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概论与概说 社会人口 婚姻与家庭 宗族与乡族 性别与妇女 生活与风俗 国家与社会 医疗与卫生 社会与经济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社会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社会史研究 >> 国家与社会 >>
乾隆帝出巡河南述论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 作者: 赵云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2
摘 要: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观风问俗,出巡河南。行前,朝廷和河南地方官员在修道路建行宫、整葺丛林古迹、稳定社会秩序以及整顿军队等方面做了多方准备。巡幸期间,乾隆帝就有关河南地方如何保持社会稳定作了重要谕示,肯定了河南地方官员在教化民风、安定社会方面取得的成绩。出巡河南期间,乾隆帝有许多不同层次的恩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河南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在军事方面,乾隆帝过于强调冷兵器的作用,并以此作为考察武官、决定进取的标准,忽略了新式兵器的发展,为日后国家安全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乾隆帝;出巡河南;巡幸谕示;深远影响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6)04-0062-06
河南省简称豫,又称中州,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既有名山大川,又是文化发达地方,乾隆帝观风问俗,巡幸的足迹也留在了中州大地上。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曾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巡河南,期间肯定了河南地方政府在教化民风、安定社会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就有关河南地方如何保持社会稳定作了重要谕示。乾隆帝在出巡期间恩赏不断,一方面缓和了河南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一、巡幸前的准备工作
乾隆帝出巡河南,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中间多有变化。在时间上,最初他曾考虑出巡河南与巡幸山西五台山一并进行,时间定在乾隆十五年春天。为此,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月初一日,乾隆帝谕示军机大臣:太原是晋省的都会,前此未经巡历,豫省也是中州名胜,近在三辅。朕意欲于明岁春间,巡幸五台,回銮取道太原,由豫省的卫辉府一路进京,则直隶、山西、河南三省,沿途民风土俗皆可周览而知。[1]卷三百四十,乾隆十四年五月戊申朔不料一个多月以后,乾隆帝又发布上谕,认为春天正是农忙季节,回銮时又赶上麦秋,虽然是翠华经临,也会对民间生产有所影响,不如在中秋以后,自京起行,恭谒陵寝,然后前往,“则回銮之际,晋豫畿辅,秋稼悉已登场,而天气清爽,扈从人众,亦可不至劳顿,即该督抚等应行经理诸务,更得从容妥办,不至急遽”[1]卷三百四十三,乾隆十四年六月壬寅。这样,乾隆帝出巡河南就改为乾隆十五年中秋以后。
在行进的路线上,也是有所反复。先是署理河南巡抚鄂容安提出:自山西、河南两省交界的地方起,经怀庆河内,由孟县渡河,历洛阳入登封界,抵嵩山。自嵩山取道密县、郑州、中牟,抵开封省城。自省城迤北渡河,由延津至丰乐镇,入直隶磁州界。后来,乾隆帝派出的查看道路、营盘的人回来奏称:由山西至河南经由太行山麓,崎岖狭隘,修治极难。对此,乾隆帝认为,从保定、正定取道巡幸中州,道路较为平坦,于是他谕示鄂容安再行考虑。乾隆十五年二月初一日,鄂容安上奏提出最后的路线:自丰乐镇入河南省境界,从怀庆至河南府中岳,再抵开封,由卫辉一路回銮。乾隆帝详细审阅了鄂容安上奏的路线图后,表示认可。此外,什么时间拜谒东西陵,也曾犹豫不定,乾隆帝最后决定,启行后,先拜谒东陵,回銮时经由南苑,再往谒西陵,由那里前往豫省。乾隆帝出巡河南的时间和路线确定后,鄂容安及布政使富明等河南大员的准备工作便开始了,这些准备工作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修道路和建行宫。