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档案文献 >> 地方档案 >>
康 健、孔康平︱乱世中徽州民众生计模式的转变:基于《黟县碧山李氏宗派谱》的个案考察
来源:社会史 作者: 社会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2-24

[内容提要]《黟县碧山李氏宗派谱》为李氏数代子孙积数十年之功共同完成的抄本,详细记载了徽州普通家庭在乱世中的生存状况、从医活动等极为珍稀的文献资料。黟县碧山李氏自明末至清代中期世代从事商业经营,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战乱中李氏遭受重大冲击,其生计模式从商业经营转向医学活动,并世代相传,完成由商贾世家向儒医世家的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近代转型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黟县;碧山李氏;乱世;生计模式;商业;儒医

宋元以后的徽州有“东南邹鲁”和“文献之邦”美誉,历史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如今遗存下来的文献亦为不少,有数以万计的民间文书,数以千计的文集和家谱文献,数以百计的方志,这些资料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家谱作为徽州宗族重要的文献,不仅详细记载“一族之史”,而且其中丰富内容,集中反映传统社会时代变迁内容,因而蕴含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关于徽州族谱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一直以来,近代徽州家谱的研究严重不足,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对徽州社会造成重大冲击,宗族秩序遭受严重破坏,相当多的族谱在兵燹中散佚。笔者在整理《黟县碧山李氏宗派谱》(以下简称《李氏宗谱》)中发现,该谱不仅详细记载李氏家族的迁徙、变迁和商业经营状况,而且集中记录咸同兵燹时期及其战后李氏家族的医学活动情况,为研究近代转型时期徽州普通家庭在乱世中的生存状况以及医学活动提供极为珍稀的文献资料。下面笔者以该谱为中心,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对上述诸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李氏宗谱》概述

《李氏宗谱》共4册,不分卷,为民国初年抄本,收藏于上海图书馆。该谱乃黟县北乡三都珑田支派所修之支谱,下面就其成书过程及其内容等情况,作一概述。

(一)《李氏宗谱》的谱名辩误

上海图书馆著录该谱的题名为《祁门碧山李氏宗派谱》,实误。故而需对族谱题名进行考证,以纠此前之谬误。具体辩误过程如下。

关于李氏宗族的乡贯,《李氏宗谱》中有三处重要记载,现录如下:

因同治二年,粤匪入寇,我黟尽洗一空。

国朝(清代)有裔孙曰:尚德,迁徙本邑北乡三都珑田……

永沺公,生于道光丙午年六月十七日亥时……王氏迎庆孺人,生于道光乙己年二月十九日亥时,……合厝在棦子林十三门右手,后于民国七年十一月初九日,合葬于深田坑。 

从第1条史料可得知,李氏宗族居住于黟县,同治二年(1863)遭兵燹,损失惨重。第2条史料则明确记载,清初李氏族人中的李尚德迁居于三都珑田。第从3条史料可以获悉,李氏族人永沺公夫妇合葬于深田坑。而笔者查阅历代《祁门县志》得知,该县并无“三都”记载,而是“三四都”,而且三四都之下的村落中并无珑田村落。故而,由此可以推断李氏宗族非居住于祁门县,故《李氏宗谱》归属地并非祁门县。根据第3条史料的记载,笔者查阅同治《黟县三志》相关内容,有以下重要记载:

三都:塘下,塘上,金竹园,……,深田坑……

三都汪村,即黄陂,又曰碧山。

可见,深田坑乃三都村落,碧山也在三都。由此,可以初步推定《李氏族谱》谱名为《黟县碧山李氏宗谱》。

同时,笔者又在民国《黟县四志》中找到《李氏族谱》两位著名儒医,具体如下:

李能谦,字光瑞,三都人,祖文意,见《三志•尚义》,父寿昌……

李能敬,字佑祥,号启悦,能谦之弟,碧山人……

而《李氏族谱》中有关上述两人的记载如下:

