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简历与成果目录
张云,男,1960年7月生,陕西省周至县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985工程"南亚与中国藏区研究创新平台学术骨干,“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会理事。
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3—1985年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社会科学部任教;
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获历史学硕士学位(西北民族史方向);
1986—1987年在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学习藏文;
1988—1990年在西北大学任教;
1989年9月—1990年7月,在陕西省教委举办的“俄语高级培训班”进修;
199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蒙元史方向);
1992年3—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进修古藏文;
2000年9月—2001年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西藏班”(第25期)学习;
2003年4—7月,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Insearch进修英语;
1993年至今,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从事藏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藏族古代历史、文化,特别侧重唐代吐蕃史和元代吐蕃史研究。
一、承担课题状况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97czs003):“唐代吐蕃与波斯文明关系问题研究”(1997-1999年);
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一般课题:“元代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独立承担)。
3、参加“哲学社会科学‘六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陈得芝主编)元代西藏部分的撰著任务。
4、参加“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元以来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史研究》课题,本人承担乾隆朝部分的撰写任务,十万余字,该书2005年内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5、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西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部分工作《昌都的历史与文化》一书唐代和元代历史部分的撰著工作(与人合著),该书2000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6、参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昌都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课题,承担社会可持续发展部分的任务。
7、参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昌都地区旅游发展规划”课题,承担人文资源和茶马古道历史渊源部分的任务,
8、参加国家重点课题《西藏通史》(拉巴平措、陈庆英总主编),担任《西藏通史·史前卷》主编和《西藏通史·吐蕃卷》主编。
9、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历代边政与边事通论”(厉声研究员主持),本人承担西藏部分的研究与撰写任务,完成23万余字。
10、主持科技部科研项目“西藏经济综合发展战略研究”(2003-2004年)。
11、参加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修清史”《民族志·藏族篇》(周伟洲教授主持)项目的研究工作。
12、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主持“新疆与西藏关系史研究”课题(2006—2008年)。
13、多次承担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上级部门交办的涉及西藏事务的其他重要任务与课题。
二、科研成果目录
1、学术著述(独著)
(1)《丝路文化·吐蕃卷》,28万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月版。
(2)《青藏文化》,35.5万字,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
(3)《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33.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4)《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25.5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5)《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40.6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
(6)《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26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
(7)《西藏历史问题研究》,29.8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8)《漂泊的佛爷——九世班禅内地活动的前前后后》,11.3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
2、参加及合作项目成果
(1)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第九卷,陈得芝主编《中古时代·元时期》(上、下),撰写“元代西藏”部分有关内容,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1月。
(2)王尧、陈庆英主编《西藏历史文化辞典》,担任编委、主要撰稿人,西藏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6月。
(3)参加李光文、杨松、格勒主编《昌都的历史与文化》一书唐代和元代历史部分的撰著工作(与土呷合著),重庆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版。
(4)曹自强等主编《中国西藏历史文化图集》,重庆出版社2001年4月版,与人合编第二卷,并合撰前言文字约6万字。
(5)多杰才旦主编、邓锐龄副主编,邓锐龄、陈庆英、张云、祝启源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本人撰写12万余字。
(6)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本人撰写第一编、第二编,共11万余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2年版。。
(7)余太山主编《欧亚史研究一百年》,本人撰写“西藏与内陆亚洲”一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学术论文(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
(1)“‘瓯脱’考述”,《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第67-70页。
(2)“葛逻禄部早期历史初探”,《新疆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第14-20页。
