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前沿与理论研究 精英观念与大众文化 学术史的追寻 文本研读与资源共享 学界动态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 文本研读与资源共享 >> 文本阅读与研讨 >>
常建华:士习文风:清代的科举考试与移风易俗——以《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为中心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05-28

原文出处:《史林》2008年第2期,58-70

作者简介:常建华,教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清朝巡抚、学政等官员有整饬士习、振兴文风的职责,皇帝要求他们以奏折报告有关生童岁试、录取举人乡试的情形,乾隆朝奏折保留了这方面的资料。清朝把科举考试中整饬士习、振兴文风作为移风易俗看待,乾隆帝对此尤为强调,旨在将科举考试以及士子的行为纳入国家政治文化的范畴。

关键词:清代科举考试;士习文风;移风易俗;乾隆朝奏折

 

科举考试是清代选拔读书人出仕的重要制度,清朝既重视读书人的品行,也强调文章的醇正,道德文章兼备,属于士习文风的范畴。用风习来表示科举制度对士子的要求,反映出传统的移风易俗政治文化,笔者感到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乾隆帝尤其重视整饬士习文风,清实录多有记载,而新公布的《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又提供了督抚学政处置此类事情的奏折,将制度与实践、皇帝与大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联系起来考察科举考试,使我们对清朝科举考试中得社会控制有更多的认识,因此笔者试从移风易俗的视角剖析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士习文风问题[1]

一 关于《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历史档案》连续三期刊发了《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档朱批奏折。其中2002年第3期刊发了40件, 2002年第4期刊发了16件, 2003年第1期刊发了26件,总计为82(其中掺入1件上谕,奏折实为81) 。这批奏折中时间最早的为乾隆四十四年,最晚的则为乾隆六十年。

这些奏折的具折人分别为学政、巡抚、总督。其中总督奏折2件,巡抚奏折6件,学政奏折73件。乾隆后期加大督抚管理学政的责任,五十三年四月规定:“嗣后各督抚惟当益励廉隅、正己率属,设遇学政有贪污实迹,即应指名纠参,若仍事徇隐、緘默不言,或别经发觉,除将该学政按例治罪外,必将该督抚一例从重问拟,决不姑宽,并令督抚于年终将学政等有无劣迹陈奏一次。”[2]五十四年十一月又规定:“嗣后务须将学政考试实在有无弊窦及士子舆论是否翕服之处,据实详细奏闻,毋得稍有瞻徇”[3]。《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中的《两广总督福康安为报两广学政考试无弊事奏折》就是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年终有关学政的汇报。从该奏折看出,总督是通过学政汇报考试情形,自己“密加咨访”,“复密询两省考过之各道府”得出自己的看法。另一份奏折是《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发表的《直隶总督梁肯堂为遵旨审拟冀州童生李人恒科试雇倩事奏折》奏折中说梁肯堂遵照皇帝“严审定拟以整饬士习而杜弊端”的谕旨审理此案。

巡抚有整饬士习的职责。如乾隆二十年五月江西巡抚胡宝q 奏请端士习以厚民风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刊刻免停科举恩旨及屡次钦奉训士上谕凡士子人给一帙俾感激奋兴以臻驯善一、道员有分巡之责所至之处悉令召集士民于明伦堂谆复开导使咸知大义一、教职与士子最亲每逢月课实行面试并随时诰诫以率不谨一、江西士民多聚族而居责成族正就近稽察倘有品行卑下、文字诡僻者呈明州县分别劝惩一、文根于性最忌怪险臣与学臣商定加意持衡即素号能文而喜诡异者概不取录以端始进一、标名干进之习急宜杜绝倘有不遵正学妄行著述思以夤获科名交结当事者立即查拿一、江省风气非藉文墨以逞狂即假星卜以愚众一二多事生监从中簸弄勾引诪张最易流为刁健必应痛惩”[4]。乾隆帝指示当行之以实要之以久不可出于一时整顿观瞻而已。我们从中看到江西整饬士习的内容。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谕旨强调巡抚“于各府士风尤宜随时整饬”[5]

