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专题研究 >> 东北边疆 >>
陈跃:晚清时期外国人对中国东北边疆的探察——以小越平隆和《满洲旅行记》为中心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26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7期,第130135

 

作者简介:陈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专业方向:中国边疆史地。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晚清时期外国人对我国东北边疆进行了一系列考察,撰写了大量相关著述,这为研究该时期我国边疆史地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日本人小越平隆先后两次深入东北边疆考察,以亲身经历和所见写成了《满洲旅行记》一书。该书记述了光绪年间我国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清末东北史的第一手资料。小越平隆的许多见解对东北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晚清;东北;小越平隆;满洲旅行记

 

一、小越平隆游历中国东北之目的

中国东北是清朝的发祥之地,这里幅员广袤,土壤肥沃,五谷丰饶,盛产木材、黄金、大豆、皮货和人参等,资源极为丰富。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封禁政策,这里素为我国人口密度较低的边疆地区。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边防薄弱的我国东北,犹如肥硕而无防御能力的绵羊,早已成为俄国和日本等列强垂涎和觊觎的猎物。

早在彼得大帝时,沙俄就不断对外扩张。顺治、康熙年间,沙俄已经向东越过乌拉尔山脉,继续向远东扩张,并侵入我国的北部和东北边疆。①清政府通过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暂时遏制了俄国向我国北部和东北边疆的蚕食。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俄国趁火打劫,先后通过《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并将整个东北纳入其势力范围,修建东清和南满铁路以强化控制。

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均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对国家与民族危机,中国和日本都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即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两者情形相似,但结局却大相迥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不仅步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而且一跃成为亚洲强国,甚至也开始了对国外资源的掠夺,重启始自丰臣秀吉打造的对外扩张侵略之战车,先后发动对朝鲜半岛和中国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之战,中国战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不仅逼迫清政府交纳巨额赔款,还侵占台湾诸岛和辽东半岛。此后,在三国干涉之下,日本虽被迫放弃辽东半岛,但是它对我国东北的垂涎和觊觎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为了让日本国内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丰富的资源,以进一步刺激日本侵略中国,大

___________________

①拉文斯坦:《俄国人在黑龙江》,陈霞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

 

批日本人乔装打扮,深入中国境内刺探情报,撰写考察报告在日本国内广为宣传,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大造声势。小越平隆就是众多刺探中国间谍中的一员,《满洲旅行记》也就是他在华考察活动和最后的情报总结。小越平隆在《满洲旅行记》之《序论及漫游之旅程》中就坦率承认了来华考察和写作该书的初衷。他首先论述了中国东北的形势和资源,“满洲东三省之地,其广袤六万三千余平方里,二倍于日本。其田野则土壤肥沃、五谷丰熟;其营口互市贸易,于世上沛乎有余;其山岳则有长白山之险,兴安岭之大,磅礴于南北;其江河则有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纵横于原野;其大窝集(即森林)覆盖于长白山、小白山、东兴安岭、西兴安岭;其砂金丰富,且极纯良,迨为世界之冠。各地亦多产白炭云。”在论述清政府东三省的行政设置后,他说:“呜呼,以三省之版图形势,俨然足以自立之堂堂一国也。而况乎既成一国,则朝鲜如在掌上者乎。露国人(笔者按:即俄国人)之慧眼特识用心于此地者也,盖数百年来矣。”在历数俄国侵略我国东北之历程后,他又说:“然我邦人士尚有不知满洲之情状者,殊可惜焉。此吾所以于二次之满洲旅行,而《长白黑水录》之所由著也。”“旅行满洲之三省,果何者为满洲之最大动机?最大现象乎?尝思考之,则满洲铁道之敷设是也。”小越平隆游历我国东北之目的昭然若揭。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近代以来,日本总是为侵略中国打着种种冠冕堂皇的旗号。虽然在该书中,小越平隆打出了帮助中国抵御沙俄侵略的旗号,实质则是侵略中国东北,与沙俄争夺在华利益。这在该书的内容和体例上显而易见,下文再详细论述。小越平隆的朋友富出铁更是把这一虚伪嘴脸暴露无遗。他在该书《原序》中说“夫支那国土之广大,人口之众多,河川流域之纵横,山岳田野之丰饶,无地不有物产,无地不藏俤矿,实堂堂天府也哉。独是朝纲日凌,国隙屡启,欧西人士,交相唾骂,交相非笑,以为垂死之老汉,药石所不能入者。呜呼,可悲,可慨,孰过于是。吾人远查历史之关系,近视马关之条约,恤邻救患,谊不容辞。宁与欧人同一荒诞矣?读小越君是书,可概见矣。其只身复入支那,盖期贯彻其初心也。余更望君齐药石以疗其病,而振支那之昏昏呼。”对此,当时的国人尚未能认识到日本之险恶用心,仍天真地相信日本确实是帮助中国防御俄国,但也警觉地认识到这将会丧失我国政府对东北的主权。赵必振在该书汉译本的《序言》中写到:“满洲者,吾国之土也。吾自不经营以防俄,他人代吾经之营之防之。噫!何其异也。是殆所谓放弃其自主者欤。”此书汉译本出版两年后,日俄战争爆发,东北三省黎民百姓惨遭兵罹,清政府竟置其领土主权与人民饱受苦难于不顾而宣布中立,其丧国亡邦之举不幸应验。

