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专题研究 >> 西北边疆 >>
张晓莉:清代新疆屯田布局对我国西北安全的影响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1-06

原文出处:《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418

 

作者简介:张晓莉(1980-),,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屯垦制度、农业经济研究。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清朝统一新疆后,面临着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困扰。为了有效治理新疆,保障西北边疆安全,清朝重视北疆的开发,在天山南北实施重北轻南的屯田战略。这一屯田战略改变了汉唐以来新疆南农北牧的经济格局,北疆地区逐渐成为新疆的经济重心;这一屯田格局有效保障了西北边疆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部沙俄的威胁。但由于南疆屯田相对稀疏,这种南北屯田布局的不平衡性,也为新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清代;新疆;屯田;西北安全

 

  清代新疆屯田是新疆屯垦史上集大成的时期,学者们针对这一时期屯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多集中在屯田分布、屯垦成效及对民族、人口的影响等方面,关于其对我国西北安全的影响重视不够。清代在新疆实施重北轻南的屯田战略,不仅改变了清以前新疆南农北牧的社会经济格局,而且对我国西北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延续至今。

一、清代新疆屯田布局的战略背景———内忧与外患并存

  清代历经康、雍、乾三朝,平定了天山以北的西蒙古准噶尔部落和天山以南的大小和卓之乱,最终完成了新疆的统一。但统一初期的新疆危机四伏,北疆仍是游牧民族生活及争夺的焦点,邻近归属的各部落之间冲突时起,境外沙俄的侵扰从未停止,整个西北边陲忧患重重。

()“南农北牧”格局与“以北制南”战略的冲突

公元前1世纪西汉政府治理西域时,天山南部已经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农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使这些地区已经出现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在这同时,天山北部地区活动的匈奴、乌孙等部,则皆以游牧为主,“随畜逐水草”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常年处于流动之中。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活动在天山南北各地的居民成分不断发生变化,政权形式也多次发生更迭兴替,但是新疆以天山为界南农北牧的经济模式却不断地得到发展①。清以前的历代中央王朝在治理新疆时都把重心放在天山南部②,加剧了新疆“南农北牧”、“南先进北落后”的格局。

从军事角度来看,由于北疆地势较高,由北疆入南疆容易而南疆入北疆较难,历史上常发生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南方农业民族的事件。南疆由于有大戈壁阻碍,交通困难,且南疆务农,城郭坚固,文化较高,生活安定,地域观念较深,不易结成较大的统一的力量。因此,“北可制南,南不可制北”③,清朝要确保新疆的统一和稳定,必须要重点驻守北疆。据此,乾隆时期确定了统治新疆的重要政策———“以北制南”,这不仅与当时新疆“南农北牧”、“南先进北落后”的局面相冲突,而且这一战略转变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北疆的驻守和西北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准噶尔部服而又叛的教训

清初期,新疆屯田是为了“裕军需、省转输”。康熙时期对准噶尔部采取的是“叛则伐、服则舍”的方针,反映在军事行动上,当与准噶尔部矛盾尖锐时便进兵,缓和时便撤军。雍正时期也基本是遵循了这一方针,所以当噶尔丹策零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十年(公元1732)两次东犯喀尔喀,十一年(公元1733)侵哈密,均遭重创,不得已向清求和时,清军也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北路筑城于鄂尔昆河,留戍兵屯田防秋,西路则戍守哈密、巴里坤,仅备边防守而已。乾隆十年(公元1745)平息准部动乱后,除了西路巴里坤,北路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屯兵以监督外,在准部腹地伊犁只留少量军队,主要靠封准部首领为王、为汗、为台吉而统驭诸部。但两路大军刚撤,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即不满朝廷的分封,起兵反叛,定北将军班第所率500人在伊犁全军覆没。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冬阿再叛,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1500名士卒,从伊犁苦战到乌鲁木齐的特纳格(今阜康),伤亡惨重,几乎覆没。两次惨痛教训使乾隆痛感:“准部诸酋,甫受封赏,归辄叛。”④因此,清统一新疆以后,北疆地区的屯田布局和军事部署至关重要,准噶尔部服而又叛仍然是一大隐患。

