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专题研究 >> 西北边疆 >>
阿利娅·艾尼瓦尔:2005 —2007 年有关清代西域民族史研究综述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30

 

 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历史上横跨中国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并且最后奠定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清代的新疆也面临着近现代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区域民族特点形成的关键时刻,因此这一时期成为中外学者关注与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发表了比较厚实的专著与论文,尤其是从2005 2007 年发表的论文更为具体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下面将近三年的相关成果进行简要综述。

一、政治经济文化

伊犁将军与边防思想研究。伊犁将军是清王朝在新疆的最高代表和军府制度的体现,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史学界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武红薇、翟新菊《乾隆时期伊犁将军舒赫德新疆事迹的评述》(《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 1 ) 论述了曾任协办参赞大臣与伊犁将军的舒赫德以及他在乾隆朝曾参加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战役,认为他是新疆历史研究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人物。苏奎俊、孟楠《伊犁将军长庚评述》(《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 2 ) 认为长庚两任伊犁将军期间,在对俄交涉、推行新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疆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马长泉《新疆卡伦的设立及作用》(《新疆大学学报》2005 1 ) 系统介绍了清代设置卡伦经过及特点。竹效民《论伊犁将军舒赫德》(《西域研究》2005 2 ) 对舒赫德署理伊犁将军期间的事迹进行了论述和评价。贾建飞《满城,还是汉城———论清中期南疆各驻防城市的称呼问题》(《西域研究》2005 3 ) 通过历史文献分析了清王朝在南疆的军事部署,利用史料进一步探讨汉城、满城的称呼变化,提出满城这一称呼始自平定张格尔叛乱之后的观点。童远忠《清朝前期新疆防务建设述论》(《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 4 ) 分析了清朝前期新疆防务建设,设理藩院、伊犁将军,在新疆实行军府制统治,设立卡伦,建立新疆台站体系,屯田实边等,认为“守中治边”和“守在四夷”是清前期统治者治边理念的核心。武红薇《伊犁将军保宁与乾嘉年间的伊犁建设》(《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 4 ) 分析了第八任伊犁将军保宁在乾隆、嘉庆两朝交替前后调整伊犁军府制的财政管理政策问题,认为他维持了伊犁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宁,为清代治理、发展新疆做出了贡献。徐海燕《清朝在新疆与沙俄在哈萨克斯坦的“军政合一”管理体制比较》(《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 1 ) 认为清朝政府在新疆建立的管理体制是中央政府上千年治理边疆政策的延续。而沙俄的管理体制却与其对外扩张的政策紧紧相连,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的实质上是殖民体,文章对比了双方的差异,并对“军政合一”管理体制进行评价。赖洪波《清代伊犁将军职主汇考》(《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 3 )探讨了清代历届伊犁将军职主及其任期变化,在此基础上拟定清代历届伊犁将军职主名表。王志强、姚勇《清代新疆台站体系及其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西域研究》2007 4 ) 通过对清代新疆台站设置的历史考察,分析了清代新疆台站系统设置路径的选择、管理、发展变革的历程及在开发新疆过程中的作用。

郭丽萍《论龚自珍西北史地研究与清代官修西北书籍》(《晋阳学刊》2005 2 ) 探讨了龚自珍从事西北史地研究的年代,考察了龚自珍西北之学与清代有关西北官修书籍的关系,认为龚自珍的西北史地研究一直与清代官书修纂活动关系密切。王延聪、孟楠《龚自珍西北边防思想》(《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 9 ) 详细分析了龚自珍西北边防思想的渊源、内容及历史意义。马长泉《简论明瑞在新疆的活动———兼评乾隆的用人策略》(《新疆大学学报》2006 1 ) 通过分析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在新疆的活动,论述了乾隆帝重用满族人士和亲属的用人策略。朱玉麒《徐松遣戍伊犁时期的生活考述》(《西域研究》2006 1 ) 通过梳理相关材料,对徐松遣戍伊犁的具体时间与首途情况、与伊犁将军的关系、在天山南北的考察、以及赐还归京的时间等,都进行了详细考证。宋水平《从奕山在新疆之活动看道咸时期清朝治边政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 3 ) 通过分析奕山在新疆的平叛安边、垦荒屯田、筹办夷务、变通兵制等活动,探讨了道光、咸丰时期清政府的边疆政策。王银珊《论林则徐遣戍新疆时期的筹边思想》(《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 3 ) 论述了林则徐遣戍新疆期间的筹边思想及对新疆的重要和积极影响。周轩《关于林则徐在新疆思想和实践的评价》(《新疆大学学报》2006 6 ) 论证并充分肯定了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杨红、孟楠《略论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的认识》(《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 1 ) 探讨了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以及他所采取的行动,进一步论证了他在中俄伊犁交涉过程中的思想轨迹与所发挥的作用。李建平《论林则徐的塞防思想》(《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 2 ) 论述了林则徐通过开垦荒地、勘查土地、兴修水利、移民实边、调解民族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逐渐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塞防思想。