二、小越平隆在东北的游历和《满洲旅行记》

小越平隆,生卒不详,从他在该书的自述和其朋友的评价可知,他在游历东北之前,曾深入到中国中西部广大地区。他由湖北宜昌,溯长江而上,遍游四川之后,西进至打箭炉,窥探川藏。返回四川后,经剑阁,历咸阳、洛阳,而至汉口。此后,他便于光绪二十四年(明治三十一年,1898)经山东到达今辽宁营口后,再由海城经辽阳而至奉天。过福、永二陵,经萨尔浒古战场,到兴京,历龙城、朝阳而至吉林。此后,他先后游历了长春、怀德、奉化、八面城金家屯、通江子、铁岭等东北城镇,经奉天返回营口。此次东北之行历时2个月。

在燕京休整一年期间,深感沙俄在东北经营非常迅速,为了准确刺探情报,他便于次年四月三日,出山海关,从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徒步远游东北。他由“锦州、新民厅,遂循西辽河东渡出奉天,经铁岭、开原、伊通州,达吉林。由西松花江东渡,经鄂摩和索罗”,到达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的珲春。从北京到珲春历时38日。在考察珲春地区的朝鲜族人状况之后,转而向北到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沿瑚尔哈(土人称牡丹江)之右岸,达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其次由南松花江北渡至白杨木,又从此地北越松花江之南,过宾州、阿勒楚喀(土人称阿什河),出哈尔滨。”在哈尔滨停留一段时间后,“又由南松花江北渡至呼兰城,遂进黑龙江之省城,达齐齐哈尔”。从珲春至此也是历时38日。小越平隆完成了对东北重镇的刺探任务后,便开始返回。他自驾小舟,下嫩江并上溯松花江至伯都讷。为了躲避清政府检查,他又由陆路进入蒙古部,通过农安、长春,过伊通门,经朝阳堡,过奉化(土人称为买卖街)、昌图(土人称榆城子)、金家屯,渡过北辽河,入法库门,再过新民厅,东渡西辽河,经海城、辽阳到达营口,历时121日。为了避免中国官府的查询,小越平隆身着汉族衣服,留辫发,吃苦耐劳,扮作中国普通的劳动者。小越平隆孤身一人先后两次深入东北腹地,甚至穿越了长白山脉原始森林,其不畏艰险、敢于吃苦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小越平隆在总结游历东北所见所闻的基础上,资以日本田边工学的调查和噪膜氏的意见,并参考《辽史》、《金史》、《元史》、《圣武记》、《朔方备乘》、《水道提纲》、《满洲地志》及俄国资料写成了《满洲旅行记》一书。他因其刺探东北情报,遂借长白山和黑龙江之意,号曰长黑生,其所著《满洲旅行记》亦称为《白山黑水录》。