()清统一新疆初期疆内的多股势力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平定准噶尔部、收复新疆后,邻近各部落望风而降,哈萨克、布鲁特、安集延、浩罕及巴达克山等均愿作藩属,前两者为游牧国,后三者为回教城郭国。虽然哈萨克、布鲁特两个部落与清朝的关系最好,但仍时常有冲突发生;而安集延、巴达克山、浩罕却是回部屡次动乱中有力的外援力量。同时,哈萨克、布鲁特、浩罕、布哈尔、巴达克山等各部之间,为争夺土地、草场、人畜及其他原因,经常发生抢劫、杀掠等事件,甚至发生有组织的大规模武装冲突。疆内多股势力并存,战争一触即发,统一稳定的局面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1]

()外族的侵略野心

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初年,由于长期战乱,天山以北地区经济破坏比较严重,“千里空虚,渺无人烟”⑤。中国西北边防空虚,沿边地区有被当时清朝政府视为“外藩”的哈萨克、布鲁特等部进入占据的可能。更重要的,沙俄随着向东扩张的进展,开始于17世纪初与我国西部边疆接触。早在僧格任准噶尔首领时,就多次侵犯原属于准噶尔管辖的区域。清统一新疆初期,侵略野心极大的沙皇俄国已经越过乌拉尔山东进南下,侵入中国西北沿边地区,与清朝政府发生过多次接触,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虎视眈眈。然而,新疆离清朝的政治中心路程遥远,若发生动乱,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中央王朝的任何支援;而疆内各地之间也相距很远,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军队的调拨,西北安全岌岌可危。

___________________

①齐清顺、田卫疆著《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总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5页。

②西汉在西域先后开垦了11个垦区,其中有8个垦区都位于南疆,其余3个垦区中还有2个分布在东疆地区。东汉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今库车),也在天山南部。唐朝治理西域后,在西州(今吐鲁番)设安西都护府(后移至龟兹),后虽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今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名义上天山南北并重,但北庭都护府也曾长期受安西都护府的节制;从官员配置和驻军数量上看,唐朝治理西域的重心仍然在天山南部。三大屯垦中心中龟兹、西州都在南疆,只有庭州一地在北疆。

③《左文襄公全集》。

④《圣武记》。

⑤《荡平准部记》。

 

二、清代新疆屯田的布局:重北轻南

基于清统一新疆初期面临的内忧与外患,清朝政府统一新疆后,改变了之前历代中央王朝重南轻北的作法,决定把治理新疆的重心放在天山北部,特别是放在靠近中国西北沿边地区的伊犁地区,由此确立了“重北轻南”的屯田布局,巩固和加强西北边防。

()行政设置“重北轻南”

清朝政府统一新疆后,实行军府制管理,设立了伊犁、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四大重镇,各派大臣驻守,控制天山南北,其中又以伊犁将军的职权最重。“凡乌鲁木齐、巴里坤所有满洲、索伦、察哈尔、绿旗官兵,皆听将军总统调遣。至回部与伊犁相同,自叶尔羌、喀什噶尔以至哈密等处驻扎官兵,亦归将军兼管”①。由此可见,伊犁将军的主要职责是统辖天山南北各新疆地方驻防官兵遣调事务。除把“总统”全新疆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将军设在天山北部的伊犁,清政府又在乌鲁木齐设立与将军同一品级(从一品)的都统一职,主持当地军政事务。这两个职位在清朝政府中的政治地位和官员品级都高于驻天山南部的最高军政长官———“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重北轻南”的行政职官设置表明,清朝对新疆的治理在行政制度方面实现了“以北制南”。

