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专题研究 >> 北部边疆 >>
香莲:简述漠北喀尔喀归附清朝的过程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03-11

原文出处:《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第1314

 

作者简介:香莲,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本文系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11214)。

 

摘要: 清代“喀尔喀”分为“内喀尔喀”和“外喀尔喀”蒙古。“内喀尔喀”由5个旗组成,“外喀尔喀”指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又称外蒙古。漠北喀尔喀基本国势及与沙俄、漠西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关系、漠北喀尔喀归附清朝的挫折过程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清朝;漠北喀尔喀蒙古;归附过程

 

清朝蒙古分为3部分:漠南、漠北、漠西。漠南蒙古称为内蒙古,地理位置较西边的是漠西蒙古,漠北蒙古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蒙古分为外喀尔喀和内喀尔喀蒙古。外喀尔喀蒙古位于漠北,东临黑龙江将军辖境,西至阿尔泰山接新疆,南至大漠于漠南蒙古相连,北与俄罗斯交界。“东西延袤五千里,南北三千里”。①内喀尔喀由漠南扎鲁特、巴林、弘吉剌、巴岳特、乌齐叶特5个鄂托克组成。

漠西卫拉特四部游牧地是在天山、阿尔泰地区,准噶尔部占据优势地位。土尔扈特部在伊犁河上游,和硕特部在乌鲁木齐附近,杜尔伯特部在额尔齐斯地方,厄鲁特部在叶尼塞河上游。

漠南蒙古南于明朝接壤,东与后金为邻,北与接大漠,西至漠西。

“喀尔喀”之词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在《蒙古秘史》,②写法是“哈勒哈”,跟“喀尔喀”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后盾、挡牌”的意思。《大黄册》记载:“居住在杭盖之北,阻挡外敌的后卫,成为我们靠山的———喀尔喀万户”。这里喀尔喀之意是“后盾、挡牌、护卫。”③《蒙古源流》记载:“喀尔喀之名元朝之后形成,‘朔方后卫’的意思。”④《世袭谱》中说“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幼子格埒森札札赉尔珲台吉的故地,号所部喀尔喀。”⑤《鄂尔多斯蒙古氏族》说明:“‘喀尔喀’之意是‘后盾’的意思。”⑥《蒙古族姓氏录》记载喀尔喀是喀尔喀河两岸居住各部的总称。分为内喀尔喀五鄂托克、北七鄂托克。北七鄂托克是格埒森札札赉尔七子分领。⑦以上有关对“喀尔喀”词的文献记载和解释可知,它是“后盾,挡牌”的意思。

喀尔喀蒙古,因在大漠以北,亦称外蒙。

阿什海达尔汉珲台吉的后代赉湖尔,所部尊之为汗。赉湖尔子素巴第,始号札萨克图汗。“喀尔喀西路札萨克图汗部,东至翁克西尔哈儿朱忒,西至喀喇乌苏俄落克诺儿,南至阿尔察喀喇托辉,北至推河,接赛因诺颜部界,至京四千里。”⑧

诺诺和长子阿巴岱,曾赴西藏拜达赖喇嘛,迎经典归,为众所服,始称汗。阿巴岱之子额列克,号莫日根汗,额列克子衮布,始号土谢图汗。“喀尔喀后路土谢图汗部,东至肯特山,接车臣汗部界,西至翁金河,接赛音诺颜部界,南至瀚海,通苏尼特界,北接俄罗斯界,至京二千八百里。”⑨

第五子阿敏都喇勒孙子硕垒,始号车臣汗。“喀尔喀东路车臣部,东至厄尔得尼拖罗海,西至他尔衮柴达木,北至翁都尔罕,至京三千五百里。”⑩

此外喀尔喀蒙古还有赛因诺颜部,伟征诺颜诺诺和第四子图蒙,因护持黄教有功,被达赖喇嘛授予赛因诺颜号,所部奉之视同三汗。

1636年,是年车臣汗部因与明朝断绝来往,皇太极派察汗喇嘛往车臣汗部赏赐貂服、朝珠、弓刀、金币,最早于喀尔喀蒙古建立关系。此后,图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赛因诺颜部和清朝之间保持着时敌时和的复杂关系,一直到喀尔喀归附清朝为止。