清朝制度巡抚有监临乡试并奏报的责任。《历史档案》发表了6件巡抚的奏折其中5件是关于这一方面的下面考察其内容。清制三年举行一次省级考试考取举人分三场。第一场四书题文三篇五言八韵排律诗一首第二场经题文五篇第三场策五道。子、卯、午、酉是乡试之年。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为庚子年乡试《江西巡抚郝硕为报庚子乡试首场生监违例事奏折》反映了巡抚监临、奏报乡试的基本制度。该折题名为“为奏明科场搜检Þ一切情形折”开宗明义“窃照科场有无怀挟例于出闱之日具折奏报。今届庚子乡试臣先将历奉谕旨Þ科场条例胪列出示谆切告诫。临场之日督率文武员弁严加搜检。”接着讲述考试情况还谈了号舍防火问题R 三场事竣臣于二十一日出闱照例留提调、监试二道在闱料理并委臣标中军参将、带领弁兵驻扎贡院外弹压防范。”[6]《福建巡抚富纲为报庚子乡试考试情形事奏折》讲巡抚办理科场事宜更为具体。该折开头说“窃照本年庚子科乡试所有场前应办事宜及臣出闱日期业经恭折奏闻嗣将入场内外帘官并执事人员、随带行李家人、吏役以及誊录、对读号军人等逐一严搜并无违禁夹带。”“所有臣办理科场事宜及出闱日期理合恭折奏闻并将三场题目缮具清单恭呈御览伏乞皇上睿鉴”[7]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巡抚富纲办理乡试受到皇帝的重视。乾隆四十五年九月搜检王大臣奏顺天乡试拿获怀挟传递及顶名代倩不一而足。乾隆帝针对巡抚等职任监临摘弊防奸是其专责。历年披阅各巡抚奏折惟今年富纲奏称先于场前访查积习出示禁谕并增筑夹墙另开更道。于抬运人夫逐加搜检印用号戳并不假手吏胥等语办理较属认真。此外则均以三场无弊一奏塞责并未见有查出怀挟传递顶冒之事。于是规定“嗣后各省巡抚凡遇大比之期必须实力稽察慎密防闲如有前项弊端即当立时查获严加究治从重核办。务令闱中积弊肃清士子怀刑自爱庶足以甄别人材振兴士习。将此通谕知之并令于每科引此旨覆奏著为例”[8]。这一规定强调各省巡抚每次乡试必须实力稽察考试情形并引用此谕专折奏报更加制度化。

两件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乡试巡抚的奏折证明了援引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二日的谕旨。其一是署理山西巡抚福崧的还谈到“入闱后先将誊录、对读号军人等逐细搜检分别封闭各所不许一人潜出。臣亲督提调、监视将试卷号戳逐一搅匀督令外廉各官亲身分手印盖不令书役经手以杜联号之弊。”[9]采取了富纲“印用号戳并不假手吏胥”的措施。其二是江西巡抚何裕城的奏折也谈到“其举子座号戳记及弥封红号均经臣亲诣至公堂督率外廉各官亲手印用不许胥吏经手并不许其窥视”[10]。同样是符合谕旨要求的做法。

另外两件奏折是专门办理科考舞弊的奏折。一件是《署江西巡抚姚 为遵旨查明兴国童生雇倩抢手情形事奏折》乾隆五十七年上奏另一件是《云南巡抚江兰为报搜获知县家人误代刻本文章入闱事奏折》乾隆五十九年上奏[11]

