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专题研究 >> 北部边疆 >>
张 帅:论清代呼伦贝尔地区卡伦的设置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3-18
 

原文出处:《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第11期,第6465

作者简介:张帅 1988 —),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摘要: 清代呼伦贝尔一隅,为国防边疆重地。中俄 《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界约》 划定中俄边界后,呼伦贝尔地区便与俄罗斯接壤。清政府在呼伦贝尔境内设立卡伦,作为执行防守、巡视、驱逐、稽查走私等任务的手段,曾起到了重要的固边作用。本文将对清代呼伦贝尔境内卡伦的设置年代及其变迁、坐卡制度,卡伦的职责等做一概述。

关键词:呼伦贝尔;清代;卡伦;坐卡

卡伦又称喀伦、卡路等,是满语“karan”的音译,本意为“台”、“站”、“哨兵”、“岗哨”的意思。清代卡伦分为内地卡伦和边境卡伦,内地卡伦主要职责是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等,而边境卡伦的职责是巡视、稽查走私、驱逐越境者、追缉逃人等。其职能接近现在的边防哨所。

一、呼伦贝尔地区卡伦的设置及年代

清代呼伦贝尔地区的卡伦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设置的外卡和内卡,二是与临近的蒙古喀尔喀部和布特哈地区设置的卡伦。

1. 卡伦设置的时间

清代理藩院是处理包括蒙古、藏、回等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同时也具有处理一些外交事务的职能。理藩院在刑法规定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五年题准:他处逃来之人至各卡伦者,卡伦人即送至所投王、贝勒处。”“十三年题准:出卡伦逃往外国之人,如追时……抗拒皆斩。逃往外国被执送院……免罪,交原主”。[3]可以看出,早在康熙五年,蒙古喀尔喀部就已经建立卡伦,理藩院也为驻守卡伦的官兵制定了相关的职责条款。

1689 《中俄尼布楚界约》 确定东段边界后,呼伦贝尔地区已接近国境线,从防御角度,必然要在边境地区设置卡伦,推测清政府在康熙年间就在此地区建立了卡伦。但在 《盛京通志》《黑龙江述略》《呼伦贝尔志略》 等资料中,都记载呼伦贝尔卡伦建于雍正五年,如“其属于西、北、东三方与俄接界者,始于雍正五年,恰克图条约中俄派员勘定界址,设卡伦五十九处,属于呼伦贝尔者十有二。”[4]雍正五年,为了划分中俄中段边界,清政府派郡王策凌、伯四格、侍郎图理琛为代表与俄国使臣萨瓦进行交涉,勘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并签订了 《布连斯奇界约》,此界约的内容中有这样的记载:“由阿鲁哈当苏……至察罕鄂拉蒙古卡伦鄂博而为俄国所属者,既中国之蒙古卡伦鄂博……自察罕鄂拉之卡伦鄂博至额尔古纳河岸蒙古卡伦鄂博之外,两国于附近一带各派人员前往妥商,设立鄂博,以清疆界。”[5]条约中的“察罕鄂拉之卡伦”是位于呼伦贝尔境内的察罕敖拉,也就是说此卡伦建立时间最晚也要在雍正五年中俄谈判之前。所以,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清代呼伦贝尔地区卡伦设立应在康熙年间,不会晚于雍正五年。

2. 外卡伦

雍正五年,中俄确立中段边界后,清政府便在黑龙江地区增设和整顿边境卡伦,“中俄接界之区,自西往东,不啻万里。雍正五年,郡王策凌等会同俄罗斯国使臣萨瓦,勘定疆界,设卡伦五十九所,其极东十二卡伦,归黑龙江将军统辖,即呼伦贝尔城境珠尔特依等卡伦是也。”[6]沿额尔古纳河修建的十二个卡伦即为外卡,各卡伦之间相距四十至九十里不等。其中,阿巴该图与库克多博两卡为俄国商民入境之地,是外卡当中最重要的两座关隘。光绪年间,俄国人时常结伙在漠河一带盗采金矿,为加强对这一区域的管辖,光绪十年“黑龙江将军文绪等奏,请添设卡伦二十处,允之。”[7]光绪十一年,添设卡伦二十处。拨兵扼守,绘图呈览。[8]其中的五处卡伦位于呼伦贝尔境内,新增的五处卡伦由瑷珲副都统管辖,此时,呼伦贝尔境内共有十七座外卡。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乱,十七座外卡全部被俄国人捣毁。光绪三十三年,呼伦贝尔副都统苏那穆策麟重设了雍正五年建立的除西伯勒布拉克卡伦外其余的十一座外卡伦。光绪三十四年,由宋小濂副都统 (宣统元年,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准,裁撤呼伦贝尔副都统,改为兵备道加参领衔,宋小濂改任呼伦贝尔兵备道) 改设为二十一卡。宣统三年,呼伦贝尔蒙旗独立,外卡大部分沦陷,仅存三卡。

3. 内卡伦

由于各外卡之间相距较远,为防备疏漏,清政府于雍正十一年在呼伦城东北、北、西北三面增设了十五座卡伦,被称作“内卡”。这些卡伦距离呼伦城四百里左右,各相距四十至七十里不等。但是,这些卡伦距外卡伦一二百里,联络不便。咸丰七年,内卡向外迁移,并裁去三卡,使内外卡伦之间相距三四十里。内卡与外卡相互连通,有效加强了边境的管理。