《满洲旅行记》分为上卷和下卷两部分。上卷除了序论外,依次论述了东清铁道之确定路线、满洲铁道之确定路线、露西亚人之新都会(满洲铁道之中央停车场)、露人经营满洲与松花江水运、铁道之通过与都邑之消长变迁、露人与满洲、满洲之平原、满洲之水运、满洲之陆运、满洲之道路、由吉林府至珲春、高丽观及图们江边之韩民、由珲春至宁古塔、由宁古塔至三姓、由三姓至阿勒楚喀及呼兰、由呼兰至齐齐哈尔、由齐齐哈尔至伯都讷、由伯都讷至长春、由长春至通江子及法库门、由法库门至新民屯及辽阳、由山海关至奉天、由奉天至吉林、由奉天至兴京及吉林、由奉天至营口。下卷依次论述了营口贸易、都府之人口及经纬度、人情风俗一般、农耕、渔猎、牧畜、制造业、气候、通货、物产、山岳及江河、窝集(大森林)、矿山、满洲山东移民之状况、内蒙古之东四盟旗、历史、露国之在满洲最近之历史、明之年号、清之年号等内容。从该属的体例和布局的先后顺序可见,小越平隆对当时俄国在我国东北修建的铁路、水陆交通、贸易、人口、物产与资源等战略目标进行了详细侦察和大量记载,其刺探情报之目的显而易见。

为使日本广大人民及时准确了解中国东北的最新变化,小越平隆迅速将第二次在东北活动的见闻先后刊登在日本的《大阪朝日新闻》和《东京朝日新闻》等重要媒体上,为进一步刺激日本侵略中国而推波助澜。该书在日本出版后,引起了我国爱国人士的高度重视。深爱祖国的有识之士克斋先生着手将该书翻译成中文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发行,以唤醒国人,早作准备。本文论述的译本就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广智书局版本,据笔者粗略统计译本全书约2.5万字。然而,该书自从在我国翻译出版后,至今尚无再版,也无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日本方面,则ゆまに書房在1989年出版了《明治北方调查探险记集成》,其中的第七卷收录了小越平隆《满洲旅行记》一书,但没有进行研究。

三、《满洲旅行记》之史料和学术价值

小越平隆两次在东北活动均是为了刺探情报,其性质也就决定了他侦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自然就较为翔实而准确地记载了东北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等诸多情况,无疑为研究清末东北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原始资料。本文即是依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版的广智书局版译本论述的。

第一,详细记载了晚清东北铁路修建之状况。晚清东北的社会变化,很大程度上肇始于铁路的修建,所以晚清东北铁路的修筑也就成为东北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铁路建设路线选择向来是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铁路本身的建设,更会给东北的经济整合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小越平隆不仅详实地记载了俄国修建东清铁路和满洲铁路的拟定路线和确定路线,还对路线改动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兹以东清铁路为例,俄国原定路线是从齐齐哈尔经呼兰至宁古塔三岔口。该路线不仅广阔有余,且形成以伯都讷为中心的铁路网,对整个东北的经济整合大有裨益。但是最终俄国却舍弃此路线,选择了后来的东清铁路路线,并最终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铁路网。他分析变更的原因主要是后者缩短了距离、工事容易、少水害之虞,还有后者铁路网的中心哈尔滨处在西伯利亚和黑龙江水运之连接点,这大大便利材料的运输和日后的调度。此分析甚有见地。

