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满语研究》,2011年第1期,第26—33页
作者简介:佟颖(1980-),女,黑龙江逊克人,助教,主要从事满族及锡伯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摘要:《皇清职贡图》是清代初期编纂的大型民族图志,全方位地记载了清代全盛时期境内、境外的邦国和部族。虽然此书名为“职贡”,但是其中所记载的邦国和部族与清朝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言为朝贡关系。就境内的部族和清初纳入版图的西藏、新疆、蒙古诸部以及境外有臣属关系的外藩来讲,确有朝贡关系;而境外的一些邦国只是贸易关系,并不存在朝贡关系。
关键词:清朝;朝贡;《皇清职贡图》
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为了巩固对其他民族的统治,统治者采用相应的文化政策来笼络知识分子。在各个时期内,政府大量搜集、整理、校雠、编纂了数以百计的书籍,同时也刊刻了许多清代以前各代的古籍。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前代图书资料的积累,清代的图书数量规模空前,甚至超过了宋、元、明三朝的总和,这种大规模的图书编纂与刊刻在康熙至乾隆年间达到了鼎盛。这些图书大多以宋体字或软字(楷体)为主;而从版本类型来讲有写本、刻本、套印本、饾版与拱花印本、活字本等多种类型。清代官方修书机构翰林院作为重要的国家机关,统领此类图书的编纂。故从清代前期图书编纂的硬件设施来看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皇清职贡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一
《皇清职贡图》从乾隆十六年(1751)开始编纂,告成于乾隆二十年。①从此书的编纂缘起来看,一方面与国家图书编纂的盛况有关;另一方面,还与乾隆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文化有关。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下达谕旨曰:“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瑶、黎、僮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各该督抚于接壤处,俟公务往来,乘便图写,不必特派专员,可于奏事之便传谕知之。”[1]可见,此书的编纂主要目的在于昭示海内
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但祁庆富先生认为此记载不确,大概成书于乾隆二十六年。(《<皇清职贡图>的编绘与刊刻》,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事实上,《皇清职贡图》经过三次增补,最后增补稿成于乾隆四十年,初稿成于乾隆二十二年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乾隆二十二年以后,随着疆土的扩展和对海内外情况认识的加深,《皇清职贡图》也在逐步完善。
海外的邦国和部族输诚向化,以示清代统治的歌舞升平以及泱泱大国形象。但是,从清代早期的海内海外关系看,此图名曰《职贡图》是不甚确切的,因为“职贡”关系反映的是宗主国与藩属地之间形式上或实质上的一种隶属关系。《皇清职贡图》中所记海内海外部族名别共300余种(包括后期增补),图像600余副,其中部分部族和邦国与清朝仅有互市关系,把这些邦国和部族均纳入职贡范畴是有欠妥当的。
《皇清职贡图》版本主要分为两类,一为正本,二为副本。正本为彩绘本,副本既有彩绘本,又有白描本。白描本还有写本和刊本之分。彩绘本一般都以画卷、满汉合璧的形式绘制,而白描本则以汉文的书籍形式绘制。《皇清职贡图》卷一绘清藩属国及海外交往诸国27图,西藏、新疆地区各少数民族部族32图,共59图;卷二绘关东、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各地区少数民族部族61图;卷三绘甘肃、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部族92图;第四卷绘云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部族78图。全四卷共计绘图290幅。①笔者现将《皇清职贡图》中的邦国和部族加以说明:②
