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古籍
一、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档案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原为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保存的一批档案精品运往台湾204箱。这些档案中,有宫中档、军机处档、内阁部院国史馆及清史馆档,共有四十余万件。
(一)宫中档案
运台的宫中档案主要为汉文朱批奏折。其中康熙朝汉文奏折二千九百八十六件,具奏人包括王文雄、王世臣、王以谦、王度昭、王景曾、王鸿绪、王应龙、王兰生、仇兆鳌、左世永、司九经、甘国壁、白潢、江琦、朱轼、李林盛、李煦、李发甲、李锡、李耀、杜呈泗、吴英、吴郡、宋荦、吕犹龙、佟国勃、何天培、范侣、范时崇、范时捷、周士元、金国正、施世纶、施世骠、胡作梅、俞化鹏、俞益谟、郎廷极、高其位、高其倬、孙文成、师懿德、马见伯、马进良、马焕、马际伯、徐元正、张文焕、张玉书、张自兴、张伯行、张谷贞、张连登、张浴贞、张曾谊、张朝午、张圣佐、张应诏、陈元龙、陈尚武、陈诜、曹寅、曹连生、曹、曹颐、梁鼐、康基田、陆有仁、麦良玺、鹿佑、黄国材、黄应缵、程汉鹏、杨宗人、杨宗义、杨长泰、杨琳、杨鲲、杨铸、路振扬、路振声、赵弘燥、赵良佐、管源忠、蕃育龙、刘汉业、刘殿衡、刘荫枢、阎光炜、穆和伦、谢瑛、魏廷珍、魏经国等人。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约二万二千三百七十五件。自1723年至1735年(雍正元年至十三年)。主要是各地藩臬、督抚、将军、提镇的奏折。其他如给事中、监察御史、八旗都统、各部院尚书、侍郎的奏折也不少。
乾隆朝汉文朱批奏折,有五万九千四百三十六件。其中有不少关于“十全武功”治理边疆的材料。
清代中后期各朝的汉文朱批奏折:嘉庆朝一万九千九百三十六件。道光朝一万二千四百九十三件。咸丰朝一万七千零九十二件。同治朝一百七十六件。光绪朝一万八千四百八十六件。宣统朝九十七件。光、宣两朝的奏折中,关于辛亥革命的材料,颇为丰富,如惠州之役,折中记载比较详细。
以上各朝的汉文朱批奏折,共计十五万三千二百一十五件。
运台的满文朱批奏折数量不多,总计二千五百七十件。其中康熙朝约八百余件。雍正朝约八百余件。乾隆朝约七十余件。道光朝约一百余件。咸丰朝约四百余件。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约四百余件。这些折件大部分是满蒙亲贵及边疆大吏的奏疏。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具奏人有和硕康亲王尚善、康亲王杰书、九门步军统领费扬古、奉天将军安珠瑚、皇太子允扔、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平北大将军马思喀、副都统阿南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主事保住、员外郎博什希、笔贴式合色、王府长吏马尼图、议政大臣苏努、杭州织造孙文成、福建巡抚觉罗满保、古北口总兵官觉罗保住、福建巡抚陈 、户部尚书赵申乔、上驷院郎中尚之逊、陕西布政使斡希布、直隶按察使全保、山西按察使何明、内务府衙门延禄,及李宾中、延世、阿喇衲、喇嘛金巴札木素、俄齐尔图车臣汗之孙噶尔丹多尔济、响导车克楚、协理旗务头等台吉多罗额驸阿喇卜滩、察罕台吉、丹津旺布、策妄诺尔布、鄂弥达、卢康、那尔苏、第巴、达赖汗等。其中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关于平安准噶尔的奏折,福建浙江总督觉罗满保关于台湾朱一贵起事的奏折等,都是极珍贵的史料。雍正朝满文奏折的具摺者多是京内外文武大员,如各部的尚书、侍郎、各亲王、大学士、总督、将军、巡抚、都统、副都统等。其中延信、阿喇衲、年羹尧、常寿等人的奏折,史料价值较高。
运台的满、汉文朱批奏折,已陆续影印出版,公诸于世。
台北故宫博物陀所存的宫中档案,除奏折外,还有谕旨、御制诗文、各类档册及奏折的附单、片等。较重要的有1678年(康熙十七年三月十六日)颁给抚蛮灭寇将军广西巡抚傅弘烈的特谕。各大臣的贡单。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厄鲁特一些头目如扎木素、达喇什、博洛特宰桑和硕齐、多尔济、察罕代、吴巴什、藏卜格隆、达什、齐奇尔宰桑、格垒沽英宰桑、满济等人的供词。雍正时的寄信谕旨、晴雨录、官员履历单、各省的雨水粮价单等,都是很珍贵的史料。
(二)军机处档案
军机处档案可分月折包与档册两大类。
月折包
军机处月折包中的录副奏折,共计十八万八千件。其中乾隆朝约四万七千余件。嘉庆朝六千七百余件。道光朝二万八千余件。咸丰朝六千三百余件。同治朝二万九千余件。光绪朝五万六千余件。宣统朝一万五千余件。月折包原分寻常折包与杂项折包二大类。寻常折包不分何事,按月归包。其中都是京内外文武大臣报告政务奏折的录副,反映清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杂项折包,按专案归档,如安南、缅甸、金川、黄教、林爽文等案件。月折包内除满、汉文字的文书外,尚有藏文、回文、尼泊尔文、苏禄文、俄文等各种语文的文书。
月折包中还夹有一些中央各部院衙门和直省督抚与军机处的来往文书,如片文、咨文、咨呈、知会、揭帖、禀文等。月折包还有一些重要的外交文书,如照会、国书、条约、地图等。乾隆时福康安致阮光平的照会、 罗国统摄主事郑昭的禀文、法国镌工柯升为雕刻铜版得胜图事的来函。清朝晚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各国公使的来往照会。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与美使杨约翰问答节略》。同治年间俄罗斯与总理衙门的照会、中俄界约等,这些都是极珍贵中外交涉材料。
档册
(1)军机处档册依其性质,可分为目录、谕旨、专案、奏事、记事、电报等类。
目录类档册,有《随手登记档》、《发缮折件档》、《交事档》、《内折总目》等。其中《随手登记档》,即当时谕折摘由登记目录,是军机处档案的重要检索工具之一。所存的《随手登记档》,自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始,乾隆朝四册、嘉庆朝五十册、道光朝十五册、同治朝六十四册、光绪朝二十册。以上合计一百五十三册。《交发档》是军机处交内阁及各部院谕摺或物品的登记簿。仅有嘉庆朝的《交发档》四十九册。《发缮折件档》是发缮折件的记录。自1869年(同治八年八月)始,同治朝六册、光绪朝九十八册,共一百零四册。《交事档》是军机处交内阁、各部院谕折及物品的登记簿。有1801年(嘉庆六年)一册、1803年(嘉庆八年)二册、1812年(嘉庆十七年)一册,共四册。《内折总目》是记载京内各部院衙门及王公大臣的奏折及夹片的摘由登记簿。自1862年至1864年(同治元年至三年),共二册。
(2)谕旨类的档册,有明发上谕档、寄信上谕档、译汉上谕档及兼载各类谕旨的上谕档。
上谕档,记载通过内阁明发的上谕。其中,雍正朝一册、乾隆朝一百五十二册、嘉庆朝三百三十三册、道光朝八百册、咸丰朝三百一十八册、同治朝三百册、光绪朝九百四十八册、无朝年十二册。以上共计二千八百六十四册。
寄信上谕档分寄信档和寄档两种。寄信档,乾隆朝四十八册、嘉庆朝二十九册、道光朝一册,以上共计七十八册。
廷寄档,嘉庆朝二十一册、道光朝一百三十册、咸丰朝四十册、同治朝九十四册、光绪朝三十四册,以上共计三百一十九册。
剿捕廷寄档,道光朝十一册、咸丰朝一百三十五册、同治朝一百九十册。
(3)专案类的档册可分三类:一类是清廷用兵邻国整理边界的档册,如倾甸档》、《安南档》、《廓尔喀档》等;一类是剿办宗教及镇压捻军、太平军等农民起义的档册,如《东案档》(抄录有关王伦教案的档册)、《东案口供档》、《林案供词档》、《剿捕档》等。《剿捕档》自1796年(嘉庆元年)至1874年(同治十三年),共三百三十八册。其中有剿捕教匪档、折片档、川陕楚善后事宜档、剿办教匪南山清档等;再一类是平定少数民族的档册,如《金川档》、《苗匪档》、《剿灭逆番档》、《剿捕逆回档》等。
(4)奏事类档册主要有《议复档》、《月折档》等。《仪复档》是军机处汇抄奉旨议奏事件的档册。自乾隆至光绪,共六十五册。奏折档包括译汉奏折、议覆奏折等。自1736年(乾隆元年)至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共六百九十九册。
《月折档》,是军机处将发下已奉朱批或未朱批的臣工奏折,逐日抄录,按月分装成册,以便存案备查,是为《月折档》。《月折档》自道光至光绪,共一千四百三十五册。