第二,记录了俄国对长白山森林的掠夺。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森林资源地。晚清以来,俄国早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就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乱砍滥伐,大肆掠夺我国的森林资源。①从小越平隆的记载看,当时俄国修建铁路所需的大量枕木和建筑房屋所需木材皆是俄国从铁路沿线和长白山砍伐而来。他说:“如目下所需木材,由吉林成筏而下哈尔滨者,不知若干,然皆由长白山伐出者。”②哈尔滨作为东北铁路网之中心,“由长白山斩伐而流下松花江之材木,亦犹西比利亚汽船输送而来”③。铁路敷设和哈尔滨建筑所用木材全来自长白山,并通过松花江水运而来。小越平隆还详实地记载了他在东北所见俄国掠夺长白山森林资源和松花江水运的状况。“夫新都会之创建第一必要者,为建筑家屋之事。而家屋之建筑,必由材木之供应。而材木之供应,必由松花江之水运。余昨年由奉天经过盛京至吉林,道经朝阳镇。此镇者,位置海龙城、辉发城之中间,吉林土们(河名)之北岸距吉林三百余清里,由此处小舟通于吉林。余通过之际,见江岸小舟停泊有二十余双,该露人于此江之上游,即入长白山脉之大森林采伐材木,组合成筏流下江而至吉林者。又有数个组合之大筏流下哈拉宾以充建筑家屋及铁道枕木之用者。故本年开河以来,筏之下江,实为最多,不特于各要地为然。其见大筏之集合者,余于吉林见之,于伯都讷见之,于哈拉宾亦见之。其大筏之所组合组六七十间,横四五间之谱。在哈拉宾第一创设锯工场,即挽连此等材木。其他建筑,亦必需此也。故无此之大材木与松花江之水利,则在哈拉宾与上房之新市街大官舍与民屋之建筑,必不得如此迅速也。至此等之家屋,炼瓦建筑及枕木等皆不得不用此材木。其枕木则多用唐松之类,其质虽不能决其坚致。而得此枕木,全由松花江之水运。”甚至满洲铁道需要的枕木,也是来自长白山脉的大森林。④俄国对我国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不仅破坏了铁道沿线的森林,更深入到长白山深处,这些掠夺行径已经真实地反映在日本人小越平隆的记载里。

第三,敏锐察觉到交通变迁与城镇兴衰变迁之关系。国内外城镇史研究表明,道路枢纽之地由于交通便捷往往成为新城镇崛起的前提条件。同样,交通线的改变也会导致原来交通枢纽城镇的衰落。就晚清东北而言,随着铁路修建,新交通线的形成,沿线特别是交通枢纽地区就会形成新的城镇。与之相反,旧交通线的衰落,原来的沿线城镇就随之衰落下去。小越平隆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这个现象。他特意撰写《铁道之通过与都邑之消长变迁》和《露西亚人之新都会》两篇内容,来论述东北铁路建设导致城镇的兴衰变化。俄国人为了铁道修建的便捷,只考虑地理形势的平坦,并不顾及原来城邑的位置,铁道远离原来旧城邑,导致了城市的衰落。新的交通枢纽则吸引了大批民众和商人汇集,从而形成新的集镇。所谓“今日作街卫,明日集商贾,旅行之客,蚁赴猬集,更以地方之货物就地畅销,其利且便,如屡次记述之哈拉宾,即是其最著之明证也”。与哈拉宾(即今日的哈尔滨)相似的还有长春、烟台(今辽宁省灯塔市)等地。⑤与此相反,一些原来的地区中心城镇因为新交通线的变迁而逐渐衰落,伯都讷、阿勒楚喀、吉林等城邑因受冲击而相对衰落下去。

此外,他对一些城邑的空间变迁也有翔实记述,这对研究清代东北城市变迁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兹以哈尔滨和长春为例。小越平隆通过实地调查和准确记载,向今人展现了哈尔滨的城址演变和兴起

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长富编著:《东北近代林业经济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年,第47103页。

