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会议书讯 >> 藏学 >>
张杰著《清文化与满族精神:水滴石斋前集》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3-28
 

【出版信息】

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1

【内容提要】

本书由“文化通论”“社会经济”“新满洲研究”“学校与科举”和“人物辨析”五部分组成,共计收录公开发表的论文36篇。最早的一篇是1985年完成的硕士论文,部分内容曾于1986年发表,此次全文收入,是有感于现在研究生论文剿袭太甚,给研究生们提供由个人创作的范例。最新一篇是20111月发表的《清太祖名为“努尔哈齐”论》。清太祖作为满族的民族英雄,名字竟被叫错了100年,由此可知,满族史研究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张杰,19545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71年中学毕业分配到工厂工作。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为韩国国立首尔大学高级研究学者。现为辽宁大学学术带头人,历史学院教授,辽宁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沈阳市政府参事。个人学术专著:《满蒙联姻》(辽海出版社1997年),《清高宗·乾隆帝·弘历》(哈尔滨出版社1997年),《辽河流域宗教文化》(辽海出版社2000年),《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满族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清朝三百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等。

与他人合著:《乾隆帝》(第二作者,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第二作者,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和坤传奇》(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第一作者,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满族与长白山》(第一作者,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年)。

【目录】

文化通论

清文化与满族精神——纪念满族入关360周年

科举制度与清代满汉文化融合

清代政治权力与八旗科举家族

清代满族语言文字废弃的历史考察

清代完颜家族的文化贡献

清代满族萨满教祭祀神杆新考

鸦片战争以前满族的风俗习惯

东北满族简论

社会经济

满族先民与长白山的早期开发

论满族敞乡在辽东边外

后金时期满族与朝鲜的贸易

略论明末浑河两岸满族的社会生活

清初东北筑城及城名的演变

清前期吉林满族与朝鲜边境贸易述论

清前期满洲八旗对东北开发的历史贡献

清代朝鲜使团与满族雇车业述论

清代尚贤硃卷所见蒙古旗人的社会生活

新满洲研究

清初招抚新满洲述略

清初招抚赫哲人人旗考论——新满洲研究之二

清初锡伯人编入八旗考论——新满洲研究之三

清入关前新满洲人旗考——新满洲研究之四

“库雅喇人”考论——新满洲研究之五

学校与科举

清前期东北旗学述论

清前期东北地区的满文学校

清代东北使用满语文述论

清代满族语言文字在东北的兴废与影响

清代东北八旗进士家族与社会影响——以盛京地区为例

清代东北科举家族缪氏考论

人物辨析

清太祖名为“努尔哈齐”论

沈阳故宫应为三代帝王宫

皇太极“东宫妃”改嫁史事考

论清代靖边右副将军塔尔岱

新发现高鹗会试履历中的籍贯与生年

韩国文献中的“万泉居士”张裕昆

乾隆皇帝与宠臣和坤

“书生”皇帝乾隆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