伯克制度研究。王东平《关于清代回疆伯克制度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5 1 )通过对回疆伯克制度的爬梳和考述,探讨了目前关于伯克制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清代回疆社会伯克官职与实际职掌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名实不符的现象,某些问题仍然值得商榷。牛海桢《试论清王朝对维吾尔族伯克制度的改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 1 ) 分析清政府对伯克制度的一系列改造,认为伯克从原来的贵族官僚逐渐转变为清政府的地方官绅,清政府也收到了对南疆地区直接统治的效果,同时探讨了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方针政策与改造后的伯克得失情况。沙勇《清代新疆伯克制度考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7 4 ) 通过对伯克“涵义”及伯克制度实行地区的考察,分析了清朝对伯克制进行改造后取得的效果,认为当时社会矛盾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张明山《伯克制略考》(《新疆地方志》2006 4 ) 也论述了伯克制度的一些问题。王娟娟《关于清政府对回疆伯克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 5 ) 简单论述了清政府在回疆地区的伯克制度,并对其利弊作了简要分析,认为经清政府改革后的伯克制度起了积极作用。申素丽《清代吐鲁番札萨克旗制研究》(《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学报》2005 1 ) 认为清代在吐鲁番地区设置的最重要的行政制度就是札萨克旗制,并细致考察了清朝在吐鲁番地区实施札萨克旗制的背景以及在统一与建设中的作用。

法制与案例。尚衍斌《清代新疆法制史研究的力作———〈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评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 3 ) 高度评价《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一书,认为此书的许多章节前人少有涉及,有些论断独到而精辟,多处创新点令人耳目一新,是我国近年来清代新疆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左红卫、孟楠《从“斌静案”看清朝官员与新疆的稳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 3 ) 通过对1819 年发生在喀什噶尔的“斌静案”的分析,分析了这一时期新疆官员的素质,认为新疆的不稳定和外部势力入侵有密切的关系。聂红萍《清代嘉庆朝新疆“玉努斯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 1 ) 对玉努斯案的始末、冤情发生的原因以及后果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此案是宋筠为迎合嘉庆帝保守治理新疆的思想而制造的冤错案。

阿古柏入侵研究。梁俊艳、张振东《1873 年福赛斯使团出使叶尔羌述论》(《新疆大学学报》2005 3 ) 分析和探讨了福赛斯出使新疆叶尔羌的历史背景与影响以及签订的《英阿条约》,认为阿古柏与英国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马晓军、方立军《试析阿古柏侵略政权解体的内在原因》(《新疆大学学报》2006 2 ) 重点从阿古柏政权政治体制的倒退性、经贸运行体系的无序性和社会管理的严酷性等方面来揭示这个政权的本质特点,用事实论证了阿古柏侵略政权的体制运行阻碍了当时新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石沧金《沙皇俄国与阿古柏政权的关系———兼析沙俄与英国的相关角逐和争夺》(《史学季刊》2006 5 ) 探讨了俄国与阿古柏政权相互勾结、签订《俄阿条约》,沙俄利用阿古柏政权,通过各种手段, 在新疆谋取到了很多侵略权益,俄国和英国围绕阿古柏政权展开的一系列角逐等内容。朱亚非、李瑶《从张格尔叛乱看清朝边疆防御之得失》(《西域研究》2006 1 ) 通过对张格尔叛乱的分析论述了早期殖民侵略的特征。杨建平《从制度缺陷看近代新疆的社会动荡》(《西域研究》2006 2 ) 通过对近代新疆动荡的分析,考察了近代新疆的政治制度及其缺陷。