②《满洲旅行记》卷上《满洲铁道之确定路线》。

③《满洲旅行记》卷上《露西亚人之新都会》。

④《满洲旅行记》卷上《露人经营满洲与松花江水运》。

⑤该书记载,烟台(今辽宁省东塔市)原来是一个小村庄,俄国人在此地购买土地,建设一个大火车调运场。小越平隆认为,俄国人是借口建设铁路,实际是创建新市街。今天东塔市还有烟台街道办,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之时的种种城市面貌,为研究哈尔滨城市发展史提供了翔实准确的材料。“哈拉宾者,在北纬四十五度五十八分(以参谋本部出版之地图),位置于松花江南岸……此地从来名称不一,距阿什河七十清里,据江岸二十清里之地,旧时称新房烧锅地。后稍转于东,今称烧锅转地。原来其周边二百户许,成一村落。露人既卜居此地,为创建大都会之域,遂迁移其东方之村落而占其地,转用烧锅为大清东省铁路公司总局、邮便局、电信局、露清银行、铁道保护兵、司令部等之官衙。区划其四方之大市街地,以建筑官舍房屋五十余间,于其中设寺院、学校、病院、俱乐部之类,而成都市之大形。其各南方大街,又设公园……其区划街市之地域,不过我十町内外,南北越一里半。支那人称此地为上房云。哈拉宾之上游又称义房屋者,其露人之兵卒仆隶皆在于此……如以上所记露人之新建都者,于满洲北部之中央市场,占其最妥之位置,但其位置不滨于江岸,殊形不便。盖在此边地势近于江岸者,必随而渐次低下,依然不适于大都会之创建。虽然欲得水运之利用,则于江岸处不得不另设一种之港埠,故又于江岸之一小村落,即土人称为哈尔滨者就其地而经营之,创建小市邑焉。小市邑创建之地,临松花江之右岸,距大都会创建之地约二十清里之处。而其划界也,在东西约我一里半,在南北约一里之地域,建造街衢及六七间之机械工场。余游历之时,适当其大兴建筑之时。其内之锯木场既已落成,挽运大材木甚多。又建筑露国之家屋官舍三十余间,亦已落成。露人居住其内,尚有东部各种之住宅,亦大兴建筑。其最异者,支那杂居次区划内,必别划一种之居留地,而住居其内者,约三百户许。支那家屋,既建筑于留居地内,其执职业者亦皆小买卖之商人。与露人交易最适宜者,如谷类、布帛类、陶瓷器类,其余则买卖小杂货也。又其接居留地之西北隅,市场皆从露西亚风俗,呼之为巴楂鲁。此处贩卖日用之诸物品,如野菜、牛肉、猪肉、鱼、鸟之类,皆列于店头。又有饮食店,有喝茶馆、有杂货铺、有讲谈师招人听讲,有理发师待客理发,百般之事,不能概辨。当巴楂鲁之西,独有土工夫之旅宿屋町而已。而此地之使役土工夫皆居住此一街内,城称土工夫居留地。”①从记载可知,哈尔滨与哈拉宾有区别,当时的哈拉宾是大城市,是铁路调运中心,而哈尔滨只是靠近江岸的小城镇,是一个水运码头,两者相距20清里。哈尔滨因为同时住有中国人和俄国人,当地市场里的商贸甚是繁荣,这可能就是后来哈尔滨发展超越哈拉宾,并最终以哈尔滨命名的原因。此外,小越平隆认为长春则是受益于新建铁道最大的城邑。“最受铁道之便利,而助长其发达者,与旧都市中则长春是也。”当时的长春位于伊通河边,地势低下,不利于铁道建设,故而俄国人在其西方距离十清里之地建筑车站,小越平隆认为俄人“窥其目的不外开新市街,故长春将来受铁道之便利,不必言矣。其街市之地位稍转移于西方,他日吉林敷设支线,其分歧点即为长春可知”。后来长春的城市发展也确如小越平隆所言。

