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点击热点 >>
孙赫:试论清前期东北边防观念的变迁——以黑龙江将军驻地南移为例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04-30
 

原文出处:《理论界》,2012年第12期,第7477

作者简介:孙赫(1980-),男,吉林图们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代边疆民族史。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

摘要:清朝前期在东北的边防观念上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近代发展后又回归传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黑龙江将军驻地迁移上显示突出。黑龙江将军设立后,将军衙门的驻地曾经三次迁移,瑷珲旧城、瑷珲新城、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先后成为黑龙江将军驻地。每一次驻地的迁移,都体现着清朝边防观念与战略上的改变,本文对四处地点的选定及其实际情况做了具体分析,探讨每次迁移伴随着边防观念的变迁及其得失。

关键词:黑龙江将军;边防观念;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

东北边疆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对其管理既继承了中国历代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特别是在面对俄国入侵的新情况下,清朝前期在东北的边防观念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近代发展,后又回归传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迁移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黑龙江将军全称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是清朝在黑龙江中上游最高军政长官,其驻地的选择,体现了清朝对黑龙江流域的驻防战略,对于清朝在该区域的统治有着巨大影响。黑龙江将军驻地曾经有三次迁移,四处地点,康熙二十二年(1683 在黑龙江北岸瑷珲旧城,二十三年 1684 移至黑龙江南岸瑷珲新城,二十九年 1690 又移到墨尔根城,三十八年 1699 移到齐齐哈尔城。关于黑龙江将军驻地的迁移的情况,学界已有初步讨论,然而对于迁移所体现的深层边疆边防观念及战略变化仍有继续研究的价值,笔者试从黑龙江将军驻地的迁移来看清朝东北边防观念的变化及调整,探讨其中的合理与失误,不足之处还望学者批评指正。

黑龙江将军的设置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的。清朝入关之前,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将原明朝奴儿干都司全境通过招抚与进攻并用的方式继承下来,成为进取中原的战略后方。清军入关后,清朝先设置了盛京将军来管理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与库页岛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然而就在清军入关统一中原之时,远在欧洲大陆的沙俄已经向东扩张到西伯利亚,并垂涎黑龙江流域的清朝领土。当时清朝延续了中国历代对边疆采取较为宽松的羁縻统治的边疆观念,而且绝大部分八旗军已入关,使得黑龙江流域地区几乎没有驻军防御。面对俄国的入侵威胁,清政府先增设宁古塔将军专门镇守并管理辽东以北地区,并多次由宁古塔出兵黑龙江驱逐俄国入侵者,然而每次出兵仅能取得一时之效,并不能阻止俄国的卷土重来。

为了全面驱逐入侵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者,巩固黑龙江全流域地区的疆土,康熙皇帝决心实施“永戍黑龙江”的战略,他指出:沙俄“陆续聚集于黑龙江、松花江之间,构造木城,盘踞其城,则我取之维艰,是鄂罗斯为主兵,我反为客兵也。今我惟多贮粮食,永戍官兵,则我兵得逸,而鄂罗斯为劳矣。如此,则鄂罗斯轻兵来犯,断所不能;欲大队侵入,则彼粮食何能挽运耶?若黑龙江我兵不行永戍,自松花江、黑龙江以外,所居民人,皆非吾有矣!”〔1〕于是,清朝把宁古塔将军辖区西北部分作黑龙江将军辖区,并将副都统萨布素升为黑龙江将军,率军进驻黑龙江,为进一步进攻沙俄在黑龙江上游的据点雅克萨做准备。可见,康熙帝将在东北边疆的战略防御前沿向北推进到黑龙江流域地区,突破了中国历代在黑龙江流域进行羁縻统治的传统边疆观念,这种边防观念的变化虽然是受到俄国入侵威胁而产生的被动结果,但在当时无疑对巩固黑龙江流域的领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瑷珲———对外防御性的战略前进

黑龙江将军最初的驻地瑷珲旧城,并不是唯一之选,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十二月,康熙皇帝下令“于黑龙江 (瑷珲)、呼马尔二处建立木城,与之对垒,相机举行”。〔2〕同年,清政府经过考察,还选中一个叫额苏里的地方,“爱珲、呼玛尔之间,额苏里地方可以藏船,且有田垄旧迹,即令大兵建立木城,于此驻扎,并设四驿。从之”。〔3〕额苏里位于黑龙江北岸,瑷珲的上游,距离雅克萨更近,但由于清军的供给需要靠索伦人运输,而额苏里位于距离索伦诸部较远,运输颇为不易。萨布素曾提议:“冬时进征,炮具军糈,输运维艰,倘遇大雪,亦未便用兵。今冬可暂驻额苏里,侯来年四月冰解,即往攻雅克萨城……以乌拉、宁古塔三千余兵,分为三班,将军、副都统等更番统领驻防。”〔4〕康熙皇帝认为驻军额苏里“兵丁频事更番,必至困苦,非长久之策,其在黑龙江建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令设斥堠于呼马尔……由水路陆续运粮,积贮黑龙江”。〔5〕于是放弃呼玛尔和额苏里两地,确定瑷珲旧城作为黑龙江将军驻地的选址,并称为黑龙江城。