除去边境内外卡伦以外,呼伦贝尔与蒙古喀尔喀部和布特哈地区均设有卡伦,但这些卡伦的职能与内外卡伦相较有所不同。蒙古族自古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各部之间严禁越界放牧,清政府在蒙古各部之间设置卡伦,以防止越界游牧。雍正十二年在与喀尔喀部交界的地区设置了哈普奇该图等十六座卡伦,道光二十七年在呼伦城西北增设三座卡伦。咸丰十年,在呼伦城东北与布特哈接壤的地带设立了兴安雅克岭西等六座卡伦。乾隆四十七年,喀尔喀部与呼伦贝尔新巴尔虎部发生纠纷,“是部郡王桑斋多尔济旗与黑龙江属之呼伦贝尔巴尔虎争界,谓呼伦贝尔总管将音陈、阿鲁布拉克等卡伦私自挪移。四十八年,呼伦贝尔总管三保会桑斋多尔济及贝勒车凌多尔济带同耆老斟酌地图,由界内挖出旧设卡伦所埋记木,贝勒车凌多尔济将所属人等全行收回。”[10

二、卡伦兵数及巡视制度

士兵在卡伦驻守,执行任务时被称作“坐卡”。清代对“坐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各卡伦驻防官兵数目是固定的,“每处官兵多寡有定额,而更代之迟速亦有定期”,[11]卡伦的规模、执行任务的异同等因素决定了卡伦驻兵的多寡。各卡伦坐卡官兵轮换、日常巡视、执行任务等同样有着严格的规定。

1. 驻防兵丁及轮换制度

清代呼伦贝尔地区的卡伦驻防兵丁较之其他边境地区,数目较多。雍正五年,沿额尔古纳河东岸设置的十二座外卡伦,每卡派兵三十名,卡关一名,“三月一更”。[12]雍正十二年在与喀尔喀部边境设立的十六座卡伦和道光三年增设的三座卡伦,每两卡设卡关一名,每卡驻守兵丁十名,“每月一换”。[13]咸丰七年向外移设的十二座内卡伦驻兵二十名,“两月一换,每月派佐领一员往巡一次。”[14]咸丰十年,与布特哈接壤的六座卡伦每卡只驻兵五名,光绪十年,在额尔古纳河下游增设的五座卡伦也只驻兵五名。光绪三十三年,重设的十座外卡伦每卡仅驻兵八名。

2. 驻卡官兵巡视制度

巡视是士兵在“坐卡”期间执行的主要任务,卡伦与卡伦之间连接而成的道路被称为“卡伦路”,驻卡兵丁除了要在本卡伦附近巡查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在卡伦路上巡视。相近的两个卡伦会在卡伦路适当的位置上堆起石堆,称为“会哨鄂博”,这便是卡伦巡视的边界,相邻的卡伦不能越界巡视。每天驻卡兵丁会沿着卡伦路巡视至会哨鄂博,与相近的卡兵会哨,通报巡视情况交换信息,并需要交换木牌,在会哨鄂博挂起另一块木牌,以证明完成本日的巡视任务。“总卡关一员,每月巡查卡伦一次。”[15]总卡关也会定期巡视各卡伦。

三、卡伦的职责

清政府对驻卡官兵的巡视极为重视,要求把每天的巡视情况都记录在案,并向上级汇报,在 《呼伦贝尔沿边卡伦暂行试办章程》 中规定:“卡官呈报总卡官,分呈吉拉林或满洲里边垦局,总卡官呈报副都统,并移吉拉林或满洲里两局。其无关吉拉林、满洲里两局之事即径副都统交边垦局拟办,无庸分移吉拉林、满洲里,以省繁复”。[16]各卡伦又被划分为约长七十里,宽三十里不等的任务区,卡兵要熟悉本任务区内的山川河流等地理情况,核查当地人口并对过往行人进行检查。外卡士兵要巡视是否有俄国人擅自越境,进行贸易、捕猎、建房等违法行为。在坐卡期满,无过的士兵会得到物质奖励,如“喀尔喀四部落驻卡兵丁中若三年内巡防妥善者每名赏亮梭布一对,每对作价银一两,砖茶二块,每块作价银二钱,黄烟一包,每包作价银一钱。”[17]在稽查走私、非法贸易时查扣的货物,除交公的部分,其余皆赏给坐卡兵丁。

清代呼伦贝尔地区卡伦的设置较为严密,驻卡兵丁携家眷,在艰苦的环境下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近两百年的历程中,一代接一代的驻卡官兵默默地守卫着这条国境线,他们为保卫东北边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何秋涛. 朔方备乘:卷 10C//北徼喀伦考.中国边疆丛书:第 2 .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

2 徐宗亮. 黑龙江述略:卷 2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 清官修.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 995M. 理藩院.

4 程廷恒修,张家瓃纂. 呼伦贝尔志略[Z. 方舆沿革. 呼伦贝尔善后督办公署,1923.

5 王铁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 1 册[M. 布连斯奇界约 1727 9 1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6 徐宗亮. 黑龙江述略:卷 2M. 建制.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7 清官修. 德宗实录:卷 198M.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