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会议书讯 >> 蒙学 >>
蒋满元著:《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的适应性问题研究:以广西壮族为例》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2
 

【出版信息】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6月。收入“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丛书。

【作者简介】

蒋满元,男,湖南永州人,教授,近年来先后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投资研究》《财经论丛》《江汉论坛》《贵州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教材多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内容提要】

《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的适应性问题研究:以广西壮族为例》以人地关系为切入点,以壮族的民族形成为叙述主体,对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作者蒋满元认为: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壮族不仅在地域分布的空间格局上出现过复杂的变动,而且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因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变迁,壮族相应地也在农耕生产、畜牧、狩猎以及文化等领域采取过不同的适应措施;这些适应措施与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了壮族历史上民族变迁与人地关系间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并最终促进了民族间的进步、团结与发展。

【目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 人地关系演进的历史轨迹与嬗变过程

第一节 人地关系演进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人地关系的嬗变过程

第三章 人地关系过程中的民族关系演进

第一节 人地关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及其彼此间的互动

第二节 人地关系影响民族关系的途径分析

第三节 人地关系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以广西为例

第四节 人地关系进程中的民族关系互动:以壮族“汉化”和汉族“壮化”为例

第四章 壮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因素剖析

第一节 壮族族群形成的历史演进脉络辨析

第二节 壮族族体形成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地域因素剖析

第三节 地域因素影响壮族文明演进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壮族分布版图变迁的历史演进脉络及地域因素影响

第一节 区域人地关系与民族关系过程中的空间特征

第二节 自南宋至元、明、清、民国时代的壮族分布版图变迁的历史演进脉络

第三节 对壮族分布版图变迁历史演进脉络的进一步剖析:基于壮族聚居区域地名变化的思考

第六章 壮族生产生活方式选择中的人地因素影响

第一节 壮族生产生活方式选择中的水因素分析

第二节 壮族生产生活方式选择中的狩猎与畜牧行为分析

第三节 壮族生产生活方式选择中的居住环境改造分析

第四节 壮族生产生活方式选择中的农作物种类与饮食习俗演进分析

第五节 壮族生产生活方式选择中的服饰变化与铜鼓艺术分析

第六节 壮族生产生活方式选择中民间信仰的环境内涵

第七章 壮民族聚居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地关系适应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哲学维度思考

第二节 壮族聚居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地关系适应: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农业生产发展

第三节 壮族聚居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地关系适应:资源环境合理利用与民俗旅游产业发展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相关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