1.与清朝确有藩属关系的邦国
ɡurun |
国 |
今称 |
coohiyan |
朝鲜 |
朝鲜 |
lio kio |
琉球 |
冲绳(今属日本) |
an nan |
安南 |
越南 |
siowan lo |
暹罗 |
泰国 |
su lu |
苏禄 |
今属菲律宾 |
nan janɡ |
南掌 |
老挝 |
miyan diyan |
缅甸 |
缅甸 |
2.与清朝关系不明或只存在互市关系的邦国③
ɡurun |
国 |
今称 |
amba si yanɡ |
大西洋 |
意大利 |
ajiɡe si yanɡ |
小西洋 |
印度 |
he le weiɡi ya |
合勒未祭亚 |
德国 |
unɡɡiya lii ya |
翁加里亚 |
乌克兰 |
bo lo ni ya |
波罗尼亚 |
波兰 |
inɡɡi lii |
英吉利 |
英国 |
fa lan si |
法兰西 |
法国 |
zui |
瑞 |
瑞典 |
zi ben |
日本 |
日本 |
ma cen |
马辰 |
即文郞马神 |
wen tsai |
汶莱 |
汶莱 |
zeo fo |
柔佛 |
今属马来西亚 |
ho lan |
荷兰 |
荷兰 |
oros |
俄罗斯 |
俄罗斯 |
sunɡɡioi lao |
宋腒朥 |
今属泰国 |
dunɡpu jai |
柬埔寨 |
柬埔寨 |
lioi sunɡ |
吕宋 |
菲律宾 |
ɡa la ba |
咖喇吧 |
雅加达 |
su la |
苏喇 |
|
ya lii wan |
亚利晚 |
|
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后经过几次增补,《皇清职贡图》所记邦国和部族已达300余种。
②此列表笔者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这些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与现代的名称做了一一对应,由于历史上民族的演变和发展,这种对应可能有一些出入。此表根据2008年广陵书社出版的《皇清职贡图》统计。
③清朝时期这些国家名称大部分能与今天的国名一一对应,如朝鲜、老挝、缅甸、汶莱、俄罗斯、英、法、瑞典等国。虽然名称相互对应,但是从领土范围上讲,现今与清朝时期不尽相同,已非清代所叙述的情形了。还有一部分国家如安南、暹罗、南掌、吕宋、苏喇、廓尔喀则随着历史的演变,国家的重新建立,改换了新名称。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琉球、苏禄、柔佛、宋腒朥、咖喇吧如今已成为其它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亚利晚国则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3.部族
清朝当时所属的部族众多,有一些族称今天已经消失或融入到其他民族当中。现将《皇清职贡图》所记载的清代部族与现代部族关系按地区分类加以说明。
西藏地区。清朝所属卫、藏、阿尔、喀木诸番民,西藏所属布噜克巴番人、巴哷喀木等处番人、密尼雅克番人、鲁康布札番人,今为藏族。西藏所属穆安巴番人今为门巴族。
新疆地区。伊犁等处台吉、宰桑、民人,今为蒙古族。伊犁塔勒奇、察罕乌苏等处回人,乌什、库车、阿克苏等城回目、乌什、库车、阿克苏等处回人,安西厅哈密回民,肃州金塔寺鲁克察克等族回民,今为维吾尔族。哈萨克头目、哈萨克民人,今为哈萨克族。布鲁特头目、布鲁特民人,今为柯尔克孜族。拔达克山回目、拔达克山回民,安集延回目、安集延回民,爱乌罕回人,霍罕回人,启齐玉苏部努喇丽所属回人,今为回族。
关东地区。库野、费雅喀、恰喀拉、七姓、赫哲,今为赫哲族。鄂伦绰、奇楞,今为鄂伦春族。土尔扈特台吉、土尔扈特宰桑、土尔扈特民人、整欠头目先迈岩第、景海头目先纲洪,今为蒙古族。启齐玉苏部巴图尔所属回人,乌尔根齐部哈雅布所属回人,今为回族。