学政掌一省学校、教习及教育行政、考试诸事为钦差之官三年任满更代所以有关科举的奏折学政最多主要是学政每年考试生童岁试后的奏折[12]。我们阅读学政的这些奏折就会感觉到学政的职责主要是督察士习文风。如《湖北学政洪朴为报襄阳等地生童科试情形事奏折》说“臣维文风、士习相为表里文风之卑下由于士习之苟安”[13]。指出文风与士习的关系。再如《陕甘学政温常绶为报凤翔等地生童岁试情形事奏折》奏报“所有各属文风西安、同州、凤翔、乾州四属士子资性聪颖读书认真其中文理足资造就颇不乏人惟邠州稍逊。臣惟学臣责任以振兴文风为先而整饬士习尤为要务。陕省民风虽素称淳朴尤当悉心整顿加意劝惩。臣到任之初即谆切告诫各生童务须安分读书潜心学业并通饬各属教官按月督课严加约束不得稍涉因循。至考试场规尤宜严肃一切枪冒诸弊或先时留心察访或临时设法究治中有怀挟文字、不守场规者即随时查出枷号示儆并先后拿获招摇撞骗顶冒代倩之贾元福等立交提调官分别按律严行究办余俱循谨畏法恪守条规。臣每按试一棚必敬宣圣训勖以立行敦品并示以作文规范务须清真雅正诸生童颇知领会”[14]。明确指出学政以振兴文风为先整饬士习尤为要务。又如《湖北学政李长森为报应城等地生童科试情形事奏折》讲到“现在岁科两周通省文风黄州、汉阳、武昌、荆州、安陆、德安为上襄阳、宜昌稍次郧阳、施南又次之。诸生文艺切实通畅能运用经书者居多尚少空疏之卷。臣谨随时敬宣皇上清真雅正之训令其共知恪守日进深醇。至考试经解诗赋生童每栅先期严试其有经义通晓、风调谐畅者俱就地拔取以示鼓励俾各奋力经学仰副皇上加惠士林、五经并试之至意。至楚北士习不淳恃衿滋讼所在皆有。臣俱随时随事认真整饬臣自到任以来据府、州、县教官禀报及经历访闻者俱当交地方官秉公讯结计黜革文武生员六十余名以劣行注册、严饬教官查察能否改过自新者文武生员四十余名趁惟有凛遵圣训一切勉为不敢终懈以冀稍答高深”[15]。先谈文风后讲士习。

其实学政考察士习文风正是清朝的制度。乾隆时期当学政差满三年更换实录记载皇帝的谕旨有固定格式都要说“学政之职惟在公慎自矢整饬士习兴起文风此外更无可训谕”[16]。整饬士习兴起文风是学政的职责概括起来就是负责士习文风。反之则是失职如“胡高望身为学政乃于士习文风毫无整顿每考一处竟视为照例办理之事全不留心觉察胡高望著明白回奏”[17]。再如“学政职司训课一切士习文风皆须整饬自有任内应办事件。该学政(指费振勋)到任以来于陈奏考试各折并未见有实力整顿之处。乃仅于谢恩折内填砌肤词徒为虚颂希冀藉此见长……费振勋着传旨申饬”[18]。学政失职受到皇帝的问责。既然学政的职责为整饬士习、振兴文风他们的奏折自然是有关此项工作的汇报。

清朝要求学政以身作则因为他们的行为联系着士习。雍正帝登基后即向督学颁发专门谕旨[19]“督学一官尤人伦风化所系遴选各省学臣倍加郑重。尔等须廉洁持身精勤集事实行、文风两者所当并重。若徒事文华而不敦崇实行犹未为尽职也⋯⋯必士品端而后文风正他日为国家柱石。”[20]乾隆三年覆准“教官为多士之楷模宜洁清自爱不得因循旧习令吏胥门斗索取生员贽见节仪。至举报优劣乃甄别大典如有冤滥于士习关系匪轻。嗣后各省教官有仍前勒索贽见规礼以致举报优劣不公者令督抚学政核实严参照藉师生名色私相馈送例革职傥别经发觉将督抚学政照例议处”[21]。清廷禁止学政接受生员贽见规礼以致举报优劣不公防止士风受染。

二 整饬士习

清朝十分重视推行教化移风易俗。康熙九年三月策试圣祖命题中谓“今既崇经学以正人心重制科以端始进乃士风尚未近古以致吏治不清、民生未遂果陶淑之未善欤? 抑风俗人心习于浮伪徒徇名而失实欤? 必如何而能返 朴作人之盛以几时雍之化也”[22]。向士人征求对有关士风与吏治不清、风俗与徇名失实关系的见解。同年十月颁布“上谕十六条”标志着清朝治国从武力镇压转向“尚德缓刑化民成俗。”其中的第六条为“隆学校以端士习”[23]提出了整饬士习问题。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对此解释道“士为四民之首人之所以待士者重则士之所以自待者益不可轻士习端而后乡党视为仪型风俗由之表率务令以孝弟为本才能为末器识为先文艺为后。”指出了十习与风俗的关系。雍正帝还明确指出“学政一官所以化导士习养育人材职任甚重。”[24]乾隆帝登基伊始就强调端正士习移风易俗。他在元年首科策试题目中说自己受世宗宪皇帝付托之重践阼之初孜孜求治。因风俗非旦夕可淳询问应试士人对“士习何以端民生何以厚”[25]的看法。又说“朕临御方始特开恩科深期士风醇茂人才日兴。亦望尔臣工恪恭厥职各知自爱以襄盛典。自今以后凡与校文之任者务各痛洗旧习杜绝请托之私矢慎矢公无负朕之简用。倘有丝毫未改不能谢绝亲友情面、勾通关节者国法具在朕不能为若辈宽也。至于士子读书稽古将以应嘉宾之选尤宜立品端醇居心恬淡。岂可奔竞钻营妄生愤懑与不肖无赖之徒相等耶。倘有场前钻剌豫报元魁及榜后生事捏造歌谣为人心风俗之害者著步军统领衙门及五城御史密访严拿按法治罪以昭尚贤简不肖之典”[26]。同时采取具体措施命选颁四书文。由工于时文的学士方苞司选文之事弛坊间刻文之禁“不拘乡会墨卷房行试牍准其照前选刻”[27]。乾隆帝认为“民俗之厚薄视乎士风之淳漓士习之不端由于士志之不立”[28]。要求士人立志向学端正士习表率民俗。而“学政职司课士整饬士习是其专责”[29]

