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涂志伟《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一书出版有感 |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1期 作者: 祝松、陈支平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2-20 |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与推进,地方文化的研究在各地颇有风起云涌之势力。在地方政府及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各种地方性的研究论著不断涌现,特别是一些大部头的研究丛书渐次出版,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气象。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在这场研究地方文化的热潮中,也存在着某些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倾向。许多论著人言亦言、重复劳动,甚至相互抄袭、了无新意。这种现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与向前发展。
最近,漳州涂志伟先生出版了《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一书,不禁让我刮目相看。涂志伟先生不是专职的文史研究者,他有许多重要的社会事务工作,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一书堪称迄今为止研究明清以来漳州人民开发台湾历史与文化的最具分量的学术著作。本书分上、下二册,共23章,分成四部分:(一)历史上(自三国起)对台湾的认识与台湾地名沿革(一章);(二)漳台地名的源流(二章);(三)漳州各县市名称、山川名胜、历史人物、姓氏被台湾聚落袭名的地名(三至五章);(四)明清漳州人在台湾的开发,依目前台湾的行政区划由北而南而东到澎湖,一一叙述。(六到二十三章)尤为可贵的是,由于台湾在2011年改为五都,一些行政区划跟着调整,作者亦随之一一校订。
我以为,《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一书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以往的台湾开发史的研究成果中,人们对于福建沿海地区人民向台湾迁移并且开发台湾诸问题,基本上是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的,或者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小区域与聚落进行个案式的分析。是书从台湾的涉漳旧地名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作者根据漳州府及其所属的各个不同县市居民向台湾移民所产生的涉漳地名、聚落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梳理叙述。为了更进一步发掘台湾涉漳地名的分布情景及其深刻内涵,作者还根据“以垦台首领、历史人物命名的涉漳地名、史迹、聚落”、“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涉漳地名、史迹、聚落”等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释论证。这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考释论证,可以说把以往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所谓漳州人民迁移台湾与开发台湾的具体历程,基本上可以清晰了。
其次,涂志伟先生之所以能够对漳州人民开发台湾的历史事实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考释论证,是因为他建构了一个十分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这些年来,涂先生深入到漳州所属的各个相关地域,以及台湾的一些重要聚落点,进行社会调查。不仅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民间家谱等资料,而且还搜集到诸多更为贴近历史事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这坚实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其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一书对于研究闽台历史文化的史料学上的贡献,也是不能忽视的。
其三,涂志伟先生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到台湾涉漳地名的演变历程,还从比较宏观的层面,探讨了历代国人对于台湾的认识以及台湾地名的历史沿革。事实上,即使是到今天,学者们对于台湾地名的沿革情况并不是了解得十分清楚,产生了不少的误区。涂先生从三国以前、隋唐时期、宋元时期的地名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探源梳理,特别是对明代时期以及明末清初时期台湾地名的变化,进行了富有创见的考订。这些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学术价值,已经大大超出了漳州地方文化的范围,从而为人们今后研究台湾历史文化设立了—个新的起点。
《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一书煌煌二百万字,堪称巨著。我本人因为长期在高校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员。但是读了这部著作之后,不能不感触良多。谚语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确保严谨、真实、客观,几年来,他深入到漳州所属的各个相关地域,先后三次赴台,深入台湾各地的一些重要聚落点进行田野调查。不仅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民问家谱等资料,而且搜集到诸多更为贴近历史事实的第一手资料。他选择了台湾地区20个市、县112个乡镇区I咖多个村里包括1900多处聚落,逐一介绍2300多处涉漳聚落台湾漳籍先民开发历程,并与漳州原乡对照,做到漳台地名之问点对点的对应,绘制了一份历史上漳籍移民开发台湾的“寻踪地图”。涂志伟先生的‘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一书的问世,无疑大大推动了闽台关系史的研究,我希望热心闽台历史文化的同仁们能够一道分享,脚踏实地,共同把闽台文化的研究与弘扬推向前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