福建地区。罗源县畲民,古田县畲民,今为畲族。台湾县大杰岭等社熟番,凤山县放索等社熟番,诸罗县诸罗等社熟番,诸罗县箫垅等社熟番,彰化县大肚等社熟番,彰化县西螺等社熟番,淡水厅德化等社熟番,淡水厅竹堑等社熟番,凤山县山猪毛等社归化生番,诸罗县内山阿里等社归化生番,彰化县水沙连等社归化生番,彰化县内山生番,淡水右武用等社生番,今为高山族。永绥乾州等处红苗,靖州通道等处青苗,今为苗族。安化宁乡等处瑶人,宁远等处箭杆瑶人,道州永明等处顶板瑶人,今为瑶族。永顺、保靖等处土人,今为土家族。
广东地区。新宁县瑶人,增城县瑶人,曲江县瑶人,乐昌人瑶人,乳源县瑶人,东安县瑶人,连州瑶人,合浦县山民,今为瑶族。灵山县僮人,今为壮族。琼州府黎人,今为黎族。
广西地区。临桂县大良瑶人,永宁州梳瑶人,兴安县平地瑶人,灌阳县竹箭瑶人,罗城县盘瑶人,修仁县顶板瑶人,庆远府过山瑶人,陆川县山子瑶人,今为瑶族。龙胜苗人,罗城县苗人,怀远县苗人,今为苗族。兴安县僮人,贺县僮人,融县僮人,岑溪县狼人,贵县狼人,马平县伢人,思恩府属侬人,西林县皿人,西林县央人,今为壮族。太平府属土人,西隆州土人,今为土族。怀远县伶人,今为仡佬族。
甘肃地区。河州土千户韩玉麟等所辖撒喇族土民,河州土指挥韩雯所辖珍珠族番民,河州土百户王车位所辖藏族番民,河州土指挥同知何福慧所辖土番,狄道州土指挥赵恒所辖参咂等族番民,洮州土指挥杨声所辖卓泥多等族番民,洮州土指挥杨声所辖的吉巴等族番民,洮州土指挥昝景瑜所辖左喇等族番民,洮州土千户杨绍先所辖著逊等族番民,洮州理番同知所辖口外陆哨虫库儿番民,岷州土百户马绣所辖瓦舍坪等族番民,岷州土百户后汝元等所辖马连川等族番民,庄浪土指挥鲁凤翥所辖上写尔素等族番民,庄浪土佥事鲁万策所辖毛他喇族土民,庄浪土千户王国相等所辖华藏上札尔的等族番民,武威土千户富顺所辖西脱巴等族番民,古浪县土千户管卜他所辖阿落等族番民,永昌县土千户地木切令所辖元旦等族番民,西宁县哆吧番民,今为藏族。西宁县土指挥在祁宪邦等所辖东沟等族番民,西宁县土指挥佥事汪于昆所辖土民,碾伯县土指挥同知李国栋所辖东沟等族土民,碾伯县土指挥同知祁在玑所辖达子湾等族番民,碾伯县南、北两山番民,摆羊戎通判所辖番民,大通卫土千户纳花布藏所辖兴马等族番民,岷州土百户后发葵所辖牟家山堡等土人,岷州土百户赵名俊所辖徐儿庄等堡土人,今为土族。西宁县缠头民,归德所番民,文县番民,今为羌族。肃州番目温布所辖黑番,高台县番目扎势敦等所辖黄番,高台县番目撒尔巴所辖黑番,今为裕固族。
四川地区。松潘镇中营辖西坝包子寺等处番民,松潘镇中营辖七步峨眉喜番民,松潘左营辖东坝阿思洞番民,松潘右营辖北坝、元坝、泥巴等寨番民,松潘镇属龙安营辖象鼻、高山等处番民,龙安营辖白马路番民,石泉县青片、白草番民,松潘镇属漳腊营辖寒盼、祈命等处番民,漳腊营辖口外甲凹、鹊个等处番民,漳腊营辖口外三郭罗克番民,漳腊营辖口外三阿树番民,松潘镇属叠溪营辖大小姓、黑水、松坪番民,松潘镇属平番营辖上九关番民,平番营辖下六关番民,松潘镇属南坪营辖羊峒各寨番民,建昌镇属越嶲等营辖九枝门呆结惟土番,泰宁协属阜和营辖明正番民,阜和营辖德尔格特番民,泰宁协属里塘番民,泰宁协属巴塘番民,阜和营辖革布什咱番民,阜和营辖绰思甲布番民,阜和营辖霍耳章谷等处番民,阜和营辖纳滚番民,阜和营辖春科番民,阜和营辖纳夺番民,阜和营辖上、下瞻对番民,阜和营辖咱里番民,阜和营辖瓦述余科等处番民,泰宁协左营辖沈边番民,泰宁协左营辖冷边番民,泰宁协右营辖大田西番民,今为羌族。威茂协辖瓦寺宣慰司番民,威茂协辖杂谷各寨番民,儿那达番民,威茂协辖沃日各寨番民,威茂协辖小金川番民,威茂协辖大金川番民,威茂协辖岳希、长宁等处番民,泰宁协属黎雅营辖木坪番民,今为藏族。建昌中营辖阿都、沙马猓猡,建昌中左营辖祭祀田等处猓猡,建昌中右营辖阿史、审札等处猓猡,越嶲等营辖邛部煖带等处西番猓猡,会盐营辖右所土千户猓猡,建昌镇属怀远营辖虚朗等处猓猡,会盐营辖中所土千户貉鹿夷人,普安等营辖雷波、黄螂夷人,马边营辖蛮夷长官司夷人,泰宁协右营辖大田猓猡,泰宁协标右营松坪夷人,今为彝族。建昌镇属会川永宁营辖披沙等处苗人,永宁协右营属九姓苗民,今为苗族。会川营辖通安等处摆夷,会川营辖黎溪等处僰人,会川营辖迷易、普隆寺等处摆夷,今为傣族。建昌右营辖苏州、白露等处西番,今为普米族。建昌镇属会盐等营辖瓜别、马喇等处麽些,今为纳西族。