文化。李大海《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西域研究》2007 1 ) 对新疆官主山川祭祀的出现以及发展变化进行梳理,系统探讨了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的发展脉络及其内涵。崔莹《从〈乌鲁木齐杂诗〉看清代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习俗》(《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 4 ) 对《乌鲁木齐杂诗》中三十八首民俗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清代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专著有侯德仁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2006 3 月群言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和发展进程为线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构清楚、资料丰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赋税研究。王中新《清代对新疆实行“协饷”和“专饷”政策之探析》(《新疆地方志》2005 2 ) 论述了清代对新疆实行“协饷”和“专饷”,认为此政策是清政府治理边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疆的稳定。周伟洲《晚清“新政”与新疆维吾尔地区近代经济的萌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1 ) 探讨了晚清的”新政”对新疆军事、政治、教育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认为“新政”对新疆近代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张世才《清代新疆”燕齐’制度的起源》(《新疆大学学报》2005 6 ) 引用大量的史料研究了天山以南维吾尔社会燕齐制度的来历以及它与波斯indju 制度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东部天山地区indju 制度的特点。他的《清代天山南部维吾尔社会的“燕齐地亩”》(《新疆大学学报》2006 4 ) 认为清代天山南部维吾尔社会的“燕齐地亩”制度与蒙元时期高昌畏兀儿地区indjü(引者) 制度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同之处。“燕齐”制度可从“燕齐地亩”与“燕齐农民”两方面来考察,两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燕齐地亩”的相关问题。阿力肯·阿吾哈力《一件清代哈萨克租牧地文书研究》(《民族研究》2006 5 ) 认为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这件文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关清辖境内原准噶尔属地的哈萨克———察合台文献,价值很高。作者进行了转写、译文,并加以注释。东平、郭红霞《清代回疆粮赋制度研究———牛津大学所藏清代库车、沙雅尔署衙档案之探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 3 ) 利用牛津大学所藏清代回疆档案文献资料和清代其他文献相互印证,对库车、沙雅尔两地的赋税征收制度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系统地分析了南疆粮赋征收制度。王东平《清代“塔里雅沁”》(《新疆大学学报》2007 3 ) 通过清文献、蒙古文献以及《突厥语大字典》进一步考察并细致论述了“塔里雅沁”的来源以及含义。齐清顺《清代伊犁回屯赋率———从〈新疆简史〉中的一则注释谈起》(《西域研究》2007 2 ) 通过以“伊犁回屯”每年摊交粮及所纳定额租论证了18 世纪中期伊犁地区回屯粮赋征收的真实情况,纠正了前人在此问题上某些错误的论断,认为伊犁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与它的经济负担较轻有关。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 12 ) 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对乾、嘉、道和建省后新疆的社会经济做了全面的论述,并对准噶尔汗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变化历程做了评价。