(3)“试论吐蕃的动物崇拜”,《民族论坛》1987年第4期第58-64页。
(4)“段部鲜卑历史初探”,《东北地方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64-68页,第91页。
(5)“女国与女国文化”,《文史杂志》1988年第2期第26-27页,第25页。
(6)“汉代匈奴与西羌之比较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第18-23页。
(7)“西藏本教与北方萨满教的比较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第52-59页。
(8)“五代时期的散居党项”,《西北史地》1988年第4期第25-30页,第66页。
(9)“吐蕃与党项政治关系初探”,《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3、4期第11-24页。
(10)“论吐蕃与党项的民族融合”,《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第49-61页。
(11)“论吐蕃文化对西夏的影响”,《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第114-131页。
(12)“试论藏族的审美观”,《文史杂志》1989年第3期第32-34页。
(13)“外来文化对西夏的影响”,《宁夏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第90-97页。
(14)“论回鹘与辽的关系”,《西北历史研究》1988年号,三秦出版社 1990年第84-100页。
(15)“吐蕃与西域诸族的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第101-109页。
(16)“沙陀早期历史初探”,《西北历史研究》1989年号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1年第55-69页。
(17)“论本教在吐蕃王朝时期地位”,《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第34-41页。
(18)“唐代北方民族的大迁徙及其影响”,《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第80-87页。
(19)“唐代吐蕃与西域的文化交流”,《甘肃民族研究》1991年4期第48-52页。
(20)“吐蕃‘七贤臣’考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第40-48页,第9页。
(21)“吐蕃在西域的部落及其组织制度”,《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第2、3期第76-83页,第31页。
(22)“‘节儿’考略”,《民族研究》1992年第6期第99-104页。
(23)“论藏族妇女的地位”,《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第111-122页。
(24)“新疆藏文简牍所见吐蕃职官考述”,《西域研究》1992年第4期第63-72页。
(25)“吐蕃统治西域的各项制度”,《新疆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第78-85页。中国人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1993年第1期转载。
(26)“答失蛮其人及其经略吐蕃考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第94-98页。
(27)“元代吐蕃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甘肃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第57-65页。
(28)“‘Stod Hor’考辩”,《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第99-105页。又见《藏学论文选集》(上),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版第304-315页。
(29)“‘重修大龙兴寺功德记’及其史料价值”,《西藏研究》1994年第3期第76-80页。
(30)“有关元代乌思藏宣慰司的几个问题”,《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第58-72页。
(31)“元代吐蕃等路宣慰司史地考证”,《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第86-94页。中国人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史》“宋辽金元明清卷”1995年第1期第42-50页转载。又见《藏学论文选集》(上),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第331-349页。
(32)“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中央机构--总制院与宣政院”,《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第91-100页。
(33)“关于元代宣政院的几个问题”,《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第69-78页。中国人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史》“宋辽金元明清卷”1995年第3期第42-56页转载。
(34)“元代宣政历任院使考略”,《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第163-183页。
(35)“党项名义及族源考证”,《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58-66页;李范文等主编《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版第24-34页。
(36)“论元代在西藏地方建政立制的基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1期第14-21页。
(37)“吐蕃的起源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甘肃民族研究》1996年第3、4期第42-53页。
(38)“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新探”,陈庆英主编《藏族历史宗教研究》(第一集),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45页。
(39)“萨迦本钦与乌思藏宣慰使关系问题再探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1期第35-45页。
(40)“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史地考证”,《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163-183页。
(41)“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形成与版本问题”,《民族研究》1997年第5期第83-91页。
(42)“元代西藏地方的基层组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2期第19-23页。
(43)“两唐书吐蕃传及其史料价值”,《中国西藏》1998年第3期第63页。
(44)“元代西藏地方势力的内部结构”,《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第93-98页。
(45)“藏族古史传说与波斯祆教的影响”,《中国藏学》1998年第4期第70-80页。
(46)“祆、辛(gshen)与sanavee 考释”,王尧主编《藏学论丛·贤者新宴》,北京出版社 1999年3月版第151-161页。
(47)“藏史中古部族谱系说略”,王尧主编《藏学论丛·贤者新宴》,北京出版社 1999年3月版第39-52页。
(48)“吐蕃丝路的贸易问题”,周伟洲等主编《周秦汉唐研究》(2),“国际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 三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第165-176页。
