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6期,第23—25页。
作者简介:张艳华,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基金项目:内蒙古东部历史经济文化研究基地项目“喀喇沁蒙古族教育变迁的研究”(2012J137)
摘要: 喀喇沁旗蒙古族人的来源一部分是兀良哈部的蒙古人,另一部分是东迁过来的喀喇沁部的蒙古人。 兀良哈部和喀喇沁部在形成、迁移的过程中融合到一起,形成喀喇沁旗。
关键词:喀喇沁旗;蒙古族;兀良哈部;喀喇沁部
喀喇沁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地区,在行政上隶属于赤峰市,北与赤峰市松山区和红山区接壤,南接赤峰市宁城县,东部与辽宁省建平县交界,西部与河北省隆化县、围场县毗邻,为内蒙古、河北、辽宁三地交界处。喀喇沁旗不论是在蒙古族历史上,还是在蒙古族教育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喀喇沁旗民委 2006 年的调查, 喀喇沁旗总人口为 333,605 人,全旗蒙古族人口 136,423 人。这些蒙古族人的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明朝初年从北方南下的兀良哈部蒙古人,是成吉思汗麾下大将者勒蔑(—译折里麦、济拉玛)的后裔,另一部分是明朝末年从鄂尔多斯东迁过来的喀喇沁部蒙古人。兀良哈部和喀喇沁部在形成、迁移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到一起,最后形成喀喇沁旗。
一、明代前的喀喇沁部
喀喇沁是蒙古历史上古老而著名的部落,元代叫哈剌赤,明代叫哈剌嗔,清代叫喀喇沁。它原是一支游牧于中亚草原阿姆河流域的乌克思人,形成于7 世纪。关于喀喇沁的起源和发展,已经有一些国内外学者做了研究。
按元代的有关记载,托雷西征欧亚时,将居住在阿姆河以南的呼罗珊地区的喀喇沁部强行编入军队,设立钦察侍卫亲军,以土土哈为都指挥使,居住在岭北行省哈剌和林一带,世代为汗廷提供马乳食品,为大汗守卫陵寝和仓库。对此,《元史·土土哈传》中有关于元世祖忽必烈时土土哈之父班都察的记载“:尝侍左右,掌尚方马畜,岁时同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因目其属曰哈剌赤。”日本的和田清博士据此认为“这部族名哈剌赤即哈剌嗔,无疑是今喀喇沁部名的来源”[1]。和田清把喀喇沁的起源确定在13 世纪的元朝时期,元朝大臣班都察、土土哈父子为哈剌赤部之祖。这一说法被史学家广泛接受。
土土哈家族祖孙几代管辖着哈剌赤军队,土土哈和其三子床兀儿率领的哈剌赤军,在元朝汗廷政治生活中起着坚定的保皇作用,为元廷屡建战功。据曹永年先生考证,1335 年 7 月,土土哈家族祖孙四世控制哈剌赤军之历史终结。此后,哈剌赤军仍驻牧于岭北[2]。乌云毕力格近年对此也做过研究[3]。
到 15 世纪 30 年代蒙古瓦剌的脱欢、也先称雄于政治舞台时,喀喇沁部仍驻牧于岭北行省。对此,有史籍记载:“居漠北,哈剌嗔等部俱服属焉。”[4]《蒙古源流》记载:15 世纪中期,为使蒙古贵族巴延蒙克免遭瓦剌也先的杀害“,喀喇沁蒙古之博赉太师”[5]和 3 位大臣护送巴延蒙克从瓦剌东归。博赉,就是孛来。也先死后,孛来成为蒙古政治舞台上强有力的人物,是明代蒙古确凿可靠的哈剌嗔部领主。1445 年,他攻杀阿剌知院,同年拥立马可古儿吉思为蒙古汗,自称太师、淮王,统领哈喇嗔部,活动于河套宁夏、甘肃及大同边外,东达辽东的兀良哈三卫乃至海西女真地区。15 世纪末哈喇嗔部归于卫拉特诺颜亦不剌统领,编为右翼永谢部之十营之一,从岭北迁入鄂尔多斯境内驻牧。1510 年,达延汗击败亦不剌,永谢部溃散,哈喇嗔部归达延汗之孙巴雅思哈勒昆都楞汗统领,对此史籍记载:“占据永谢部之七鄂托克喀喇沁而居”[6]。1540 年前后,哈剌嗔部迁出鄂尔多斯,驻牧于明朝的独石口边外旧开平(元上都)一带,势力强盛。