云南地区。云南等府黑猡猡,云南等府白猡猡,云南等府乾猡猡,广南等府妙猡猡,武定等府罗婺蛮,临安等府扑喇蛮,云南等府撒弥蛮,武定等府摩察蛮,楚雄等府扯苏蛮,临江等府牳鸡蛮,曲靖府海猓猡,广西府阿者猡猡,曲靖府鲁屋猡猡,武定府麦岔蛮,姚安府嫚且蛮,顺宁府利米蛮,开化府普岔蛮,今为彝族。曲靖等府僰夷,普洱等府莽人,今为傣族。景东等府白人,今为白族。曲靖等府仲人,今为布依族。广南等府沙人,广南等府侬人,临安等府土獠,今为壮族。顺宁等府蒲人,永昌府西南界缥人,今为布朗族。丽江等府怒人,今为怒族。鹤庆等府俅人,今为独龙族。元江等府窝泥蛮,今为哈尼族。临安等府苦葱蛮,鹤庆等府古宗番,今为藏族。曲靖等府苗人,今为苗族。姚安等府傈僳蛮今,为傈僳族。丽江等府麽些蛮,今为纳西族。永北等府西番,今为普米族。大理等府峨昌蛮,今为阿昌族。
贵州地区。贵阳、大定等处花苗,铜仁府属红苗,黎平、古州等处黑苗,贵定、龙里等处白苗,修文、镇宁等处青苗,贵筑、龙里等处东苗,平越、清平等处西苗,永丰州等处侬苗,平越、黄平等处夭苗,贵筑、修文等处蔡家苗,贵阳府属宋家苗,清平县九股苗,广顺、大定等处龙家苗,普定、永宁等处马镫龙家苗,贵定县平伐苗,贵阳、安顺等处补笼苗,定番州谷蔺苗,黎平府罗汉苗,都匀、平越等处紫姜苗,遵义、龙泉等处杨保苗,都匀、黎平等处佯犷苗,广顺州克孟牯羊苗,大定府属六额子,贵定、都匀等处蛮人,今为苗族。大定府威宁州猓猡,大定府威宁州黑猓猡,大定、安顺等处白猓猡,今为彝族。贵州等处仡佬,余庆、施秉等处水仡佬,贵定县剪发仡佬,平越、黔西等处打牙仡佬,平远州披袍仡佬,平远州锅圈仡佬,镇远、施秉等处仡兜,今为仡佬族。贵阳、安顺等处仲家苗,定番州八番,今为布依族。贵定、黔西等处木佬,今为仫佬族。荔波县水、佯、伶、侗、瑶、僮,今为壮族。普安州属僰人,今为傣族。下游各属峒人,今为侗族。贵定县瑶人,今为瑶族。广顺、贵筑等处土人,今为土族。
二
乾隆时期,在对外关系上清政府主要奉行的是“宽严相济”[2]的政策,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把一些邦国和部族纳入其朝贡体制。根据祁美琴的总结,清代的朝贡关系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清代基本上只存在第一种类型的朝贡关系。与清朝政府建立正式朝贡关系的国家是当时被称为“属国”的国家,数量只有7个,实际上与其保持长期而稳定的朝贡关系的更少,只有朝鲜、安南、琉球等国;其二,清代有正常的海外贸易渠道,朝贡贸易的对象仅限于有明确朝贡关系的属国;其三,清代朝贡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而非贸易。[3]藉此我们可清晰地了解到清代初期的朝贡关系。《皇清职贡图》所记载的境外邦国与清代具有朝贡关系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其中一部分,确与清有朝贡藩属关系,主要包括朝鲜、琉球、安南、暹罗、苏禄、南掌、缅甸七国;而另一部分则是有贸易关系或关系不明的,主要有大西洋国、大西洋合勒未祭省、大西洋翁加里亚国、大西洋波罗泥亚国、小西洋国、英吉利国、法兰西国、瑞国、日本国、马辰国、文莱国、柔佛国、荷兰国、俄罗斯、宋腒朥国、柬埔寨国、吕宋国、伽喇吧国、嘛六甲国、苏喇国、亚利晚国等。尽管有一部分邦国与清朝有过朝贡关系,但这种关系维持的时间并不长,清朝前期与这些邦国更多意义上属于互市关系。
《清史稿·宾礼》曾载:“清初藩服分两类,分隶理藩院、主客司。隶院者,蒙古喀尔喀、西藏、青海、廓尔喀是也;隶司者,曰朝鲜、曰越南、曰南掌、曰缅甸、曰苏禄、曰荷兰、曰暹罗、曰琉球。亲疏略判,与礼同为属也。西洋诸国,始也隶于藩部,逮咸、同以降,欧风亚雨,咄咄逼人,觐聘往来,缔结齐等,而与礼制又为敌。夫《诗》哥‘有客’,《传》载‘交邻’,无论属国、与国,要之来者皆宾也,我为主人,凡所以将事,皆宾礼也。兹编分著其仪节,而王公百官相见礼与士庶相见礼,一附识焉。”[4]可见,官方也把藩邦分为两类,由理藩院和主客司分别掌管,理藩院主要管理与清代确实具有藩属关系的蒙古喀尔喀、西藏、青海、廓尔喀等部;主客司主要管理境外的藩属国和有贸易往来的邦国。早期,清朝主观上认为西洋的一些国家属于藩部,但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和血雨腥风的改革浪潮,一些邦国与清朝仅有民间往来,完全谈不上朝贡关系,甚至在特定时期成为敌对者。清政府对这种现实也无能为力,只能按照时代发展的特点随机应变,恩威并施。