瑷珲旧城,据 《柳边纪略》 记载:“明曰黑龙江忽黑平寨,大清天命元年 1616 八月太祖命达尔汉顺科落巴图鲁征之,后朝贡为羁縻国,康熙十三年 1674 始筑城。”〔6〕《皇朝文献通考》 载:“康熙十三年自吉林移水师分驻黑龙江地方,设水师营总管各员统辖水师,二十二年 1683 以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领兵征俄罗斯,即授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驻劄黑龙江城东北十二里之爱浑城,其原设之水师营总管及四平官五品官六品官并属黑龙江将军。”〔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瑷珲旧城建于康熙十三年,是水师营的驻地,萨布素率军来到这里时已是九年后,有现成的驻军条件,并且这里距离索伦诸部较近,便于从那里运输给养。同时,瑷珲旧城与沙俄据点雅克萨同在黑龙江北沿岸,水陆进军都比较方便,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将军萨布素认为旧城位于江北不利于与内地联系,建议在对岸新建一座瑷珲城,将军衙署在旧城驻扎仅一年,新城建成后即迁入新城。

瑷珲新城位于旧城西南十二里处的达呼尔族城堡托尔加城,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四月十一日至六月二十五日建成,据 《盛京通志》 记载:“城在齐齐哈尔东北八百余里。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廓,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面临江,周围十里。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将军萨布苏监筑。”〔8〕新城建成后,将军衙署旋即迁入,旧城仍留城守尉驻守。瑷珲新城从此成为黑龙江将军的驻地,并继承了瑷珲旧城黑龙江城的名称,可见当时清政府意在用黑龙江城来命名黑龙江将军辖区的首府,黑龙江城和吉林乌拉一样,成为和辖区同名的城市。后来,将军衙门南迁,远离黑龙江畔,黑龙江城的名称就没有随将军驻地迁移至新址。

瑷珲新城在黑龙江南,和原江北的旧城相对成犄角之势,并没有影响当时清政府进攻雅克萨的战略。而且两座驻防城位于黑龙江将军辖区中心,便于对辖区全境进行管理,是将军驻地的理想位置。然而,瑷珲新城作为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仅六年,就南迁墨尔根了。

二、墨尔根———由外向内战略调整的开始

墨尔根城,位于嫩江上游东岸,清初为墨尔根村,是达斡尔、索伦、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渔猎之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 建设自黑龙江城至吉林乌拉驿路时,墨尔根成为其中重要中转站,东北通过约三百七十里驿路可达黑龙江城,有索伦总管驻此地。康熙二十四年 1685 九月,议政王大臣等奏:“查墨尔根地方、最为紧要。应筑城设兵。令将军萨布素、及副都统一员、驻扎于此。黑龙江、设副都统一员。”〔9〕康熙二十五年 1686 墨尔根城建成,设城守尉一员驻守。从上面议政王大臣奏议中可以看出,首次雅克萨之战后,清政府就有要把将军衙门迁移至墨尔根的计划,不料沙俄复占雅克萨,于是没有立刻迁移,不过墨尔根城在之后的战争期间作为瑷珲驻军及雅克萨前线的后方基地和转运枢纽还是显示出其位置的重要性。

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尼布楚条约》 正式签订,俄国的威胁得到基本解除,清政府在黑龙江上游的边防战略上随即放松了警惕。 《尼布楚条约》 签订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九年 1690),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就把将军衙门迁移到了墨尔根。清政府之所以在这时将军衙门迁移到此,有观点认为与当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率军进至乌兰布通,威胁京师有关。萨布素进驻墨尔根,在喀尔喀蒙古东面对噶尔丹军队的确有一定钳制作用,康熙三十五年 1696),康熙帝分兵三路御驾亲征噶尔丹,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所率东三省军队为东路军,会内蒙古科尔沁部,沿克鲁伦河配合进剿,而当时的将军驻地就是在墨尔根。根据史料还可以看出,康熙二十九年的移驻,有一种临时驻防的性质。清政府虽然在康熙二十四年的时候就有在解除俄国威胁之后将将军衙门迁移墨尔根的打算,但并没有立即确认将军衙门的转移,直到三年后的康熙三十二年 1693),将军萨布素才向朝廷奏请:“墨尔根居两镇间,首尾易制,奏请移节,而艾浑改驻副都统。”〔10〕清政府接到萨布素的请示之后,才正式确认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墨尔根。到康熙三十八年 1699 黑龙江将军衙门移至齐齐哈尔城为止,将军衙门在墨尔根驻扎了九年,正式获准时间为六年。