皇帝出巡走的道路称为御道,一般来说要黄土垫道,清水泼街,宽度也有一定的规定。即使是最低的要求,也要平整、坚实。不过,乾隆帝出巡河南,不属于经常性的,所以乾隆帝多次谕示:一切安营除道,不过略为修整,“若因修治道途,重烦民力,非朕观风问俗本意”[1]卷三百五十四,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己丑。当然,即便是“略为修整”,地方官员也不能松懈,河南巡抚鄂容安就曾表示:“所有道路、桥梁,应行预备之处,臣当亲督各员,往来照料。”[1]卷三百六十,乾隆十五年三月壬子这说明河南官员对修整道路是非常重视的。
关于建行宫,乾隆帝也曾谕示:所有驻跸地方,行幄帐殿都从京城带往,不必豫备行宫。乾隆帝还解释,因出巡河南,与出巡直隶和江南不同。巡幸直隶是经常性的,要时时驻跸,所以修有行宫,江浙等处原有康熙帝时修的行宫。河南其地与这些省份不同,不需为了一次巡幸而大费周章,乾隆帝还特别对在河南省城开封巡抚衙门修建行宫强调:“不必于衙署之外,另备行宫。如已经动工,则断不可过于繁费。如祇修葺抚署,则不必备行宫制度,以省后来更张。”[1]卷三百六十二,乾隆十五年四月丙子
为了乾隆帝这次巡幸,河南省总计修建了三座行宫。除上述巡抚衙门的改建外,还有百泉行宫和少林寺行宫两处。百泉行宫位于河南省辉县西北五里的苏门山南麓,由百泉书院的部分建筑改建。因那里的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贯珠,又名珍珠泉。改建行宫时,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水冬暖夏凉,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曲桥相接。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山水楼台交相辉映,景色如画。百泉行宫就在这如诗如画的地方。少林寺行宫在少林寺附近。少林寺位于河南郑州登封少室山麓五乳峰下的茂密丛林之中,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地处中原腹地,与古都洛阳隔山相望。该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和名山名寺相伴,是少林寺行宫的独有特色。
二是整葺丛林古迹。鄂容安为迎接乾隆帝巡幸河南,用自己的养廉银整葺了相关的丛林古迹,并把有关情况上奏乾隆帝。上奏中说:“需费无多,臣等养廉,尽足敷用。”对此,乾隆帝谕示军机大臣:“此等修饰豫备之处,理应动公项。盖公项存留,本为公务而设,巡幸正公务之大者,此而不用,更于何事支销耶?至养廉以资大小官员日给,如期关领,方可责以洁己奉公,岂得移充公用,此端断不可开。且豫省存留公项颇多,无借动及养廉。著传谕鄂容安知之。”[1]卷三百五十四,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己卯乾隆帝在这里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么,鄂容安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养廉银整葺丛林古迹呢?这不仅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忠心,也不仅是为了乾隆帝的观赏,更主要的是为了乾隆帝的休息。原来,乾隆帝出巡河南,在没有修建行宫的地方,多利用丛林古迹作为驻跸之所,这样就可以不必建立大营,也不必建立尖营。
三是稳定社会秩序。乾隆帝出巡河南,鄂容安认为首要的是确保皇帝的人身安全。为此,他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严饬文武驻防人员,对伏牛山地区加强巡查,该管道员要亲自前往,因为皇帝要从山外大路行进。由伏牛山一路至嵩县,该管员弁要熟看形势,加强巡查,以使奸宄之徒难以潜匿。第二,对于已经拏获的汝宁、南阳各属私贩棍徒,殃民首恶,给以严审办理。第三,在麦秋丰收、粮价平稳的情况下,严禁躧麴之弊,以防虚耗,以利民间百姓流通。
四是整顿军队。鄂容安知道,乾隆帝巡幸河南,一定会举行阅兵活动,因此他事先查阅了南阳镇各营的情况,结果是只有汝宁、襄城两营队伍尚属整齐,兵丁稍知纪律,其余各营阵法参差不齐,弓马软驽不振。他把这些情况上奏给乾隆帝,并认为律以军纪,该管各员实难辞咎。最后,乾隆帝谕示:总兵金贵在南阳任内已久,不能实力整顿,于庸劣属员,又不据实揭报,惟事因循,殊属玩忽,着来京候旨,令改光宗调补;负有责任的前任巡抚兼任提督硕色也交部察议具奏。此外,卫辉营兵因参将阮玉堂操练过严,以致兵丁率众离汛,还有的因操演受责,聚众赴镇不领军粮,鄂容安也把这些情况上奏给乾隆帝。乾隆帝再次谕示:兵丁不奉差操,竟敢率众喧闹,此风断不可长,应从严办理,不得稍有宽纵。鄂容安遵旨办事,将各犯逐一严究,毋使漏网,审明之后,将为首之犯正法,并把处理情况再次上奏①。