乾隆帝要求地方上整饬士习。乾隆四年六月命各省督抚学政训饬士习“以端士习而厚民风”[30]。乾隆五年十月又训饬士习流弊申明为己之学[31]。乾隆七年八月针对广东“每遇生童齐集考试之时或赴摊铺短价强买什物或与市人扭结官。稍不遂意即恃嚣喧挟制罢考。”要求“该督抚学政等董率有司教官严切训谕务令士子等洗心涤虑痛改前非。倘冥顽不灵仍不率教即按律惩治不稍宽贷。如官员等有徇隐姑纵者一经查出定行分别处分”[32]

整饬士习有一些具体措施。九年八月高宗指出“近来士习不端不惟文风未见振起抑且怀挟作弊行类穿窬诡计百出竟有意想所不到者。朕早已闻知屡行训饬。今年顺天乡试特遣亲近大臣严密稽查。头场搜出夹带二十一人其四书三题系朕亲出不过取其略冷不在外间拟议之中。而场内多人遂尔阁笔交白卷者六十八人不完卷者三百二十九人真草违式及文不对题者二百七十六人。头场如此伊等尚不知儆。二场仍有搜出夹带者二十一人及见稽查严密临点名时散去者竟至二千八百余人之多。士子品行如此学问如此是全仗怀挟作弊以为应试取功名之具。”[33]于是将直省解额酌减十分之一以示惩罚。同年“礼部议覆署贵州按察使宋厚奏黔州民情好讼士习未端请饬学臣令各属教官严加月课不得视为具文。应如所请每月集文武生员于明伦堂恭诵圣祖仁皇帝《训饬士子文》及《卧碑》所载各条并按月月课书文之外兼试策论。教官训迪有方著有成效督抚学臣核实保举否则分别议处。生员内如托故三次不到及无故终年不到该教官详明学臣分别惩戒斥革。从之”[34]。整饬士习特别针对考场存在的种种弊端。如冒籍[35]顶名据崔纪奏称江苏童生应试有一人冒考数处或多做重卷数名以为院试时售卖之地通省皆然而松江府为尤甚。乾隆帝认为此种弊端所关士习非浅于州县考试之时童生报名应查对烟户册籍烟户无讹方许廪保填结府考县考俱令原保廪生识认则冒籍顶名之弊可除于士习不无裨益。要求“督抚转饬所属实力奉行不得视为故事该学政亦不时稽查。如有仍蹈前辙者查明按例究治”[36]。再如考生怀挟乾隆帝说“向来怀挟之弊京闱尚少而外省最甚。虽经屡颁谕旨令严加厘剔而士子狃于积习监临等官未免尚存姑息之见未能翕然丕变。即如江西一省三场多至十六人可见各省此风尚未悛改。其未经搜出者非奉行不力则有心邀誉耳。夫始进不正则士习不端宿弊不清则真才不出。嗣后各省监临务必实力严搜使弊绝风清以裨文治”[37]