墨尔根城作为黑龙江将军衙署驻地之所,在驱逐沙俄任务完成之后,而噶尔丹东来之时,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噶尔丹覆灭后,清政府考虑到在东北地区驻军以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并未把将军衙门迁回到黑龙江城,这是清政府在边防观念上由对外防御重回对内镇守转变的开始。也有观点认为将军驻扎墨尔根较瑷珲更有利,因为瑷珲在黑龙江沿岸,极易遭到沙俄攻击,如果瑷珲被攻占,黑龙江地区的指挥系统将陷于瘫痪,而墨尔根距离黑龙江沿岸有一段距离,可以作为缓冲。〔11〕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不符合康熙皇帝“永戍黑龙江”的战略初衷,且瑷珲距离中俄所定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交汇处尚有千里之遥,只要加强沿江防御完全可以稳固防守。另外,咸丰八年 1858),沙俄军队顺江而下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 《瑷珲条约》,割让了黑龙江以北的土地的原因并不是瑷珲易受到攻击,而是将军驻地南迁,使得瑷珲的防御过于薄弱,倘若瑷珲一直都是将军的驻地,防御力量必然较强,且当地经过百年的发展,亦会使黑龙江沿岸有足够的人口聚集,不会给沙俄入侵创造机会。因此说在对俄防御上,墨尔根的缓冲意义不大,它只是体现了清政府在边防上开始对内镇守的观念转变。

三、齐齐哈尔———传统边防观念的最终回归

黑龙江将军最后稳定下来的驻地齐齐哈尔城,位于嫩江下游东岸,原名卜魁村,几近黑龙江将军辖区南界,是京师通往黑龙江城的必经之路,设有驿站,距离黑龙江城约八百余里,距离墨尔根城约五百余里。康熙三十年 1691 七月初三萨布素奏称:“臣详察东北地方形势,墨尔根城远离乌喇吉林一千四百里,与之隔绝,万一有调兵遣将之事,不能践约及时到来……齐齐哈尔最为紧要形胜之地,蒙古、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所居地界总汇于此,且距通大兴安岭北呼伦等地及尼布楚之道甚近,应于齐齐哈尔一带驻兵一支。再,松花江、嫩江汇合之处,系水陆通衢,大渡所在,亦应驻兵一支。如此,则齐齐哈尔、嫩江口皆以江为屏障,得其地利,兵马可赖腆田青草而强盛膘壮,驻守极其坚固,出征则颇英武,虽有紧急事宜,自墨尔根至此,相续彼此调遣,不致有误;且兴安岭以北若有战事,此一隅之师,亦可会同相机而行。”〔12〕从萨布素所言中,不难看出此时他已经有意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移到自然条件更好的齐齐哈尔地区,列举了此地建城驻防的有利形势,特别是对防御蒙古、镇守锡伯、索伦、达斡尔等东北少数民族有重要意义。这种认识与清朝此时的边防观念归于传统相符合,于是清政府经过议论后,同意了萨布素的方案。康熙三十一年 1692),齐齐哈尔城建成,由城守尉驻守。康熙三十八年 1699),黑龙江将军衙门正式迁移至此,之后再未变动过。

黑龙江将军驻地迁移至齐齐哈尔,远离了辖区的中心,这与康熙帝当年为驱逐俄国入侵而制定的“永戍黑龙江”的战略有很大变化,究其原因是清朝在外敌入侵的威胁得到解除后,其边防观念并没有随之转变成具有西方近代意义的边疆观念,并未对 《尼布楚条约》 所定清朝领土进行全面防御,而是退回到带有羁縻性质的传统边疆观念上来。清朝官修的 《盛京通志》 中称齐齐哈尔“钜野为襟,长江 (指嫩江) 作带,近怀属国,远镇边羌,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13〕不难看出,清朝对于齐齐哈尔更看中“近怀属国,远镇边羌”的意义,而将军驻地迁移齐齐哈尔之后,清政府对黑龙江将军辖区黑龙江以南地区进行了较为严密的管辖,而偌大的江北地区在行政上全部归黑龙江副都统管辖,仅作为索伦贡貂的主产地进行封禁,管理及防御都十分松懈。清政府在黑龙江两岸管理上的巨大差别正是清朝在黑龙江北仍沿用传统意义上的边防观念的体现。