(5)记事类档册,有《密记档》,为记录京内外大员缘革获罪,奉旨自行议罪或代奏议罪罚俸银两事件,共四册。《早事档》为汇抄早期时各部院衙门具奏或代奏事件的摘由簿。自1909年至1911年(宣统元年至三年),共有十本。《交片档》记载军机处以片文送交各部院衙门的查照事件。仅有嘉庆朝的《交片档》四册。 《引见档》为记载各部院带领引见人员的档册。自同治至光绪,共六十五册。《五台围档》主要记载皇帝驻跸临幸各地赏赐有关人员银两及物品清单。仅有1811年(嘉庆十六年)的一册。《谒陵谕旨》是皇帝谒陵期间派员管理佩带各处印钥等谕旨的记录簿,仅有嘉庆年间的一册。《大员子弟档》为记载关于大员子弟的名单及交片的档册,仅有嘉庆时期的三册。《永远存记档》为军机大臣奉旨存记的档册,仅有1815年(嘉庆二十年)的档册一本。《应放副都统人员簿》为军机处奉旨存记应放副都统人员的记事簿,仅有1909年、1910年、1911年(宣统元、二、三年)的档册三本。
(6)文移电报类档册,有方略馆为纂修方略及纪略抄录来往文书的档册,如乾隆朝《平定准噶尔文移档》、嘉庆朝《文移档》。清末电报类档册有《电寄档》、《收电档》、《发电档》及各省电稿等。其中《电寄档》自1909年至1911年(宣统元年至三年),每年春夏秋冬各一册。记载军机大臣奉旨电寄事件。收发电档中,《收电档》自1909年至1911年(宣统元年至三年),共四十二册。 《发电档》自1909年至1911年(宣统元年至三年),共十七册。各省电稿,包括四川省电稿四册、东三省电稿八册、云南省电稿四册及热河电稿一册。电报类档册中,有很多关于辛亥革命的珍贵史料。
(三)内阁档案
1.内阁承宣的文书。
内阁承宣的文书,有诏书、敕书、诰命等。如多尔衮母子撤出庙享诏书一件、崇庆太后加徽号诏二件、册谥孝慎皇后诏一件、安成庄惠后加徽号诏一件、宣宗遗诏三件、宣宗配享圜丘诏四件、孝慎成皇后升柑太庙诏一件、孝和睿皇后升柑太庙诏一件、孝敬皇后人祀奉先殿诏三件、文宗遗诏四件、文宗加尊谥庙号诏一件、穆宗即位诏一件、孝静成皇后升太庙诏一件、慈安慈禧加徽号诏二件、文宗显皇帝孝德显皇后合柑太庙诏五件、慈安慈禧皇太后加徽号诏十件、穆宗亲政诏五件、册封阿鲁特氏为后诏一件、载湉入承大统诏二件。
2.帝王言动国家庶政的当时记载。
《起居注》为记载帝王言动的档册。现存文献馆的《起居注》有满文本与汉文本两种,共三千七百零一册。康熙朝的《起居注》,满文本多于汉文本。自1690年至1703年(康熙二十九年至四十二年),共一百七十四册。1711年至1713年(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共三十七册。康熙朝共有《起居注》册二百一十一册。雍正朝《起居注》,自1730年至1735年(雍正八年迄十三年),共一百三十七册。乾隆朝《起居注》有九百五十七册。另有汉文《起居注》草本二百四十四册。嘉庆朝《起居注》二百二十六册。道光朝《起居注》六百零六册。咸丰朝《起居注》二百七十二册。同治朝《起居注》三百二十二册。光绪朝《起居注》七百二十六册。
《史书》。《史书》为红本的摘要,以备修史之用。现存有吏科《史书》:道光十七、十九、二十二、三十等年。咸丰八、九、十等年。户科《史书》:乾隆四、六、二十等年。礼科《史书》:乾隆二十、五十三等年。兵科《史书》:乾隆十九、二十年,嘉庆六、二十五、道光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咸丰六、七、八、九十等年。刑科《史书》:乾隆二十年二至十二月。工科《史书》:乾隆二十年七、八、十等月。
3、修书籍
实录、圣训
文献馆所存清代实录自太祖朝始,以汉文本为主,满文本次之,蒙文本较少。太祖朝实录,汉文本三十八册、满文本三册。太宗朝实录,汉文本二百七十三册、满文本七册。世祖朝实录,汉文本一百三十九册,满文本四十七册。圣祖朝实录,汉文本一百九十七册、满文本八十一册。世宗朝实录,汉文本一百五十册、满文本三十九册、蒙文本三册。高宗朝实录,汉文本一千四百一十六册、满文本五百零六册、蒙文本三十册。仁宗朝实录,汉文本三百五十册、满文本一百一十八册。宣宗朝实录,汉文本三百六十七册、满文本一百三十册。文宗朝实录,汉文本二十八册、满文本二百五十五册。穆宗朝实录,汉文本一百六十七册。另有《宣统政纪》汉文稿本共六十七册。
台北故宫所存清朝诸帝的圣训有:清太祖高皇帝圣训,卷一至五,共二册。清太宗文皇帝圣训,卷一至六,共四册。清世祖章皇帝圣训,卷一至六,共二册。清太宗文皇帝圣训,卷一至六,共六册。清圣祖仁皇帝圣训,卷四十六至六十,共十五册。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二一七至二二八,共十二册。
台北故宫所存清代会典,有1732年(雍正十年)内府刊《大清会典》二百五十卷。乾隆时内府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一百八十卷。1813年(嘉庆十八年)内府刊《钦定大清会典图》一百三十二卷、《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九百二十卷。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内府刊《钦定大清会典》八十卷。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内府石印本《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卷首一卷、《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钦定大清会典图》二百七十卷、卷首一卷。另存有《大清会典》兵部稿本,及为修会典而征集的文书档案材料。如江南江宁等处承宣布政司造送户、兵等的户口、关税、俸饷、漕运、蠲恤、武选司例案等项清册。
4.内阁日行公事档册。
内阁为典掌纶音重地。凡记载纶音分为三种: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当值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为一册,叫《丝纶簿》;特降谕旨别为一册,叫《上谕簿》;中外臣工奏折,奉旨允行,及交部议覆者别为一册,叫《外纪簿》。文献馆现存《丝纶簿》有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各朝档册二百一十六本。《外记簿》自嘉庆至光绪各朝,共五百九十九册。《上谕簿》有雍正朝一册、嘉庆朝六册。其他各朝数量也很少。
内阁的记事档册,还有《题奏档》、《奏事档》、《军机档》等。《题奏档》记载题本及奏本事件。《军机档》是汉票签处登录的军机处交下来的谕旨、折件。
5.旧满洲档。
文献馆所藏旧满洲档共四十册。其中太祖朝二十册、太宗朝二十册。它是满洲人关以前用无圈点老满文及有圈点新满文记录史事的档册。清人关后,旧满洲档由盛京移至北京。乾隆时命重抄二份。重抄的本子有两种:一种是依照当时通行的新满文缮写并加签注的重抄本;一种是仿照无圈点老满文的字体抄录而删其重复的重抄本。重抄本一存北京大内,一存盛京。台北故宫现存的四十本旧满洲档,是在整理内阁大库档案时陆续发现的。
其中有的用无圈点老满文书写,有的用有圈点新满文书写的。有的用高丽纸,有的用明代旧公文纸。它是研究清人关以前历史和满洲文字发展变化的极珍贵的原始材料。
(四)史馆档案
文献馆所存史馆档案,一是清朝国史馆为修国史所形成的档册稿本;一是民国初年清史馆因修清史所形成的档稿。国史馆与清史馆所修史书,都沿用传统的体例,分纪、志、表、传等类。
1.满、汉文本纪
文献馆现藏国史馆黄绫本的满、汉文本纪,包含自清太祖以迄穆宗的各朝本纪。清德宗本纪仅有存稿本。清史馆纂修的本纪,存有太祖、太宗、世祖、圣祖、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等十一朝的本纪。
2.志书。
文献馆所存各类志书,有:
(1)天文志,如清史稿天文志、清史馆编的天文志稿本、清史天文志等。
(2)灾异志,如清史稿灾异志、灾异志第二次底稿等。
(3)时宪志,如清史稿时宪志、时宪志稿、五星凌犯时宪书、五星相距时宪书、七政经纬躔度时宪历。
(4)地理志,有清史稿地理志、皇朝地理志稿本、皇朝地理志、清史馆编地理志初稿、清史馆修地理志原稿、钞本纂修地理志长编资料以及云南、贵州、新疆、福建、河南、山西、山东、四川、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甘肃、陕西、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理志。
(5)礼志,有清史稿礼志、吉礼事迹、嘉礼事迹、军礼事迹、宾礼事迹、凶礼事迹抄件、凶礼事迹、世宗宪皇帝丧仪。
(6)乐志,有清史稿乐志、乐志、乐章、乐舞、乐典等。
(7)舆服志,有清史稿舆服志、舆服志、卤簿、舆服志事迹、皇朝舆服志、帝后冠。
(8)仪卫志,有仪卫志、仪卫制事迹。
(9)选举志,有选举志、清史稿选举志、选举志事迹、选举志门类及事迹。
(10)职官志,有职官志、职官志事迹、修正职官志、清史稿职官志、皇朝官志、皇朝职官志等。