()军事部署“重北轻南”

派遣重兵长期驻守,是清朝统一新疆后加强西北边防的一大重要措施。清朝刚刚统一新疆,立即决定将作战部队留驻下来,并把原厄鲁特和维吾尔族的军队整编,共同防守边疆,其主力集结在伊犁一带。以后,清政府又陆续从内地抽调了一批亲信精锐军队,大部分驻扎在天山北部,特别是集中驻扎在伊犁和乌鲁木齐两地。据魏源考证,新疆在清代前期驻兵达七八万之多(《圣武记》),从南北疆兵力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驻守新疆军队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伊犁附近,这些军队不仅战斗力较强,而且又是携带家眷长期驻守,有利于军心的巩固、人口的增殖和经济的发展。而同期天山南部的驻军不仅数量少,而且不许携带家眷,主要从陕西、甘肃两省中的绿营军队中抽调定期换防。这表明清代治理新疆的军政重点都在北疆[2]

()垦区分布“重北轻南”

清代乾隆时期自平定准噶尔部战争开始,就逐渐加大了对新疆的屯田力度,随着平准战争的进展和胜利,从东疆的巴里坤屯垦区起,向西屯垦区呈扇形展开,依次建成了乌鲁木齐屯垦区、塔城屯垦区、伊犁屯垦区和南疆屯垦区,无论是初期的兵屯为主还是后来发展到民屯为主,屯田分布和规模都表明屯田的战略重心在天山北部。

东疆的巴里坤屯垦区包括巴里坤、哈密、木垒和奇台四垦区,在康熙年间平定准噶尔反动贵族的叛乱后成为“西域襟喉、中华拱卫”的要地。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平定准噶尔部后首先恢复和建设的就是巴里坤屯垦区。

北疆的伊犁是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清朝统一新疆后从内地调集数万军队携带家眷在这里长期驻防屯田,又从天山南部动员数万维吾尔族农民群众在这里开荒种地,伊犁地区很快成为当时新疆的军政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乌鲁木齐是新疆的军事重镇,平准大军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进至此,先后开展了兵屯、民屯,并从甘肃一带招募农民进疆屯田,大力进行经济开发建设塔尔巴哈台是我国西陲屏藩、军事要塞,在讨平准噶尔部叛乱后专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理屯田事务;此外还在阿勒泰地区大力发展兵屯。

清政府在南疆也推行了屯田政策,在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等地大力发展屯田,但是“乾嘉时期”仅设置了一些回屯,军屯的数量很少民屯也仅限于焉耆,故而后来南疆动乱迭起,不仅影响了南疆的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也影响了边防的巩固,给张格尔、阿古柏等人以可乘之机。尽管清代后期左宗棠开始重视南疆的屯田,但由于清末朝政腐败、丧权辱国,终究未能改变新疆屯田“重北轻南”的战略。

综上所述,清代统一新疆后的屯田布局,从行政设置来看,清朝治理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在北疆,实现了以北制南;从军事部署来看,北疆采用的是驻兵制,大量的兵屯保障了北疆的稳定和西北边防的稳固,而南疆采用的换防制,驻军数量较少,稳定性较差;从屯垦区分布来看,北疆是屯田重点,以兵屯、民屯为主,而南疆以回屯为主。这些处处体

___________________

   平定准噶尔方略》。

 

现了清朝“重北轻南”的治疆战略。

三、清代新疆屯田布局对西北安全的影响

清代新疆屯田布局的重北轻南战略,使有清一代的边疆开发中北疆经济迅速超越了南疆,改变了新疆历史上南先进北落后的局面,奠定了西北驻防的基本格局,对现代西北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屯田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对南疆屯田的忽视,也为新疆社会稳定和西北安全埋下了隐患。