鄂容安为迎接乾隆帝出巡河南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其他举措,深受乾隆帝赏识,他很快由署理巡抚改为实授巡抚,被赏孔雀翎,赐所袭伯爵号曰“襄勤”[2]卷十九。乾隆帝甚至说:“汝受恩之日正长,在国家得一贤臣,在汝家得一令子,岂不美哉。”[1]卷三百四十二,乾隆十四年六月乙酉
在河南省官员积极准备迎接乾隆帝巡幸的时候,朝廷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更加有序地进行。一是设立管理机构,由皇帝指定专人担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负责全面的筹划安排。二是派向导勘察沿途道路。三是准备祭祀所需要的物品,行围所需要的士卒和马匹。四是负责守卫、巡警工作的机构如銮仪卫等开始运作。以上这些,都是按常规办事,非常顺利。留守京师的人员布置妥后,乾隆帝便开始出巡河南。
二、巡幸河南的具体行程
乾隆十五年八月十七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恭谒祖陵,巡幸嵩洛,车驾出京师”[3](九),乾隆十五年八月十七日丁亥。鄂容安奉旨传谕城守尉,率领所派官四员、兵一百名,在卫辉府属淇县地方恭迎乾隆帝。
乾隆帝一行先后驻跸烟郊行宫、白涧行宫、隆福寺行宫,二十日到达东陵。当天,乾隆帝奉皇太后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随后驻跸桃花寺行宫。二十一至二十三日,驻跸盘山行宫。离开盘山行宫后,相继驻跸白涧行宫、烟郊行宫、南苑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黄新庄行宫、半壁店行宫、秋澜村行宫、梁格庄行宫。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奉皇太后谒泰陵。
九月初四日,乾隆帝离开泰陵以后,相继驻跸隆善村大营、保定府行宫、高玉堡行宫、定州众春园行宫、赵村大营、正定府行宫、乐城北大营、正元寺大营、金题店大营、旧家村大营、吕仙祠行宫、高庙大营、万安庄大营②,十八日,到达河南彰德府汤阴县。途中,十五日,乾隆帝谕示:“直隶、河南二省各该地方办差文武官弁内,凡有罚俸、住俸、降级之案,俱准其开复,无此等参罚案件者,咨部各加一级。”[1]卷三百七十二,乾隆十五年九月甲寅十六日又谕示:“经过直隶、河南地方,各营汛兵丁,有派办差务者,著查明赏给两月饷银,以昭恩赉。”[1]卷三百七十三,乾隆十五年九月乙卯十七日再次谕示:“朕巡行嵩洛,一切供顿,皆动用正项,丝毫不以累民。惟念安营除道,未免有资民力。直隶所经之地,现已降旨,照例蠲除。所有河南经过地方,著加恩蠲免钱粮十分之三。该抚即遵谕办理。务使小民得沾实惠。”[1]卷三百七十三,乾隆十五年九月丙辰
十八日,乾隆帝到孔子庙行礼,还到了精忠庙。精忠庙也称岳武穆祠,在汤阴县西南,是祭祀宋朝岳飞的庙宇。在精忠庙,乾隆帝写了《经岳武穆祠》诗,描绘了祠庙的环境,祭祀的情况,颂扬了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也对他的含冤而死深感不平。随后,乾隆帝遣官祭关帝庙。这一天驻跸汤阴县大营。
十九日,乾隆帝谕示:“将河南省驻防官兵年七十、八十以上者查明,分别赏赉。”[1]卷三百七十三,乾隆十五年九月戊午随后,乾隆帝离开汤阴县大营,相继驻跸杨家庄大营、司马庄大营,二十一日,到达卫辉府辉县百泉行宫。在行进途中,二十日,革职在籍的程元章、许容、邵铨、叶建封前来接驾,乾隆帝谕示加恩赏给程元章、许容侍郎衔休致;邵铨、叶建封由巡抚鄂容安随便带领引见。乾隆帝在百泉行宫停留两天,御书百泉孔子庙匾“至教永垂”,河神庙匾“利济中州”,还遣官祭都城隍之神、昭忠祠以及历代帝王庙。乾隆帝还到了百泉书院。百泉书院在辉县西北苏门山麓,建于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里面祭祀周、程、张、邵、朱五子。周即周辅成,周敦颐之父;程即程珦,程颢、程颐之父;张即张迪,张载之父;邵即邵雍;朱即朱松,朱熹之父。五人均为名儒。乾隆帝在百泉书院写了两首诗和一首《奇树歌》,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洛中名胜山川秀,读书近溯周程旨③。这两句诗既讲了中州大地的秀美,又强调了周、程理学的重要。二十二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来到白露园。白露园是百泉的园中之园,景色极佳。在白露园,乾隆帝及皇太后进早膳,并赐扈从王公大臣及河南巡抚等官宴。