(11)食货志,有食货志总目、户口、田制、屯垦、屯垦类纂、屯垦事迹,屯垦签本、积贮、积贮事迹、仓储、清史食货志仓库、盐法、盐法签档、盐法事迹、茶马、茶马事迹、清史食货志茶法、钱法、钱法志稿、钱法事迹、银元、圜法、圜法京局鼓铸、矿产、役法、赋役、赋役事迹、赋役签档、赋役稿本、漕运、漕运事迹、征榷、征榷会计、关税、关税事迹、海关、厘税、禄秩、纂禄秩志事迹、禄志、公主宗室外藩俸、世爵、职俸、赏俸、京饷、各省兵饷、京官养廉、外官养廉、署官养廉、京官俸银、外官俸银、京官公费、外官公费、出使养廉、征饷、兵饷事迹、纂修食货志定本凡例、纂修食货志各类签档。
(12)河渠志,有清史稿河渠志、皇朝河渠志、黄河、黄河案牍、河水、淮河、各省运河事迹、南运河、北运河、江苏运河、山东运河、运河、黄淮运河、江苏下河、漳河、漳河事迹、子牙河、滹沱河、直省水利、各省江防、湖广江防、江苏江西江防、水利、海塘、江苏海塘、浙江海塘、河渠志事迹、河渠志略稿、河渠签本。
(13)兵志,有清史稿兵志、兵志、皇朝兵志、建置事迹册、马政、兵志马政签本、马政签本、兵志马政事迹、兵志训练、兵志训练签本、兵志训练事迹、皇朝兵志军器、兵志军器事迹、皇朝兵志选补、兵志选补事迹等。
(14)刑法志,有清史稿刑法志、刑法志、皇朝刑法志、刑法志事迹、刑法条目、刑志事迹等。
(15)艺文志,有清史稿艺文志、清史馆稿本艺文志、长编、清史艺文志等。
(16)邦交志,有美利坚、美国邦交志、美国邦交志长编、英吉利、日斯巴尼亚、法兰西、义大里、义大利国邦交志长编、比利时、比利时国邦交志长编、荷兰国、荷兰国邦交志长编、瑞典、挪威、俄罗斯、墨西哥、墨西哥志长编、秘鲁国、秘鲁邦交志长编、巴西国、巴西国邦交志长编、日本、水陆通商口岸、外债表,万国禁烟会、万国保和会等。
(17)交通志,有船政、电政、邮政、路政、铁路、电报、清史稿交通志。
(18)国语志,有满文对照字书或译文九十九册。
3.年表
文献馆所存国史馆及清史馆的表稿,有文职大臣年表、武职大臣年表、皇子世表、外戚表、公主表、诸臣封爵世表、恩封宗室王公表、宗室王公功绩表、外藩蒙古回部表、藩部世表、交聘年表、建州表、总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表、满忠义表、汉忠义表、疆臣年表。在文职大臣年表中,又分内阁大臣年表、各部院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年表、直省总督年表、直省巡抚年表、大学士年表。武职大臣年表,分领侍卫内大臣年表、侍卫处、銮仪卫大臣表、前锋步军统领表、直省总兵表、直省提督表、八旗护军都统表、直省驻防将军都统表、八旗满洲都统副都统表、八旗汉军都统副都统表、八旗蒙古都统副都统表、满洲管旗大臣年表。
4.列传稿与传包
文献馆所藏清代国史馆纂修的列传可分两大类:一类为乾隆以来陆续进呈的朱丝栏本;一类为传包内所存的各种稿本。朱丝栏写本的列传有亲王列传、宗室列传、大清国史宗室列传、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钦定外藩回部王公表传、钦定续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传、钦定续纂外藩蒙古王公传、国史忠义传、国史忠义传正编、国史忠义传次编、国史忠义传续编、清史满蒙汉忠义传、钦定国史忠义列传、大清国史功臣列传、大清国史大臣列传、清史满汉大臣传、清史大臣列传、清史大臣列传续编、国史大臣列传正编、国史大臣列传次编、国史大臣列传续编、钦定国史大臣列传正编、钦定国史大臣列传次编、钦定国史大臣列传续编、清史儒林传、清史文苑传、清史循吏传、清史贰臣传甲编、清史贰臣传乙编、钦定国史贰臣表传、清史逆臣传、钦定国史逆臣传、昭忠祠列传续篇等,合计一千六百余册,约六千余人。
清代国史馆的传包分两大部分:一是国史馆纂修的各种列传原稿,有初辑本、重缮本、校订本、增辑本及定稿等;一是国史馆为纂修列传所咨取的各种传记资料。国史馆所立列传,有宗室传、大臣传、儒林传、孝友传、学行传、文苑传、循吏传、名宦传、隐逸传、忠义传等。传包中,除传稿外,还保存了当时为纂修列传而征集来、或摘抄的各种传记材料,如事迹册、事实清册、讣闻、哀启、行状、行述、咨文、履历片、出身清单、奏折、片文、祭文、年谱、文集、政绩折等。
史馆档中,还有长编档册。长编档册是国史馆为纂辑列传而汇抄的档簿,包括长编总档与长编总册二类。总档是国史馆长编处咨取内阁、军机处的上谕、外纪、丝纶、廷寄、月折等档案,分别摘叙事由汇钞成编。长编总册是总档的目录,即人名索引。文献馆现存的长编档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朝档册,约有三千多册。
文献馆所存清史稿列传,包括后妃、诸王、大臣、循吏、儒林、文苑、忠义、遗逸、艺术、畴人、烈女、土司、藩部、属国、宰辅、疆臣、儒学、孝友、隐逸、卓行、医术、货殖、叛臣、叛逆、四王等稿本。
文献馆所所存的清代档案,三十多年来,经过文献馆的同行们艰苦努力的工作,现已基本整理就绪,编有目录卡片及各种索引,以供学者检索,同时还先后编辑出版了《袁世凯奏折》、《年羹尧奏折专辑》三册、《宫中档光绪朝奏折》二十六册、《宫中档康熙朝奏折》九册、《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等史料。
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藏的明清档案
(一)史语所所藏明清档案之由来
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现存的明清档案约三十一万多件。这部分档案原藏内阁大库。1909年(宣统元年)大库屋坏,将所藏档案移存于文学殿两庑。那时大学士管学部事务张之洞奏请以大库所藏书籍,设学部图书馆藏之,即今日之北京图书馆。其余档案概以“旧档无用”,奏请焚毁。当时学部参事罗振玉被派赴内阁接收书籍,见到奏准被焚之物,都是宝贵的史料,无是请张之洞奏罢焚毁之举,将所有档卷运归学部,藏于国子监南学和学部大堂后楼两处。民国初年,这部分档案由教育部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管理,并移于端门门洞中存放。1921年,历史博物馆因经费困难,除拣出一部分较整齐的外,将其余档案装入八千麻袋计十五万斤,以四千元的价钱卖给同懋增纸店。同懋增纸店准备作造纸原料,正运往定兴、唐山两地时,被罗振玉访知。罗氏以三倍价钱将原物买回,并招聘十余人进行了检理,终因财力的限制而不得不中止。后来罗振玉又以一万六千元的价钱,将这部分档案卖给收藏家李盛铎。1928年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以一万八千元的价钱,将这部分档案从李氏手中购回。当时档案重量只有十二万斤,这中间损失了三万斤。史语所购回这批档案后,即组织二十多人进行了整理。1932年将全部档案整理上架。同时,成立一个明清史料编辑委员会,曾编印《史料丛书》一种和《明清史料》四本。1935年由于日寇侵华,平津危急,史语所将这部分档案择要装一百箱,运往长沙。以后又迁存于昆明、李庄和南京。1949年运往台湾。史语所在南港定居后,由李光涛继续进行《明清史料》的编辑刊印工作。1981年史语所又决定通盘整理所存档案,逐步影印出版。
(二)史语所所藏明清档案的内容
史语所购存的明清档案,内容十分丰富。有关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按档案的种类,可分如下几大类:
1.内阁收存的各项档案。
(1)制、诏、诰、敕等。
诏书有各帝登极诏、大赦诏、加上徽号尊谥诏,同治、光绪帝亲政诏以及遗诏、哀诏等。诰有昭圣太皇太后遗诰、仁寿皇太后遗诰等。委任官员的敕谕较多。还有一些殿试金榜。
(2)题、奏、表、笺及启本、副本、揭帖、史书、录书、塘报等。
题本数量较多,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以乾隆朝最多,嘉道次之。奏折较少,仅存有乾隆朝朱批福康安奏折数件。启本有两种,一是清初王大臣巡抚进呈摄政王的文件,但不久即行停止,现存有百余件;二是康熙平定三藩时,所在用兵各省文武官员进呈领兵贝勒的启本,亦有百余件。此外,还有各衙门来往的咨文及揭帖。史书、录书、塘报也不少。表笺为庆贺文书,除朝鲜贺表外,计有贺本三千多件、贺表及副表七十多捆。
(3)黄册及其他随本进呈并缴存之件。
各部院衙门、督抚等随本进呈的黄册,有各处钱粮报销册,如在京各部院衙门支领户部银物册、各省奏销钱粮册、钱粮文盘册、漕运交兑册、各仓收放米豆册、坐粮厅岁报纸通漕白册、盐课奏销册、各户关一年汇报册,这些奏销册,都由户科察核。官兵饷俸册、朋桩奏销册、驿站奏销册、由兵科察核。赃赎银谷册,由刑科察核。工程奏销册,工关一年汇报册,由工科察核。
报销册之外,还有事册、文册,如吏部有三年考成的京察册、大计册;兵部有邮符、火牌奏销册,及五年考察的军政册;礼部有坛庙祀册;刑部有各省招册、汇奏命盗案册、题驳咨驳事件册;给事中有条奏事件册;各部院衙门及各省有已未完结、已未逾限册,等等。以上黄册计有两千余本。