城镇与人口。黄达远《晚清新疆城镇近代化初谈》(《新疆大学学报》2005 3 ) 重点探讨晚清时期从新疆建省到“新政”期间新疆城镇近代化转型的原因,认为开埠通商、对俄贸易以及建省等新疆地方“新政”的施政措施,是新疆城镇近代化转型的主要因素。娜拉《清末民初时期新疆民族人口与分布格局》(《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 3 ) 认为构成清末民国时期新疆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是人口和民族,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与人口变动、分布状况有密切的联系。黄达远《清代中期新疆北部城市崛起的动力机制探析》(《西域研究》2006 4 ) 探讨了清廷经营新疆“以北治南”策略与北部城市的崛起,以及北疆商业市场机制期“南重北轻”的新疆城市分布格局。齐清顺《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特点及其重要影响》(《新疆社会科学》2006 6 ) 从宏观上论述了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特点,认为这种特点对近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阚耀平《清代伊犁地区人口迁移研究》(《干旱区地理》2006 6) 重点论述了维吾尔族人口从清代初年开始到乾隆、道光、光绪年间迁入伊犁河谷,到新疆建省时,伊犁地区已经成为人口众多的新疆政治、军事中心的情况。尹伟强《1828 1850 年南疆移民实边政策始末》(《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07 2 ) 论述了清政府的边疆政策调整,将移民南疆作为巩固边疆的方略,认为1828 年到1850 年在南疆开垦对南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贾秀慧《建省后清政府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新疆社会科学》2005 4 )具体论述了建省后清政府对新疆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有益的整合举措,认为整合对新疆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李刚《清末民初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人口变迁刍议》(《新疆大学学报》2006 5 ) 通过对以前学者留下的许多历史记述的对照分析,探讨了清末民初哈萨克族人口迁徙变动的成因、整体趋向,进一步论证了近代哈萨克族人口的变迁与哈萨克跨境民族形成之间的关系。吴轶群《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 3 ) 对清代新疆镇迪道建置沿革和职能特征演变,以及清末新疆建省时期道州县体系替代军府制之下多种行政制度并行体制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吴轶群《清代新疆道制建置沿革探析》(《兰州学刊》2007 3 ) 对新疆道制尤其是镇迪道建置沿革,如时间、名称、驻地、辖境等进行深入考察,认为从清末边疆政区地理的角度,以及从地理、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新疆道制的性质和职能,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民族政策与民族

清代的民族政策。王欣、蔡宇安《新疆和卓之乱与清朝的治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 分析了新疆境内和卓家族的来历,重点探讨清朝四代和卓的作乱与清政府的治乱以及在治乱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李国东、李洁《哈密的札萨克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 4) 比较了清朝对新疆哈密所实行的札萨克旗制与西南地区土司制度,认为哈密的札萨克旗制与土司制度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哈密的札萨克旗制就是土司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具有土司性质的盟旗制。刘海燕《从清朝与哈萨克的关系透视其边疆民族政策》(《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 3 ) 重点解读了清朝对哈萨克族实行边疆民族特殊的羁縻政策,认为羁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清朝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但也暴露出它的弊端。张文灿《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评析》(《新疆大学学报》2005 4 ) 分析了清政府制定的因俗而治行政管理制度,认为这些政策对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新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也隐含着诸多弊端,为后来乃至当代中国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留下了隐患。苏奎俊《试析清代“因俗而治”政策在新疆的实施》(《地方志》2006 1 ) 分析清政府治理新疆之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并评价其利弊。李晓英、牛海桢《试论清王朝对西北“外藩”民族的羁縻笼络政策》(《青海民族研究》2006 4 ) 深入分析了清政府将归附的少数民族分为“内藩”和“外藩”原因,认为清政府对归附“外藩”实行的羁縻笼络政策,最终给沙皇俄国的侵略以可乘之机,换来了丧失疆土的恶果。赵丽君《清代新疆乡约制度研究三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 4 ) 探讨了清代新疆乡约的地位、职权范围与特点,认为乡约制度是伯克制度在南疆基层政治制度的继承。赵志忠《清代民族政策解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 2 ) 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比较成功的,清政府建立一个长达近300 年之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实行民族政策有关。