离开百泉行宫后,乾隆帝相继驻跸马家庄大营、恩村大营、竹坞郡大营、孟县东大营,二十七日,到达黄河北岸,渡河后,进入河南府。行进途中,二十三日,乾隆帝谕示:“所有河南军流以下罪犯,著查明减等发落,用昭庆典,俾予自新。”[1]卷三百七十三,乾隆十五年九月壬戌二十四日,又谕示:“朕巡洛祠嵩,甫经丰乐镇,即已降旨,蠲免经过地方钱粮十分之三,其地年岁顺成,是以照例蠲除。数日所过州县,体察农功,夏麦告丰,晚禾觉歉,秋牟播种,亦复待时,甚为轸念。其歉收之处,著再加恩,统前蠲免十分之五。令该抚详悉查明,分别办理。该部即遵谕行。”[1]卷三百七十三,乾隆十五年九月壬戌在相继驻跸孟津县大营、洛阳县南大营、李村大营后,三十日,乾隆帝驻跸少林寺行宫,直到十月初三日。在少林寺行宫,乾隆帝接连谕示:一是“祥符为省会之区,登封实望秩之所,銮舆驻跸,宜沛优施,著将该二县乾隆辛未年应徵地丁钱粮,全行蠲免”。二是“该督抚查明经过直隶、河南州县内,男妇年七十以上者,照从前恩诏之例,分别赏赉”[1]卷三百七十三,乾隆十五年九月己巳。
十月初一日,乾隆帝来到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在登封县太室山麓,五代周时建,初名太室书院,宋至道初,赐九经子史,景祐二年(1035年),更名嵩阳,与睢阳、白鹿、岳麓号四大书院。明朝末年顷圮殆尽。清朝建立后,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叶封复建。康熙十六年(1677年),少詹事耿介增修,有汤斌写的碑记④。乾隆帝在嵩阳书院,写下了十三首诗⑤,其中一首名《汉柏行》。后来,乾隆帝画了几幅《嵩阳汉柏图》小轴,《汉柏行》一诗即题写在其中的一幅图轴上。该图用金粟山藏经纸本,所作墨笔巨柏直冲云汉,反映了乾隆帝的胸襟和气度,又不失嵩阳书院汉柏的原貌,成为我国帝王绘画中的珍品⑥。在乾隆帝写的十三首诗中,有一首名《嵩阳书院》,全文如下:
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官名。
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有俊英。
山色溪生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
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荫中句偶成。③
诗中描绘了嵩阳书院的景况,肯定了书院培养人才的功绩,以及诗作者愉悦的心情。初二日,乾隆帝到中岳庙致祭。中岳庙在太室山东麓华盖峰下,汉朝始建,初名太室庙,后魏太延元年(435年)重建,改名为中岳庙,历代增修,规制宏敞,为中州祠宇之冠。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中岳庙大殿毁于火,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殿内正座为中岳大帝塑像,经历代帝王加封为“崇圣大帝天中王”。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御书“嵩高峻极”匾额。乾隆十五年重修。乾隆帝巡幸河南,到庙展谒,写了《谒岳庙》《岳庙秩祀礼成》诗二首。后来又御书“镇兹中土”“神岳崇岩”“灵符万宇”等匾额,并御书对联⑦。
离开中岳庙后,乾隆帝登上了嵩山。嵩山在登封县北十里,其山东跨密县,西跨洛阳,北跨巩县,延亘百五十里。太室中为峻极峰,左右列峰各十二,凡二十四峰。又西二十里为少室山,其峰三十六。乾隆帝登嵩山至分水岭华盖峰返回⑧。之后,他写了一首《登嵩山华盖峰歌》,并刻石山顶。该诗叙述了他登嵩山的过程,道出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真理,也描绘了嵩山的神奇变幻。全诗语句平易,毫无雕饰造作之感。初三日,乾隆帝赐扈从王公大臣并河南巡抚等官宴。