四、驻地南迁与边防观念碰撞中的得失

正如前文所述,黑龙江将军驻地每一次调整都体现了清朝边防观念的变化。首先是由传统边防观念向近代边防观念的变化,即设置黑龙江将军驻扎瑷珲,而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俄国的入侵所带来的边疆危机促使清朝被动地回应,即用武力进行雅克萨之战,驱逐俄国侵略者,并且与俄国签订具有近代意义的 《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些都使得清政府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边界与边疆地区模糊不清的疆域观念,多少产生了近代加强边疆主权防御的思想。倘若没有外敌入侵,入主中原的清朝即便视东北为“龙兴之地”也会延续中国几千年的边疆观念来管理东北,特别是黑龙江流域地区。可以说,中外边疆与边防观念的碰撞使清朝被动地产生了近代边防观念是清朝最大的收获,这使得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的管理在程度上达到中国历代之最。然而,在外敌威胁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除之后,清朝的边防观念又开始回归传统,而将军驻地的南迁就是这种转变的最具体的表现。

黑龙江将军驻地迁移到齐齐哈尔后再未变动,但这并不表明清政府的边防观念已经完全彻底地回归传统,在这期间两种观念的碰撞仍然继续影响着清政府的政策。雍正二年 1724 开始的黑龙江将军移驻的争议,就是一次观念碰撞影响的例证。首先是雍正二年十二月,正黄旗副都统费雅思哈奏称:“请将驻防齐齐哈尔城之黑龙江将军迁移呼兰。”〔14〕这种观点是继续向内地迁移观念的延续,虽未经允准,但却引发了清廷内部关于黑龙江将军移驻的讨论,当即就有总理事务王大臣中有人反对移驻呼兰,建议黑龙江将军回驻黑龙江城 (瑷珲):“黑龙江将军所驻之齐齐哈尔土地贫痔,所耕田地,每年收得粮谷甚少。若将军不愿驻于此处,可撤至黑龙江驻守。惟齐齐哈尔亦不可不驻大臣,应设副都统一,应驻兵若干等事,交与黑龙江将军悉心议奏。”〔15〕这份奏议说明了齐齐哈尔城土地贫瘠,反映出瑷珲适合耕种,将军驻扎更为有利。雍正皇帝赞同了回迁瑷珲的建议,降旨:“依议。黑龙江地方捍拒鄂罗斯,今令将军迁移黑龙江,著增兵三百名。”〔16〕可见,雍正帝认可瑷珲的原因是对俄罗斯的防御作用,但当时的黑龙江将军陈泰回奏不愿迁移,认为“齐齐哈尔地方宽阔,可做买卖甚多,故不致生活艰窘……黑龙江地方土地肥沃,但可耕地亩狭窄,仅能满足现有驻防官兵。”〔17〕同时他还认为,迁回黑龙江,与京师盛京的文书来往不便,浪费钱粮。对于陈泰的回奏,雍正皇帝对黑龙江将军驻地回迁瑷珲心存犹豫,最终放弃迁移。其次,从将军及驻地的名称上看,也可以看出清政府在将军驻地及边防政策上存在着观念上的游移。康熙皇帝提出“永戍黑龙江”的决策,意在清军长期驻守黑龙江沿岸,巩固黑龙江中上游的统治,所以任命萨布素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位于黑龙江沿岸的瑷珲旧城被命名为黑龙江城,后来迁到瑷珲新城,仍称为黑龙江城,可见康熙皇帝最初的规划就是黑龙江将军辖区的长官为黑龙江将军,该将军镇守在黑龙江边,驻地为黑龙江城,可谓名实相符。这一点还可以用吉林将军的名称来做旁证,康熙元年 1662),宁古塔昂邦章京升格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1676),移驻吉林乌拉城,但仍称为宁古塔将军,直到80年后的乾隆二十二年 1757 改称吉林将军,从此与名实相符。而黑龙江将军驻扎齐齐哈尔长达208年,但黑龙江将军辖区的称呼并未改变,说明清政府虽然在边防观念上回归传统而将将军驻地南移,但镇守黑龙江的初衷却也未曾放弃。这两个例子,都体现了传统和近代两种边防观念的冲突对清政府边防政策的影响是仍然存在。

