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专题研究 >> 北部边疆 >>
闫芙蓉、李博:论清代满蒙联姻对喀喇沁地区的影响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05-07
 

原文出处:《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第1014

作者简介:闫芙蓉,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李 博,赤峰市红山区文管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满蒙联姻是清朝统治者怀柔蒙古、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边疆民族政策之一,其目的在于以联姻促进满蒙联盟,用“姻好”巩固“盟好”,使蒙古王公成为为清朝直接服务的力量,这对清朝统一全国、巩固政权及治理边疆都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赤峰的喀喇沁旗在清代既是关内通向关外的交通要道之一,又是满蒙交界的军政要地,故清朝对之非常重视。清代满蒙联姻活动的频繁,对喀喇沁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促进喀喇沁地区满蒙汉各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融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清朝;满蒙联姻;喀喇沁地区;影响

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姻”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有清一代奉行不替的基本国策,这种联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家族间通婚的含义,而成为清朝统治者怀柔蒙古、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边疆民族政策之一。1612 年,努尔哈赤娶蒙古国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从此开始了满蒙联姻之先河。后经过清太宗和顺治两朝的发展,到康乾时期趋于完善,乾隆后至清末成为既定国策,成为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的对蒙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皇家的族谱《玉牒》记载,清朝的满蒙联姻长达300 (1612~1912),在这 300 年中,满蒙联姻共 595次,其中嫁给蒙古的公主、格格达 432 人次,娶蒙古王公之女 163 人。”①满蒙联姻实现了双方的互惠互利,而作为联姻的一方,蒙古部落所受的影响则更为深远,主要表现在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文化这几个方面着眼,探讨清代满蒙联姻对赤峰喀喇沁地区的影响。

一、清代喀喇沁地区的满蒙联姻状况

清时的喀喇沁部是明朝时活动于赤峰地区的兀良哈三卫之一的朵颜兀良哈人和明中期东迁至此的蒙古右翼喀喇沁部融合而形成的新的部族,是漠南蒙古的一个部落。后金天聪八年(1634 年),皇太极派人为已归顺的蒙古诸部划分牧地,明确规定了喀喇沁的四至边界。后金天聪九年(1635 ),皇太极将喀喇沁部编为喀喇沁左翼、右翼旗。清崇德四年(1639 年),皇太极以喀喇沁、土默特两部 4 旗编为卓索图盟。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清廷又置喀喇沁中旗(今宁城县)。初步形成了喀喇沁部的地理分布,并为喀喇沁部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后金天聪年间,驻牧于赤峰地区的蒙古敖汉部、喀喇沁部、巴林部都先后归附后金,加之与满洲最为接近,所以清帝给了这部落很多优抚政策。而其中喀喇沁部的驻牧范围包括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部,河北省东北部的围场、隆化一带,辽宁省西部的建昌、凌源及其西北一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是关内通向关外的交通要道之一,又是满蒙交界的军政要地,故清朝对之非常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满蒙联姻成为清政府怀柔喀喇沁蒙古贵族的政策之一。

清王朝众多的皇室宗女下嫁蒙古王公及其子弟,使得喀喇沁蒙古的领主长期与清皇室保持姻亲关系。这些皇室姻亲形成了喀喇沁蒙古牢固隶属清王朝的一股强大向心势力。如清军入关前后,喀喇沁左旗多次派兵随清军作战,为清朝的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喀喇沁右翼旗的扎什更是表现出对清廷的忠诚。康熙十四年(1675 ),察哈尔部亲王布尔尼乘“三藩之乱”之机,决意举兵反清,扎什不仅未服从反叛,而且密报清廷,并出兵平叛。究其原因,清廷联姻的喀喇沁蒙古上层和清廷的“亲如一家”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我等与大清结亲,蒙恩甚厚,布尔尼决不可从”,②则是这种关系的最好的诠释。康熙十六年(1677 年),扎什带领翁牛特王、敖汉王主动将喀喇沁右翼旗的部分牧场献给康熙皇帝作为“木兰秋弥”和建“避暑山庄”之用。再如,康熙二十九年五月,扎什派兵协助清廷征剿噶勒丹,并最终于乌兰布统打败噶勒丹。这些都说明清廷联姻喀喇沁蒙古贵族势力,为清王朝稳固统治喀喇沁地区提供了一道重要屏障。