初四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回銮,相继驻跸密县大营、郭店驿大营、中牟县大营,初七日,驻跸开封府行宫,直到初十日。初七日,乾隆帝颁布了有关河南地方如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谕示。初八日,乾隆帝在开封府检阅了军队。阅兵之后,他又对军事训练问题作了新的谕示。初九日,乾隆帝到了大相国寺和古吹台。大相国寺在祥符县东北,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始建,名建国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改为相国寺。宋至道二年(996年)重建,题寺额“大相国寺”。金章宗、元世祖、明太祖相继重修。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改名崇法寺,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河水淤没。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巡抚贾汉复重建,仍名大相国寺。乾隆帝到大相国寺时,该寺已有些破败⑨。古吹台在祥符县东南六里,这里秀水环绕,古木参天,曲径通幽,碧瓦红墙,绿树掩映,风景极其优美。乾隆帝到这里游览,心情愉悦,写诗并刻石其上,还谕示加河南巡抚鄂容安为内大臣。
初十日,乾隆帝御书黄河河神庙匾“瑞应荣光”。他还发布了一道上谕。原来,巡抚鄂容安奏称,恭遇驾幸河南,通省绅民,感沐皇仁,无由仰报,情愿捐输,共收银五十八万七千余两,以充公用。乾隆帝对此谕示:“朕时巡方岳,一应道路桥梁等费,皆准开销正项,从无丝毫累民之事……省方问俗,勤恤民隐,尚虑休助之弗周,岂容供用转资于下……所有绅民乐输之项,俱著给还。”[1]卷三百七十四,乾隆十五年十月己卯乾隆帝还根据鄂容安奏称,豫省本年收成丰稔,唯河北一带,晚禾稍歉,谕示在蠲免经过州县钱粮十分之三的基础上,将歉收的汲县、新乡、辉县、获嘉、修武五县,统前蠲十分之五。
十一日,乾隆帝离开开封府行宫,继续回銮的路程,相继驻跸安家寨大营、延津县大营、卫辉府大营、杨家庄大营、汤阴县南大营。途中,他再次指斥鄂容安收取捐输之事,是办理失宜,始终不能仰体朕意,获罪尤甚。要鄂容安将所有蠲输银两,实在作何办工之处,详悉查明缮册,送军机处逐一察核,毋得稍有朦混。十三日,乾隆帝在崔元庄行围狩猎,随后进入直隶境内,先后驻跸万安庄大营、高庙大营、吕仙祠行宫、梅花亭大营、金题店大营、正元寺大营、滦城县大营、正定府行宫、赵村大营、定州行宫、高玉堡大营、保定府行宫、太平庄大营、涿州北大营、黄新庄行宫,于十一月初三日回到京城宫中。乾隆帝这次巡幸河南,总计76天。
返程期间,十月十六日,赐扈从王公、大臣并直隶总督、河南巡抚等官宴。十月十九日,乾隆帝在姚家庄行围狩猎。二十三日,鄂容安奏:“豫省田地,除本系留种秋禾、尚未耕耨外,早麦已见青葱,晚麦现因缺雨,出土稀少。”乾隆帝谕示:“豫省今冬颇旱,一切应留意,据实奏报办理,不可稍存粉饰之见也。”[1]卷三百七十五,乾隆十五年十月壬辰
三、出巡河南的措施及影响
乾隆帝出巡河南,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以下我们从乾隆帝的有关谕旨及相关的措施进行分析。
第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上文指出,乾隆十五年十月初七日,乾隆帝在赐扈从王公大臣并河南巡抚等官宴时,就有关河南地方如何保持社会稳定作了重要谕示。他说:“朕举行秋狩,觐岳省方,盖欲周览民情,懋登治理。凡地方之利弊,官吏之贤否,与夫政令之得失,所到之处,多方询问。河南位于中土,素称纯朴,今值稼禾丰收,巡途中亲见老少欢欣,民俗淳厚,社会宁辑,深为欣慰。顾惟因时保治之方,其权实操之自上,抚臣表率通省,藩臬任寄旬宣,以致郡守牧令,与民愈亲,则导民尤切,应仰体朕心,力行善政,敦本训俗,除恶安良,教养兼施,屏虚文以求实效。其在小民,亦当敦礼让,务农桑,崇俭去奢,力田孝悌,以求共享升平之福。朕于该省军民有厚望焉。”⑩乾隆帝的这番话,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他说明了省方问俗的内容,主要是地方利弊,官吏贤否,政令得失。二是对河南省纯朴民风、宁辑社会表示满意。三是谈到了要保持社会稳定,官和民都有关系。对于当权的抚臣、藩臬、郡守、牧令等各级官员,应力行善政,敦本业,训风俗,除邪恶,安良善,教与养并重,特别要去虚浮,讲究实效。对于普通百姓,要讲礼让,勤耕种,崇节俭,去奢华,重孝悌。四是表示对河南军民寄予厚望,以求共享升平之福。乾隆帝对官和民提出的这些具体要求,有利于河南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河南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乾隆帝出巡河南期间,有许多不同层次的恩赏。其中,有对各级官员的,有对士兵的,也有对普通百姓的。对各级官员的,级别高的多是赐宴,级别稍低的多是免于惩罚,对革职在籍的增加恩赏;对士兵的多是赏赐银两,还有对年老官兵增加赏赐;对普通百姓的多是蠲免钱粮,而年七十以上的男妇还有另外赏赉;对军流以下的减等发落等。