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会议书讯 >> 理论 >>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理论与当代中国边疆研究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10

原文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66168

 

作者简介:周卫平(1973)女,新疆伊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国近现代史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边疆史研究。北京,100002

 

摘要:中国拥有丰富的地缘边疆资源,也拥有悠久的边疆经营史。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边疆假说”理论(“社会进化论”、“非均衡性发展论”、“环境适应论”、“美国例外论”等),对于当代中国边疆研究有一定的启示。特纳认为“边疆”是美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化的核心动力,并最终推动了整个美国的文明进步。事实上,边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边疆的拓殖、经营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特纳;边疆假说;中国边疆研究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JTurner18611932)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以其“边疆假说”理论而扬名于世。国内学术界有关特纳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多与美国的扩张及“西进运动”相联系①。也有学者对特纳的边疆学说进行评介,其中最有深度的当数杨生茂主编的《美国历史学家及其学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该书对特纳“边疆假说”产生的背景、由盛而衰的过程及其原因做了分析,既指出其为美国政治服务的一面,也充分肯定其在美国史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过,该书对特纳“边疆假说”的具体内容着墨不多,更没有论及“边疆假说”对中国边疆研究会产生何种影响。中国拥有丰富的地缘边疆资源,也拥有悠久的边疆经营史。在边疆史地问题于当代中国愈发凸显其重要性的背景下,引介并深入研究特纳的“边疆假说”理论以使其有利于当代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当是一项很有学术价值的工作。本文拟对特纳“边疆假说”的内涵及其对中国边疆研究的重大借鉴意义作一初步探讨,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一、特纳与其“边疆假说”

特纳曾在许多大学和机构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执教期间,他的边疆假说观点也得到了相当的传播,最终形成了“边疆学派”。特纳究心学问,著述宏富,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论著和文章,其中以《新西部的兴起》《美国历史上的边疆》《地域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三部著作最为重要。

特纳“边疆假说”理论发展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是他发表于1892年的《美国史诸问题》。这篇论**调历史认识的现实性,倡导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提出了美国史上值得研究的诸多新问题。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特纳在这篇论文中明确反对以往的历史学家将视野仅仅局限于美国东海岸而忽视西部地区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首次以“边疆”这一术语强调了美国西部殖民进程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意义。特纳指出:“在某种意义上,直到今日的美国历史,一直是一部殖民地史,一部大西部的殖民史,自由土地上那一直缩进的边疆,是美国发展的关键。”1232930至此,“边疆假说”的主题思想已经完全确立。

发表于1893年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无疑是特纳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也是集中体现“边疆假说”主题思想的重要文献。在这篇论文中,特纳指出:“直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美国西部辽阔的土地面积及其不断的缩小,“以及美国人的定居点持续”西进,足以说明美利坚合众国的发展史2(1231316202237183316)。他在文中总结出了边疆对于塑造美国国民特性和制度特色所具有的若干意义,从而全面地完成了“边疆假说”主题思想的建构。

大体上讲,以特纳发表于1893年的名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为界,“边疆假说”的发展历程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

1888年到1893年,是特纳酝酿和提出“边疆假说”的阶段。早期“边疆假说”的主题思想是:边疆是推动美国社会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通过不断适应性地改造边疆地带的荒蛮环境,拓荒者将“文明”逐次向西散播于北美大陆;边疆西移的过程,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政治文化和国民性格。

第二阶段是从1893年开始直至特纳去世,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若干西部地区的实证性综合研究来深入探讨“历史性边疆问题”,并由此检验“边疆假说”的基本原理;二是通过对美国“西部民主”的继续研究来论证边疆民主遗产的丰富性及其在“后边疆”时代的现实价值;三是通过对美国“地域现象”的深入探讨来强调地域在美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特纳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美国“地域现象”的形成正是边疆运动的结果。地域之间的对立和竞争,一方面有利于活跃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为地域矛盾愈演愈烈而导致国家分裂。故而,特纳强调应当以合作和妥协的机制来和平解决地域纠纷,以保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

特纳“边疆假说”的理论主要由“社会进化论”、“非均衡性发展论”、“环境适应论”、“美国例外论”等构成。

()“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论”是近代西方人文社会思潮中的一种重要理论。19世纪下半叶,“社会进化论”在美国知识界风行一时,特纳接受了“社会进化论”的一些基本主张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边疆假说”之中。在很大程度上讲,“社会进化论”是“边疆假说”的主题思想。

特纳在“边疆假说”中明确提出:推动美国历史发展和塑造美国政治制度和国民性格的力量,来自于这个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拓殖、“自由土地”的开发和广袤荒野的征服,如果用特纳创造性地所使用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术语来说,这种力量就是“边疆”的不断推移。“边疆”推移所到之处,文明逐渐战胜那里的荒蛮状态,原始的经济和政治环境被改造成复杂的城市生活,“这种不断的再生,这种美国生活的流动性,这种向西扩张连同它所带来的新机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明社会同简单的原始社会的不断接触,提供了决定美国特性的力量。考察这个国家历史的真正视点不在大西洋沿岸,而在大西部。”2(1231316202237183316)简言之,边疆是向西移民浪潮的前沿———野蛮和文明的汇合处,其最大特点即为它是一条运动着的“文明推进”和“社会进化”的前沿地带。促使边疆不断推移的动力正是美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化的核心动力。