(49)“‘元史·释老传’藏汉译名证补”,《欧亚学刊》(创刊号)1999年12月版第193-201页。
(50)“元代西藏地方的止贡之变”,《中国西藏》(英文版)2000年第1期第24页。
(51)“元代西藏‘止贡之变’及相关问题考释”,《中国藏学》2000年第3期第38-50页。
(52)“佛教史观与西藏古史的再塑造”,王尧主编《贤者新宴》第2期第29-3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53)“《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西藏部分读后”,《中国西藏》2001年第2期。
(54)“伯戴克教授与他的《中部西藏与蒙古》一书”,《中国西藏》2001年第3期。
(55)“西藏属于中国的说话不容歪曲”(署名“李云”),香港《文汇报》2001年6月6 日。
(56)“评伯戴克教授的晚年力作《中部西藏与蒙古》”,《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7)“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宋辽金元史》2003年第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论点摘要。
(58)“乾隆皇帝治藏宗教政策的思想基础”,周伟洲主编《西北民族论丛》(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59)“元代西藏地方的政治一统与文化认同”,王尧主编《贤者新宴》第3期第67-7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60)“《通典·吐蕃传》的史料价值”,《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2002年第22期转载。
(61)《论西藏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思想战线》200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族问题研究》2002年第6期转载。
(62)《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西藏政策的若干问题》,《亚洲民族论坛》(1),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63)《论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若干问题》,拉巴平措、格勒主编《当代藏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2年。
(64)《评夏格巴及其“藏区政治史”一书》,拉巴平措、格勒主编《当代藏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2年。
(65)《西藏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与历史命运》,陈虹、拉巴平措主编《当代藏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4年。
(66)《“大西藏”与“西藏独立”梦想》,陈虹、拉巴平措主编《当代藏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4年。
(67)西藏历史研究的责任与使命问题,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第2期。
(68)“茶马古道长,藏汉情义深—西藏和内地之间茶马古道探幽”,载《中国西藏》,2005年第4期。
(69)“西藏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及其启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4期全文转载。
(70)甥舅关系、贡赐关系、宗藩关系及“供施关系”——历代中原王朝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形态与实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
(71)古代藏族“四氏族”、“六氏族”传说的形成及其文化内涵问题,《翁独健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06年11月。
(72)藏传佛教活佛管理的历史定制与制度创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4、译著
(1)伯戴克著,张云译《元代西藏历史研究》,17。5万字,云南人民出版,2002年1月版。
(2)《夏格巴的〈西藏政治史〉与西藏历史的本来面目》(藏译汉,与人合译),民族出版社 1996年11月。
(3)[苏]阿·盖·沙兹金“关于藏蒙的劝善故事”,《国外藏学研究动态》第4期第87-93页。
(4)[苏]德·叶列耶夫“匈奴人、突厥人和土耳其人”,《民族译丛》1991年第4期第51-54页。
(5)[苏]H .阿巴耶夫、H .博尔索霍耶娃“藏医的基本原理”,《国外藏学研究动态》第5期第90-93页。
(6)[苏] H .阿巴耶夫、H .博尔索霍耶娃“谈西藏医学史”,《国外藏学研究动态》第5期第97-99页。
(7)[意]露丝·费丽贝克“关于甘丹赤巴编年的注释”,《国外藏学研究动态》第7期第82-86页。
(8)[意]毕达克“顿楚:萨斯迦主权在康区的出现”,《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第146-150页。
(9)[美]史伯岭“旭烈兀与吐蕃”,《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2集,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5-52页。
(10)[意] 毕达克“藏文中的元代官方专用语词”,《民族译丛》1994年第6期第58-61页。
(11)[日]宫胁淳子“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时期的蒙藏关系”,《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2集,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79-88页。
(12)(前苏联)勒·斯·萨维茨基“敦煌藏文早期写本传统”,《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3集,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120-133页。
(13)(前苏联)德·庸东“关于饮酒有害的藏蒙劝世文书”,《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3集,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229-247页。
(14)[德国]海尔伽·于伯赫著,《(第吾教法史)法律和政府部分注释》,《国外藏学研究文集》第15集,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1年5月版第100—116页。
5、书评及其它著述
(1)《南凉与西秦》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8期第29-30页。
(2)《唐代蕃将》评介,《民族研究动态》1991年第4期第44-45页。
(3)山口瑞凤与《西藏》一书,《民族研究动态》1992年第4期第64页。
(4)张云、王维强、周炜、黄维忠《从灵童到领袖-历代班禅秘传》,20万字,海南出版社 1996年9月。
(5)“1996-1997年藏族史研究概况”,《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6-1997),民族出版社 1998年10月版第172-179页。
(6)“海峡两岸藏学讨论会”综述,《中国藏学》1999年第4期第145-147页。
(7)“《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西藏部分读后”,《中国西藏》2001年第2期。
(8)“伯戴克与他的《中部西藏与蒙古》一书”,《中国西藏》2001年第3期。
(9)“黄颢研究员与藏学研究”,《中国西藏》2005年第2期。
(10)Zhang Yun: Views on “Golden Key: 17-Article Agreenment”, <China’s Tibet> Vol.16 No.6 2005. pp52-53.