直到乾隆中叶怀挟、顶名仍是考场的痼疾。乾隆三十年谕旨

考试为抡才大典必须弊窦肃清方可以拔真才而杜侥幸。近年以来加意整顿从前怀挟诸弊虽渐次厘剔但闻应试士子竟有因搜捡严密复遁而雇觅枪手代构者或私联坐号或顶名入场或临时换卷种种难以枚举⋯⋯此等弊端所关于士习科场者匪浅不可不设法防范以绝根株。本年顺天乡试届期场中印用坐号著提调监试等按例亲身详慎办理勿仅虚应故事仍假手吏胥致滋奸弊。临期该部请旨于点名时朕当特派大臣会同顺天府尹于龙门内严加查察以防接谈换卷乱号之弊。至榜后填写亲供校对试卷笔迹是否相同以稽顶替代倩立法至为周密。乃相沿日久视同具文犯法者无所忌惮。嗣后乡试中式举人务令当堂填写亲供并默写闱中首艺七八行。该学政等亲加封固汇齐奏闻。候朕另派大臣逐卷校勘。如有笔迹不符之处即举出请旨交部严讯以示炯戒。倘核对时草率疏漏别经发觉惟派出之大臣是问。将此通谕各该衙门知之。[38]

该谕旨重在治理顶名问题。奏折中有不少顶冒的事例如山东“东昌府堂邑县生员乔汝襄代荣舒元顶名赴考缘乔汝襄以家贫游食于本月初九日至汶上县与曾经考过武童之王浩然相识王浩然代为说合童生荣舒元年貌相似雇倩顶名代考若得取进许给银六十两。乔汝襄应允希图蒙混入场。比及点名接卷即被廪保认出发审荣舒元、王浩然闻拿逃匿现在选役上紧缉拿”[39]

按照清朝的标准衡量生员的劣行多种多样。江苏学政胡高望说“其生员中有不遵约束及恃符滋事者臣严饬各学及地方官随时随事即行详革。如吴江县学生员黄藉词捏控无锡县学生员顾凤楼唆孀卖产金坛县学武生许维城唆讼有据阳湖县学生员吴一谔好讼滋事常州府学生员何溶代作词状昭文县学生员郑梦兰、周之德不安本分干预他事。俱经先后斥革交地方官按律办理在案”[40]。据此江苏士子有好讼之风。

学政奏折中类似整饬士习记载还有不少。如《福建学政吉梦熊为报永春等地生童岁试情形事奏折》说“至闽中地处海滨士子为四民倡率必倍加整顿务令读书砥行循规蹈矩悉归驯谨方足以端士习而改浇风”[41]。《湖北学政李长森为报黄州等地生童科试情形事奏折》记载“臣于考期封门后常在堂上察看复亲身挨查号舍以清弊端。每于诸生发落时敬宣我皇上崇实黜浮、整饬士习之至意令其共知恪守。其有州县并教官禀报文武生员劣迹及臣自行访实者分别轻重斥革究惩”[42]。《湖北学政查莹为报德安等地生童考试情形奏折》讲“伏查楚北士习浇漓讼风最炽约束士子尤视较艺为要。臣于举行优劣严饬各属教官核实办理。每遇下乡讲书生童齐集时谆谆以恪守卧碑、畏法保身为训其余干讼滋事、不守学规者⋯⋯臣一经访闻得实立予斥革交地方官严行究办。以示惩儆不敢稍事姑息。至校阅试艺一遵圣训以清真雅正为准并晓谕各生童诵习全经。其坊刻相沿删节诸本遍行出示严禁迩来剽窃、拟题陋习咸知改革”[43]

三 振兴文风

雍正帝强调“朕临御以来时时以教育人材为念但期实有益于学校不肯虚务课士之美名。盖欲使士习端方文风振起必赖大臣督率所司躬行实践倡导于先劝学兴文孜孜不倦俾士子观感奋励立品勤学争自濯磨此乃为政之本”[44]。从雍正的话来看士习是文风的基础文风的含义主要是两项一是重视文化教育科举兴盛所谓“劝学兴文”即是这个意思二是学风纯写作规范不“徒事文华”正所谓也。关于后者雍正帝有长篇议论

谕礼部:制科以四书文取士,所以觇士子实学,且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也。语云:言为心声。文章之道与政治通,所关巨矣。韩愈论文云:惟陈言之务去。柳宗元云:文者所以明道,不徒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况四书文号为经义,原以阐明圣贤之义蕴,而体裁格律先正具在,典型可稽。虽风尚日新,华实并茂,而理法辞气,指归则一。近科以来,文风亦觉丕变,但士子逞其才气辞华,不免有冗长浮靡之习。是以特颁谕旨,晓谕考官,所拔之文,务令雅正清真,理法兼备,虽尺幅不拘一律,而支蔓浮夸之言,所当屏去。秋闱期近,可行文传谕知之。[45]

