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点击热点 专题研究 理论探微 会议书讯 文献刊佈 学人荟萃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 点击热点 >>
编者按(2005年)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9

[编者按] 学术热点问题讨论年鉴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终于象初生的婴儿面世了.。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其推出,欢迎各界同仁批评指正。只要按照哈贝马斯所谓理性交往从事正常学术批评,我们都将热切以盼。我们的计划是:每年按照边疆民族学术研究深入的情况敏锐捕捉推动学术深化和增长的关键热点问题,不求大,不尚空,以普波尔所谓“零碎工程”的方式集中精力比较深入地解决一个问题,缩小理论半径,为学术发展逐步地积累一些小型的理论架构和概念装置。就这些热点问题,在网络版基础上召开小规模的、有实际学术效应的研讨会,并在条件成熟时出版专题论文集。每篇学术论文均附以学术界资深学者的评论。学术热点问题讨论年鉴除共同的问题意识外,收录的文章主要以功力扎实为取舍标准,置名气于度外。我们尤其关注风起云涌的学界青年才俊倾力结撰的佳作精品的奉献。这里没有金钱的酬报,惟有对学术自愿的无悔追求。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有相当深度的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希望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支持,更希望通过相当长时间的辛勤劳动能够成为学术发展寂寞长亭驿路上的站程标记。

2005年即将悠然而过。中国边疆民族历史研究的成总结绝非某个人可以随意信口而言的,我们这里且不置评,紧要的是不断开拓新的学术边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界的年青人逐渐对一个共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产生了兴趣与共鸣,即边疆社会特殊性。我们今年学术热点问题讨论年鉴收入的文章有以下几篇:张世明《另类社会空间:中国边疆移民社会特殊性透视(1644-1949)》(中国人民大学)、李智君《清代河陇民间信仰的边塞特征与地域分异》(厦门大学)、谭必友《十九世纪民族地方志描述视角的变迁——以乾隆、道光、光绪本<凤凰厅志>比较研究为例》(兰州大学)、哈斯巴根《清代鄂尔多斯地区 “雁行”人的初期活动》(内蒙古大学)、祁美琴《明清之际“夜不收”、“捉生”现象探析》(中国人民大学)。继十年前在大陆率先研究边疆地区的移民社会后,张世明的论文对迥异于定居社会的这种另类的社会空间结构及其现象进一步予以阐释,并提出边疆社会的概念,认为边疆社会存在许多内地社会所不曾具有并且往往为学术界所忽视的文化现象。本文所使用的“边疆社会”的术语并不是简单地以地理范围为依据,而更主要的是企图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揭示拉铁摩尔所谓的“边疆风格”(the frontier style)现象,与通常所谓的“边疆地区的社会”这一术语在内涵上大相径庭,可以作为透视边疆移民社会中“边疆化”诸多现象的概念工具。与张世明论文从婚姻形态、社会组织等探讨边疆社会特殊性研究径路不同,李智君的论文通过对清代河陇民间信仰的地域格局的系统研究,发现清代河陇民间信仰具有显著的边塞特征:其一,作为拱卫川、陕的河陇地区,民风一向以“尚武”而著称。这种尚武风气不仅体现在“关西出将”这一层面上,还体现在民众对历史上拓边戍守将领的广泛崇祀上。其二,地处中原农耕区边缘的河陇地区,属农牧交错区域,一旦种植业成为主导产业,旱灾就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对水神龙王的崇祀也就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谭必友的论文主要是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19世纪民族地方志描述视角变迁的叙述,试图从一个侧面诠释边疆社会变迁,颇为细腻且饶新意。哈斯巴根的论文是在其用力甚勤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提炼的结果,其对蒙文档案的解读在目前是比较前沿的,大量的司法案例分析是其论文的特色。哈斯巴根的论文通过“雁行”人活动研究认为,汉族移民带来蒙地社会变迁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原住蒙古人的“汉化”、“同化”过程,而其具体表现当中更为突出的是蒙古和民人两种社会文化互动后形成的新的区域文化和社会。他使用“农牧交错”社会的概念与张世明论文所云“边疆社会”的概念、李智君论文所言“边塞特征”可谓名异实同。张世明论文已经指出,“为适应边疆地区特殊的生活环境,汉族边民的生活方式样态亦多呈现基层社会军事化等特征。所谓“势家”具有经济实力和武装自卫能力,其作为边疆社会中坚而以力著称的准军事性与内地常态社会“绅士”的儒生形象可谓大相异趣。中国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中佘太君的原型恰是这一地区(即神木、府谷一带)边疆社会中豪强大户。我们可以从“杨家将”中佘太君的形象产生这一文化现象略见边疆社会的军事化性质。”祁美琴《明清之际“夜不收”、“捉生”现象探析》所言“夜不收”是明代辽东边防守军中的哨探或间谍的特有称谓,而“捉生”则是后金(清)崛起后,为获取军事情报而采取的一种捕捉哨探的行为。该文以传统考据学方法说明了边疆社会的军事日常生活化的特殊现象,平民百姓与军人的合二为一是一般常态社会所不多觏的。上述论文不敢说彻底解决一个问题,甚至于可能不为所有人认同,但我们尚属的认真研究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则以是我们所祈祷的目标。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
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
周卫平:特纳的“边疆假说”...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
姚大力、孙静: “满洲” ...
苏发祥:英国藏学研究概述(...
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
  最新信息
葉高樹 譯註:滿文《欽定滿...
王庆丰编著:《克敬之满蒙汉...
柳岳武:晚清“兴边利”研究...
蒙古勒呼:清代蒙古秋朝審考
陈波: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
乌云毕力格:小人物、大舞台...
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张永江>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