随本进呈的,还有河工工程图、乡会试题名录、试录、闱墨、钦天临时宪书式,以及各种官员名单、缺单、履历单、祭祀单等。
(4)朝贡诸国表章。
史语所有朝鲜、琉球、越南、南掌、逻罗、苏禄、缅甸七国的表章。
此外,史语所还存有乾隆时廓尔喀人贡移会数件。顺治年间译进荷兰国表文,及致平南、靖南两王文书各一件。乾隆时礼部为西洋波尔都噶尔亚(葡萄牙)国王遣使献表奏本一件。
2.内阁本身的各项档案
内阁设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库、副本库、批本处等机构,以分别办理内阁各项庶务。史语所现存有典籍北厅档册,如册封庆贵妃等事宜档、门片领付档、日记档、行移档等。典籍南厅的档案,有收文档、日记档、移会档、用印档、行移档及各处咨文、咨呈、移会、移付等。稽察房的档案较多,如各部院的移会。档册有收文档、发钞档、发钞清册、流水档、各部院投文档、不人事件档、应人事件档、已完事件档、未完事件档、注销清册等。满、蒙、汉三房、满、汉票签处及批本处等机构的档案较少。
3.修书各馆的档案。
修书各馆的档案可分两种:一是修书各馆本身的档案,如实录馆、会典馆、国史馆、明史馆等。为修书而形成的档册文稿等;一是为修书而征集来的档案。史语所保存的四千余件明档,就是清初为修明史而征集来的。
4.试题、试卷及其相关之档案。
现存内阁档案中,有殿试卷、大小金榜、三传折、状元谢恩折、乡试、会试、殿试题名录、试录,还有翻译乡会试卷、四译馆、俄罗斯馆试卷等。
5.沈阳旧档。
史语所保存的沈阳旧档,有天命、丙寅年老满文诰命。天聪、崇德年间的奏疏表笺,如1628年(天聪二年八月)未具名奏疏册、1629年(天聪三年十二月)敕谕巡抚白养粹稿、天聪年间高鸿中、厢红旗备御祝世胤、马光远、署遵化巡抚马思恭、潘家口归顺游击金有光、正红旗固山备御藏国祚等人的奏本。还有天聪时致大明帝书、致明列公书、袁崇焕来书、毛二龙来书、清初三朝实录稿本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历史文件。
一、档案总况及特点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清代历史档案共约1200余万件(册),其中完好、比较完好,能够提供社会利用的约1000余万件(册),残破、严重残破,暂无法提供利用的约200余万件(册)。在能够提供利用的1000余万件档案中,汉文档案有800余万件(册),满文档案约200余万件(册),另有蒙文档案5多件(册),还有少量藏文、维吾尔文、托忒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及英、日、俄、德、法等外国文字的档案。档案时间,从清入关前之天命前九年(1607),至宣统三年。另有溥仪退位后1912年至1924年未出宫前以及其在天津、东北时的档案。
和全国地方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所存清朝档案比,这些档案最大的特点,一是绝大部分档案是清朝中央国家机关的官文书和清朝皇家的档案,只有极少部分是地方政权机关和个别重要人物的全宗档案。二是档案内容,涵盖了有清一代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天文、地理、外交事务、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典章制度、重要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
这些档案按文种划分,有一百多个文种,大致可分为四类:
1、皇帝下达的制辞、诏书、诰命、敕谕、朱谕、上谕、旨述及朱批等诏令文书。
2、各省总督、巡抚等地方官员及各部、院衙门大臣上奏的题、奏、表、笺等奏章。
3、各衙门之间在**公务中形成的咨、呈、禀、详及移会、移付、知照、函、札等来往文书。
4、清政府汇编存查的各种方略、史书、实录、圣训及记载各衙署日常公务的各种档簿清册。
按档案形成的机构划分,共分为73个全宗。即:
内阁、军机处、宫中各处、内务府、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陵寝礼部、外务部、学部、农工商部、民政部、巡警部、邮传部、乐部、理藩院、弼德院、都察院、大理院、资政院、翰林院、国子监、钦天监、会议政务处、督办盐政处、总理练兵处、北洋督练处、清理财政处、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税务处、侍卫处、尚虞备用处、京城巡防处、京城营务处、大清银行、禁卫军、京城善后协巡总局、禁烟总局、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国史馆、方略馆、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神机营、健锐营、火器营、会考府、军咨府、顺天府、醇亲王府、近畿陆军各镇督练公所、京师高等审判厅、检查厅、长芦盐运使司、八旗都统衙门、步军统领衙门、山东巡抚衙门、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副都统衙门、珲春副都统衙门、阿拉楚克副都统衙门及溥仪档、端方档、醇亲王档、赵尔巽档和舆图汇集。
在上述73个全宗中,档案数量悬殊极大。以内阁、军机处、宫中、内务府、宗人府五个全宗的档案量为多,约占一史馆全部档案的78%,其中最多的内阁档案、内务府档案,数量均达200多万件,而最少的乐部、鸿胪寺、光禄寺等全宗,档案只有几件或十几件。这也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档案的又一特点。
从1925年起,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80年的整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对该馆所存完好、比较完好的档案全部进行了分类、整理、组卷,大部分编制了案卷级目录,少量编制了文件级目录。使所有可提供利用的档案,基本达到了“有规可循、有目可查”。近20年来,又开始对重要全宗档案逐件著录、拍照扫描。现在共编制各种检索目录1400余册,可用于网上查找的各类检查目录已有50余万条。并根据利用需求,公布出版各类档案150多种,1270多册,3亿8千多万字,其中整理著录满文档案25万余件,翻译出版满文档案13种,1367万余字。
二、主要全宗档案内容概略
由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档案数量浩瀚,内容庞杂,这里只对其中重要的全宗档案做简要概述。
第一部分 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档案
1、内阁档案
清朝内阁是辅佐皇帝办理日常政务的一个中枢机构。内阁档案原存于内阁大库,清末民初,曾有一部分从大内流入社会,后几经辗转售卖,损失相当严重。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阁档案,起于1629年(天聪三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共271万余件(册),编制有各种检索目录300多册。档案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由内阁承宣进呈的文书。
(1)诏书、诰命、敕谕、册文、金榜等诏令文书。
共约5000余件,如:“顺治罪己诏”、“康熙遗诏”、“庄妃册文”等等。这些档案,从一个方面记录了清代的重大事件。
(2)题本、奏本、表、笺等。
题本,是清代臣工奏报政务的重要文书,现保存完好的约有148万件,大部分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类整理编目,另有部分按朝年—问题或问题—朝年原则整理编目。但所有这些题本,基本都只整理到朝年和类项,没有整理著录到件。另有残题本约170万件,只进行了清理和分类。题本各科内容分类情况如下:
吏科包括,职官任免类、考绩奖叙类、纠参处分类、封赠荫袭类、抚恤类、其他类。
户科包括,户籍类、田赋类(下分地丁项、屯赋项、旗租项)、漕粮类、税课类(下分关税项、盐务项、杂税项)、货币类、库储类(下分金银项、缎匹颜料等项)、经费类(下分一般费用项、军务费用项、京饷协饷项)、农业类、仓储类、工业类、商业类、灾害赈济类、其他类。
礼科包括,典礼类、学校科举类、印信类、外交类、天文气象类、其他类。
兵科包括,职官类、科举类、防务类、战争类、 军政类、军需类、驿站类、其他类。
刑科包括,秋审朝审类、命案类(下分斗殴项、土地债务项、婚姻奸情项)、盗案类、贪污案类、监狱类、缉捕类、其他类。