乾隆帝在河南境内的二十六天里,赐扈从王公大臣及河南巡抚等官宴的有两次,谕示地方办差文武官弁内有罚俸、住俸、降级之案俱准其开复、无此等参罚案件者咨部各加一级的有1次,谕示革职在籍加以恩赏的有1次;谕示各营汛兵丁有派办差务者查明赏给两月饷银的有1次,对年老官兵增加赏赐的有1次;谕示对普通百姓蠲免赋税的有4次,男妇年七十以上者分别赏赉的有1次;谕示对河南军流以下罪犯查明减等发落的有1次。总计各种恩赏达12次。这些恩赏,对缓和河南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受灾地方蠲免钱粮,有利于百姓度过灾荒,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乾隆帝在出巡河南期间,到百泉书院御书百泉孔子庙匾“至教永垂”,还写了诗歌,在嵩阳书院也题诗刻石纪念,用以强调文治教化的作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河南文化的发展。
第三,过分强调冷兵器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全。十月初八日,乾隆帝在开封府检阅军队后,在官宴上谕示时强调“满洲本业,原以马步骑射为主”,不满军队“不以弓箭为事,惟图利便,多习鸟枪”,为了提升弓箭的地位,他不但规定“凡遇围猎,毋用鸟枪,仍前专用弓箭”,而且在官职进取方面给予优待“善马步射者,可被恩升用侍卫等官。将此明白晓谕之”[1]卷三百七十四,乾隆十五年十月丁丑。乾隆帝从以上的见解出发,对河南省的武官进行了调整。初九日,乾隆帝决定将陈其渶从河南总兵降为副将,即因其“弓马平常”。乾隆帝还说:“各提镇等务须时时亲自练习,不得耽于安乐,以致日渐生疏。将来陛见至京,朕将亲加试验,其有马步箭庸劣者,必严加议处。”[1]卷三百七十四,乾隆十五年十月戊寅
其实,乾隆帝的这种见解以及所采取的措施显示了他在军事发展上保守的思维。鸟枪这种火器,和弓箭相比,当然要进步。乾隆帝不提倡先进的武器,反而固守“满洲本业”,鼓励使用旧式弓箭,并以此考察武官,决定进取,致使18世纪的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武器的制造更趋于落后,将领选拔的制度也日益陈旧。这为后来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时清政府战败埋下了隐患。
注释
①以上参阅《清高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九,乾隆十四年九月乙丑;卷三百五十五,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辛丑。②高玉堡行宫、定州众春园行宫、正定府行宫、吕仙祠行宫,是《清高宗实录》中的记载,《乾隆帝起居注》(九)中均把上述行宫记为大营。③故宫博物院编《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二一),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④参阅嘉庆朝《大清一统志》卷二百零五,河南府一,学校。⑤这些诗见《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一。⑥该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又,民间传说嵩阳书院的三棵汉柏曾经受到汉武帝的御封。⑦参阅嘉庆朝《大清一统志》卷二百零七,河南府三,祠庙。⑧参阅嘉庆朝《大清一统志》卷二百零五,河南府一,山川。又见清沈介眉绘《天下名山图咏》卷二“中岳嵩山”。⑨参阅嘉庆朝《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八十七,开封府二,寺观。⑩此谕示见《乾隆帝起居注》(九),乾隆十五年十月初七日丙子;《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四,乾隆十五年十月丙子。
参考文献  
[1]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一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起居注(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On Emperor Qianlong’s Tour in Henan
Zhao Yuntian
