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文化碰撞事件屡有发生。清初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发生了震惊朝野、影响中外的“历法之争”,此案涉及17世纪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故也称“汤若望案”。
汤若望像
汤若望,来自于德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来华传教。由于通晓天文历法,才识渊博,在崇祯七年(1634年)被聘至宫中,专修历法。在徐光启等主持下,与耶稣会士罗雅谷、龙华民共同编成《崇祯历书》,该书堪称是一部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德国慕尼黑博物馆藏油画《汤若望与顺治帝》
顺治初年,清廷设立钦天监,专门掌管天文气象和历书编制等事务,汤若望对《崇祯历书》加以修改,编成《西洋新法历书》。由于汤若望推行的西洋新法准确推算出日食的时间,因此深受重用,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负责推算制定新历和预测天气,清廷正式采用汤若望所修《时宪历》,推行全国,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中国历史上,聘请一位欧洲人担任皇家“天文台的台长”,实属闻所未闻之事。康熙初年,新安卫官学生、安徽歙县人杨光先状告钦天监监正汤若望新法十谬,杨、汤二人对簿公堂,围绕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大辩论。最终,汤若望等数十名西洋传教士被判下狱,由汤若望主持修订颁行全国的《时宪历》被废止,各地传教建堂活动也被禁止;李祖白等5位涉案官员被处死,多名官员受到革职、流放等处分。有关这一案件的详实记载,现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满文密本档中。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内阁满文密本档
清代内阁密本档,是系统抄录官员呈进密题本而成的档册。自顺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每月或半月为一册,共计153册。密本档,作为清初中枢机关权力机构形成的文书档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记载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满文密本档
其中24件满文密本档,较为集中地反映了17世纪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情况,特别是详尽记载了康熙四年(1665年)审理汤若望案的始末。如康亲王杰书等会审案件时,汤若望、杨光先对九十六刻、百刻、春分、中四星、置闰、四余、选择荣亲王葬期等问题的口供供词;礼部尚书祁彻白等审讯利安当、金尼阁等5名西洋人的全过程;处理天主堂、天主画像的决议;刑部尚书尼满等议免汤若望等传教士罪名等。审读档案,不难发现,表面看“历法之争”是中西方天文学在编制历法上的不同意见所引起的学术之争,实际则是长期以来中西方文化在清代统治集团内部激烈冲突的表现。
满文密本档封面
揭示历史细节的24件密本档,以满文书写,记自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至八月。这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内阁秘本档不仅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于199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清代内阁满文密本档拍摄现场
时至今日,清代内阁密本档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专家安双成先生编译的《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一书,收录内阁满文密本档,业也付梓。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与宣传领域,貌不惊人的密本档依然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