至会议联系人邮箱;

2.会议论文全文请务必于2019年10月10日前提交,以附件word格式发送至会议联系人邮箱,注释规范请参照《清史研究》(http://qsyj.iqh.net.cn/CN/volumn/home.shtml)。论坛组委会将对提交论文进行甄选,并于2019年10月31日前确定参会研讨名单;

3.会议论文将择优推荐至《清史研究》发表。


五、交通与食宿

获邀与会的京外同学往返火车票费用(硬座、硬卧与高铁动车二等座)及食宿费由主办方承担。由于经费有限,京内单位与会者不提供交通与住宿,敬请谅解。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谭丹:tandandan2019@163.com(硕士生请发送至此邮箱)

佟斯文:tongsiwen@hotmail.com(博士生请发送至此邮箱)

通讯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四层清史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872

        专此候覆,顺颂

时祺!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清风学社

2019年7月1日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