工科包括,建筑工程类(下分陵寝坛庙项、衙署城镇项、营房项、塘房项、仓房项、道路桥梁项)、军需工程类、水利工程类(下分河工项、海塘项)、造船工程类(下分一般船只项、军用船只项)、工税类、其他类。
题本是内阁档案中数量最多,内容最重要的档案,涉及清朝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
奏本。共26卷,2000余件,主要是大臣奏报私己之事,如到任谢恩,得赏谢恩等内容。年代大致从顺治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乾隆十三年后只有2卷,均已按朝年整理编目。
表、笺。主要是元旦、长至、帝后诞辰三大节,官员依例上奏的恭贺文书,内容千篇一律,只有少部分藩属国的进贡表文,对研究清朝对外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随题本进呈的黄册、乡试录、会试录及各种图、单。
其中黄册17000余册,起于顺治,止于光绪,其内容以奏销地丁钱粮、仓储经费居多。如户部三库的大进大出四柱清册、各省民数谷数清册、官员俸银俸米清册等,均是价值较高的档案。乡试录、会试录数量不多,也不完整。这部分档案分别编有“汉文黄册目录”、“内阁大库乡试录目录”、“乡试题名录目录”等目录。
第二类,内阁日行公事档案
(1)内阁在办理公务中和各部院间的往来文书和内阁各厅、房之间的往来文书。如揭帖、塘报、申报、启本、手本、移会、移付等,内容多是办理国家一般庶政的记载。
(2)汇抄存查和记录各房各厅日常活动的各种档簿。如摘录题本事由及批红的“丝纶簿”、抄录特降谕旨的“上谕簿”、由吏、户、礼、兵、刑、工六科逐日抄录的“史书”、满票签处抄录的“大事记”等。其中仅记录各房各厅日常活动的档簿就有29种。
在这部分档案中,六科史书是比较系统、比较重要的档案。档案时间从顺治二(1646)年到光绪二十四(1898)年,约共24345册。其中吏科3400册,户科5212册,礼科2376册,兵科3737册,刑科6772册,工科2848册。特别是前三朝史书,大多是抄录的题本全文,且满汉文合璧,其内容可以补题本之不足。
(3)各种考试文书。
包括各种试卷、试题、大小金榜等,但这部分档案整理基础较差,许多试卷试题还未按朝年详细编目。
第三类 官修的史籍
(1)各种满文史籍。
一是满文老档、内国史院档、内三院档、内秘书院档、密本档等。这几种档册,都是用满文编写的清前期编年体史书,其中满文老档所记史事,起于1607年(明万历35年,天命前9年),止于1636年(崇德元年),内国史院档所记史事,起于1627年(天聪元年),止于1662年(顺治18年)。均是研究清入关前后历史的重要材料。
二是八旗世袭谱档和皇册,分别有483册和119册,这两种档案均是研究清朝八旗制度及爵位承袭制度的重要材料。
(2)满、汉文起居注。
起自1672年(康熙十一年),迄于1911年(宣统三年),共4576册,其中汉文本3863册,满文本713册,是比较系统记录清朝皇帝起居及日常办理政务情况的档册。
(3)实录、圣训、会典及各种志书。
分别有满文、汉文、蒙文实录;满文、汉文、蒙文圣训;满文本纪;光绪会典事例稿本等。
2、军机处及方略馆档案
军机处是辅佐皇帝办理军政要务的重要机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军机处档案,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 录付奏折
共90万件。其中汉文72万件,满文18万件。档案时间从雍正六年(1728)至宣统三年(1911)。奏折是清朝官员奏报各种公私事务的重要文书,皇帝批示后,原折发还具奏人,录付奏折是原折发还具奏人前,由军机处抄录存案的奏折副本。录付奏折内容十分丰富和重要,是清代档案中最系统、近年来利用率最高的档案。档案馆在整理中将其按内容分为十八大类。
(1)内政类。下分官制、职官、保警、礼仪、宫廷、赈济、文书、陵寝事务、戊戌变法、筹备立宪、其他11项。
(2)外交类。先按国别分设43项。即:中印、中锡、中不、中英、中尼、中缅、中俄、中法、中美、中德、中朝、中日、中越、中老、中泰、中菲、中马、中印(尼)、中波(斯)、中意、中挪、中瑞、中丹、中荷、中奥(地利)、中奥(匈)、中比、中加、中古、中墨、中巴(西)、中智、中巴(拿马)、中秘、中危、中澳、中刚及综合和国籍不明国。每一国别项下,又按交聘、通商、边界、交涉、条约等问题组卷。在边界问题中,有清政府和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缅甸、俄国、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堪划边界、堆立界牌,议订条约的文件,也有清政府设卡、巡卡的文件;在交涉和条约问题中,则有与各国订的通商、税收、铁路等事宜章程、条约等,内容都十分重要。
(3)军务类。下分营制、人事、训练、防务、调遣、马政、军需、军事工程、其他9项。
(4)财政类。下分田赋(含地丁、漕粮)、关税、盐务、杂税、地租房租、捐输、库储、经费、仓储、货币10项。
(5)农业类。下分屯垦耕作、雨雪粮价、其他3项。
(6)水利类。下分河工、水文灾情两项。
(7)工业类。
(8)商业贸易类。
(9)交通运输类。
(10)工程类。
(11)文教类。下分科举、学校、留学、图书、文字狱。
(12)法律类。下分律例、审办、命案、盗案、贪污、监狱解护、发遣、禁烟、其他9项。
(13)民族事务类。类下按民族分设30项。
(14)宗教事务类。
(15)天文地理类。
(16)农民运动类。下分捻军、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秘密结社、反清斗争6项。项下又分若干问题。如,仅秘密结社项下,按各会、教的名称,就分为156种。在反清斗争项下,又按省区划分为 部分,其内容则包括了除前5项外从雍正至宣统间有关抗清斗争文件。
(17)帝国主义侵略类。下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日俄战争、租界、教案、其他8项。这部分档案集中了1746年(乾隆十一年)至1911年(宣统三年),帝国主义几次入侵中国的战争及租界、传教问题的文件。
(18)综合类。
第二类,军机处分类汇抄的各种档簿。
(1)各类上谕档簿。包括:可以对外宣示的“明发档”、用寄信形式寄发的“寄信档”、用电报拍发的“电寄档”、按春夏秋冬四季抄录各项上谕的“上谕档”、记载早朝事务的“早事档”等。
(2)各类专案档簿。这类档簿,以事为纲。兼载折、谕等文件。按内容可分为洋务、军务、政务、典礼、皇帝巡幸猎狩、外交事务六类。
洋务类有:“洋务档”、“俄罗斯档”。
军务类有:“剿捕档”、“台湾档”、“大小金川档”等。
典礼类有:“谒陵成案”、各帝后“万寿庆典档”。
皇帝巡幸:猎狩类有“行围档”,记皇帝围猎活动;“巡幸档”,记皇帝出巡事宜。
政务类有:“引见档”,记载官员引见事宜;“考绩档”,记载官员履历与选补任用等事;“密记档”,记载官员缴银赎罪等事。
外交事务类有:“留京办事档”,系咸丰十一年英法联军入北京后,留奕訢在京办理谈判各事宜。
(3)各类折谕目录簿。其中最重要的是从乾隆元年起,止于宣统三年的“随手登记档”,共808册,内容为军机处每日所收奏折及所奉谕旨的摘由目录。也是乾隆至宣统所有折谕目录的总汇。
(4)各类电报簿。其中一般电报簿有:收电档、发电档、电报档。专案性的电报簿有:“教案收发电”、“商约收发电”、“东事收发电”等。档案时间,从光绪十年止宣统三年。
(5)奏事类和记事类档簿。有记载一般官员奏折的“奏折档”及记载军机大臣筹议事件的“议复档”等。
在以上各类档簿中,上谕档、电报档、各类专案档案,都是内容极为重要的档案资料。
第三类,军机处日行公事文书。分外来文件和本身文件两种。
(1)外来文件。有京内外各衙门咨报经办各事的文件咨文,一般笼统称“军机处来文”,其内容按录付奏折分类方式,亦分为十八大类。有京内外官员与军机大臣商办要政的书信、函札。有京内外各衙门随咨文进呈的清册,按内容分为吏、户、礼、兵、刑、工、洋务7类。有光绪庚子、辛丑(1900—1901年)及辛亥革命时(1911)各省官员致军机处的电报。有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各国驻华使节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照会。这部分档案,也是十分重要的史料,特别是照会,共3940 件。内容按国别分类,共包括20多 个国家,是一部分重要的外交档案史料。
(2)本身的文件。军机处本身的文件,多为记录军机处考勤、经费、日常事务的档簿。
第四类,舆图与各类专案档。
(1)军机处舆图。共448 件。这些舆图大多是官员随折进呈的,现单独存放,分为舆地、江河湖渠、水陆路程、军务战争、行宫、寺庙、矿厂、建筑、陵墓、其他10类。由于折、单分家,许多图的年代、作者都要考证。
(2)军机处专案档。是几十年来在利用中按专题汇集起来的。有地震史料、筹办吏务始末稿本、黄河水文灾情史料、清末宪政史料、洋务运动史料等若干个专题。
第五类,方略馆档案