黑龙江将军驻地的南迁所伴随的边防观念的变化,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则造成了黑龙江以北的割让,这一点无疑是最大的损失。虽然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的统治相比中国历代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清政府没能抓住俄国入侵而产生的改变传统疆域及边防观念的大好时机,强化 《尼布楚条约》 所规定的清朝领土,明明有了明确的边界线,却在将军辖区内部又回归传统疆界不清的管理办法。虽然清朝有规定每年派出官兵巡查江北边界,但除了刚刚签订 《尼布楚条约》 后巡查过一次外,太平年月仅在乾隆三十年 1765 将军富僧阿组织过一次像样的巡查,其他历任将军都未加以重视,这就造成江北防御更加空虚的情况,为俄国后来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清人徐宗亮对黑龙江将军驻地曾评述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立界碑而后,黑龙江省全境,实以瑷珲为适中要区,墨尔根城次之。”〔18〕清末亲自到黑龙江下游考察的曹廷杰也曾说:“黑龙江将军即无俄人侵越,亦当以瑷珲为驻扎之所”,“我之瑷珲副都统有事不能专决,必须咨行将军衙门,然后定夺,往返需时,恐误事机”。〔19〕清末学者在失地后痛定思痛,都认为黑龙江将军驻瑷珲为最适当之地。

关于黑龙江将军驻地南迁的评价,学界一般都认为驻地南迁是清朝的重大失误,这一点不可否认。笔者认为,虽然从结果上来看将军驻地南迁造成了失地,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驻地南迁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首先,南迁符合当时的气候条件。黑龙江流域的气候相对于中原极为寒冷,而且在16501700年为明末清初最冷的时段。〔20〕受这种气候影响,黑龙江流域民族总体上呈现南迁的趋势,而从中原或者东北南部地区派驻的清军官兵畏惧寒冷,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之常情,这就造成了将军驻地南迁的重要心理动因。其次,南迁便于管理当地聚居的各族人民。清朝前期,黑龙江流域各族聚居地相对集中在辖区的南部,这与当地民族自然移动和清政府主动将部分民族迁到黑龙江南地区都有关系。萨布素建议迁移驻地到齐齐哈尔的理由之一就是:“蒙古、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所居地界总汇于此。”〔21〕而将军驻地向着人口相对集中的南部地区迁移去管理这些民众,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再次,南迁符合清朝全局的战略转移。前文所述,在对俄战争胜利结束,双方签订东段边界条约,清朝总体的战略调整到对内部边疆民族的治理上,特别是要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清朝曾规定黑龙江将军对于内蒙哲里木盟的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杜尔伯特三旗有一定的管辖权,〔22〕而齐齐哈尔与这些地区很近,这也就符合了清朝的全局战略。

虽然黑龙江将军驻地的南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清朝能在边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脚步,在黑龙江北加强力量,还是有可能避免最后失地的结果的。美国学者戈尔德曾设想:“中国要是在结雅河口建起要塞,在阿尔巴津 (雅克萨) 再建一个,再向上建立一两个,就可以把哥萨克限制在他们的本土,当然也就能避免后来的骚乱。”〔23〕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后人只能望江兴叹了。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清圣祖实录 (卷131 Z .清实录 (第五册) Z .北京:中华书局,198517

2 清圣祖实录 (卷106 Z .清实录 (第五册) Z .北京:中华书局,198583

3 曹廷杰.东北边防辑要 (卷下) A .辽海丛书 C .沈阳:辽沈书社,19842309

4 5 清圣祖实录 (卷112 Z .清实录 (第五册)[Z .北京:中华书局,1985148

6 杨宾.柳边纪略 (卷一) A .辽海丛书 C .沈阳:辽沈书社,1984241

7 皇朝文献通考 (卷一百八十二) A .永瑢,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6 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03

8 阿桂等纂修.盛京通志 (卷三十二) M .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609

9 清圣祖实录 (卷122 Z .清实录 (第五册) Z .北京:中华书局,1985292

10 方式济.龙沙纪略 A .龙江三纪 C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183

11 孟繁勇.清前期东北三将军研究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5960

12 2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 A .锡伯族档案史料 (上册) C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29

13 王河.钦定盛京通志 (卷十二) M .台北:文海出版社,1955457

14 15 17 黑龙江将军衙门雍正朝目档案 (第45卷)[Z .吴雪娟.黑龙江将军驻地迁移新谈 J .北方文物,2006 3):8889

16 清世宗实录 (卷27 Z .清实录 (第七册) Z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420

18 徐宗亮.黑龙江述略 (卷二) 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32

19 曹廷杰.条陈十六事 A .丛佩远,赵鸣岐.曹廷杰集(下册) C .北京:中华书局,1985368

20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J .中国科学 B辑),1973 2

22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18.藩部一 M .北京:中华书局,198814327

23 戈尔德.俄国在太平洋的扩张 16411850年)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3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