王希隆、王力《霍集斯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3 ) 对霍集斯家族的早期活动、霍集斯在清朝统一新疆过程中的政治动向及其转变、霍集斯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过程中的功绩等作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并对清朝与新疆维吾尔族上层关系以及清朝对维吾尔族上层的政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王力、王希隆《关于霍集斯的几个问题》(《青海民族研究》2006 3) 就霍集斯的宗教派别、其家族在新疆的地位、其家族投清对清朝统一新疆大业的影响及投清后的授官封爵情况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李国栋、刘佳鹏《清末民初的民族问题与边防危机———以蒙古、西藏、新疆地区为例》(《烟台大学学报》2006 4 ) 探讨了清末民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利用民族、边疆问题,挑拨中央与地方关系,引起了边疆危机的情况,并分析了20 世纪前后新疆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蒙古与准噶尔部的研究。柳岳武《康乾盛世下清廷对准噶尔投诚人政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5 4 ) 分析了康、雍、乾时期清政府对准部投诚人安置秩序与待遇,安置地点与管理措施,并且对此政策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它对我们今天的边疆民族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牛海桢《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祖国原因再分析》(《新疆大学学报》2005 2 ) 对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祖国作了分析和考证,认为土尔扈特与厄鲁特诸部联系、共同信仰、清廷的关怀以及沙俄的压迫等几种原因导致了土尔扈特蒙古的回归。齐清顺《18 世纪前半期清朝与准噶尔对吐鲁番地区的争夺》(《西域研究》2005 1 ) 比较翔实地论述了清政府与准噶尔政权为了争夺吐鲁番地区的控制权进行的两次斗争,并就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探讨。郭欣婷《浅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前后与哈萨克诸部的关系》(《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 2 ) 探讨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前后与哈萨克诸部的关系。甘桂琴《噶尔丹对俄外交政策述论》(《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 3 ) 认为噶尔丹执政期间对俄外交政策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温和”与“联俄”演变过程,最终因清政府的出击而宣告“联俄”政策的破产。秀梅《浅谈卫拉特蒙古多元宗教观念的表现形式》(《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 1 ) 主要从卫拉特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中的信仰习俗和节日庆典中的游艺习俗等方面论述了卫拉特蒙古多元宗教观念的表现形式。才吾加甫《清朝时期的新疆准噶尔汗国藏传佛教》(《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 3 ) 对清代新疆准噶尔汗国的藏传佛教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分析了噶尔丹当政时期藏传佛教在准噶尔汗国地区开始兴盛到噶尔丹策零汗时期准噶尔汗国卫拉特蒙古诸地藏传佛教发展进入鼎盛阶段的历史;他的《藏传佛教在新疆卫拉特蒙古的传播及发展》(《新疆大学学报》2006 5 ) 详细叙述藏传佛教在新疆卫拉特蒙古传播发展之进程,以及阐述新疆卫拉特蒙古联盟围绕藏传佛教格鲁派而在青藏高原展开斗争的历史;《土尔扈特蒙古与藏传佛教》(《新疆社会科学》2006 2 ) 运用汉、蒙文文献资料,阐明了我国土尔扈特蒙古族源、历史活动和其藏传佛教信仰情况。郭美兰《土尔扈特汗渥巴锡部众东归后拨地安置始末》(《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 2 ) 分析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众的安置经过。裴杰生《准噶尔部的平定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原因探析》(《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 2 ) 同样也探讨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原因,认为准噶尔部的平定是土尔扈特部东归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乌兰《准噶尔汗国灭亡后的佚名史籍与卫拉特人的历史记忆》(《民族研究》2007 3 ) 通过分析准噶尔汗国灭亡后的佚名史家撰写的几篇史籍,探讨了当时卫拉特人对汗国灭亡的反思、有关阿睦尔撒纳的传说等历史记忆以及卫拉特人在政治认同方面的一些变化。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 年出版) 是准噶尔史研究领域的又一新成果,著者用多种方法对传统史料进行了挖掘和运用,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细致的理论研究,在史料与研究方法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为准噶尔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三、有关西域清文献研究

对文献的内容、特点、流传情况以及价值进行准确研判,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文献本身的研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重点。清代有关西域史的汉文文献比起少数民族文献较为丰富,也是比较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2005 2007 年间,学者对与清代西域有关的各种文献,如《西域图志》、《新疆图志》、《平定西域战图》、《回疆则例》、《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皇朝藩部要略》、《敕建回人礼拜寺碑记》、《西域闻见录》、《西域水道志》等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乔治忠、侯德仁合撰《乾隆朝官修〈西域图志〉考析》(《清史研究》2005 1 ) 认为《西域图志》这部纂修于乾隆时期的著作“, 是清代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新疆史地学著述,史料价值与学术史地位均属卓特”,该书编纂过程中特别注意勘证考实,在辨误订讹上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该书系史于地、以史释地,属于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开山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中并从该书的纂修与修订、体例安排、编纂意旨、内容与学术性、价值与地位等角度进行了细致考证与分析。辛平《新疆近代化的“百科全书”———〈新疆图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5 ) 则对继《西域图志》后出现的另一部官方编纂的省志作了分析和介绍。认为《新疆图志》是历代新疆方志中“最独具特色的”一部,在《西域图志》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其根本区别主要在于《新疆图志》增加了新疆近代化的内容”,充分反映了方志“厚今薄古”的编纂原则。李德龙《乾隆御笔〈平定西域战图〉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 3 ) 考证了《战图》的画面内容和名称。作者走访国内、国外多所博物馆及多所大学的图书馆、私人收藏家,比较查阅文献资料,认为五种名称不一的“图册”,实际上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称呼”。通过对此书版本和史实的考定,证明这一文献具有重要价值。