清代的文献中“外藩”一词频频使用,在诸多文献中反复提及。实际上,清初对这一词的使用不甚确切,甚至产生了一些混乱。我们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清初的外藩分为:境内外藩和境外外藩。清朝通称境内的蒙古、西藏、回部为外藩,我们可以将之归入境内外藩的范畴,如“川陕总督张广泗奏称,金川善后事宜,经军机大臣遵旨定议,归入西藏管辖。但西藏终属外藩,以塞内土司,归其管束,形势实有未便,莫若以治藏之法治之”[5]卷305。此处,即将西藏称为外藩。《大清会典》载:“国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厥后朔漠荡平,庇我宇下,与漠南诸部落等。承平以来,怀柔益远,北踰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之地,咸入版图。”[6]
清朝统治者通过大规模的武力征伐和册封等手段,使这些境内外藩相继纳入清代版图,由早期形式上的朝贡关系转变为具有隶属关系的部族。清朝初期,对周边一些具有毗邻关系的部族大规模地用兵,蒙古喀尔喀部、青海厄鲁特部、新疆准噶尔部、西藏等皆纳入清朝的版图,是名副其实的藩属地,朝贡关系明确,如《皇清职贡图》卷二记载了西藏管辖下的卫、藏、阿尔、喀木诸部,布噜克巴部,穆安巴部,巴哹喀木部,密尼雅克部等。顺治元年(1644)清定都北京后,与西藏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次年,固始汗与达赖共同遣使清朝,受到了清朝的封赐。此后,西藏地方宗教首领几乎每年通贡。顺治十一年(1654),顺治皇帝封赐达赖喇嘛“西天大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达喇达赖喇嘛”称号,同时清政府又赐给固始汗汉、满、藏三体文写成的金册金印。自此,西藏成为清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派任驻藏大臣管理西藏,采用噶厦管理体制,设立噶伦、代本等重要职官对西藏进行实际管理。同时,清政府针对西藏的具体情况,颁布了《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重要专门管理西藏的条款。这些措施在一定的时期内对西藏归附中央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皇太极一直到乾隆皇帝时期,清朝对蒙古适时采取了各种政策,终使漠南、漠北、漠西归属于清政府的管辖之下。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清政府对蒙古诸王公优遇有加,蒙古诸王公也与清朝保持着紧密的朝贡关系。清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故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按地域的不同,清政府把蒙古部为内蒙古、外蒙古、青海蒙古和西套额鲁特蒙古。[7]内蒙古归顺时间最早,与清朝的关系也最亲密,青海蒙古、西套额鲁特蒙古、外蒙古归顺稍晚,关系也稍次之。清政府针对各个蒙古部落的不同特点,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监控。
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乱之后,新疆也完全纳入到清政府的有效管辖范围之内,成为内属之地。乾隆时期纂修的《大清一统志》载:“至西域新疆,拓地二万余里。除新设安西一府及哈密、巴里坤、乌噜木齐,设有道、府、州、县、提督、总兵等官,应即附入甘肃省内。其伊犁、叶尔羌、和阗等处,现有总管将军及办事大臣驻札者,亦与内地无殊,应将西域新疆,另纂在甘肃之后。”[5]卷722《皇清职贡图》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完稿,正值西藏、新疆、青海、蒙古等完全纳入清朝版图,此书正好迎合了清朝前期的文略武功。