方略馆是军机处的附属性非常设机构。档案时间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止宣统元年(1909)。共10200余件(册),其中主要是方略馆所修的各种方略稿本和书籍。共6065册,如《平定金川方略》、《平定粤匪方略》、《平定捻军方略》、《平定滇回黔苗方略》等。还有各衙门给方略馆的咨文、移会等文件,内容按朝年和十八大类整理编目。
3、宫中各处档案
宫中各处档案,是清帝在紫禁城各处宫殿处理政务中形成保留下的档案统称,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官员缴存的朱批奏折。
共73多万件,其中汉文59万多件,满文14 万件。其内容和录付奏折一样,也分为内政、军务、财政、农业、水利、工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工程、文教、法律、宗教事务、天文地理、综合十八大类,类下各分项,分项原则和录付奏折相同。
由于朱批奏折是经皇帝亲自批阅过的原件,所以价值十分珍贵。如民族事务类中,含有蒙、藏、回、维吾尔、哈萨克、瑶、黎、傣、僳僳、景颇、佧佤、哈尼、阿昌、纳西、怒、拉祜、彝、羌、僮、苗、布依、鄂伦春、索伦、赫哲、高山等二十多个民族的材料。再如农业方面,仅雨雪粮价就5000多件,其内容涵盖了清朝从乾隆至宣统二百余年全国雨雪粮价的情况。
第二类,各种谕旨。
(1)朱谕。即皇帝亲笔起草的命令,1000多件,内容多为机密要务。
(2)电旨。 件,是皇帝用电报拍发的命令,多是清末处理内政、外交、战争中的机密要务。
(3)谕旨汇奏。是各臣工按月呈览的所奉各种谕旨汇集。起于雍正十年,迄于宣统三年,满、汉文皆有。内容即有处理军机要务的指授方略的谕令,也有告诫臣工的私己话。
第三类,官员履历折、单、片、朱批缺单及进呈的诗文、贡单等。
(1)官员履历折、单、片。是清廷选用官员时,上呈皇帝批览的被选官员履历。其中履历折36668件,记录了三万多中下级官员的履历和任免情况。履历单8743件,记录了一部分较重要官员的履历任免情况和皇帝的批语。履历片10290件,是考察官员的备用卡。朱批缺单,是皇帝批点过的补缺官员名单,上面有清帝对被引见官员的详细评语。这部分档案都是研究清朝官制和清代人物的重要资料。
(2)官员进呈诗文。共2186件。是各臣工遇有重大武功事件或皇帝诞辰、出巡及节庆时,呈给皇帝的诗词颂文。其中不乏名人之作。
(3)贡单。又叫进单,是京内外官员向皇帝进贡物品的清单,分外国贡单、民族贡单及一般贡单。和贡单相联的还有赏单,是皇帝赏赐官员、后妃物品的清单,这些清单是研究清朝封贡、赏赐政策的好材料。
第四类,有关皇宫生活的各种档簿。
包括记载各宫殿物品陈设状况的陈设册,7900多册;记载帝后婚庆、丧葬、办寿辰的红白寿事档5000多册;记载帝后穿戴的穿戴档、用药情况的用药底簿等也都在1000册以上。
第五类,奏事处的档案。
奏事处是皇帝内宫的机要文书机构,掌接递奏折,传达谕旨,其档案绝大部分是簿册,少部分是折件。内容大部分是该机构日常收发奏折、管理印信的登记簿册,另有部分是各衙门的来文登记簿册。比较重要的有“召见档”,是皇帝引见召对人员的记载;“赏外国回头帐”,是赏赐外国贡使等人物品的登记簿;“蒙古事宜档”,记载蒙古王公喇嘛、理藩院、俄罗斯、驻藏使臣所呈奏折及进贡物件等。
第二部分 各部院衙门的档案
一、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档案
1、吏部档案
吏部是掌管全国文职官员任免事务的机关,初设于1631年(天聪五年),现存档案从康熙 年至宣统三年。共205卷50000余件。主要内容分为官制章程、官员选调考核、封赠荫袭、奖惩抚恤等类。内容多属于一般事务性文件。
2、户部——度支部档案
户部是掌管全国土地、户籍、税收、财政等事务的机关。设于1631年(天聪五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度支部。现存档案从乾隆 年至1911年(宣统三年),共2400多卷110000万余件。内容分为财政经费、货币金融、俸饷赈济、户籍地亩、税务征收、仓储库存、公债外债、路矿交通、捐纳奖叙等项。
3、礼部档案
礼部是掌“五礼”之行和学校科举事务的机关,设于1631年(天聪五年),现存档案起于1748年(乾隆十三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共96卷3054件。其中重要的有:会同四译馆关于筵宴、颁赏蒙古王公及达赖喇嘛、筵宴外宾等礼仪招待、各项用款,朝鲜、越南、琉球国谢恩等方面的文件。
4、兵部——陆军部档案
兵部是掌全国军事及武职官员考核任免的机关。设于1631年(天聪五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改为陆军部。现存档案起于康熙,止于宣统,共2563卷约50000余件。档案内容分为官制人事、军务军火、军需军政、涉外防务、营房旗务等项。其中重要的档案有:边防、外国侵略、外事交往、镇压捻军、太平军、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等。如英俄法入侵东北、新疆、西藏、云南等处时,清军调防的电文及有关缔结条约的文件;修筑各地炮台图、军港图;向德、日、美、法订购新式武器的文件;试办新军、筹建海军、改革营制的文件;向外国派驻武官,参加国际会议的文件等。
5、刑——法部档案
刑部掌全国刑法政令。设于1631年(天聪五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法部。现存档案包括康熙至宣统各朝的题稿、奏稿、呈堂稿及各省送的揭帖、咨文、清册、犯人口供、验尸图、甘结、各种记事簿等,共32389卷,计235000余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各司审理的全国刑名案件,一部分是刑、法部下属其他机构办理秋审、朝审、监狱管理等文件。
6、工部——农工商部档案
工部是掌管全国工程造做及工程经费核销的机关。设于1631年(天聪五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与商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现存工部档案149卷8620 件。农工商部档案292卷约9000件。其中有清未各项农业调查表;有参加各种农事赛会、兴办新式农业试验场、购买外国籽种、饲养各种动物等文件;有兴办煤、铅、石油、自来水、玻璃、面粉、织布等各种工矿、公司的文件;还有驻外大臣呈送的各国商务报告书等。
二、中央其他部院机关的档案
除六部外,清朝中央各部院衙门还有几十个,但这些机构的档案,大部分已被损毁,现存数量在1000件以上,且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
1、 八旗都统衙门档案
八旗都统衙门,是满、蒙、汉二十四旗都统衙门的总称。现存档案783卷,45061件,起于康熙,迄于宣统,包括了二十四旗都统衙门及在京值年旗公署的档案。档案内容分为:旗务、职官、军务、财政、房地产、礼仪、教育、外事等13个方面,是研究八旗制度的重要资料。
2、 理藩院档案
理藩院是掌管民族事务的机关,初设于1639年(崇德三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改为理藩部。现存档案704卷,1000余件,起于1873年(同治十六年),止于1911年。内容包括:蒙古各盟旗事务、新疆各部族事务、藏地事务、川滇土司事务、喇嘛寺庙管理等各方面。如蒙古王公的袭封、过继、病故、进贡及办学等文件;对新疆各部首领的安置、袭封、奖惩及户口管理等文件;川滇地区改土归流、土著居民办学等文件;喇嘛接印、缴换度牒、诵经朝贡、达赖、班禅受戒、敕封等文件;外国侵略者入侵西藏,寺庙被掠等文件,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3、 国史馆档案
共1118卷,42600多件。主要是1765年(乾隆三十年)国史馆成为常设机构后形成的。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史馆编纂的各种纪、志、传、表、史料长编的稿本、草本、修改本以及各项章程凡例,其中仅人物传稿本就有5500余人。二是国史馆在修各种史籍时,从各方面征集来的有关资料。
4、会议政务处档案
会议政务处最初叫督办政务处,设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是统汇办理新政的机关。现存档案1126卷11190余件。其中不仅有办理各臣工条陈及议复的折件,而且还有大量各部院衙门咨送的文件副本。档案内容分为筹备立宪、官制改革、官员任免、外交、侨务、民政、财政、司法、教育、农业、商业、实业、军政、交通、典礼、旗务、藩务、民族、天文科技、文图庶务、镇压革命运动等18个方面。这部分档案现已整理到文件级,分别编有作者目录、地区目录、类别目录和编年目录各一套。便于从多角度查阅。
