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专题研究 >> 西北边疆 >>
王兴鹏:19 世纪 60-70 年代新疆战乱期间巴里坤防御略论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4-30
 

原文出处:《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年第5期,第4042页。

作者简介:王兴鹏(1987-),男,山东省青州市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边疆问题)。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 19 世纪 60 年代新疆爆发大规模回族武装叛乱,战火遍及新疆全境,各地纷纷陷落,唯有巴里坤一城始终没有丢失,巴里坤成为清朝在东疆唯一的军事基地,为汉族的屯田农民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保住了新疆与内地联系的交通要道,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进据点。

关键词:巴里坤;战争;防御

巴里坤地处新疆北路要道, 历代统一的中原王朝都在此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统治。 西汉时的西域都护,唐朝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明朝时的哈密卫,其管辖范围都包括今巴里坤地区。 但由于历代中原王朝长期在新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 巴里坤地方并没有一个稳定的行政建制和称谓。 “故历代以来,凡其名称之沿革,疆域之并分,或属都护或属校尉,亦聊示羁縻而已”[1](168) 清初称巴尔库勒,后更名为巴里坤。1729 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在此地筑土城,“周约一千四百八十二丈,凡八里二分有奇,高一丈九尺,城门四”[1](187),巴里坤城的历史由此开始。 1760 年,清政府设巴里坤提督一员[2](55) 1772 年清政府在土城以东半里之外另筑新城,命名为会宁城(满城),设领队大臣一员驻防,满城“周六里三分,高一丈六尺,驻领队,后因迁满兵于古城,城遂旷焉”[1](187) 1773 年,设立镇西府,以巴里坤为府治。

一、19 世纪 60 年代的新疆变乱

公元 1864 4 月,库车爆发反清起义,库车办事大臣萨凌阿及其家属遇害而亡。 起义迅速蔓延到英吉沙尔、叶尔羌、阿克苏等地,清政府驻当地的领队、帮办大臣及扎萨克郡王爱玛特等人皆遇害,东四城相继陷落。

在陕甘回民起义及库车起义的影响之下,乌鲁木齐提标参将索焕章与河州回族阿浑妥得璘相互勾结,煽动回族入城作乱,当时有传闻“关内陕回已变,官兵非尽诛回党不已,尽早动手”[3](57) 变乱发生后,汉城失守,乌鲁木齐都统平瑞困守满城(巩宁城)。不久,昌吉发生回族变乱,知县恩锦弃城而去,昌吉失陷。 吐鲁番城也因库车军队的进攻及内部民众的反叛而陷落。奇台县因县令恒颐初到任便强令民众“帮粮”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恒颐利用回族打压汉族群众,加大了汉回民众之间的矛盾,“奇台汉民怨愤,结团自保。马全亦结回民抗之”[4](457),并使回族势力乘机坐大。回族叛乱分子劫掠并焚毁了奇台县城,大肆屠杀古城群众,不久阜康也陷于叛乱分子之手。 9 月,乌鲁木齐满城沦陷,都统平瑞自焚殉国。 至此,东疆地区除哈密、巴里坤外已全部失陷。南疆地区的喀什噶尔、 和田等地区及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中心伊犁地区也相继失陷,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土崩瓦解。哈密作为连接新疆南北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巴里坤地处新疆北路的咽喉要道, 是连接新疆与内地的重要纽带,一旦失守,将对新疆的局势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巴里坤防御战

(一)困守孤城的巴里坤

1864 11 月, 新任乌鲁木齐提督文祺病死于巴里坤,由巴里坤领队大臣色谱诗新代理提督印务。古城汉城失守后,叛军猛攻满城,并用地雷轰城,形势岌岌可危。 色谱诗新带领 200 名官兵由巴里坤前来解围, 由于战略选择上的失误及文麟所部练军的消极避战,使色谱诗新所部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在战前曾有部下劝说色谱诗新“我军宜乘胜造成下。贼不测多少,围可解也,否必危”[5](332),但哭谏无效。最终色谱诗新等人皆力战而亡,所部官兵几近全军覆没,“官兵脱者,不及十人”。 这一战,巴里坤满汉官兵的英勇作战极大地震慑了敌人, 给敌人造成了极大损失,史称“其畏惮巴里坤兵威,实自此战始”[5](332)