李君讳能谦,字光瑞,小字启赞,黟之三都人也,兄弟五人行次居首。先世名文意,列《邑志•方技》,父寿昌……

能敬公,字佑详,号以修,小字启悦……

由上述资料可知,两种史料关于李能谦、李能敬两人记载完全相同,可见二人为黟县人。

综上所述,《李氏族谱》谱名为《祁门碧山李氏宗派谱》,实误,应为《黟县碧山李宗派谱》,李氏宗族为聚居于黟县三都珑田的著姓望族。

(二)《李氏宗谱》的成书过程

黟县碧山李氏始迁祖德鹏公,唐时由歙州黄墩卜迁至黟县孚溪新田。德鹏后代迁徙频繁,枝繁叶茂,即“德鹏公后裔枝下苗衍分迁六邑,若无卷谱以维之,则自显祖以降,得无因而涣焉,于是概然修葺,以合其族心”。该族于宋朝期间修有家谱,但是“自宋编辑以来,历经数朝,守而弗失,至乾隆十五年,各族重修,迄今一百二十八年矣”。据此推算,明末清初(1622年前后),该族亦曾续修族谱,清乾隆十五年(1750)再次重修,但是该家谱“其中云礽遗漏,昭穆错杂”。碧山李氏在同治二年(1863)遭兵燹,“我黟尽洗一空,予祠及族谱皆遭蹂躏,化为灰烬”。原先的手抄本遗失;所幸永沺公曾续抄一部,但历经兵燹,亦有残缺,“见此本每多剥落,将尽散失”。宣统元年(1909),永沺公子培芳公在其父续抄的基础上“同叔(永熺公)等搜集旧牒,访採遗谱,并闻过庭之训,略得知其详缘,细叙事实,以为迁徙源流,支分派别之助”,遍考史籍,最终成书。因此,《李氏族谱》从同治年间始修,到民国初年最终成书,历经数十年时间,是集李氏数代子孙之力共同修补抄录而成,而非凭个人一己之力所能胜任。  

(三)《李氏宗谱》的内容

《李氏宗谱》共4册,载有序、传(赞)、行状、图赞、家规、世系图。谱中收有范仲淹、苏洵、罗愿、文天祥、岳飞、王十朋等撰的跋、赞等。

第1册主要记有《本姓考》、《远祖世系说》、《李氏源流志》、《跋》、《引》、《像赞》、《天潢派衍》、《李氏本源序》、《重续辑族谱序》、《珑田族谱序》、《重缮写族谱序》、《珑田支派谱系序》等内容。其中,《本姓考》介绍了其李氏姓氏的来源,因“古之所云:‘以国以官以王父之字,皆无可取’,独有理李字通用为可据”,故“但以为祖之始,末尝以为姓之始,则姓之所由,从理李字通用之说焉可也”。《跋》中简单地介绍了昭穆之序,颂“新安李氏乃士族名家,世代冠裳,人文并茂,其谓是乎,故知其祖积业者,有所自来矣”。《珑田支派谱系序》中记载:

珑田李氏,皆从祁之孚溪新田德鹏公适派而出也,孤世单传,绵绵一线,自以忠周公为一世始迁祖。

笔者结合另外四篇谱序,整理出黟县北乡三都珑田支派一族的迁徙过程,具体情况如下图:

德鹏公(祁门新田始祖)    璪公、敬公(德鹏公后)迁至黟县凤山李村    尚德公(璪公后)由太平县迁至黟县北乡三都珑田

除以上内容外,该册还记载《长林公传》、《文友公传》、《文意公传》等3篇商人传记;《寿昌公传》、《能谦公传》(2篇)等3篇儒医传;1篇亦医亦商传,即《能恭公传》。另外,还收录有《德鹏公传》、《德鸾公传》、《德鸿公传》《贵懋公传》、《懋夫人王氏传》、《贵奇公传》、《贵谦公传》、《澈公传》、《澈安人谢氏传》、《晓公传》、《晓安人赵氏传》、《兆公传》、《兆孺人汪氏传》、《忠周公传》、《应桂公传》、《徐氏得弟孺人传》、《程氏梅孺人传》、《陈氏荣太安人传》、《黄氏大女太安人传》、《郭氏李太安人传》、《余氏转运宜人传》、《庐氏阿素宜人传》、《启通公》等23篇重要族人传记。

第2册均为人物传记,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能敬公传》(2篇)、《能谨公传》、《永泽公传》、《永沺公传》(2篇)、《永铎公传》等7篇儒医传记。这些传主主要集中在咸同时期,乱世行医,颇为艰辛。另外,有1篇亦医亦商的传记,即《永沂公传》;1篇商人传,即《永湝公传》;《庐氏转璋安人传》、《永沺公王氏迎祥孺人传》2篇妇人传。

从上述丰富的传记内容可以窥见,李氏宗族在咸同兵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粤匪入寇,支祠及住屋俱遭兵燹,数年避难,东奔西驰”,且很多族人于战乱丧生,如著名儒医能谨公“不幸于咸丰辛酉年遇贼殉难”。

