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专题研究 >> 北部边疆 >>
敖拉:关于清代昭乌达盟
来源:边疆史 作者: 边疆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1
 

原文出处:《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 12期,第2728页。

作者简介:敖拉,赤峰学院 蒙古文史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 会盟制度是北方草原部落和政权所实行的管理制度的一种形式。 清初蒙古部落来归者日增,朝廷采取适合他们的管理办法,昭乌达盟就是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政治团体,对边疆的稳定、国家的安宁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游牧文化;昭乌达;会盟;清代

清代昭乌达盟由来自蒙古察哈尔部、喀尔喀部、阿鲁部等不同万户部或部落团体组成。

清初乌拉特、四子部、茂明安、阿巴噶、阿巴哈纳尔及喀尔喀内外札萨克等部一起用“阿鲁”或“阿禄”(蒙古语“北、后”之意)部之名称出现在文献中。

天聪三年(1629)九月,昂坤杜棱以事往阿禄部落,阿禄杜思噶尔济农遣使偕来通好,献马十(匹)。阿禄通好自此始[1]。昂坤杜棱是原察哈尔国贵族,他做为后金使者最早去阿鲁部建立关系,之后两者间的往来不断。

天聪四年(1630)三月,“阿禄四部落贝勒遣使至,上御殿,以议和好,盟之天地。(是日)大宴之”[2]。十一月“阿禄伊苏忒部落贝勒为察哈尔汗兵所败,闻上善养人民,随我国使臣察汉喇嘛来归,留所部于西拉木轮河,先来朝见,上命诸贝勒至五里外迎之”[3]

天聪六年(1632)四月清军征察哈尔。“大军次扎滚乌达地方。塞冷、阿巴海之子昂阿尔柱尔,巴林部落塞特尔,阿禄部落奔巴楚虎尔顾鲁台吉、僧格台吉,科尔沁国土谢图额驸奥巴、布塔齐哈谈巴图鲁、……阿禄部落孙杜稜、东戴青、塔赖楚虎尔之子穆章等诸贝勒各率所部兵来会。”[4]孙杜稜和东戴青为翁牛特部首领,塔赖楚虎尔和穆章父子为阿鲁科尔沁部首领。这时他们已经越兴安岭南来驻牧。

天聪八年(1634 )十一月,“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翁牛特、四子、塔赖、吴喇忒、喀喇沁、土默特各部落管事大小诸贝勒,大会于硕翁科尔地方,分给蒙古诸贝勒地。翁牛特与巴林以胡喇虎、胡虎布里都为界,巴林与镶蓝旗以克里叶哈达、胡济尔阿达克为界,两红旗与奈曼以巴噶阿尔合邵、巴噶什鲁苏忒为界,敖汉与正黄旗以扎噶苏台、囊家台为界,镶黄旗与四子部落以杜木大都藤格里克、倭朵尔台为界,塔赖达尔汉与两白旗以塔喇布喇克、孙岛为界,正蓝旗与扎鲁特以诺绰噶尔、多布图俄鲁木为界,合计地界大势西南至噶古尔苏,西至纳喇苏台,西北至哈尔占,北至胡喇虎、克里叶哈达、巴噶阿尔合邵、扎噶苏台、杜木大都藤格里克、塔喇布喇克、诺绰噶尔,东北至纳噶台,东至兀蓝达噶胡里也图,东南至哈尔巴噶尔,南至多布图俄鲁木、胡得勒、乌讷格图莽喀、布木巴图、胡鲁苏台、古尔班克谷尔、库痕(尼)哈喇合邵、噶海、茅高阿大克、门绰克、什喇虎敖塔孛罗、兀喇汉哈达等处。既分之后,倘有越此定界者,坐以侵犯之罪。至于往来驻牧,务彼此会齐,同时移动,不许参差”[5]

因为当时形势骤变,尤其察哈尔汗向西移走,辽河中上游及辽西地区出现大片空地,这里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这些蒙古部落有了新领地或新的驻牧地,促成了清代漠南东三盟的形成。

崇德元年(1636 年)四月,“流域分叙外藩蒙古诸贝勒军功。封科尔沁国巴达礼为和硕土谢图亲王,吴克善为和硕卓礼克图亲王,固伦额驸额哲为和硕亲王,布塔齐为多罗扎萨克图郡王,满朱习礼为多罗巴图鲁郡王。奈曼部落衮出斯巴图鲁为多罗达尔汉郡王,孙杜稜为多罗杜稜郡王,固伦额驸班第为多罗郡王,孔果尔为冰图王,东为多罗达尔汉戴青,俄木布为多罗达尔汉卓礼克图,古鲁思辖布为多罗杜稜,单把为达尔汉,耿格尔为多罗(虾)贝勒。各赐雕鞍、甲胄、金银器皿、彩缎、文绮有差”[6]。后金对新来投靠的这些蒙古诸部贵族和先来的科尔沁等部同等对待,除封号加爵位外,还赏赐大量的彩缎、银器、甲胄、雕鞍等物质来安慰他们,从而加快了这些蒙古部组织及管理的步伐。