雍正帝将作文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要求按照《四书》阐明圣贤的思想用规定的“体裁格律”表达出来反对辞华冗长的文风去“支蔓浮夸之言”将“雅正清真理法兼备”文章作为标准。

乾隆皇帝重视训正文体对于科举文章也提出类似雍正帝的主张指出

近今士子以科名难于幸获,或故为艰深语,或矜为俳俪词,争长角胜。风檐锁院中,偶有得售,彼此仿效,为夺帜争标良技。不知文风日下,文品日卑,有关国家抡才大典,非细故也。夫古人论文,以浑金璞玉、不雕不琢为比,未有穿凿支离可以传世行远者。至于诗赋, 藻敷华,虽不免组织渲染,然亦必有真气贯乎其中,乃为佳作。今于四书文采掇词华以示淹博,不啻于孔孟立言本意相去万里矣。先正具在,罔识遵从。习俗难化,职此之故。嗣自今其令各省督学诸臣时时训饬,乡会考官加意区择。凡有乖于先辈大家理法者,摈弃不录,则诡遇之习可息,士风还淳,朕有厚望焉。该部通行晓谕中外知之。[46]

乾隆帝强调的是科举文章乃阐释孔孟立言本意提倡朴实的文风反对故为艰深语或矜为俳俪词使士风还淳。

我们从学政的奏折中可以把握到文风的内涵。如说“湖北各郡文风其中尚有留心文体、谨守绳墨之士惟于经史实学多未能考求淹通”[47]。文风包括对于经史文的全面掌握湖北学政洪朴认为湖北文风只是“留心文体”而已。而江苏“苏州、松江、常州各属素为文风最盛之区文体雅驯兼有书卷。惟太仓州属崇明稍次而气机顺畅理法亦合”[48]。文风讲究文体雅驯兼有书卷气其次也要行文顺畅合乎文理。山西“文风平定州、代州两属诸生见闻稍广文艺较优间又娴习诗赋之士。其省北各属人文俱系中平”[49]。文艺较优、娴习诗赋也是说明文风的内容。

学政的责任就是要选拔文气、文理好的考生。广东学政平恕上奏“伏查粤东文风以广、潮、肇庆、嘉应等府州为最惠、高、雷、廉、罗定次之琼州虽隔海洋涵濡文治日久实与广、潮诸府相埒其琼山、文昌、会同等县颇知留意经籍文理较优。惟陵水、昌化、感恩三县僻远尤甚尚属陋。臣就其文气可造者详慎遴选仍于点名时亲督搜检核对年貌封门后逐号清查取进后严加复试务取文理与正场原卷相符不使一名冒滥”[50]。文气可造、文理较优是平恕衡量文气的重要标准。

厘正文体是振兴文风的重要方面。乾隆四十六年御史董之铭条奏请饬下儒臣仿照钦定本朝四书文初编体例详慎选择刊定续编并简派大臣于每科中式乡会试卷内覆加甄校进呈钦定后由部刊颁发坊通行。高宗认为乾隆初年《钦定四书文》刊刻颁行典型具在一切可奉为法程。“无如近日士风专为弋取科名起见剽窃浮词不复研穷经史为切实根柢之学以致文体日就卑靡虽屡经降旨训饬而积习难回仍不免江河日下之势。惟在司文柄者随时甄别力挽狂澜以期文风渐归醇正。若多为选刻颁行而习举业者仍束庋高阁不能潜心研究虽多亦奚以为。”命大学士九卿等公同详议具奏续编之议被否但“将坊间造作文字妄称新科墨卷例申明禁止”[51]。乾隆帝为训正文体定制义七百字之限。这是针对大臣反映“近年风气善为长篇又多沿用墨卷肤词烂调遂尔冗蔓浮华即能文者亦不免为趋向所累”而制定的。乾隆帝指出“作文尤须体会儒先传说以阐发圣贤精蕴独出心裁屏除习见语其文自然合度。何必动辄千言因陈不察耶”[52]