(11)“西藏历史研究百年概述”,《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3年卷),民族出版社 2004年。
(12)参加《现代交叉学科大辞库》(倪文杰等主编)的编写, 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
(13)参加《中国皇家文化汇典》(耿刘同等主编)编写,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4)参加《汉英藏对照常见藏语人名地名词典》(陈观胜、安才旦主编),外文出版社2004年。
三、论著获奖情况
(1)张云《丝路文化·吐蕃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月版,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996年)。
(2)《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王尧、陈庆英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6月版,本人为编委之一,主要撰稿人。该书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9年);第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1999年);第十一届浙江省树人出版奖(2000年)。
(3)《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1月,本人参加第八卷(陈得芝主编,上、下)撰写,该书获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00年)。
(4)曹自强等主编《中国西藏历史文化图集》,重庆出版社2001年4月版,与人合编第二卷,并合撰前言文字约6万字;此书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2年)。
(5)《西藏通史》(陈庆英、高淑芬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本人撰写第一编、第二编,共11万余字。该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3年)。
(6)张云《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获“首届中国藏学珠峰奖三等奖”(2006年)。
(7)张云“元朝在西藏征税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获“首届中国藏学珠峰奖三等奖”(2006年)。
(8)张云“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化民族研究主题”,中央统战部理论征文优秀论文三等奖(1998年)。
(9)张云“把握时机,迎接挑战,开辟西藏历史研究的新时代”,中央统战部理论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2000年)。
(10)张云“尊重客观事实,正确认识和对待西藏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中央统战部理论征文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
(11)张云“西藏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和历史命运”,中央统战部理论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2003年)。
(12)张云“如何认识和对待历史上‘西藏’与‘中国’的关系问题”,中央统战部理论征文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
(13)张云《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4年)。
(14)张云《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4年,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4年)。
(15)张云《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5年,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年)。
四、参加学术会议
1、1995年8月22-26日参加在宁夏银川举行的“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党项的名义及族源考证”。
2、1996年8月参加在宁夏银川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史学术研讨会”,提交“民族史学与经世致用”。
3、1998年9月13-16日参加在西安举行的西北大学与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吐蕃丝路的贸易问题”文。
3、1998年8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元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4、1999年8月16-23日参加在西安举行的“海峡两岸藏学研讨会”,提交“元代西藏地方的止贡之变及相关问题考释”一文。
5、1999年9月12-16日参加在浙江象山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提交“本世纪藏族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
6、1999年9月16-17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提交“元代西藏地方的政治一统与文化认同”一文。
7、2000年6月12-13日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藏学研究与对外宣传西藏研讨会”,提交“关于做好西藏外宣工作的几点建议”一文。
8、2001年7月25—28日参加北京藏学讨论会,提交“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一文。
9、2001年10月28—11月2日参加在昆明举行的中国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提交“元朝在西藏置驿考”一文。
10、2001年11月4日—10日参加云南大学举办的“民族学/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民族学与当代民族的历史命运——以西藏的发展与问题为中心”。
11、2002年1月12日参加北京广播学院举办的“地域文化与跨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西藏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与历史命运”。
12、2002年6月13—16日参加云南大学举办“多民族的亚洲:和平、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1980年以来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