有清一代,清皇室与喀喇沁蒙古的联姻状况,主要有:1627 年,清太宗皇太极娶喀喇沁部之女;1630 年,大贝勒莽古尔泰之女嫁喀喇沁部喇斯喀布;1631 年,岳讬第二女,嫡福晋纳喇氏阿拜之女所出,嫁喀喇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弼喇锡;1656 年,安郡王岳乐娶喀喇沁部万丹塔布囊之女;1692 年,康熙帝第五女端静公主,贵人兆佳氏所出,嫁喀喇沁部杜楞君王扎什之子噶尔藏;1887 年,肃良亲王隆懃第五女嫁卓索图盟(喀喇沁) 贡桑诺尔布,等等。③

从皇太极天聪初年到光绪十九年,共二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清王朝与喀喇沁部蒙古的联姻次数达到一百多次。喀喇沁部在康熙中期以前与清皇族通婚的人次并不多,自康熙三十一年(1692 )康熙帝将其第五女端静公主遣嫁该部札萨克郡王札什之子噶尔藏后,通婚渐趋频繁,其规模和数量跃居诸联姻蒙古部落之首。而且,自康熙中期以后,喀喇沁部的喀喇沁左旗、喀喇沁右旗和喀喇沁中旗 3 个旗的领主扎萨克王公塔布囊之家,世代与皇家结亲。喀喇沁部由于距离京师较近,且相对富庶与开化,政治地位较高,皇帝将皇家格格指嫁该部,顾虑少,因而指嫁较多。至清末,喀喇沁部一直是与清皇家通婚的最大部落。“道光二十七年(1847 ),道光帝还与该部右翼旗的札萨克郡王色伯克多尔济结成儿女亲家,命皇五子悻郡王奕铩娶色伯克多尔济之女为嫡福晋。”④光绪十三年(1887 ),清肃亲王府的格格善坤即肃亲王善耆的妹妹,又嫁给了色伯克多尔济的孙子贡桑诺尔布。联姻活动的频繁,对喀喇沁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清代满蒙联姻对喀喇沁地区的政治影响

(一)密切了与清朝政府的联系

联姻是清帝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长期的满蒙联姻,使蒙古很多部的领主贵族世代与清皇家保持姻亲关系,皇家格格、公主与她们的蒙古额驸,又繁衍大量的子孙后裔王公台吉,他们都与清帝有甥舅或外孙外祖父等关系,不少人又被清帝指婚,招为额驸,每年,他们还要轮班到北京或承德觐见皇帝,接受宴赏。累世联姻,扯不断的血脉亲情,进一步增进了蒙古王公贵族与皇家的情感。这些皇家姻亲领主贵族,是蒙古稳固隶属清中央的重要向心势力。作为与清室联姻较多的喀喇沁部,更是如此。据《清朝公主下嫁赤峰实录》中的史料记载,有清一代,清王朝与喀喇沁部蒙古的联姻次数达到一百多次。这种联姻行为的频繁,使得喀喇沁与清廷的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二)提高了喀喇沁部在蒙古各部落中的影响

清廷对喀喇沁部一直很重视,顺治、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巡视塞外,九次亲临喀喇沁右翼旗。从康熙三十一年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噶尔藏,喀喇沁部备受恩宠,封爵受禄,修建府邸,荣极一时。一时间,喀喇沁部在蒙古各部落中的地位显赫。喀喇沁蒙古是内外扎萨克中佐领部众较多的部落,兵力较强,应役之兵丁也较多,清廷与之联姻,对清经营与稳定边疆统治有较大意义。自康熙三十一年(1692 )康熙帝将其第五女端静公主遣嫁该部札萨克郡王什扎之子噶尔藏后,通婚渐趋频繁,其规模和数量跃居诸联姻蒙古部落之首。至清末,喀喇沁部一直是与清皇家通婚的最大部落。这样一来,喀喇沁蒙古的地位显著提高,在蒙古各部落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再者,清廷于崇德三年(1638 )将蒙古衙门更名为理藩院,其《理藩院则例》代表了清朝政府对蒙古和其他民族立法的最高成效。封建等级制度又将人们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级。除以上六等外,台吉和塔布囊亦分为四等,即一品至四品。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成为清廷管理蒙古地区和蒙古王公管理本地区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喀

喇沁部在历任札萨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协理、盟长、内务府大臣、理藩院大臣、御前行走以及一等塔布囊、二等塔布囊、三等塔布囊、四等塔布囊等职务的人数众多,喀喇沁部在各蒙古部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三、清代满蒙联姻对喀喇沁地区的经济影响