崇德元年(1636)十月十六日,“遣员往外藩蒙古诸贝勒大臣处会盟,审议民间奸盗邪乱之事,并颁法律”[7]。“命内弘文院大学士巴克什希福、蒙古衙门承政尼堪偕都察院承政国舅阿什达尔汉、蒙古衙门承政塔布囊达雅齐往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国查户口、编牛录、会外藩、审罪犯、颁法律、禁奸盗”[8]

十一月“内弘文院大学士巴克什希福等奉上命往科尔沁等国,会外藩,料理一切事务,以五十家编为一牛录,造载牛录章京姓名及甲士数目册籍。至是,携之还。”[9]此年敖汉旗、翁牛特旗、奈曼旗、巴林旗、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旗札萨克旗相继成立,接着就是会盟制度的确立和规范过程。

崇德二年(1637)八月“,遣国舅阿什达尔汉、尼堪、塞冷等往外藩蒙古巴林、扎鲁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禄诸部落,会(集)诸王、贝勒等颁赦诏,审理刑狱”[10]。这是札萨克旗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会议内容基本上是审理各旗或旗间的刑事纠纷事宜。文献曾记载初期几次会的时间、内容和地点。

崇德四年(1639)八月“,先是,命多尔济达尔汉诺颜、参政塞冷、尼堪等率八旗内外审事官,集敖汉、奈曼、三吴喇忒、二扎鲁特、穆章、四子部落、二巴林、二翁牛特诸部于西拉木轮河乌兰布尔噶苏地方,会同外藩贝勒大臣等,公讯征济南府、中后所二处遣兵不及额及一切事情”[11]

随着后金王朝进入关内,政治、军事平稳之后,会盟制度的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度确立起来,最终建立了完整的制度。应该说是进入康熙朝后,会盟制度的各项工作制度走上了规范的道路。

顺治十七年(1660)二月,“礼部左侍郎协理理藩院事席达里等以赍敕与外藩岁会条奏事宜。一、前奉旨查台吉功次各赐名号,给与壮丁,但遗漏尚多,应行补给。其已赐名号台吉已故者,各令其子承袭,兄弟不准袭。一、外藩蒙古升补固山额真、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牛录章京,应选择贤能,开列职名,令本官亲来启奏定夺。一、外藩蒙古应斩人犯向有纳牲畜准赎之例,今应停止。一、蒙古拏获逃人,应令本主禀明该管王、贝勒,照例发落。如无原主即行入官。得旨,(这)更改定例,事关重大,著议政王、贝勒、大臣等会同确议具奏”[12]

康熙三年(1664)四月“,理藩院题,请差往科尔沁、乌朱穆秦等四十七旗会盟大臣。得旨,著尚书喀兰图、侍郎达哈塔前往”[13]。以后每 3 年就举行一次会盟,会盟内容也逐步完善起来了。

“敖汉旗、翁牛特二旗、奈曼旗、巴林部二旗、扎鲁特二旗、阿里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喀尔喀左翼旗、共十一旗,会於昭乌达。”[14]

会盟地在《蒙古游牧记》里记载:“……盟於昭乌达。盟地在翁牛特左翼境内。”[15]据赤峰市档案馆藏清代翁牛特档案在乾隆二十六年(1762)札萨克多罗君王镇国公恭格喇布坦,二等台吉尤木札布等呈文:“……旗东界为西拉木论、老哈河汇合处昭乌达。翁牛特王、贝勒二旗牧地原在一处。东边昭乌达到西边格德尔格沙日噶有五百三十里……。”[16]其址位置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西北新开河(推河,蒙古名 toiγ in γool)东(南)、西拉沐伦河北岸、二河分流处的三角地内[17]。清末阿鲁科尔沁旗第十二代札萨克君王多罗贝勒巴泽尔嘎日迪任昭乌达盟长期间使会盟地“昭乌达”划入阿鲁科尔沁旗界内。按当时蒙古人的习俗这里应该有会盟敖包,11 小敖包围绕一个大敖包,说明 11 个旗汇集成一个盟的意思。“昭乌达”成为 11 旗的会盟地,考虑到了它在这 11 旗中的核心地理位置。这里交通方便,可以一步跨入翁牛特左右旗、巴林、阿鲁科尔沁、敖汉、奈曼等旗境内。自然条件好,水草丰美,是历代游牧部落活动汇集的好地方。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昭乌达盟”这一特殊政治团体。

————————————————

参考文献:

1〕〔2〕〔3〕〔4〕〔5〕〔6〕〔8〕〔9〕〔10〕〔11〕〔12 其木德道尔吉,巴根那.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46161172172310387399401439510871.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1627.

13〕其木德道尔吉,黑龙,宝山,哈斯巴根,任爱君.清朝圣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27.

14〕清理藩院;杨选第,金峰.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266.

15〕张穆.蒙古游牧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61.

16〕赤峰市档案馆藏档案. 1 . 1 .179 .

17〕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游牧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41.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