13、2003年8月参加中央民族大学“庆祝王锺翰先生九十华诞暨清史、满族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历史上的安藏必先安康”。
14、2002年9月,参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海峡两岸西藏历史学术研讨会”。
15、2003年11月6—9日参加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中国西南民族学会联袂主办的“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古代藏族“六氏族”传说的形成与民族走廊的古部落”一文。
16、2005年7月26—29日参加云南大学举办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再论西藏的行政区划与‘大西藏’问题”。
17、2005年8月11—17日参加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美国爱荷华大学州立人类学系举办“藏彝走廊的族群互动”中美学术合作研讨会,提交论文“藏彝走廊与走廊民族的性格分析”
18、2005年8月16—19日参加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吐蕃与西夏关系问题再探讨”
19、2005年10月14—18日参加在重庆西南大学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史第十次学术讨论会”,向大会提交并报告“吐蕃王朝的崛起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
20、2006年6月4-5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成吉思汗与蒙古汗国建立”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藏文史书中的成吉思汗”。
21、2006年8月6—8日参加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边疆史地学术研讨会”,提交“甥舅关系、贡赐关系、宗藩关系及供施关系——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形态与实质”一文。
22、2006年8月27—9月2日在德国波恩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藏学会(11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Bonn, Germany),提交“吐蕃王朝扩张政策之分析”(Analysis of the expansionist strategy of the Tibetan Empire)一文。
23、2006年9月9—10日参加在西安举办的“纪念马长寿先生诞辰100周年暨中国民族学百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提交“人类来源、藏族族源与吐蕃王族来源的文本分析”一文。
24、2006年9月13—14日在兰州举办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首发式暨敦煌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一文。
25、2006年10月2—4日参加由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台北中心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办,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协办,在台北举行的“中国历代边臣疆吏”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和琳驻藏——清朝驻藏大臣的一个典型性分析”(Helin in Tibet: an Example of Tibet Imperial High Commissioner)一文。
五、边疆历史学术考察、调研活动
1、1986年7—8月,在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哈密、高昌古城、木垒、乌鲁木齐、吉木萨尔、赛里木、伊犁、查布查尔、阿克苏、库尔勒、库车、拜城、喀什、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山口等地考察。
2、1995年8月到宁夏考察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等。
3、1998年到西藏昌都考察卡若遗址、强巴林寺、昌都岩画,噶玛县噶玛寺、类乌齐卡玛多塔林,调查类乌齐家庭经济和一妻多夫制婚姻制度。
4、2001年到昌都地区昌都、类邦达、左贡等地调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旅游资源。
5、2002年拉萨大、小昭寺、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药王山关帝庙、曲桑寺、帕蚌卡、乃穷寺等,山南泽当镇、昌珠寺庙、雍布拉康、吐蕃王陵,林芝喇嘛林、须巴古碉楼、苯波日、大柏树等。
6、2002年11月考察甘肃临夏、临洮,甘南拉卜楞寺、兰州白塔寺,青海塔尔寺等古迹。
7、2003年拉萨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四大密院、木如寺、扎齐寺、曲贡遗址、卓玛拉康、楚布寺、热振寺、达隆寺、扎叶巴寺,墨竹工卡吐蕃松赞干布出生地墨竹宫故址、直贡替寺等,精齐寺(增其寺)、桑日寺,林周甘丹曲郭林、那兰扎寺,达孜桑昂、蔡公塘等寺,贡噶曲德、热瓦堆、热瓦麦,扎囊桑耶寺,扎塘寺、敏竹林寺等,山南传说中的猴子洞、雍布拉康、热吴德钦寺、唐波且寺等。
8、3003年11月考察四川阿坝地区汶川、理县、茂县营盘山遗址、桃坪羌寨碉楼。
9、2004年拉萨布达拉宫、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协拉康寺、墨竹工卡墨竹宫遗址、甲玛万户遗址等。
10、2005年7月29—8月8日,考察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大理南诏德化碑、万人冢、崇圣三塔、元世祖平大理碑,丽江古城、木王府等。
11、2005年8月18—20日,在宁夏考察西夏王陵遗址、贺兰山古代岩画、青铜峡108塔等。
12、2005年8月24—9月17日,在西藏拉萨、日喀则、那曲等地考察古代寺院和著名历史遗迹。
13、2006年9月15—16日考察青海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等地区。
六、其他
1、 北京电视台《走进喜马拉雅》电视片历史顾问(1997年);
2、 中央电视台《三江源》电视片受访专家(2005年);
3、 上海卫视台《唐蕃古道》电视片受访专家(2006年);
4、 中央电视台《青藏铁路》电视片受访专家(2006年);
5、 中央电视台《天上西藏》电视片受访专家(2006年);
6、 山东卫视台《天路纪行》电视片受访专家(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