第3册内容为族规家法,主要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敬祖宗》、《尚礼谦以息争端》、《重宗谊》、《正蒙养以裕后昆》、《育婴孩而惇天性》、《遵正道而闢异端》、《建义学以储英俊》、《立义仓以瞻贫寒》、《毋恃富贵而厌贫贱》、《毋恃强梁而簒孤寡》、《务生理而勤本业》、《守法律而戒非为》等17方面的内容。第4册,附世系图及重要人物的生卒年月,如文意公、寿昌公、能谦公、能敬公、能谨公、永沺公、永沂公、永泽公,永铎公等。

通过这些人物传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碧山李氏于战乱中艰难行医。同时,又可以进一步了解碧山李氏宗族世代从医与“务生理而勤本业”的家风紧密相连。概而言之,《李氏宗谱》的主体内容以传记为主,共有传记41篇,近代人物传记多达19篇。此外,商人传6篇,约占近代人物传记总数的31.5%;儒医传12篇,约占近代人物传记总数的63.2%,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据谱内容来看,明清以来,碧山李氏与徽州其他宗族一样,多从事商业经营,多篇商人传记便是明证。在徽州“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李氏族人在近代乱世中多投身医术,涌现出一些亦商亦医的人物,并以医学传家,“碧山李氏以医术递衍至六世”,可以说称得上是个儒医世家。


二、咸同兵燹的沉重打击

李氏在唐末为避战乱而迁徙歙州,此后人丁不断繁衍,分成若干支派,而又黟县碧山一支尤为显著。但晚清的咸同兵燹却给该家族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咸丰四年(1854)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战事在徽州持续十多年,黟县是重要战场之一。对于黟县的整个战争状况,同治《黟县三志》中载有:“咸丰四年以来,黟县被兵至是二十次矣,未入境者五次;九年防剿百二十余日;十年防剿八旬,为时虽久,而境内尚安;惟五年四五月,贼踞二十余日已为困苦,本年乃至五旬之久,境内外被难,最为惨酷……”。

《李氏宗谱》中亦记载“道咸间,洪逆倡乱,我徽军营林立”。李氏家族在战争中深受其难,族谱与医书多被损毁,“因同治二年,粤匪入寇,我黟尽洗一空,予支祠及族谱皆遭蹂躏,化为灰烬”、“吾支自兵燹后,族谱被遭灭尽,一无所存”。在能谦公统摄家政之时,曾手抄许多医书,“……及曾祖父、祖父遗书计二十余部,均遭兵燹,悉付燎炬,是可惜也”。

兵燹一方面使李氏宗族的族谱与医书遭毁;另一方面迫使族人迁徙逃亡,《李氏宗谱》中有关其家族的逃难情况,具体记载如下:

兵燹之时,携孥避难。

后粤匪入寇,支祠及住屋俱遭兵燹,数年避难,东奔西驰,当流离迁徙之际,携带多人,朋友邻舍跟随避难者十余人。

后粤匪入寇……支祠及住屋俱遭兵燹,数年避难,东奔西驰,当流离迁徙之际,携带多人,傭医以活,从无间言。

予家支祠住屋被毁……兵乱时,避难深山穷谷,拖泥带水,儿女呱呱顾复周到,无不心力交瘁,其邻里之跟随者得食无不一一分给。

我自入汝门三十余年,从汝父奔波不定,流离迁徙,艰险备尝。

由上述材料可知,李氏在战争中颠沛流离的生活,逃难数年,期间不仅保护李氏子孙,亦不忘携带邻居,患难与共。永沺公妻子王氏嫁到李家三十余年,由于战乱奔波不定,备尝艰辛。族谱中亦记载了能敬公妻子庐氏娘家的遭遇“遭贼难,家贫如洗”。

总之,战争给黟县带来极大的创伤,李氏不少族人死于战乱之中,能谦公在“咸丰间,洪逆作乱,贼突至家,伯父(能谦)避匿不及,从楼窗上跳下,遭腰折疾”,后因腰疾离世。能谨公亦遭难,其遇难过程极为残酷,详细记载如下:

五叔父(能谨公)不幸于咸丰辛酉年遇贼殉难,寸断肝肠,五叔婶见叔父死于难,绝粒以殉,不食月余,相继而殁,儿女呱呱哀号……

(能谨公)不幸于咸丰辛酉年,粤匪入寇,不忍掀家而逃,贼突入掳掠,执械相御,贼蜂拥缚束,身中数矛,大骂不绝,贼益肆虐,复加数刃,昏倒在地。贼去后,复甦骂仍不绝于口,邻有父老未逃者,扶之而起,见此情状,速报知家人抬避,用药调理,十愈七八。复知妻弟王君良佑遇贼殉难,痛裂肝肠,伤口乍破,血流如泉湧,竟寿终于五月十七日申时。