Abstract: In 1750,Emperor Qianlong made an official visit in Henan. Before the tour, local officials and central government made preparations in road and temporary palace building, sightseeing and relics sites improvement, stabilizing the social order and consolidating the army. During the tour, the emperor gave important instructions about keep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praised the achievements made by local officials in cultivating a good atmosphere and keeping the society in good order; he rewarded the local officials differently,so alleviated the contradictions of various aspects in Henan and promote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in military, he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cold weapons and took it as a standard for further promotion of military officers, he ignor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weapons  and laid a hidden danger for the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mperor Qianlong; tour in Henan; instructions in the tour; deep and far influence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社会史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清代州县...
社会史20世纪美国的明清妇女史...
社会史正侧之别:明代家庭生活伦...
社会史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
社会史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
社会史鬼怪文化与性别:从宋代堕...
社会史清代“独子兼祧”研究
  最新信息
社会史曹树基:《契约文书分类与...
社会史李国荣|明清档案整理刊布...
社会史杨培娜、申斌|清代政府档...
社会史圆桌|如何认识清朝的国家...
社会史[加]劳拉·宝森 / [...
社会史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
社会史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
社会史吴若明|《清朝大历史》 ...
  专题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社会史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
社会史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社会史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社会史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社会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社会史清代经济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政治史研究
社会史清代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社会史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社会史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毛立平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