()清代新疆屯田布局对西北安全的积极影响

清代在新疆的屯田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东起哈密的塔勒纳沁,西到南疆的喀什噶尔,南抵和田的昆仑山麓,北到额尔齐斯河以北的阿勒泰,先后建立24个屯区,遍布新疆南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不仅稳定和加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的统一和治理,防御了外敌入侵,保卫了西北安全,而且为现代西北屯垦戍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完成了西北边疆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侵略者的入侵

清代前期新疆屯田不仅保障了军粮供应,而且节约了军费开支,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为新疆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朝初期,新疆正处在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之下。清朝于公元1757年和1759,先后出兵伊犁和叶尔羌(今莎车),平定了天山以北的西蒙古准噶尔部落与天山以南的大小和卓之乱,最终统一了新疆,结束了从元朝中期以来新疆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使新疆重归祖国版图[3]。不仅如此,新疆屯垦军民多次参加平叛战争,消灭南北疆各地的分裂割据势力和叛乱势力,加固了中央王朝对西北边疆的统一和治理,保卫了西北边疆。

清朝初期,沙俄在新疆西面和北面大肆侵略扩张,侵占准噶尔汗国大片的领土。清代统一新疆后,把屯田重点放在北疆,在伊犁地区大兴屯田,有效抵御了沙俄的侵略和扩张,保障和加强了新疆的统一和稳定。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地区)两地的重点设防,更使这里后来成为沙俄侵略势力难以逾越的坚强堡垒。19世纪20年代后,浩罕汗国逐渐强大,开始侵略清朝所属的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七河地区和喀什噶尔地区。在边防军和屯田军民的英勇抵抗下,侵略者被打败。随后,南疆垦区的发展有效遏制了浩罕汗国的扩张。

2.改善了新疆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了“以北制南”,从而确立了西北边疆新的政治重心

清代统一新疆后,在伊犁设立治理新疆的最高机构———伊犁将军,从内地调集数万军队携带家眷在北疆长期驻防屯田,又从天山南部动员数万维吾尔族农民群众来此开荒种地。同时,清朝政府又在乌鲁木齐设立地位仅次于伊犁将军的都统(时称乌鲁木齐都统)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还在乌鲁木齐地区设镇迪道及各州、县机构,从内地迁移大批军民在这些地区驻防屯田,大力进行经济开发建设,初步改变了新疆长期以天山为界、南农北牧的经济模式[4]。随着大批汉族军民进入新疆屯田,带来大批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北疆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扭转了历史上北疆比南疆落后的局面,真正实现了“以北制南”。

1840年以后,由于沙俄吞并霍尔果斯河以西大片中国领土,伊犁成为一座靠近边界而又无险可守的孤城。同时,沙俄对伊犁地区长达十年军事占领,也使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左宗棠等人面对新疆区内外已经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面对沙俄疯狂侵略的严峻现实,他说:“按新疆形势所在,北路则乌鲁木齐,南路则阿克苏,以其能控制全疆,地居天山南北之脊,居高临下,左右伸缩,足以有为也”①。在左宗棠和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的力荐下,光绪十年(公元1884)新疆建省,设省会于乌鲁木齐的迪化城(今乌鲁木齐市),在天山北部确定了西北边疆新的政治重心。

3.开辟和发展了一大批绿洲城镇,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北疆民族格局

随着清代各种形式屯田的开展,军籍人员、遣犯、贫民、游业、小商贩等各类人员殊途同归,来到新疆落户,使新疆从事个体农业经济的自耕人口日益增多。在村庄聚集发展的基础上,天山北路出现一批乡镇和城市。伊犁原来是一“空旷之地,并无城垣”②,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随着驻兵与兴屯,陆续建成以首府惠远城为中心,以惠宁、绥定、广仁、熙春、瞻德、拱宸、宁远、塔尔奇为卫星城的伊犁九城;户民云集的乌鲁木齐地区、昌吉、

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左文襄公全集》。

②《西域闻见录》。

 