由此可见,在太平军与清军对抗的过程中,黟县民众惨遭涂炭,李氏家族也不可幸免。另外,笔者发现《黟县鹤山李氏宗谱》中也有不少对于咸同兵燹活动的记载,若结合该资料,则更能深入认识黟县李氏遭遇兵燹的状况。


三、乱世中生计模式的转变:

从商业经营转向医学活动

从族谱内容来看,黟县碧山李氏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主要集中在汉口等长江流域从事粮食经营,是个典型的商贾世家,但自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长江沿线成为重灾区,商业经营环境造成重大破坏,黟县碧山李氏族人也在战乱中遭受重大伤亡,自咸同兵燹始,李氏出于现实状况的考虑,及时调整生计模式,即从商业经营转向医学活动,并由此世代相传,涌现出一批医学名家,典型的成为儒医世家。黟县碧李氏生计模式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商业经营

上文提及,《李氏宗谱》记载明清时期的人物传记中,有较多的族人事商业活动。明清时期的徽州是商贾之乡,该谱也记录了李氏族人经商活动。现就其中重要的内容,辑录如下:

(四十九世尚德公)至明季时,有裔孙曰鸿统,又曰尚德,服贾大通,家于太平。

(五十二世长林公)公服贾汉阳。

(五十三世文友公、文意公)同服贾汉阳,创设米业,以“仁和”为号。

(五十三世文意公)随兄文友公服贾汉阳,遂锐志习学,惟慎厥事,与人和厚,律己端严,常为徐东君所推重。越三年,司首事之职;又数年,自行创业,提携多人,屡年获利,济世良殷。

(五十五世能恭公)弱冠后,往湖北汉阳仁和米店经商,人皆以少东君待之。

(五十六世永沂公)公,能恭公之长子也……十四岁,託亲戚带往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习学商贾。

(五十六世永湝公)十三岁,母舅孙带往江西南昌府吴城镇,学习行业数十年……每年往休屯茶号帮理数月。

(五十七世振材公)十五岁,母族亲带往浙江杭州府学商。

从上引资料可以看出,李氏族人的商业经营最迟在明末时就已出现,但尚未形成经商的风气。直到康熙年间的李长林在汉阳经营,此后乾隆时期的文友、文意继续在汉阳经营粮食业,直到咸丰初年能恭公仍然在汉阳经营米业。由此可知,从康熙年间至咸丰初年的一百数十年时间内,李氏宗族始终在汉阳经营粮食行业,并以此发家。咸同兵燹以后,李氏宗族的商业经营受到重创,经营地区从汉阳,转移到江西、杭州一带,继续从事商业经营,家族由此中兴。如上述列举的能恭公、永沂公、永湝公、振材公等在宗族商业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皆集中在晚清时期。

明中后期,徽州经商之风气盛行。徽州俗谚云“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男子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学习做生意。上述资料所记载的永沂公、永湝公等也是于十三四岁外出经商的,他们从小闯荡商海,谙熟经营之道,多由此起家。从经营行业来看,李氏的经商行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茶叶方面。如文友、文意公“创设米业,以‘仁和’为号”、能恭公“往湖北汉阳仁和米店经商”、永湝公“往休屯茶号帮理数月”等等。

在商业经营实践中,该族还十分注重四民平等观念,在“家训”中记载有“务生理而勤本业”的思想:

四民各有常业,首戒游惰。读书是士子的生理,博览古今,潜心经籍,一心止案头书,精进是期,切勿营心外诱;耕种是农夫的生理,水耕火耦,东作西成,自仓箱有余,妇子懽庆;手艺是百工的生理,引绳削墨,运斤成风,入门而造,出门而合,便是良工;负贩是商贾的生理,持筹握算,待价而沽,勤俭公平,毫不妄取,是为良贾。但俱要有恒,无恒之人,这样不济,又思做那样,翻来覆去是为不务生理,此等人终身无成。

在这里,李氏对于商业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且着重指出良贾的行为准则“持筹握算,待价而沽,勤俭公平,毫不妄取,是为良贾”。总之,李氏的商业规模并不大,一方面是因遇兵燹,“汉阳店弃被劫,家计浩繁”,商业活动遭战争破坏;另一方面与李氏族员在五十四世寿昌公之后,主要转向医学活动密切相关。