二、明代前的兀良哈部
(一)兀良哈部的形成及其与黄金家族的密切关系
兀良哈,因译言无定字所致,在古代历史典籍中,也被译写为“乌梁海”、“兀良孩”、“兀良海”、“兀良罕”、“五两案”及“乌力扬海”、“乌力扬罕”等等。音译字样虽不相同,其实内容相同,都是对“兀良哈”一词的译写。但在古代史籍中,人们较习惯地把它译为“兀良哈”。这是近代蒙古民族的著名大姓,同时也是蒙古族历史中的一个古老悠久的氏族称号。
关于兀良哈的氏族(部落)名称,即是原蒙古语中的“乌瑞”、“杭盖”一词的变音形式,其“乌瑞”意为高原,“杭盖”意为山林,是原蒙古族中“森林部落”的含义。据波斯人拉失德所著《史集》记载:“兀良哈人,原来栖居于巴尔古真滩的森林百姓,后来徙至不而罕哈喇敦。”[7]从历史资料看,兀良哈最初分布于东起兴安岭巴尔虎真地西达唐努山南北、阿尔泰山麓,南至额尔齐斯河流域,北抵贝加尔湖畔的广阔地区。到 9、10 世纪时徙居不儿罕山(肯特山)及斡难河、奎屯河、克鲁伦河三河源头。可见,兀良哈部落确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氏族。
《蒙古秘史》云:“扎儿赤兀歹老人的儿子兀良哈氏者勒蔑弟兄二人,归附成吉思汗之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扎儿赤兀歹老人,即在《蒙古秘史》中称为“扎儿赤兀歹额不坚”的那个人,他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曾为一代挚友。成吉思汗忙于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扎儿赤兀歹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者勒蔑和速不台送到成吉思汗那里,做了成吉思汗斡耳朵的重要成员,成为成吉思汗麾下名为“四狗”的佐命功臣,官封“众官之长”,特赐“九罪弗罚”。可见,兀良哈氏族是较早归附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之一。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还与者勒蔑家族世代联姻。成吉思汗就将自己的女儿斯琴斯其格力克公主下嫁给者勒蔑之子吉布格。公元 1206 年,蒙古大汗帝国建立,者勒蔑作为第一位异姓贵族被封为 95 个千户乃颜中的第九位千户乃颜,兴安岭绰尔河流域是其封地,千户所址设在额克朵颜温都儿为中心的地方。
(二)兀良哈三卫的建立与南迁
北元时期,明朝与蒙古封建主处于长期对峙的局面。为了抵御蒙古南侵,明朝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5 月,以北元降众,在东北地区建立了 3 个羁縻卫所:泰宁卫(今吉林洮安附近),指挥使为辽王阿札失里;福余卫(今齐齐哈尔一带),指挥同知为海撤男答溪;朵颜卫(今绰尔河流域和洮儿河上游),指挥同知为脱鲁忽察儿。脱鲁忽察儿是者勒蔑的后裔,朵颜卫的部众是兀良哈人。明中期以后,朵颜卫的势力最强,在汉籍中常常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合称作“兀良哈三卫”,意思是“兀良哈等三卫”。