呼图壁、玛纳斯等处,迅速兴起。在天山南部地区,清朝政府在各地区原有城市的旁边另建筑新城,例如喀什噶尔地区的徕宁城、乌什地区的永宁城、吐鲁番地区的广安城等。这些新建的城市,不仅成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也为现代西北边疆屯垦戍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清代统一新疆之初,疆内主要居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布鲁特、回、锡伯、蒙古等民族。自1764年至1774年的十年间,随着旗屯和兵屯的发展,移入新疆的满洲、蒙古军民约有6~8万人[5]。随着民屯的发展,大批的汉族涌入新疆,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大面积屯田,其中也有部分回族人口。清代屯田政策的推行,大大提高和改进了原有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变了新疆的民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北疆的民族结构,促进了北疆地区的民族融合与发展[6]

()清代新疆屯田布局对西北安全的消极影响

在充分肯定清代新疆屯田的积极影响时,北疆屯田布局不均衡和南疆屯田稀疏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弊端也不容忽视。

1.屯田布局不平衡,造成了西北疆域收缩的隐患

北疆屯田战略的不平衡给沙俄入侵造成可趁之机,直接影响了现代的西北疆域。清朝虽然着力经营天山北路,但西北部的屯田仅局限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一带。在伊、塔西北直至巴尔喀什湖的广阔地区,清廷未驻军、移民、兴屯,未进行必要的军事与经济建设。如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清廷曾于塔尔巴哈台西北200里处的雅尔建立城池,驻兵屯田,设领队大臣管理,但不久又将该城放弃,内移至塔尔巴哈台。对伊、塔西北未能移民实边,而只是设立卡伦,定期巡边,这就给沙俄的入侵造成可趁之机[7]。俄军趁机越过边界,在伊、塔西北“筑城种地,为屯兵之所”①。沙俄不断向这一地区移民,建立军事城堡,实际上早在不平等条约签定之前,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一些地区已被沙俄非法侵占,后来又依靠不平等条约进行所谓的“合法”占领。而在清朝实力进行军事、经济建设的伊、塔一带,沙俄的扩张才受到一定的遏制。

2.民族结构和民族政策不合理,造成了南疆民族冲突的隐患

清朝统一新疆后,由于将伊犁定为全疆的政治、军事中心,北疆又极度荒凉破败,亟待改变,所以将驻军布防与移民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天山北路。而南疆作为维吾尔族聚居地,在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上有较大的特殊性。清廷对当地的民族关系敏感而戒备,担心不同民族之间接触往来,杂居共处,易滋生事端,影响新疆的统治秩序。因而,清廷力求维护原状,采用了汉回(即维吾尔族)隔离政策。虽然清朝在南疆也实施了屯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南疆经济,但是消极的防范隔离政策,“在新疆地方言,有保护之利,闭塞之害,利害各半;在整个中国、大中华民族言,阻碍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实百害而无一利也。”②

综上所述,清代新疆屯田“重北轻南”的战略布局,不仅初步改变了清以前新疆以天山为界“南农北牧”的经济格局,而且为把治理重心放在天山北部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与新疆地势相匹配的“以北制南”的军事格局,有效保障了新疆的统一和稳定。清代新疆屯田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大批内地移民,促进了北疆的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一批绿洲城镇,使边疆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得到全面发展,对现代西北安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清代新疆屯田不均衡带来的西北疆域收缩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也是清代屯田布局的败笔,更应给当代屯垦以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

①薛宗正著《安西与北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84页。

②林恩显著《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313页。

 

[参 考 文 献]

[1]彭修建.19世纪后期新疆危局的策略应对与屯垦发展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版),2009,(8).

[2]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3]邹礼洪.清代新疆开发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4]牛海桢,李晓英.清代西北边疆屯田政策与经济开发

[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6]杨琰.清代新疆屯田对当地少数民族人口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7]董琳.清代新疆移民屯田的历史作用与教训[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