清朝境外外藩情况较境内外藩要复杂得多。在清朝国境以外的邦国和部族为境外外藩,比境内外藩的关系要稍远一些,而且这些境外外藩的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些外藩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清政府视为属国,朝贡关系明确的邦国,主要有朝鲜、南掌、琉球、苏禄、缅甸、安南、暹罗等国;二是与境内外藩毗邻且对清朝版图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境外邦国或部族,如新疆卡伦边境以外的安集延、布鲁特、哈萨克等邦国和部族,西藏周边的作木朗、锡金、拉达克、不丹等邦国和部族;三是具有互市关系的境外外藩,如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瑞典、日本等邦国。前两类部族或邦国大多与清廷保持着定期的朝贡关系,后一类名不副实,是清廷主观上认为的“藩属国”,仅有互市贸易关系,这一类邦国与清政府的关系极不稳定,在某些时期内甚至是敌对关系。
事实上,朝贡关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朝所修的五朝《会典》,康雍时期的朝贡国既包括有臣属关系的境外外藩和周边少数民族部族,也包括与清朝有贸易往来的一些西洋国家。乾隆朝以后,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多归附清朝,乾隆以后的《会典》已经不再将这些部族列为朝贡国。在《皇清职贡图》编纂之际,笼统地将境内的部族、境外的属国以及有贸易往来的西洋诸国,都被清政府纳入到了职贡的范畴中,这与乾隆时期对待外邦和国内部族的政治策略和态度密不可分。就清初对外朝贡关系的变化,李云泉先生做了两点总结:一是原来与明朝保持朝贡关系的国家,一面进行怀柔,一面谕令其缴纳明朝颁发的封诰印敕,以便与其确立新的宗藩关系,这与明有贡必封有很大不同;二是清朝虽在一定程度上沿袭“厚往薄来”的传统,对朝贡使臣进行赏赐,但与以前历代封建王朝频频遣使域外,招徕朝贡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除与朝贡国之间的使节往来之外,清朝统治者在这方面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举措,颇有“王者不治夷狄,录戎着,来这勿拒,来着勿追”的超然心态。[8]
《皇清职贡图》所记的境内其他民族状况大体勾勒出了清朝早期的民族关系,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对这些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状况的认识。从《皇清职贡图》来看,清朝境内民族最为复杂的地区主要涉及贵州、云南、甘肃、四川、广西等,这些地区的民族成分复杂,习俗、服饰、饮食、宗教信仰千差万别。清廷早就意识到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满族当时人口并不多,要想长久统治人口比本民族超出很多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有很大的难度。清廷建立之初,统治者就已经留意到这一问题,他们煞费苦心,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管理境内民族,其中有一条原则始终未曾有太大的变化,那就是笼络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阶层。“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能否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到这个新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满蒙汉联盟关系,是有清一代满族统治者为笼络蒙古族封建王公和汉族地主阶级,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奉行不替的宗旨,也是清朝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长达二百六十七年有效统治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项基本国策。”