明成祖“靖难之役”后,为了感谢兀良哈部众出骑兵争夺了帝位,永乐二年(1404)重新设立三卫,把大宁地(今平泉、朝阳、赤峰)赐给了兀良哈,脱鲁忽察儿仍然是朵颜卫的首领。但明朝却迟迟不兑现诺言。《华夷译语》曾载有他给明朝皇帝的书信《脱儿豁察儿书》,书称“:吾兀良罕林木百姓,自国主成吉思汗以降,至今未离多延温都儿(朵颜山)、搠河(绰尔河)之地。”[8]这说明这时三卫还在原地驻牧,要求明朝兑现诺言。后来正统年间,三卫逐渐南下,进入大宁境内,与明朝紧邻。和田清认为宣德(1426—1435) 初年兀良哈人开始出现在今河北北部的滦河,正统(1436—1449)年间三卫均已在明蓟州、辽东边外活动了[9]。这时三卫的驻牧地:“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渝沈阳、铁岭至开源,曰福余。”[10]
景泰年间,蒙古瓦剌部着力向东发展,侵逼兀良哈三卫。明朝认可兀良哈人在大宁城边界二百里外可自由游牧。三卫与明朝始终进行通贡互市,同蒙古本部和瓦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常依违于各派力量之间。经过错综复杂的变迁,朵颜-兀良哈脱鲁忽察儿至苏布的这一系在清代化为喀喇沁各旗的统治者。
三、喀喇沁部与兀良哈部的融合
朵颜-兀良哈始终处在蒙古各部的争夺中。天顺三年(1459),喀喇沁部领主“孛来谋略三卫”,不久就率领军队进驻兀良哈三卫地区[11]。因朵颜-兀良哈地处山险之中,所以只受到右翼喀喇沁、土默特的强烈染指。
1548 年(嘉靖 27 年),喀喇沁的老把都东进,进犯明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杀死参将阎振[12]。在 1550 年之前,土默特俺答汗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朵颜 - 兀良哈[13]。1552 年(嘉靖 31 年),“虏酋大把都儿黄台吉等威胁三卫诸夷及李家庄之贼,势张甚,诸边相继告急”[14]。这时右翼喀喇沁的势力已渗透到兀良哈三卫当中了。和田清十分精当的分析:“划定所谓东虏属夷(属察尔汗统治下的朵颜各酋)和西虏属夷(顺义王、昆都仑汗势力下的朵颜各酋)的界线,可知大致从热河上游的茅荆坝一带,通过大名城建昌东北,到明廷宁远前屯地方划一条线,其中西虏属夷居十之六、七,包括朵颜都督嫡派革兰台、影克诸子在内。而西虏属夷的大部分当然归附在邻境的哈喇嗔大营手下。”[15]
据《阿拉坦汗传》的记载:“久为外敌的乌济叶特兀鲁斯,以其恩克(按即影克)丞相为首之住诺延,(慕名) 举族携带尊乌格仑哈敦之宫室来降,山阳万户自行降为阿勒巴图之情如此这般。”[16]可见,在右翼喀喇沁等部的强势下,朵颜 - 兀良哈在朵颜卫影克的统领下,主动降服右翼,从此处于喀喇沁的控制之下。巴雅思哈勒昆都楞汗继任喀喇沁部领主后,继续向东扩展,主要手段是联姻。
巴雅思哈勒昆都楞汗就从朵颜-兀良哈娶了两位夫人,并且将自己的孙女下嫁给兀良哈都督长昂。喀喇沁和朵颜-兀良哈两部以联姻的方式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在明人的记载中,常常将朵颜-兀良哈各支的概称“朵颜三十六家”也叫做“哈剌嗔(喀喇沁)三十六家”,可见两部关系的密切。当黄金家族统治的喀喇沁在明末溃败之际,喀喇沁之名就只留存于朵颜-兀良哈那里被沿用,兀良哈人长昂则掌握了实权。“这种以政治为目的的联姻,是联结两个部族合而为一的关键。”[17]联姻的结果是一部分兀良哈人归附了喀喇沁。
四、喀喇沁旗的形成
明朝末年,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经营下,势力迅速壮大,于 1616 年建立后金。在后金与明朝以及察哈尔的斗争中,属明设蒙古羁縻卫之朵颜卫的喀喇沁部,处于明、金、蒙古各部中间的地理位置,卷入被各方争夺的漩涡中。察哈尔若征服了喀喇沁,可东与后金抗衡,后金若占据喀喇沁,可进至明境北边。由于以林丹汗为首的察哈尔部对蒙古族各部经常进行肆意侵犯和掠夺,1627 年,喀喇沁部与其它各部组成十万联军在赵城(呼和浩特)附近与察哈尔部展开激战,老把都统治下的喀喇沁被击溃,退到喀喇沁塔布囊的营地(即朵颜-兀良哈地区)。老把都立即派使者到了后金,请求皇太极攻打察哈尔,皇太极同意联合远征察哈尔。至此,后金与喀喇沁部拉开了结盟活动的序幕。1628 年,喀喇沁首领苏不地派遣 4 名喇嘛,偕 530 人到后金,通过“刑白马乌牛盟誓”,喀喇沁部正式归降后金[18]。
