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档案文献 >> 内阁档案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
来源:皇史宬 作者: 皇史宬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2-23

     《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被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项目,由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12月出版。全书收录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原档共计1678件(含附件5件),汉文译文107万余字,辑为13册。

    军机处是清代雍正朝及以后辅佐皇帝施政的中枢机构,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军机处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形成和保存了大量的档案,议复档是其中一类。议复档起始于雍正朝,是军机处将军机大臣遵旨议奏、查奏及因事请旨的奏折、奏片汇抄而成的簿册,系统记载了清代军机处成立以后处理政务的史实,足以作为决策中枢的编年体史料查用,故其史料价值之珍贵不言而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议复档,从文字上分为汉文、满文两种,内容不相重合。满文议复档存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朝的档案,主要记载有关军务、八旗、东北和边疆地区的事宜,乃当朝军机重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择选了雍正一朝的满文议复档,组织翻译成汉文,并将满文原档影印,一并出版,形成了此部满汉文对照的《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雍正朝的军机处满文议复档原档分为“军务”和“寻常”两种簿册,其中军务簿册14册,起止时间为雍正八年(1730年)十二月至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寻常簿册3册,起止时间为雍正九年三月至雍正十三年十一月。本书依此也分作“军务”“寻常”两部分进行编排,全部按照原档顺序,以军机大臣等具奏时间排列,以真实地展现其原貌。 本书内页

    《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一书具有以下价值特点:

    《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是学术研究重要的第一手史料。议复档是反映军机处职能的主线文档之一。满文议复档自雍正朝始直至清末,系统地记载了军机处180年间参与决策军国大事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当朝决策层集体对各种大事的看法和决议。本书出版可以进一步揭示雍正朝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军机处产生、发展的过程,对于研究雍正朝及以后各朝的政治史,无疑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二、《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是对同期已出版的档案史料的有益补充。雍正朝满文议复档所涉内容多以记载西北军务为主,涉及的地区也多为西北边疆及东三省地区,一般为汉文档案所不载,可补充其不足。此外,雍正朝满文议复档可与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相互补充,使相关事件原委及决策结果展现得更加完整,也可对《清实录》相关记载加以补充,更加清楚地反映清朝中央决策层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决断的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我们对历史的考察更接近于真实。《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的出版,将会对既有的文献史料起到补其阙、述其详的作用,同时为研究清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外交,尤其是东北、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提供许多新鲜的史料,对于开拓清史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推动清史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