(二)由贾业向儒医的转变

明清时期的徽州既是商贾之乡,同时也是“医学之乡”,徽州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俗谚,便是徽州崇尚医学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徽州社会中涌现出一批医学名家,形成著名的新安医学流派,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黟县碧山李氏也形成了业医的风气,有关李氏从医的记载,文意公(五十三世)艰于子嗣,“中年得异人授岐黄之术,习医济世”。由上文列举的商业史料可知,文意公早年在汉阳从事粮食业经营,此后转向医学行业,从而开启了李氏家族行医的风气。其子寿昌公“仰体父志仍理旧业”,“弃儒就医”,“犹好善乐施”“声名远扬六邑”,“四方缙绅皆所企仰”,寿昌公子嗣繁盛,有五子即能谦公、能通公、能恭公、能敬公、能谨公,除能通公“十三岁将应童子试而夭”外,其他四子俱承先业,业医济世,其家族医学由此兴盛。其中,能谦公与能敬公医术尤著,二人曾“合开太和药铺”。在《能谦公又传》中,记载更为详细:

“李君讳能谦,字光瑞,小字启赞,黟之三都人也,兄弟五人行次居首。先世名文意,列《邑志·方技》,父寿昌,名重六邑,君承祖父学益,自振拔,弱冠发名,存心正直,在家孝友,不仅以医术见予,侨居三都,其子姓先后示予医案,属为传谨,掇举大略焉。”

另外,民国《黟县四志》亦有记载:

“李能谦,字光瑞,三都人。祖文意,见《三志·尚义》,父寿昌,以医传谦,谦又传敬及子永沺。能谦长于治温及疮痬,施珍药不牟利,善养生,晚年得子皆承其学。”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李氏经营医学肇始于从文意公,此后世代从医,且能谦公、永沺公一支行医不衰。能谦公生子五人,即永泽公、永沺公、永铎公、永鉝公、永堃公,除永堃公“入武庠序”外,永泽公“为人施治,贫不计利”,“永铎今犹世厥医”,永沺公十四岁从医,能够治疗奇奇怪怪的病,医术名扬四方,“其于察脉,实有心得,阳□阴疽,丁差不忒。休阳迤北,金姓危疴,曰叶曰唐,施治或讹,先生往视唶曰:‘非也,脉沉无力,按两尺下是名骨萎,岂作腰疽,肺叶焦枯,肝肾阴虚,拾外取内治,参六味及虎潜。’圆腫消未溃,真知特见,略著一班允矣”。永铎公生子培源、培芳公“均入学特以医着称”。

除能谦公一支从医外,李氏家族中还有众多族人从事医学行业。能恭公起先经商汉阳“仁和”米号,后回家乡仍习医,在兵燹期间,“公为营勇诊治”,长子永沂公最初习商,后“歇业习医”;能敬公“生三子,长永熺,入丁丑邑庠生;次永淦;三永桓,俱习先业。”能谨公“生子二人,长永燿,习世医”。

为了便于查阅,笔者将“世系掛线之图”中从事医学活动的人物关系图录于下表:

在《李氏宗谱》的传记中,能谦公、永沺公均有两篇传记,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笔者在这两篇传记中,发现有不少对不同疾病的诊断药方,例如,《能谦公又传》中记载,湘军曾国藩军队在祁门行营时得病,“时方暮春,或疑为怔忡宿恙投以药,未效”,能谦公为其诊治,“脉弦数而濡,两颧红干,呕热未退,而肝风将作,乃平素阴虚之质,感疫也,非大承气汤不可。”正当众人无计可施之时,能谦君“于本方中加入犀牛角、羚羊角、鲜石斛、生地丹、皮元参、生竹茹、料豆衣、绿豆衣、银花、荷叶、生黄土,一剂知,二剂可,遂如厕结粪,下乃瘳。始以补心丹、真珠、琥珀,善其后,于时疫气流行,所诊活以千百计。”但是时值兵燹,这些药方“案存留不多也”。又有,“祁门的冯斐庵,歙医叶馨谷之姻家也,积寒凝督,脉玉枕疽发,改服温补,疮溃脓不化,荐君治之,君乃以意处方,取猪脂膏填塞疮口令满,以灯心从而灼之,再灼,方知痛,进以阳和汤,疮始敛”。又有,“汪氏子湿热,反胃呕甚,将成痉厥,与以鲜石斛、金沸草、黄芩、木通、泽泻、陈皮、山楂、甘草,代赭石加柿蒂箬蒂,而呃止热净”。能谦公医术高明,在其传记中,还有许多其他病症的方子,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总之,黟县璧山李氏从明末开始至清代咸丰时期,世代从事商业经营,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经营粮食、茶叶。19世纪中期的咸同兵燹对该家族造成重大创伤,此后李氏调整生计模式,由商业经营转向医学活动,并“以医传家”,能谦公之父寿昌公“以医传谦,谦又传敬及子永沺”,可见在家族医学的道路上,能谦公、永沺公乃承前启后,对家族医学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余  论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而徽州作为重要战场之一,亦受到沉重打击。长达十几年的战争,使得徽商资本散失殆尽,房屋焚毁众多,宗族人员损失惨重,家族文献(主要是家谱)散佚严重,这些都加剧了徽州逐渐衰败的步伐。但是对于宗族观念极其浓厚的徽州人来说,谱牒乃一家之史,故家不可无谱。黟县碧山李氏于乱世中重新修谱牒,从上述《李氏宗谱》的成书过程来看,李氏修谱艰辛不易,家族命运极其多舛,其家谱的纂修从同治年间开始,到民国初年才最终完成,期间历时数十年之久。《李氏宗谱》成书于咸同兵燹之后,着重记载了乱世中族人的颠沛流离生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中可以窥见近代转型时期徽州宗族的生存状态及其变迁的轨迹。

近代转型时期,西方新思想、新观念也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以至于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也积极融入近代化进程之中。李氏宗族积极更新思想观念,顺应时代变化,提出一些新思想,如能谦公认为:“今兵事学堂林立,而独医术无学堂,生人何赖焉?昔在中江与亡友袁公渐西纵言至于医,袁公新桀隋杨上善<太素>成因,言曰:外邦军营中以医士为第一等人敬礼,毕至今,天下行省,取营医备数而已,疮痍之不䘏,而欲兵气扬,能乎否乎?’予心赶其言,黟之三都隋府基,其中多名医,李氏以医传家,凡六世黟人,通称三都先生,益信军营上选,当旁求而食旧德者之学之,万不可以轻视也。”建立医术学堂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能谦公看到当时的国家有兵事学堂,但却无医术学堂的现实,并同亡友袁公的疑问表达对待医学“万不可以轻视”的态度。李能谦提出建立医术学堂的见解,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再者,李氏“家训”中规定:“遵正道而闢异端……佛法之妙纵是谈空,道教之门专言静养,另开一格非可以行于当世,僧道谬託其教以誑惑乡愚,赚金帛酒米,其本旨已失,且媚奥竃终归无益。”李氏认为佛法僧道乃异端,不切实际,其言语蛊惑人心,其思想终究无益,在当世不可行,掌握实际的技术才是生存的本领,故不提倡族员信仰,这也是李氏要求子孙世代掌握医术,靠真本事行事,摒弃异端邪说的另一种体现。

从族谱内容看,李氏家族的商业经营始于明末,在康熙至咸丰初年,族人多集中在湖北汉阳经营粮食行业。太平天国运动给徽州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徽州民众或死亡或流离,商业活动亦是无法进行。故咸同兵燹之后,李氏宗族的商业经营亦受到严重打击,促使该宗族从一般的茶叶、粮食等商业经营转向医学活动,并世代相承。这种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亦与医学本身的属性有莫大关联。乱世中从医,即可自救,又可济世,两者兼可行之。李氏宗族谋生行业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徽人在战乱社会中的一种应对举措,又集中体现出徽人的救世情怀,是徽州“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俗谚的最佳注脚。如《能恭公字景山府君传 》中载:“道咸间,洪逆倡乱,我徽军营林立,公为营勇诊治,活人无算……”,能恭公于战乱中为国军诊治,为政府出力。“碧山李氏以医术递衍至六世”,于乱世之中坚持为国为民行医,这更是其家族救世情怀的重要表征。

族谱虽是“一族之史”,更多的是保存家族文献,但其中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地方社会的重要资料,甚至成为编修方志的重要素材。如族谱中能敬公、能谦公等的医学活动内容,被民国十二年编纂的黟县志所采纳,并将能敬公、能谦公事迹列入《艺术传》中,成为黟县医学史研究的重要材料,这种书写充分体现出徽州族谱与方志编修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因篇幅所限,参考文献与注释皆省。


作者简介:康健,男,安徽祁门人,历史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和徽学。

孔康平,女,河南开封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和徽学。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1期。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