清初喀尔喀蒙古社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局。16世纪末,漠北喀尔喀蒙古没有统一的政权,被控制在三大封建主统治之下,喀尔喀右翼的阿什海达尔罕及左翼的诺诺和卫征、阿敏都腊勒成为控制喀尔喀诸封建领地的三大力量。喀尔喀蒙古内部各自为政,割据一方,各部之间常年发生抢夺草场牲畜等事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长期的割据助长了喀尔喀蒙古各部离心倾向,各部封建主纷纷称汗。在这种历史状况下,喀尔喀又分成了左右二翼。1646年腾机思叛清,清朝和漠北关系极度紧张,客观原因是当时蒙古族漠北、漠西的部分仍在清廷版图之外,内附的蒙古贵族如不满清廷,就可以北走依靠漠北喀尔喀。因此,清朝对这件事非常重视,进行严厉镇压,以稳定外藩喀尔喀蒙古。“腾机思事件”的失败,给策动这次事件的喀尔喀汗王们以严重打击,这对喀尔喀与清朝关系的发展是很有影响的。此外在清朝和喀尔喀蒙古关系及历史问题上,沙俄和漠西蒙古有着重要的外部因素。16世纪末17世纪初,沙俄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势力,推进到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和叶尼赛河上游的草原。沙俄势力的不断渗透、喀尔喀内讧不已,漠西卫拉特准噶尔部在噶尔丹领导下迅速崛起———这事情成为了影响喀尔喀蒙古和清朝的重要外部因素,对清朝造成了巨大压力。17世纪30年代,后金政权对漠南蒙古的征服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漠南降清后喀尔喀地区失去了缓冲地带,到80年代时沙俄已渗透到喀尔喀部色楞格河流域,土谢图汗对沙皇俄国的威胁,抽出相当的兵力加以抵抗。噶尔丹乘机派使俄罗斯,想利用俄罗斯势利打击喀尔喀土谢图汗,以便控制整个喀尔喀。沙俄势力渗入喀尔喀蒙古,直接威胁清朝的北疆安全,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外藩喀尔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清统治者调整外交政策,漠北遇到自然灾害和战争灾难时采取赈济措施,用大量物资救济他们,以保漠北经济稳定,使他们成为阻止沙俄和漠西真正“喀尔喀”———“后盾”兵员。据《蒙古游牧记》记载:“1638年喀尔喀三汗献‘九白之贡’之后,清朝统一了漠北。” 《清代蒙古史》:“康熙二十九年,清朝平定噶尔丹骚乱之后,喀尔喀和青海各部归附清朝。” 1688年噶尔丹率部攻入喀尔喀蒙古是漠北投靠清朝的转折点,从此后漠北归附了清朝。” 1638年喀尔喀三汗的“九白之贡”事件代表不了喀尔喀与清朝隶属关系确立标志。即使与清朝有着朝贡活动,但清朝没有在漠北建立札萨克统治机构,漠北王公还是有着独立的自主权和自由活动范围。1688年被噶尔丹彻底打败之后,逃入漠南领域,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完全依靠清政府提供的草牧场和赈灾物品生存。噶尔丹军队撤回漠西之后,喀尔喀各部返回漠北,恢复了基本的畜牧经济。如果这时清朝在漠北喀尔喀没有设立统治机构的话,漠北还不属于清朝管辖。这里最关键的是1691年多伦诺尔召集喀尔喀蒙古贵族及内蒙古49旗王公举行了会盟,确认了喀尔喀蒙古各部对清朝的附属关系,即地方和中央的从属关系。清朝在喀尔喀蒙古设立八札萨克,以及派遣大臣对扎萨克的巡视。

1689年(赈济喀尔喀蒙古最大的一年)之后清廷采取赈济制度出于大量的物资赈济他们安置牧地暂时稳定下来,此时喀尔喀已成为清帝国的一部分,其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完全被清廷所控制。所以喀尔喀投靠清朝的时间是1688年漠北被噶尔丹击败逃入漠南之后的多伦会盟。1691年,为了孤立噶尔丹的准噶尔军队,阻止沙俄的侵略势力,巩固北部边防,清朝通过多伦会盟,喀尔喀蒙古诸部济农、诺颜皆改为王公、贝勒、台吉等爵,各授札萨克,编佐领,“与漠南蒙古四十九旗同列。” 至此,“喀尔喀蒙古和清政府的关系进入更加稳定的阶段”。漠北蒙古1689年开始被清朝政治经济军事上彻底控制,多伦会盟后确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虽然漠北归属清朝,但内外部社会时局不稳定,18世纪50年代,喀尔喀的政局动荡不安,阿睦尔撒纳在西蒙又树起反清大旗。清朝再次向喀尔喀征兵征马,并对喀尔喀人民采取了高压的政策。在这种形势下,1756年爆发了以撒驿站、齐哨探为形式的反清事件“撒驿之变”。清廷镇压“撒驿之变”控制了喀尔喀局势。1757年清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清朝治边政策的中心也开始发生变化,发展经济作为首要问题,完成了对蒙古的全部征服过程。

———————

注释:

张穆.蒙古游牧记.喀尔喀总叙(卷七).

②巴雅尔.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313.

③④⑤⑥⑦赵.阿拉坦格日勒.蒙古族姓氏录[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6.

⑧⑨⑩清代理藩院资料辑录.乾隆朝《大清会典》.理藩院资料[M].17,16.16.

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19.

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齐木徳道尔吉.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内蒙人民出版社,2000.911.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二).康熙三十七年七月甲午.

赵云田.哲布尊丹巴和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统治.清史论丛.总目(第七辑).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