(一)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满蒙联姻在喀喇沁蒙古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朝满蒙联姻规定,公主和贵族女子嫁往蒙古时,有一定数量的陪伴人员“,凡公主下嫁,必具媵送”。⑤大量的陪送人员在蒙古草原安家落户,他们将内地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带到了当地,推广农耕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到 18 世纪后半叶,在长城沿线的归化、热河、察哈尔一带,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农业区,改变了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格局,促进了半农业化的进程,很多蒙古牧民开始转向务农。“如卓索图盟土默特旗、喀喇沁三旗,到 1749 年有耕地二千五百五十六顷,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等作物。”⑥公主、格格的下嫁,她们带来的陪嫁户开始在喀喇沁这一传统的游牧区种地、种菜、开荒务农,使当地蒙古人逐渐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它不仅增加了当地的税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原来喀喇沁地区蒙古人粗放型耕种,‘岁易其地,待雨乃播,不雨则终不破土,故饥岁恒多。雨后相水坎处,携妇子牛羊以往,毡庐孤立,布种辄去,不复顾。逮秋复来,草莠杂获,计一亩所得,不及民田之半’。”⑦受汉族移民潜移默化的影响,喀喇沁地区的蒙古人“渐染汉俗,操作亦如汉人”。⑧这些外来人口,对于喀喇沁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移民的迁入,解决了喀喇沁地区人少地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荒地的大量开垦,加速了喀喇沁地区的农业化,至道光年间,喀喇沁右旗已无牧地可牧,基本上变成了农业区。同时,移民的迁入,也加速了当地人口的增长。随公主、格格下嫁过来的陪嫁户,一部分人充当公主、格格的守灵户,世代在园陵守护,以种地或收租为生。如满族乡十家村就是和硕端静公主的守灵户的子孙不断繁衍而形成的。到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到 310 户,居住地也由原来的十家 1 个村,扩散到头道营子、林家营子、郎家营子等 5 个村落。

(二)对工商业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工商业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清朝时期,蒙古地区形成了诸如归化、恰克图、绥远等著名的商业城镇。凡出嫁蒙古的皇家公主、格格等,都要媵送奴仆人户及人口,以供服侍,使她们在异乡的草原游牧地区,仍能保持在京时的贵族生活方式。此外,公主、格格的下嫁也带来了很多手工业者,他们将这些技术在喀喇沁地区不断地传播和应用,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例如:跟随满族和硕端静公主下嫁来的各种工匠,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将烧制砖瓦、石灰等技术传到了喀喇沁地区。这些陪嫁的手工业者,他们能够熟练地从事铁、木、泥、石、碾米、磨面、榨油、酿酒、擀毡、制鞍、造佛像、制作银器等手工业生产。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喀喇沁蒙古地区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商品贸易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驿站交通的建立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清代满蒙联姻对喀喇沁地区的文化影响

(一)语言

满蒙联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喀喇沁地区语言文字的多样化,促进了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主要表现为下嫁的公主将满语带进家庭,并影响子女家庭语言模式,促进满语使用率上升。在当时,清政府很重视满、蒙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精通满蒙两种语言甚至成为当时理藩院及其下属官员升官晋级的主要条件之一。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加上联姻的关系,喀喇沁地区也同样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如贡王的父亲旺都特那木济勒勤奋好学,博览典籍,精通蒙、汉、满、藏 4 种文字;爱好文学,著有《如许斋诗集》,他的行世之作还有《如许斋公余集》、《窗课存稿》等。语言文字的使用,使得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加深。

(二)教育

“清朝统治者与蒙古王公的联姻过程中,产生了内廷教养的制度。早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 ),喀尔喀蒙古的策凌、恭格喇布坦兄弟二人来京,康熙令‘教养内廷’,后来便把他的女儿和孙女嫁与二人。”⑨雍正九年(1731 )明确规定:“将蒙古王公、贝勒、贝子、札萨克等之子年十五以上者,令其来京教养。”⑩此后,养育内廷的蒙古子弟被指为额附者不乏其例。内廷教养,目的是使未来的额驸从小密切与皇室的感情,忠于清廷。备指的范围仅限于与清朝关系密切的科尔沁五个旗、喀喇沁三个旗和巴林()、奈曼、敖汉、翁牛特、土默特左旗等十三旗。喀喇沁左翼旗的第五任扎萨克僧衮扎布,就自小养育于皇室宫廷中,并成为额驸。除备指额驸制度外,还从蒙古族王公子弟中选拔聪明且有前途的孩子,留在宫中进行特殊培养,长大后委以重任,喀喇沁左旗扎勒丰阿就是其典型代表。这种内廷教育,使得喀喇沁贵族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机会,等他们回到喀喇沁地区,势必会对当地的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满蒙联姻使得清朝统治者重视喀喇沁蒙古贵族的教育,而喀喇沁地区自身也很重视本地区的教育。其典型代表是贡桑诺尔布和他的福晋善坤——清宗室肃亲王善耆之妹,贡桑诺尔布好诗文、工书法,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大力推行文化教育改革。尤其是与清廷联姻后,他与其福晋建立了蒙古第一所女子学校———毓正女子学堂,由贡王福晋善坤亲自主持校务。贡桑诺尔布还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自费办崇正学堂,招收旗民青少年免费上学。“光绪二十九年办守正武学堂,并聘请日本陆军大尉伊腾柳太郎、中尉吉原四郎为教官,按日本陆军操典教学,培养初级军官”,为喀喇沁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一生致力于蒙古民族的改革、复兴大业,做了很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除此之外,喀喇沁中旗于 1927 年末创立了喀喇沁中旗公立小学,1929 年开始免费招生,学校初具规模,学校有校旗、校徽、校歌、校训。1943 年建立了大城子女子学校,使妇女开始走向社会。喀喇沁左翼旗于光绪三十二年在南宫营子东仓创办了左旗第一所学校,这是喀左旗创办教育的开始。此后,还创办了“喀喇沁左旗东仓国民优级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