后来, 巴里坤领队大臣讷尔济押运解送给文麟所部的五万军饷经草地到奇台的途中, 突然遭遇叛军的袭击,文麟一面派练勇拒敌,自己却与讷尔济丢弃辎重,只身逃回巴里坤城。主帅临阵脱逃使军心大乱,奇台遂被叛军攻占。不久,哈密台吉煽动、诱骗维族群众,并与叛军勾结攻占哈密汉城。哈密失陷使巴里坤的粮运断绝,巴里坤彻底成为一座孤城,成为清军在东疆地区最后的据点。

1865 6 15 日, 大批叛军由哈密进犯巴里坤,文麟中计进入叛军的包围圈,士兵连日苦战,所部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守巴里坤附近的三塘湖地区,从此畏敌不出。 20 日,大批叛军突入巴里坤城东的大泉地方,何琯率领官兵奋力抵抗,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25 日,叛军突破官军的防线,进逼到巴里坤城外的南山坡。 从城内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敌人,这给守城的官兵和百姓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城内军心浮动、人心不稳。当此关键时刻,守将何琯当众宣布誓与城池共存亡,“琯誓众为背城计,众壮之”[5](333),使城内人心稳定。 趁叛军傍晚安营造饭之时,何琯派 1000 余名骑兵偷袭叛军。 叛军蜂拥而至,拼力抵抗,双方枪炮对射,战况十分激烈。这时叛军的骑兵部队几千人也向城南增援, 城南守卫的官兵用大炮挫败了叛军的攻势。 叛军进攻受挫后,改向城东发起攻击,妄图两面夹击,攻破巴里坤城。守卫城东的满营在协领伊勒屯、 骁骑校金连福的率领下, 用大炮猛烈攻击叛军,叛军支撑不住,开始溃败。 城中的官兵和百姓见此情势,禁不住欢呼雀跃,纷纷出城助战,“有不及城门者,缒而下”[5](333) 官兵气势大振,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战后,立有战功的人员都受到了嘉奖,唯有文麟因畏敌不前而受到降级处分。

1865 8 月,1 万余名叛军由哈密进犯三十里堡,并再次趁机围攻巴里坤城,何琯派兵三路迎击叛军,双方激战至中午时分,叛军死伤无算,官军乘胜追击,叛军逃归哈密。

1866 5 月,哈密叛军进占巴里坤城东六十里的三乡湖,大肆抢掠。 不久,叛军由此径直进攻巴里坤城。 在讷尔济、何琯的率领下,守城官兵将叛军击退。几天后,叛军的骑兵部队几万余人进抵距巴里坤满城以东五里的地方, 并不断派人来探查城内的虚实。讷尔济利用大炮轰击并打死数十名叛军。叛军见城防严密,无隙可乘,便由此撤退至高家湖地区,并派出小股部队四处劫掠东疆各地。不久,叛军又进逼至离满城东五里之外的地方, 并向满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东南角楼飞丸雨注”[5](335),防御阿里屯右胸中弹,讷尔济的帽子被炮弹击中,炮弹从头顶飞过,但他依然督率官兵奋力御敌, 并调何琯率领绿营官兵前来协助。满汉官兵分两路攻击叛军,追剿四十余里,大破叛军,叛军向东溃逃。

虽然巴里坤城围被解,但由于困守孤城,城中粮草短缺,加上连日苦战,战争消耗十分严重,士兵每人每天的口粮仅有半斤。 而仅有的这点粮食也都是城中的富裕人家捐献出来的,难以长久维系。巴里坤军民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正在这时,哈密郡王伯锡尔遣使到巴里坤向当地官员表示愿意向巴里坤提供粮食,并同巴里坤官军一起围剿叛军,巴里坤的粮食危机暂时缓解。