天聪九年(1635),后金将喀喇沁分为左翼和右翼旗。右翼以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为之第一任额真(首领),治所在今锡伯河北岸龙山(今喀旗龙山乡)。可以说,这就是喀喇沁右翼旗的前身。左翼以色楞掌管左翼旗(今辽宁喀左),授札萨克(旗长),世袭罔替。康熙四十年以前,右翼四至大体如下:东接敖汉旗西南部(今辽宁省建平县北部);西邻正蓝旗察哈尔界(今围场县西部);北起翁牛特右旗(今赤峰市);南到热河(今河北省承德市)东北。大体相当于今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河北围场县、承德市、平泉县以及辽宁省建平县的一部分。康熙四十年以后,喀喇沁右旗王公把今承德、围场一带献给清朝皇帝,肇建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西界遂向东收缩至今围场、承德的东界[19]。康熙四十四年(1705),因喀喇沁右翼旗地广事繁,把该旗南部及东南部划出,另置喀喇沁中期,辖境即今宁城县。喀喇沁右翼旗的管辖范围包括今赤峰市喀喇沁旗和河北省平泉、围场二县的一部分及今辽宁省建平县的一小部分[20]。从此,这里的蒙古人们开始了定居农耕生活,结束了长期以来的狩猎、游牧和战争、劫掠的生活。
——————————————
参考文献:
〔1〕和 田 清.明 代 蒙古 史论集 (上 册 ).商 务印 书 馆,1984.278.
〔2〕曹永年.关于喀喇 沁 的 变 迁.蒙 古 史研究 (第 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3〕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4〕叶向高.四夷考·卷 6·北虏考.宝颜堂秘笈续本.
〔5〕萨囊彻辰.蒙古源流.卷 5.中华书局,1962.
〔6〕萨囊彻辰.蒙古源流.卷 6.中华书局,1962.
〔7〕拉失德.史集·第 1 卷.商务印书馆,1983.
〔8〕火源洁.华夷译语.汾楼秘笈本.
〔9〕和田清.明代蒙古 史论集 (上 册 ).商 务印 书 馆 ,1984.
〔10〕明史·卷 328·三卫传.中华书局,1974.
〔11〕叶向高.四夷考·卷 2·朵颜三卫考.宝颜堂秘笈本.
〔12〕〔15〕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457,458-459.
〔13〕哈 达.清 代 喀 喇 沁 旗 的 建 立 及 发 展.内 蒙古大学,2007.
〔14〕《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一年夏五月壬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16〕阿拉坦汗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46.
〔17〕乌凤丽.喀左蒙古族的来源及喀喇沁左翼旗的形成.满族研究,2004,(2):69.
〔18〕清太宗实录·卷 4.天聪二年八月辛卯.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19〕乌成荫.喀喇沁乌梁海部落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65.
〔20〕内蒙古历史地理·卓索图盟·喀喇沁三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