5、学部档案
学部设立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掌学堂教育事宜。现存档案从1907年至1911年,共 403卷6295件。分为教学学务、修建工程、职官调补、留学、财经、文图庶务6部分。主要内容有:各种学堂章程、教育会章程、出国留学章程;各学校教习名册、学生名册、留学生名册、教课书、讲义、讲堂日志、功课表、教职员工表;贵胄法政学堂、京师大学堂等学堂规则及校舍修建、经费开支、职官任用等文件。
6、巡警部档案
巡警部设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掌京城内外巡警事务,并督饬各省办理巡警事宜。1906年改归民政部。该部存在时间虽短,但现存档案却有400多卷,约25000件,并且有许多内容十分重要。如各省筹办巡警、设立警察局的文件;关孙中山在南洋活动情况的文件;袁世凯被炸的文件;有关查办京师各种案件、整顿市场市容的文件;还有上海、南昌教案以及聘请日本人为警务学堂监督等涉外文件。
7、民政部档案
民政部是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由巡警部改设。主要掌理地方行政民治、户口、警察、疆理、营缮、卫生、风教等事宜。档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南京史料整理处移交的,有目录1册,一部分是该馆整理的,也有目录1册,共1076卷。主要内容有:
(1)民政章制治安方面。有核议民政警政的章程律例及派员出国考察警务的文件;有镇压三合会、三点会、辛亥革命及巡稽街道、车站、庙会、查禁书刊、集会、演说、吸食鸦片、审理京骥地区案件等文件;还有办理吉林、蒙古等地边务及部分省区行政区划问题的文件。
(2)宪政、学务、卫生、市场方面。包括各地方自治选举,设立咨议局,办理宪政及设巡警、学堂、医院等内容。
(3)工程实业、赈济垦务方面。包括各地修建道路、桥梁、码头、衙署、坛庙、核销工料银两、划一币制、商民开矿、赈灾移民、办理垦务等内容。
(4)涉外事务方面。有各国驻华使领人员觐见、参观安排保卫事务的文件;德、日、印、俄、奥、美、法、古巴等国商人在京开店占地,设赌滋事、英葡在港澳堪界、法、意在中国修铁路等问题的文件;还有上海租界案、各国教案、华工问题及参加国际会议等文件。
8、邮传部档案
邮传部设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掌全国交通政令、水陆运输、邮电、驿站等事。现存档案共65卷近1000件。分为电政、邮政、路政、船政、职官、文图、交通传习所、交通银行8类。主要内容有:
(1)各类报表。如电报电话区域表、电政资产收支表、电线分类表、邮政局、所表、京汉、津浦等铁路收支表、交通银行存欠款率利核定表、船招商局局产一览表、船数吨数船本表等等。
(2)各类章程、办法、合同。如“各省大小轮船公司注册章程”、“西藏邮政办法”、“营口清日株式会社电灯、电车合同”等。
9、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档案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于1860年(咸丰十年),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改为外交部,是清后期专管外交事务的机关。现存档案,主要是外务部期间形成的,共5163卷,110000多件。档案内容记载了清末与57个国家的交往活动。主要有:
(1)清末中外划界及割地租借的文件。(2)帝国主义历次侵华战争及清廷向德、俄、英、日各国购买枪炮、战船的文件。(3)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军、义和团、辛亥革命的文件,内有华尔、戈登及白齐文专卷。(4)中外法律交涉的文件。如上海会审公堂案、马嘉理案、华工问题等等。(5)中外互派使领,呈递国书、照会、觐见、游历等交聘往来文件。(6)中外通商条约、开埠章程,英、法、德、美等国在华修铁路、开矿山、办公司及清政府向各国借款、赔款等问题的文件。(7)清末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文件。如万国海关税则会、海牙红十字会、农事赛会、彼得堡万国行船会、利玛窦去世300周年纪念会等。(8)各种海关税务的章程和文件,如赫德专卷、常关章则等。这些档案,都是研究清朝中外关系的宝贵史料。
除上述9个全宗外,清朝其他中央部院机关的档案,大多损毁严重,所存数量在几件至几百件不等。兹简要列表示之。
机构名称及主要职能 成立时间 档案数量 档案时间 备注
陵寝礼部,掌各陵寝祭祀事 4卷39件 1761—1911
乐部,掌祭祀、朝会演乐等事 1742年 1卷4件
太常寺,掌坛庙祭祀礼仪 1644年 32卷508件 1699—1911
光禄寺,掌朝廷典礼时筵宴 1644年 1卷4件
鸿胪寺,掌朝会、宴会时赞导礼仪 1644年 2卷10件
太仆寺,掌牧马事宜 1644年 26卷730件 1773年—1906年
翰林院,掌论撰文史 1644年 8卷86件 顺治—光绪
责任内阁,仿君主立宪制,掌最高行政 1911年 4757件(册) 1911年
弼德院,责任内阁的顾问机关 1911年 7册 1911年
资政院,掌取决公论,备立议院 1907年 10卷119件 1910年—1911年
都察院,掌察核官常,整饬纲纪 1636年 19卷253件 1644年—1910年
大理寺—大理院,掌全国案件审理 1644年 2卷10件 光绪—宣统
京师高等审判厅、检查厅,掌审理不服地方审判上控案 1907年 151卷 1907年—1911年
钦天监,掌观测天文气象,编制历书 1644年 9卷 康熙—光绪
会考府,掌察核钱粮动支事宜 1723年 6卷100余件 1723年—1725年
督办盐政处,掌全国盐务事宜 1909年 16卷201件 1909年—1911年
清理财政处,掌财税清查核查 1903年 1卷 1903年—1906年
税务处,掌全国税务事宜 1906年 91卷1699件 1901年—1911年
大清银行,掌总银行事 1908年 42卷2328件 1908年—1911年
宪政编查馆,掌考察政治编纂宪政法规 1907年 100卷2641件 1907年—1911年
修订法律馆,掌调查起草各种新法 1905年 19卷124件 1905年—1911年
京城巡防处,掌北京战时警备 1853年 16卷360件 1853年—1855年
步军统领衙门,掌京师警察治安 1901年 49卷869件 1901年—1911年
京城善后协巡总局,掌八国联军撤离后,京师临时治安 1901年 2卷8件 1901年—1902年
京防营务处,掌京师临时治安 1911年 2卷17件 1911年
总理练兵处,掌督练全国新军 1903年 149卷1785件 1903年—1907年
军咨府,掌拟定全国新军军令 1906年 14卷104件 1909年—1911年
北洋督练处,掌直隶总督所辖新军训练事宜 1901年 29卷1841件 1906年—1910年
近畿陆军督练公所,掌近畿各镇陆军事宜 1906年 28卷574件 1906年—1910年
禁烟总局,掌禁种禁食鸦片 1902年 4卷38件 1902年—1911年
国子监,掌国学政令 1644年 20卷263件 1740年—1906年
三、管理皇族及宫廷王府事务机关的档案
1、宗人府档案。
宗人府掌管皇族事务。设于1652年(顺治九年),现存档案42万多件。档案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宗人府编纂的各种谱牒。包括大、小玉牒、皇册和星源集庆。均是以不同形式和顺序记录清朝爱新觉罗家庭人口谱次的簿册。
第二类,各族选送的清册。包括宗谱、婚嫁、生子女、升迁、病故、领银米、报销赡养抚恤费等内容。
第三类,宗人府各司房日常办理各项事务中形成的奏稿、题稿、说堂稿及各种记事簿册。
2、内务府档案
内务府档案是清初设立的管理宫廷事务的机关。现存档案共200多万件(册),档案时间起于1654年(顺治十一年),迄于1911年(宣统三年)。内容大致分以下四类:
第一类,内务府上奏的文书。如题本、题稿、奏案、奏底等,内容大都是内务府经办的各项事务。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奏案。相当于内阁的题本,从乾隆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共754卷42000件。
第二类,内务府分类汇抄的各种档簿。如奏销档,上传档、红本档、杂录档、活计档、恩赏档、俸银俸米档等,统计起来有几十种,内容十分庞杂。有些比较重要,有些是纯事务性的。上述所列的几种,内容都比较重要,其中的奏销档起于顺治十一年止于宣统退位后的1914年,共755册约30000余件、活计档5000多册,详细记载了宫廷的各项活计、各项工程及经费支销等情况,都是利用率较高的档案。