()“非均衡性发展论”

特纳认为:“在大西洋沿岸一隅的发展之外,我们所看到的是,扩张进程所及的每一个西部地区,都重复着这种进化过程美国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沿着一条直线推进,而是一个在不断前进的边疆地带上回复到原始状况,并在那个地方获得新发展的运动。美国的社会发展一直这样在边疆持续不断且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概括起来,他所主张的美国社会进化模式,是一种由“边疆”西进所引发的“非均衡”性的特殊进化模式。

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进化,是由不同属性的人群前赴后继于此地拓殖开发的结果。像波浪似的一波一波地冲击着这块地域的人群,也带来了越来越先进的征服“边疆”地带荒蛮状态的技术,从而逐步提高了该地域的文明程度。一般来讲,最先到达“边疆”地带的是与印第安人作毛皮交易的商人,接踵而至的是探险家和为保护毛皮交易而设置的军事哨卡,接下来就是放牧人、拓荒农和随后跟进的土地投机商和靠深耕细作过活的定居农民,最后到来的是盖起工厂和城镇的企业主和资本家。特纳形象地称之为“印第安商人边疆”、“牧牛人边疆”“农民边疆”等等。这些标志着不同文明发展程度的拓荒者的“边疆”分批次地将一块荒野逐渐改造为文明之所,而北美大陆上各地域间这种此起彼伏的社会进化浪潮,则推动了整个美国的文明进步———这正是“边疆假说”的立意所在。

()“环境适应论”

如上所述,特纳认为美国的社会并不遵循一种常规的进化模式,而是经历着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一种在一个分布着多区域的广阔内陆上所发生的渐次性进化。对于美国社会进化和文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环境因素到底是什么呢?特纳最终还是将答案归于推移着的“边疆”。他说:“美国制度的特征是,它们不得不使自己适应一个越来越喜欢扩张的民族所发生的变化:越过一个大陆,征服广大的原野,在发展进程的每一个阶段将边疆的原始的经济和政治环境改造成复杂的城市生活。”至于“边疆”的具体环境,正如特纳所说的,那里是文明与野蛮相互较量的地方。作为“文明先锋”的拓荒者首先要面对的是边疆地带的自然环境。拓荒者所必须重点面对的另外一个“边疆”环境因素就是印第安部族。印第安部族的位置也影响了移民推进的路线和性质。在特纳看来,白人移民者不但要动用武力清剿前进道路上的这些“人为障碍”,而且还要通过各种“和平手段”与这些“蛮族”打交道。这种白人殖民者所主导的“交往”,不仅影响了土著居民的生活,而且也深刻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拓荒者的理想是:“文明”最终要战胜自然的或人为的“荒蛮”状态,使这些“阻碍”或听从于文明的驱使,或彻底地毁灭绝迹。正因为如此,自然地理和印第安部族才成为了拓荒者所必须面对的“边疆”环境要素。

()“美国例外论”

拓荒者适应性地改造“边疆”环境,对于独特的美国文明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边疆”的推移,没有不断进行的对西部“荒蛮”状态的适应性改造,来自欧洲的“生源”就不会在美洲的环境中发生变异,就不会有极具美国特色的制度和国民性格。具体来讲,美国区别于欧洲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各国的“例外”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具有由多族裔混融而成的民族主义和由多地域整合而成的国家主义;二是美国具有由东西部共治的联邦民主制度和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个人主义;三是美国人具有一种特殊的国民性格———信奉实用主义,向往自由,胸怀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意识。这种精神品质得自于边疆拓荒的经历,并且由于那里特殊环境的不断锤炼而更为强化。同时,这种国民性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即使美国社会发展进化到更高的阶段,它们也仍然存留于民族精神传统之中,继续对美国的发展进步产生持久和巨大的影响力。归纳起来,上述这些“例外”性的形成,与美国特殊的社会进化过程和适应特殊环境的经历紧密相关。“边疆”推进造就了独树一帜的美国文明。

二、“边疆”的内涵与作用:特纳“边疆假说”对当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启示

在“边疆假说”理论中,特纳对“边疆”这一概念并没有做出明确界定。特纳指出,“边疆”及“地域”堪称美国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二者密不可分。关于“边疆”对于美国历史的意义,特纳也作了相当精湛的论述,或者以自然地理学的视角把边疆当作比“西部”小的区域,或者以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把边疆划分为“商业边疆”、“矿业边疆”或“农业边疆”。有时,特纳还会根据不同时期到达边疆地区的拓荒者将边疆称为“印第安商人边疆”、“牧牛人边疆”、“农民边疆”等等。”[3]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特纳在假说中所赋予“边疆”一词的特殊含义,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边疆”,尤其是欧洲人所使用的“边疆”,主要是“边界线”,那里筑有武装工事以清楚地划分出两个不同的行政区之间的界线;与之不同的是,“美国边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位于自由土地的内缘。”特纳赋予“边疆”的实质性含义就是:“边疆是向西移民浪潮的前沿———野蛮和文明的汇合处。”其最大特点即为它是一条运动着的“文明推进”和“社会进化”的前沿地带。