对教育的重视,使喀喇沁蒙古逐渐摆脱了愚昧落后的局面,文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出现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其中很多人的文化底蕴很深,颇有造诣。同时,它也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繁荣,使汉族、满族、蒙古族的文化进一步融合,加速了喀喇沁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使喀喇沁地区不断走向文明开化,而且对邻近蒙古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文化艺术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清朝的蒙古王公贵族在这方面也颇有造诣。例如旺王行世之作有《如许斋公余集》、《窗课存稿》等。贡桑诺尔布晚年以作书画画消遣,写下《题画马》、《浪淘沙》等著名诗词,著有《竹友斋诗集》流传于世。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发展至清朝,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涌现了众多杰出的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喀喇沁的王公贵族的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例如旺王现存的绘画手迹有:兰花条屏四轴;“对联一副,该联为隶书体,上联:独有慈悲随佛念,下联:自言空色是吾真”。

戏曲的传入,也是艺术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代是我国戏曲的大发展时期,在北京,戏曲是皇宫内、王公贵族之家以及一般官员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宫中一些宗室王公之家有戏班,有的王公还加入班中演唱。宫中演戏,驻京蒙古额驸是被邀请的座上常客。宗室王公之家儿女结亲,包括在京与蒙古王公儿女结亲,举行婚礼时,例有内务府赏戏之举,由南府学艺处戏班前去庆贺。喀喇沁部的旺都特那穆济勒酷爱京剧,曾不惜巨资在本旗王府内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名曰“燕贻堂”,并从北京聘请京戏教师、琴师,教习戏班子弟。

(四)建筑

皇家公主、格格大量出嫁蒙古,不断入居草原,她们既要入乡随俗,适应草原游牧区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又留恋内地尤其是北京的奢华生活。作为娘家的皇家,也为她们创造、提供这种条件,如按照京城的样式为她们在蒙地建造府第、陪嫁大量的在京生活时的各种物品。另外有些皇家蒙古额驸及其子孙,也仿造内地建筑、引进京城的文化生活方式以供享受,从而使这类物质性文明以及其所包含的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一同传入蒙地。“清末民初的喀喇沁蒙古学者罗布桑却丹记述说:‘清朝后,蒙古旗地房子大量发展,特别是满族皇帝的公主嫁给蒙古王公后,凡有公主的地方都用青砖和石头建造了瓦房’。”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康熙帝将五女端静和硕公主嫁给扎什之子噶勒藏。为迎娶和硕公主,在王爷府的西侧又修建了一座公主府。”规模较大,府门外有高大牌坊,旁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喀喇沁右翼旗王府自天聪九年(1635 年)始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喀喇沁右旗第八任扎萨克喇特纳锡第受封亲王后,在原有郡王府建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面积 8.6 万平方米,由中路主殿堂、东西跨院和后花园四部分组成。喀喇沁王府的建造是清王朝对蒙古王公采取“重归附、厚赏赐”的封爵制度的产物,“其建制、等级、规格严格按亲王品级而建,高台阶,置月台,修有丹陛桥,占地面积大,房屋数量多,体现了亲王府邸‘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建筑文化内涵”。喀喇沁亲王府是中国建成年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清代蒙旗衙署建筑群,代表了内蒙古地区清代王府式建筑。喀喇沁王府内草木茂盛,繁花似锦。至今仍保留有数十棵参天古松和四棵古榆树,此树名曰冬青,奇的是古榆树上又长树,冬青长在桑树上叫桑寄生,长在榆树上称槲寄生。喀喇沁王府在2001 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点。