第四,东北人民生活的状况,也是小越平隆记录的重要内容。生活在俄国和清政府双重压迫下的东北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俄国在东北的诸多铁路车站,实则是中国人不能进入的“独立王国”。小越平隆就亲眼看到俄国在东北各地的铁道分局门前设立“四个揭牌,题曰铁路重地、闲人免进、禁止喧哗、故犯惩治,其下设左右二棒,以备惩治犯禁者之意”②。俄国为了修建铁路,大肆掳掠当地百姓充当苦力,残酷对待劳工。而腐败的地方官员则与俄人勾结,狼狈为奸,以权势肆意欺压百姓。他就随处可见地方官员所张贴的告示,内容是告诫当地百姓不可反抗。广大百姓之悲惨境地让他深感怜悯。他不禁感慨:“露人于满洲之人民,尤勇夫之欺痴子,而官吏又受露人之贿赂从而压制之,故无论配下之人民与露人有何等瓜葛,地方官不论其事之是否,皆处以强硬之刑。而人们怀刑畏事,相习成风。虽露人肆意暴虐,亦含垢忍辱,以期永保无事。即余见之,亦觉甚可怜也。”③

___________________

①《满洲旅行记》卷上《露西亚人之新都会

②《满洲旅行记》卷上《露人于满洲》。

③《满洲旅行记》卷上《露人于满洲》。

 

地处中朝交界的珲春,土地极其肥沃,吸引了大批朝鲜人民越界到我国耕作。小越平隆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他认为朝鲜人民越界到中国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第一样,渡图们江来清境,朝渡江来,夕渡江归,此类最多。第二为支那人雇来开垦耕作者,此类亦不寡。第三样,全家移住于开垦地者,此类较前二者为最寡少也”①。朝鲜人民越界到中国境内耕垦的原因,学术界论述很多,②小越平隆看到“朝鲜之山岳森林伐尽,岩骨兀立”,敏锐地察觉到生态环境破坏对农耕的影响,这一见解不乏新意。总之,小越平隆的调查和认识对研究珲春的朝鲜人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有清一代,山东、河北一带的百姓大规模移民东北,俗称“闯关东”。小越平隆游历东北也多次目睹此景,并详细生动地记载下来。“旅行于满洲各处,其与目相接者,皆山东店,为山东省移住之民所开设者也。于作(明治)三十一年五月,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一山东车,妇女拥坐其上,其小儿啼号,侧卧辗转。弟挽于前,兄推于后,老妪倚杖,少女相扶,跄跄踉踉,不可名状。有骂丈夫之少妇,有呼子女之老妪,逐队连群,惨声撼野。有行于通化者,有行于怀仁者,有行于海龙城者,有行于朝阳镇者,肩背相望焉。(明治)三十二年四月,由奉天至吉林,日日共寝食于客店者,皆是山东之移住民,无非在浦盐耕稼之人群也。此等固无正确之统计,人口之调查,又其行程之道路,有由汽船者,有由木船者,有由陆路者,故其详细不得而知。大约年年有七八万或十万内外而已。”上述栩栩如生的记载,真实地展现当时关内人民“闯关东”的情景。至于“闯关东”的原因,小越平隆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前期移民东北的山东人民知道东北土壤肥沃,远胜家乡土壤,故而乡邻相传,奔至东北;山东人口众多,土地贫瘠,其民不足以自养;山东黄河泛滥,自然灾害严重,民不聊生。上述认识是正确的。除了清政府为实边备边而允许民众迁入东北的政策因素外,今日研究者对此分析也尚未超出小越平隆的认识。可见小越平隆的认识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小越平隆还记载了辽河水运和营口港的贸易情况,尤其是保留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营口港输入和输出物品的种类和数额,营口港与各国往来贸易船舶的国别和数量,以及辽河的船舶等许多第一手资料,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另外,对东北各城邑的人口和俄国驻军分布及其数量,该书也有记载,这对研究晚清东北人口分布有一定参考价值。

 

致谢:本文得到马大正老师和李治亭老师的指导,深表谢忱!

___________________

①《满洲旅行记》卷上《高丽及图们江边之韩民》。

②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676页。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