第三类,内务府所属机构的文件。内务府下机构有七司三院六十余余个单位。档案大多按机构分类,内容也十分丰富重要。如御药房的脉案、配方、御膳房的膳底膳单、升平署的剧本戏单、敬事房的陈设档等,利用价值都很高。
第四类,舆图。共 1943件。分天文、舆地、江海、河道、武功、巡幸、名胜、瑞应、效贡、盐务、寺庙、山陵、风水等十三大类。其中乾隆“十三排图”、康熙“皇舆全览图”等舆地图;黄爵滋的“海防图”、施世骠的“东洋南洋海道图”等海防图;平定西域、三藩、金川等记事性战图,都价值连城,弥足珍贵。
3、銮仪卫档案
銮仪卫是掌管皇帝车驾仪仗的机关,档案共515卷,26689件,起于乾隆,迄于宣统。
4、尚虞备用处、侍卫处、禁卫军训练处的档案
它们分别是扈从皇帝出巡钓鱼娱乐、宿卫扈从、训练皇族禁卫军的机构,档案各有1件、16件、220 件。
5、京旗各营的档案
(1)神机营。建于1861年,是专门守卫紫禁城三海一带的机构,现存档案28卷893件,起于1868年,止于1907年。
(2)火器营、键锐营。分别是专门操演鸟枪火炮和云梯、马步射的军队,档案都只存1卷3、4件。
(3)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处大臣处。1911年为整顿八旗护军营及内务府三旗护军、骁骑营等事务而设。档案共25卷618件。
第三部分 地方机关及个人全宗档案
一、地方机关的档案
1、顺天府档案
顺天府为京畿地方的行政机关。设于1644年。现存档案主要是同治至宣统时期的文件,共333卷,13000多件。主要内容分为职官官制、民政警务、宪政、法律词讼、镇压革命运动、军务、财政金融、工业交通、农业商务、外事往来、传教教案、礼仪、文教卫生、其它14部分。比较集中和重要的是民政、法律、财政、农业方面的文件,有顺天府办理的各种刑名案件、犯罪人数统计表、地方保甲、自治章程、人数表、户口册及岁入岁出统计表等。
2、山东巡抚衙门档案
山东巡抚衙门是山东省最高行政管理机关,设于1644年。现存档案共300多件,大部分是奏稿,少部分是电报。主要内容有创办铁路、开埠通商的文件;奏办漕运、河工方面的文件;东海关常税报销、银两拨解及山东赋税的文件;还有押送驶入刘公岛英船出境等涉外问题及创办学堂聘请洋教习等方面的文件。
3、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阿拉楚克、珲春、副都统衙门的档案
这些东北地方机构的档案,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被帝俄劫走,1956年由苏联政府交还我国。
黑龙江将军衙门设立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是黑龙江地区的驻防八旗军事组织兼地方行政机关。现存档案时间自1684年至1900年,共14804卷。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设于1676年(康熙十五年),是宁古塔地区(黑龙江宁安)的驻防八旗军事组织兼地方行政机关。现存档案时间自1676年至1900年,共1268卷。
阿拉楚克副都统衙门,设于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是阿拉楚克(今黑龙江阿城)地区的驻防八旗军事组织兼地方行政机关。现存档案自1866年(同治五年)至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共434卷。
珲春副都统衙门,初设于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为珲春协领, 1881年(光绪七年)改为副都统,是珲春地区驻防八旗军事组织。现存档案时间自1737年(乾隆二年)至1900年,共575卷。
这几个全宗的档案,大部分都是满文。档案内容大致都分为以下几类:即军事防务类、旗务地亩类、民政司法类、财政经济类、中外交涉类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各全宗中的中外交涉文件,大都涉及中俄、中朝划分边界,订立条约的问题。如黑龙江将军衙门中中俄修改条约的文件,宁古塔档案中的中俄界址、卡伦里数册等都十分重要。
4、长芦盐运使司档案
长芦盐运使司,是清代专管长芦地方盐务的机关,设于清初,延续到1914年。现存档案从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至1914年,共5082卷。主要包括盐的生产、运销、改良食盐办法、缉查私盐、征收灶课盐税等方面的内容。经整理后,按其所属单位分类立卷。共分为海丰场、丰财场、天津分司、永属盐务局、乐亭分局、京引官运总局、滦州盐务局等27个场局。
二、个人全宗档案
1、溥仪档
1911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以后,根据皇室优待条件,仍居住在故宫,原管宫廷事务的机构亦仍然保留,1924年溥仪出宫后,先后在天津张园、静园居住,直到1931年离开天津。溥仪居京、津期间,都形成了大量档案。
一史馆现存溥仪档,包括溥仪在故宫“小朝廷”时期和在天津居住期间形成的档案。文件从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开始,至1931年离开天津为止,共5466卷,398514件。档案内容既有溥仪个人从事政治、外事及生活方面的文件,也有为其服务的内务府、宗人府等各机构的档案。
2、醇亲王府档案
醇亲王府,是清代后期两代醇亲王居住的地方。第一代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1864年(同治三年)加封亲王。第二代醇亲王载沣,1890年(光绪十年)承袭醇亲王位,1909年被命为监国摄政王。
现存两代醇亲王档案,共215卷,1000多件,起于1875年(光绪元年),止于1926年。很大部分是督抚大臣与醇亲王的来文信禀。内容分为王府事务、宫廷资料、各省奏本、批本、立宪、吏治、边务、灾荒、河工、路矿、财务、外事、中法战争、庚子、辛丑事件、军备、神机营、禁卫军、海军、日本观操证件等若干类。
3、端方档案
端方是清末一个地方官员,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至1911年间,历任护理陕西巡抚、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江苏巡抚、湖南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等要职。
端方档案共140000多件,起于1900年,迄于1911年,分为去电、来电、信函、专案、杂档5类。主要内容有:日俄战争情况的文件;英国、法国、日本在上海、湖南等地设租界的文件;设立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文件;向外国赔款、商办银行、收回中国关税款的文件;开矿、赈灾、购买军火的文件;查办苏报馆案、徐锡麟案,阻止为秋瑾开追悼会及有关江浙人民反教会、要求铁路商办等文件。
4、赵尔巽档案
赵尔巽是清末一个地方官员,从1876年(光绪二年)任翰林院庶吉士起,累迁至东三省总督。民国期间任清史馆馆长。现存赵尔巽全宗档案,包括其1885年(光绪十一年)至1912年,在各个任期内所形成的文件及其闲居青岛时期的私人信件,共622卷,15000多件。按其任期先后,分为贵阳知府、安徽按察使、陕西按察使、甘肃新疆布政使、山西布政使、湖南巡抚、署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山东青岛时期各部分。
档案内容包括:日俄战争、镇压革命运动、筹备立宪、路矿实业、商务活动、外交事件、民政法律、文教文卫等方面,是全面了解清末地方政务的重要史料。
三、建议纂修清史查阅档案重点及范围
1、内阁全宗中:题本、黄册、史书、起居注及满文老档、内三院档、秘本档。
2、军机处全宗中:录副奏折、各种上谕档簿、随手档。
3、宫中全宗中:朱批奏折、谕旨汇奏、官员履历折、单、粮价单。
4、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外务部、民政部、巡警部、邮传部、学部、理藩院、都察院、国史馆、会议政务处、八旗都统衙门、税务处、钦天监、修订法律馆、宪政编查馆、醇亲王、端方、赵尔巽、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珲春副都统衙门各全宗的档案。
5、内务府全宗中:奏案、奏销档。
6、宗人府全宗中:玉牒、星源集庆。
7、各种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