喀喇沁中旗在顺治十五年将安郡王岳乐侄女下嫁给喀喇沁领主万丹伟征之子额林臣,“更重要的是,特准从御花园挖取一株‘梨花雪’牡丹花根作为特殊的嫁妆”,在代代精心护理下长得特别茂盛。喀喇沁地区的多处建筑如喀喇沁亲王府、大城子**寺、驸马府及多处王陵等历史遗迹,都成为现在的旅游景点。这不仅传播了喀喇沁地区的蒙古历史文化,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五)婚俗观念

汉民族中,妇女的贞节观念自宋元以后越来越强,至明清更盛。从一而终,被视为是妇德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大量的寡妇耻于改嫁,孤伴青灯,老死夫家。相当多的为订婚而未成婚便死去的丈夫守节终身的贞女,官方对她们的褒扬,更在社会上强化了这种道德观念意识。满蒙民族本无这种道德观念,入关前,满族中夫死而其妻由本家族人收继为妻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寡妇之改嫁及男子将她们娶为妻室,都是当时的正常婚姻现象。清入关后,正是汉族贞节观念极端发展的时期,满族很快受到这方面的强烈影响。由于汉族之影响及清廷的褒扬,守节在满族中成为强烈的道德意识,为广大旗人女性所恪守。至乾隆六十年,八旗中保守节操的节妇贞女,仅得到褒扬的就多达 9600 名左右。皇家女出嫁外姓,也同样恪守这种妇德。在许多蒙古的皇家格格中,未婚守节之贞女也不乏其人,事迹最显著的是康熙皇长子胤禔第十三女,此女生于雍正二年六月,抚养宫中“,乾隆二年六月 14 岁时,指嫁与喀喇沁蒙古贝勒僧衮扎布,封为县主。尚未成婚,僧衮扎布病故,格格奏请前去守节,获乾隆帝批准,褒封郡主,并为此发布上谕。这位格格自19 岁时为未婚夫守节 61 年,80 岁时仍健在,受嘉庆帝嘉奖”。由此可见汉族思想的传入对蒙古地区的影响。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满蒙联姻中远嫁蒙古的公主、格格将这一观念带入喀喇沁地区,上行下效,逐步促进了喀喇沁地区婚俗观念的改变。同时,由于满族的汉化,受到汉族婚姻礼制以及京城汉人婚姻习俗的影响,又融入了相当多的汉族婚姻礼仪。这样,在满族联姻的婚俗中,便形成了满蒙汉三民族结合的新礼俗。由于满蒙联姻的长期连续性,这种新礼俗中的汉婚姻礼制、习俗对蒙古婚俗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清公主下嫁到喀喇沁地区后,额驸见到公主要行跪拜礼。和硕端静公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额驸噶尔藏见到公主后要行大礼,这种男女之间的不平等,造成了很多公主和额驸夫妻关系的破裂,长期夫妻关系的不和谐使得公主内心很压抑,加上生活环境的不习惯,很多下嫁公主去逝时才三十岁左右。而教育的兴办,人民思想逐渐开化,男女平等的思想也传入到蒙古地区,促进了喀喇沁蒙古妇女的自由平等。

总而言之,满蒙联姻对喀喇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其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喀喇沁作为蒙古与汉地文化接触的前沿,很自然地受到中原汉文化的感染和外来文明的影响。清公主的下嫁,给喀喇沁地区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风尚习俗等各方面的影响,它促进了满族文化、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满蒙联姻,不仅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首屈一指,即使在世界范围的民族关系史上也是罕见的。

___________________

释:

①刘玉萍.浅析满蒙联姻的发展过程和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9.

②康熙起居注(第 2 册)[M].中华书局,1984.

③侯志,李俊义.清朝公主下嫁赤峰实录[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7.148.

④杜家骥.清朝的满蒙联姻[J].历史教学,20016.

⑤《大清会典》[M]. 93.

⑥蒙古族通史(中卷)[M].民族出版社,2001.373.

⑦季静.清代喀喇沁地区蒙地开垦的背景与成因新论[J].东北史论,20105.

⑧徐世昌.东三省政略·蒙务(下)·纪实业[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⑨牛海桢.简论清王朝的满蒙联姻政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⑩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清代理藩院研究资料辑录[C].

⑪⑫乌成荫.喀喇沁乌梁海部落史[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9594133.

杜家骥.清朝的满蒙联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15.

琪格.喀喇沁王府沿革[J].实践,20064.

http://baike.baidu.com/view/478580.htm.

李铁.清朝入关前后满蒙联姻及满族婚俗新变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