(二)各支抵抗力量的集合地

1865 8 月,已被革职的原奇台县令恒颐率领民团张和部赶赴阜康与当地民团孔才部共同围剿叛军。 妥得璘令马升率众抵御恒颐所部的进攻,9 月,恒颐所部被击败,恒颐弃军而逃,张和率领残部投归巴里坤讷尔济部下。 张和在巴里坤向讷尔济建议由他出面组织民团 2000 余人, 并率领民团收复奇台,这一建议得到了讷尔济的赞同。

1866 4 月,东山地区的维吾尔族苏拉满赶赴巴里坤,向当地官员表示,哈密郡王伯锡尔愿意协助清军征讨叛军。 后来,在巴里坤城被围之时,伯锡尔又派人潜入城中向官军报告叛军的消息。不久,伯锡尔派伯克夏斯林到巴里坤, 要求清军派兵与伯锡尔一起打通通往巴里坤的运粮道路, 并表示 “官兵东来,途中先给军食”[5](335) 6 月,何琯派游击将军凌祥、千总芮林率领 1200 名骑兵、800 名步兵携带四天的口粮由巴里坤出发,在行军至松樹塘时,忽然遇到大雪,道路被阻,粮草告罄,不得不从巴里坤调粮支援。不久之后, 伯锡尔派人携带大量的青稞和羊只赶赴军营, 这使清军更加坚信伯锡尔与清军协同作战的诚意。

凌祥率领骑兵部队先行前进,在抵达南山口时,侦探到有大约 4000 名叛军的骑兵在此驻扎。凌祥趁敌不备率领部队发动进攻,大败叛军,缴获军械、骆驼、马匹不可计数。 10 月,凌祥率军进抵哈密以西二十里地方,连战连捷,击杀叛军数百人,攻克敌营五座,军威益盛。随后,凌祥与伯克夏斯林协同作战,一举收复哈密回城,守卫汉城的叛军望风而逃,清军收复哈密两城。凌祥因战功升任为副将,赏捷勇巴图鲁称号,并被任命为哈密协,率军驻守哈密。 伯锡尔也因积极协助清军收复哈密而被免除因哈密丢失所获之罪, 并担负起向哈密驻军和巴里坤提供粮食的重任。

1866 10 月叛军马升率众东犯, 大举进攻哈密。伯锡尔建议凌祥率先进军瞭墩,以便占领有利位置以阻遏叛军,但凌祥未能及时采取行动。 11 月,马升率领骑兵 5000 余人进占五堡。 直到此时,凌祥才仓猝起兵迎敌,伯锡尔也派维吾尔族骑兵助战。双方在三堡遭遇, 官军小胜。 这时凌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敌冒进,在柳樹泉被叛军包围,官军大败,凌祥逃归巴里坤。 伯锡尔闻知凌祥兵败,亲率 2000 人赶来救援,在头堡与叛军遭遇,伯锡尔兵败被俘。

巴里坤与哈密唇齿相连,哈密再次失陷后,巴里坤又成为一座孤城,粮草断绝,兵员不继,形势严峻。何琯数次请求成禄由肃州迅速出关支援哈密, 塔尔巴哈台参赞李云麟率蒙古骑兵支援巴里坤, 但都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面对困境,何琯只得依靠当地的民团,他发出檄文要求民团首领孔才、张和率所部赶赴巴里坤,以备调遣。 张和率民团赶赴巴里坤,孔才因与李云麟有隙,恐清政府对其不利,故没有前往。

1866 12 月, 马升率叛军自哈密进攻巴里坤汉城,何琯利用大炮将敌人击退。 随后,何琯命令游击将军阿升恒所部官兵和张和的民团东西两路进攻叛军, 伊勒屯率领满营作为后援。 双方在二道河遭遇,激战三小时,叛军不支溃逃而去,而官军和民团也因为饥饿而无力追击。

