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
来源:社会史 作者: 社会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2-10 |
目录
● 笔谈 ●
新中国历史学70年
新中国70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戴逸(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教授)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史理论体系——新中国史学发展70年的一个侧面马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70年砥砺前行的中国世界史学科马克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新中国考古学70年发展与成就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批判与建构:新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于沛(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专题研究 ●
江陵“息壤”与鲧禹治水尹玲玲(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金枝玉叶与收支困局——清代中后期公主经济境遇考察毛立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19世纪中叶江南寒士的“三不朽”与民间生活伦理——以《王韬日记(增订本)》为中心徐茂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中苏建交谈判中的“顾王之争”(1923—1924)杨天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倪正春(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被边缘化的“常识先生”:跨国视野下的潘恩与美国革命邢承吉(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回归乡土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代化危机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读史札记 ●
“比古死刑,殆除其半”与唐贞观年间的死刑减免问题刘安志(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
以毒品为武器:美国对华冷战宣传的新媒介(1950—1962)张勇安(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英文目录与摘要(CONTENTS)
内容摘要
江陵“息壤”与鲧禹治水尹玲玲
摘要:《山海经》中“息壤”一词因历代学者的解释与阐发,含义被不断泛化,加重了其神话气息,强化了鲧禹治水的神话特质,偏离了神话背后的历史真实。以往关于鲧禹治水主要地域仅在黄河流域的认识有所片面,治水方法一直以来也模糊不清。鲧禹治水之地也可能包括长江流域。历代关于江陵“息壤”的记述构成了一个连续、丰富而多元的文献序列,鲧禹用息石、息壤以“堙洪水”的记述,在湖北江陵沙市可得到较好的落实。江陵“息壤”乃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堤洲滩,“息石”则是用重物压制以防管涌的巨石,又有助力泥沙淤淀的中流砥石之功,其特定埋深还有水文指示意义。江陵沙市之易淤沙与多管涌在其特殊的地形与地貌并取决于其独特地理位置与地质背景。江陵“息壤”书写了自鲧禹治水以来“镇锁水旱”的历史传奇,深具科学内涵。关键词:息壤 息石 鲧禹治水 管涌 江陵
金枝玉叶与收支困局——清代中后期公主经济境遇考察毛立平
摘要:尽管清代公主一生都享受来自皇室的照顾和封赏,但从乾隆朝起,公主府第的经济状况常常捉襟见肘。其后的历代皇帝皆试图解决公主的经济困境,然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从乾隆朝起公主都居住京城,由皇室负责其家庭一切开支,而囿于制度规定和儒家规范,皇室又没有赋予公主与皇子同等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导致公主们既背负着融合满、汉、蒙的政治使命,又挣扎于满汉文化之间。清代公主的经济困境,也是当时制度困局的一个缩影。关键词:清代中后期 公主 经济境遇 收支困局
19世纪中叶江南寒士的“三不朽”与民间生活伦理——以《王韬日记(增订本)》为中心徐茂明
摘要:王韬早年在上海墨海书馆谋生期间,虽然受洗入教,但其思想核心还是植根于儒学之中,其人生理想则是儒家的“三不朽”。随着晚清士人阶层整体性的膨胀与贫困化,“三不朽”理想与现实生活相互冲突,彼此调适。在这一调适过程中,王韬践行灵活务实的民间生活伦理,游走于“夷夏”之间、纠结于城乡之间、犹豫于科举功名与经济实学之间,最终还是立足于自己最擅长的“立言”。通过立言,王韬得以彰显其文化权力。王韬早年的理想在江南寒士中具有普遍意义,但他绝非抱朴守拙的醇儒,其权宜务实的个性,以及对西人欲拒还迎的暧昧,也为其后来出走海外、由“名教罪人”转变为洋务导师奠定了思想基础。关键词:王韬 江南寒士 “三不朽” 夷夏之辨 民间生活伦理
中苏建交谈判中的“顾王之争”(1923—1924)杨天宏
摘要:中苏谈判中的“顾王之争”为世人瞩目。王正廷作为中方全权代表,与加拉罕商定两国关系协议,突破此前的谈判僵局,奠定了废除中俄旧约的基础。北京内阁认为“王加协议”内容不可接受,拒绝批准并撤销王的谈判代表职务,改以外交部与苏俄交涉,中苏谈判因此出现重大曲折并激化顾王矛盾。“顾王之争”是历史事实,但既有研究放大了其中的个人恩怨。就性质言,二人所争带有南北之争及“国民外交”与“职业外交”之争的色彩。王与南方政府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谈判用心偏重“无条件承认”苏俄及友俄、联俄的政治方向,适应了日益高涨的“反帝废约”运动需要;顾维钧倾向协约国和北京政府立场,对苏俄侵害中国主权严加防范。在谈判技术上,顾、王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二人在谈判中的作为看似异趣,却相互制约避免南北各走极端,客观上共同促成中苏谈判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关键词:中苏建交 顾维钧 王正廷 北洋政府 国民外交
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倪正春
摘要:18、19世纪的英国议会圈地是一次大规模的土地权利重新配置过程。议会圈地后,私人土地产权基本得到确立。在议会圈地中,土地权利受到侵犯的民众进行了持久的抵抗。民众的抵抗贯穿议会圈地的整个过程之中:围绕圈地议案的出台进行地方抵抗;围绕圈地法案的出台进行议会**;圈地过程中采取暴力反抗。土地权利的补偿、合法反抗渠道的畅通、圈地委员会对民众利益冲突的协调,使民众的抵抗以合法形式为主,暴力反抗的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民众的抵抗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维护自身权利的作用。关键词:英国议会 圈地 土地权利 敞田制 资本主义
被边缘化的“常识先生”:跨国视野下的潘恩与美国革命邢承吉
摘要:过去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历史叙事对托马斯·潘恩的解读多局限于对他作为“常识先生”这一角色的讨论,然而这种相对单一的理解忽略了《常识》发表前后潘恩在英、美、法三国更为复杂的跨国经历,遮蔽了他对美国革命曾经怀有的世界主义理想,更掩盖了潘恩在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中所遭遇的边缘化困境。美国革命从由潘恩等人主张的世界主义、跨大西洋世界中的一场革命,逐渐被赋予本土主义和例外的内涵,而潘恩当初所倡导的美国革命的意义,也日渐为人所遗忘。重新梳理潘恩在英、美、法三国的经历,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潘恩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思想侧面,也有利于从潘恩的视角出发,突破美国例外论的叙事模式,重新审视为美国革命叙事所掩盖的启蒙时代的世界主义和跨大西洋的激进主义。关键词:潘恩 美国革命 法国大革命 跨国主义 启蒙运动
回归乡土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代化危机邢来顺
摘要:德意志帝国时期急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现代与传统的剧烈碰撞,形成“现代化危机”。传统乡土作为人们童年记忆中的安全之地,成为他们躲避“现代化危机”的本能选择,由此催生了精神文化和社会领域以回归传统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可以说,回归传统乡土就是人们用来化解“现代化危机”的一种传统取向的求解。回归传统乡土不仅给怀念前现代乡土生活的人们以精神慰藉,使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的传统乡土文化和自然景观得到一定的保护,而且促进了德国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护传统的形成,对于德国构建和谐合理的传统与现代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德意志帝国 现代化危机 乡土运动 工业化 城市化
编辑:张成远
校审:卓丝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