[9]这些自在的民族实体在清代有了更加充实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一环,诚如费孝通先生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是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10]
《皇清职贡图》的这些记载,为我们重塑中华民族的记忆提供了重要环节,也为一些民族的个案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清代的民族关系涉及民族较多,关系复杂,呈现出多元一统的局势。由于篇幅的限制,此处不做详细论述,可参看杨学琛先生的《清代民族关系史》。①
《皇清职贡图》对清代早期的民族关系和朝贡关系做了全面的记载,虽然名为“职贡”,但是并不是与其中所记载的每一个部族或邦国都有朝贡关系。就境内外藩和部族而言,确有实实在在的朝贡关系。境外外藩情况却较为复杂,有一些是确实有臣属关系的境外外藩,而另一些只是有贸易关系的邦国,谈不上外藩,当然更谈不上朝贡关系。《皇清职贡图》反映了清代建立初期作为大国,对境内、境外一些邦国和部族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管窥清代初期统治者对周边邦国和国内民族表现出的一种大国心态。《皇清职贡图》是在清代文化统治诸族和国家复兴的大背景下编纂的,在描述境内、境外邦国和部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信息的同时,也深深地打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其所述及职贡关系,应当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杨学琛:《清代民族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此书对清代的民族关系作了全方位的鸟瞰,对清代的民族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论析。
参考文献:
[1]傅恒,等.皇清职贡图[M].扬州:广陵书社,2008:1.
[2]戴逸.乾隆初政与“宽严相济”的统治方针[J].上海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1).
[3]祁美琴.对清代朝贡体制的再认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
[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2673.
[5]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
[6]允裪,等.(乾隆朝)大清会典[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卷80.
[7]托津,等.(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M].近代中国史料丛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卷51.
[8]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39-140.
[9]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98.
[10]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