当时,占据哈密的叛军经常进攻巴里坤,何琯命芮林率兵围剿叛军。 1867 2 月,清军再次收复哈密城,叛军逃至五堡,官军乘胜追击,大败叛军。战事结束后,何琯令张和率领民团驻扎在五堡,以消灭叛军的残部。 3 月,孔才率领民团向巴里坤投诚,何琯上奏清廷准其戴罪立功。 随即孔才率民团进驻哈密三堡,与张和所部互相支援,共同抵抗叛军。

1868 3 ,叛军再次进犯哈密 ,张 和率众迎战,不幸战死。何琯急调官军并民团田樹青部急往驰援,与叛军交战于哈密城西五里之处,这时,孔才所部民团赶到,双方合兵一处,大败叛军。 7 月,文麟率兵出关,由敦煌移驻哈密,加强了哈密地区的防御力量,新疆东路的情形有所改观。 1873 3 月,广东陆路提督张曜率马步十四营进屯哈密,大兴水利屯田。不久,金顺也率兵进驻巴里坤。 随着清军陆续出关,清军在新疆东路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 巴里坤地区的防御作战基本结束。

三、巴里坤城的作用

(一)为汉族屯民提供避难所

由库车进而遍及全疆的变乱, 其领导权不久即为当地的封建主和宗教上层人物所窃取,形成了五个割据政权,在乌鲁木齐成立了以妥得璘为“清真王”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阿訇政权,他们极力挑拨民族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由于“回民起事中本身带有的民族仇杀和清统治者利用民族矛盾自保, 使许多地方的反清起事实际上成为一场民族间的混战”[3](58) 乌鲁木齐变乱后,“杀满汉人一万三千,烧乌鲁木齐之财,烧乌鲁木齐之市,烧巨贾之藏茶”[6](4),巩宁城(满城)失陷后,都统平瑞殉国,“从死者二万余人”[7](18) 木垒陷落,叛军“得城后大肆屠戮,汉民几无噍类”。遍及各地的民族仇杀将各族人民推向清政府一边,以寻求庇护。当时全疆战乱,东疆各城纷纷陷落,独巴里坤一城尚存,大批民众纷纷投归巴里坤。

(二)收复新疆的交通要道

巴里坤为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南接哈密,北达阿勒泰、科布多,东连甘肃,西通乌鲁木齐,是由甘肃进军新疆的必经之路。 1875 年,左宗棠受命督办新疆军务,西征各军陆续出关,进军时“唯水泉缺乏,虽多方疏浚,不能供千人百骑一日之需,非分歧续进不可也”,1876 7 月,刘锦棠率汉、回各营到达巴里坤[9](19),西征大军全部出关。 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左宗棠在巴里坤设转运局,由总兵王凤鸣办理西征粮饷转运事宜[8](54) 巴里坤的保全使西征清军获得一个稳定的前进基地和兵力集结地。

魏光焘等在《勘定新疆记》中写道:“南北两路档册仅存者, 独一巴里坤而已”[5](327) 《新疆乡土志稿》称:“惟时赖文武绅商精敏强干者,义同大局,设筹防办团练,军民同心力保孤城”,“哈密为坤唇齿,五次克复,从及古城之富家滩,哈密之柳樹泉,松树塘,救援相继”[1](188) 正是巴里坤军民的坚守才使东疆地区免受更大的灾难,正所谓:“十年之守御,得天之助,而不知实籍人力为之也”。

参考文献:

[1] 究中 .新 稿[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2]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3]厉声.试论徐学功[J].西北历史资料,19832.

[4]新疆社会科学院历 研究所. 地方 资料 选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中国史学会.回民起义(4[M].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52.

[6]陈楷.中俄交涉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7]袁大化.新疆图志[M].乌鲁木齐:新疆官书局,1911.

[8]徐中煜.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的军粮采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9] . [M]. :军 版社 1985.

[10] . 制建 沿 [J]. 20073.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