虽然特纳对“边疆”一词没有作出明确界定,但从他对边疆这一概念的使用上,我们可以看出边疆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还具有经济、人文、政治、文化等等属性。

我国学者对边疆概念的探讨也由来已久,邢玉林先生提出应该区别对待近代以来的边疆定义和古代的边疆定义,他认为:“近代边疆是指在国家陆路边界线内侧的或在国家海岸线外侧的、且属于该国主权的边缘陆路领土或海洋领土。而古代边疆则是指在本国与外国之间的习惯界线、自然界线内侧的,或在本国海岸线外侧的,且属本国主权的或为本国实际管辖的或为本民族生息繁衍的边缘陆路领土或海洋领土。”[4]刘啸霆先生则认为:“边疆是靠近各国边境线的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5]不同领域的学者们的探讨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研究的深入发展。关于边疆一词的内涵,当以马大正先生的解释最为全面②。马先生的观点主要是:

1.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中国的边疆既包括陆疆,也包括海疆。

2.边疆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的边疆是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并固定下来的。

3.边疆是一个政治概念,中国历史悠久,国家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往往采用两种统治方式:高度的中央集权或高度的地方自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上的中国边疆形式上是由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区到域外的过渡区域,即由治向不治过渡的特定区域。”此外,边疆还具有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意义[6]。

虽然美国边疆与中国边疆的产生、发展过程并不相同,但中美学者对边疆内涵的理解却殊途同归,有了近乎相同的解释。从中美学者对边疆一词的诠释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边疆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概念,只有综合地考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

特纳认为“边疆”是美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化的核心动力,并最终推动了整个美国的文明进步。边疆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应该说,边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首先,边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边疆促进了我国广阔地域的形成。从空间的扩张上看,中国疆域的扩大恰恰是“边疆”的延伸。随着疆域的扩张,新的边疆地区不断形成,陆地面积及海疆面积不断扩大。可以说,不了解边疆地区形成的过程,就不能了解今日中国的疆域形成及发展的历史。从时间上看,边疆大发展的时期,正是社会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时期。

其次,边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载体。我们的先辈为今人留下了两项举世瞩目、无与伦比的历史遗产: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人口众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国,是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大致定型的。自先秦时期起,在现代中国领土内开始形成一个核心区域,这个区域大致在中原地区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个区域建立政权的既有汉族,也有诸多少数民族。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边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边疆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对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没有边疆就没有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没有边疆,就没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第三,从经济发展上来看,由于内地移民在边疆地区的开发迅速带动了边疆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非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以前过多地注意到内地对边疆经济的促进作用,却忽视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形成合力,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未来中国,边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将提供更大的动力,可以说,边疆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

第四,边疆和内地的民族大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边疆民族给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加入了各自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配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一个又一个新“边疆”在零起点上获得新发展,如此逐渐累积才最终使文明遍布整个中国。正是在不断地适应“边疆”环境和改造“边疆”环境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明。

总之,边疆的开拓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中国朝代更替频繁,周边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的边疆在漫长的历史上经历了无数变化,给我们留下了相当多的研究课题。当今中国边疆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诸多问题需要边疆史地研究工作者作扎实细致的考察研究,为决策层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对策。因此,无论是边疆理论还是边疆问题研究,都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值得边疆史地研究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注释:

①相关著作与文章有:何顺果:《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丁则民:《美国的“自由土地”与特纳的边疆学说》,《东北师大学报》1978年第3;丁则民:《“边疆学说”与美国对外扩张政策》,《世界历史》1980年第3;乐嘉辉:《特纳边疆学说中的扩张理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政策为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②学术界有较多学者认同马先生的观点。如吴楚克先生在《建设当代中国边疆政治学应有的理论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认为:“边疆原属于地理概念,它是国家产生后的自然结果。所以,历史上围绕边疆发生的诸多政治、军事事件,有人称它为政治地理概念,把地理‘附加’在政治后面的意义,在于表明它是从政治角度研究地理,但‘边疆’本身的地理学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有关边疆定义详参于小秦、张晓东:《边疆定义综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214页。

 

参考文献:

1FJTurnerProblems in American Historyin RABillingtonedFrontier and Section:Selected Essays of Frederick Jackson TurnerM].New York1929

2FJTurner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M].HHolt and Company1959

3]何顺果.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从特纳的“边疆假说”谈起[J].美国研究,1993(1):96108

4]邢玉林.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1):113

5]刘啸霆.现代边疆与边疆学初论[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1):14

6]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西域研究,2002:(1):115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