王欣《〈回疆则例〉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 3 ) 分析了这部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前处理新疆南部民族事务的主要法律著作的编纂和修订情况,并就现行三种正式出版的《回疆则例》版本进行了介绍和比较,认为“点校本的《回疆则例》在目录上尽管弥补了前两种影印本的一些遗漏和阙失,但仍然存在排印错误”。白京兰《关于〈钦定回疆则例〉研究的几个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6 4 ) 主要对目前学界研究《回疆则例》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应将《回疆则例》简称《回律》,因为那样“必然造成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混淆”。在性质上,作者认为将《回疆则例》作为民族行政立法是不合适的。在内容上,作者认为一些学者缺乏对历史背景的考察与探究,因此,他们对《回疆则例》的某些内容理解也值得商榷。吕文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与〈皇朝藩部要略〉之关系考述》(《新疆社科论坛》2007 1 ) 认为乾隆五十三年是《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汉字本告竣并进呈完毕的时间,因此《, 皇朝藩部要略》的成书时间“应该在乾隆五十三年《蒙古回部王公表传》汉文本进程完毕时”。作者通过对两书内容的比较发现,《皇朝藩部要略》“既不是《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总档,也不是总册,更不是摘叙本,而是《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中关于各部落总传的稿本”。

王东平《乾隆御制〈敕建回人礼拜寺碑记〉的两个问题》(《西域研究》2007 2 ) 对乾隆亲自为北京回子营清真寺所撰《敕建回人礼拜寺碑记》这一“研究清朝边疆民族、宗教政策,特别是对穆斯林民族和伊斯兰教政策的重要文献”进行梳理,对该文献的史料价值进行了细致阐发。作者认为《碑记》记载了清朝伊斯兰教政策的重要内容,为研究维吾尔人在京师的宗教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高健《〈西域闻见录〉异名及版本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 1) 对清代前期较早记述西域的名著———《西域闻见录》的不同书名以及各种版本进行了系统考证。作者通过《同书异名通检》、《中国边疆图籍录》、《中俄关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等书对该书著录的情况进行细致统计,发现该书共有22 种不同书名,通过对这22 种书名的比较,作者发现这些书名、版本情况不一的《西域闻见录》可分若干种类型,即抽印本、删节本、同书异名本、抄写人随手题写书名、甚至以讹传讹者,等等。

清代名儒徐松所著“西域三种”即《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是研究介绍西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体大思精的重要典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玉麒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多方收集和整理了散藏在国内外的各种相关稿本、刻本和校补本,以清道光刻本为底本,参校多种典籍详出校记、标识,从校记、格式处理、规范字到水系地图的全貌示意图等都做了详细的对照整理,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校注本,是古籍整理中的一个重要成果。该书于2005 7 月以《西域水道记(外二种) 》为题由中华书局出版,是研究西域史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从上述学者对九种文献的考证与整理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在介绍和研究西域的众多文献中,有不少学者从利用文献研究问题转而研究文献本身,对文献本身的真伪、价值等均进行了较多的评述与分析。一些学者还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采访、搜集资料,为考证典籍的价值付出了大量努力,如高健对《西域闻见录》的版本和书名进行研究时,便收集到了22 种不同的书名;李德龙对《平定西域战图》进行研究时,还充分利用了日本的诸多资料。朱玉麒对古籍整理多方搜讨采取汇校的方式。还有一些学者不仅关注大家都共同关注的文献,还将目光放在了非典籍文献上。

 

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9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