清朝乡会试后对试卷进行复核称作磨勘磨勘的重要内容是考察文风。前面提到雍正帝要求作文“雅正清真”乾隆帝对此也很重视不过他将这四个字的顺序调整为“清真雅正”。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秦蕙田等进呈磨勘顺天等五省乡试卷所有签出应行处分各卷颇见详慎乾隆帝很赞赏并指出“惟试卷内有词意纰缪之甚者于文风共知之制义一道代圣贤立言务在折衷传注、理明辞达为尚。前因士子多喜为剽窃驳之词不惜再三训谕俾以清真雅正为宗并将选定四书文颁贮内帘令考官知所程序”要求“衡文作文者。咸以正风尚、厚人心为务”[53]。同时对学政提出要求“第念别裁伪体以端风尚固在考官临时甄拔公明而平时之造就渐摩使士子皆知崇实黜浮不堕揣摩恶习则学政责任尤重⋯⋯为学政者果能以清真雅正为宗一切好尚奇诡之徒无从幸售文章自归醇正。否则素日趋向纷歧一当大比为试官者锁闱校拔不过就文论文又何从激劝而惩创之。且学政按临谒庙讲书原与士子相见非考官易书糊名暗中摸索者比。文字一道人品心术即于此见端自应随时训励整顿务去佻巧僻涩之浇风。将能为清真雅正之文而其人亦可望为醇茂端谨之士。由此贤书释褐足备国家任使斯士子无负科名而学臣亦不负文衡之任。但不得因有是旨徒以字句疵颣易为磨勘指摘遂专取貌似先正之文于传注无所发明至相率而归于空疏浅陋。此又所谓矫枉过正救弊适以滋弊。不独舆论难诬一经朕鉴察亦惟于该学政是问”[54]并将此旨录于学政公署与各府州县学明伦堂以触目警心。我们可以看到大臣在奏折中谈到考核情形时往往以“清真雅正”报告文风反映出这四个字的重要性。乾隆二十五年高宗再次指出“乡会磨勘试卷盖以防弊窦正文风所关綦重⋯⋯嗣后乡会典试诸臣务择清真雅正、文义兼优之作为多士准绳不得因磨勘周详反以庸才塞责更不得因有此旨遂借口瑕瑜不掩以致怠忽从事”[55]。乾隆三十年高宗命大学士会同礼部详悉定议决定“科场条例内应加删正各条一、旧例举子文体不正者褫革疵蒙谬戾者罚停会试一科。查文体不正者或显违格式引用怪僻书理全违自属易见若疵蒙谬戾多有影响近似者在考官固当精择磨勘官尤宜慎重别裁至文内引用诸史子集者务以平正切当为宗但语似有本即应体玩文气广为咨询不得轻加訾议。一、例载三抬、双抬各字应敬谨遵写误者以违式论至恩膏德意等字偶误单抬尚非玩亵应予免议。一、试卷后填写添注涂改原防誊录改易之弊。查例载举子试卷涂改过百余字者贴出数十字中原不能化劣艺为佳构防弊已极严密不须自为注明。徒使耄年之人动多应即停止”[56]

磨勘特别要对名列前茅考卷的文风把关。乾隆帝认为“制艺以清真雅正为主其在前列者尤为士林模楷必贵理醇法密、辞语精当之作方足以式多士而正文体。”当磨勘大臣覆勘会试中式第三名邓朝缙首艺语意粗杂。乾隆帝说“所奏甚是。此等题文在士子择语不精率意填写或所不免。此卷现据指出而其余似此未经磨勘者当复不少但即使舍短取长亦止可在二三十名外今竟高列第三名位置殊为失当。近年因文体屡经降旨训饬凡有衡文之责者尤应悉心甄拔以期有醇无疵使文风日臻淳雅何至漫无区别若此著总裁德保等明白回奏”[57]。又据磨勘试卷大臣奏江南省第一名顾问卷头场四书文三篇纯用排偶于文体有关且首艺未经点题请将该考官及本生交部查议。乾隆帝再次指出“制艺代圣贤立言原以清真雅正为宗。朕屡经训谕不啻至再至三何得又将骈体录取且拔冠榜首所谓厘正文风者安在? 匡三艺俱用排偶场中易于辨识并不必再用字眼关通更易滋别项情弊殊属不合。除将该举子交部照例查议外所有江南正考官钱载、副考官戴均元均着交部议处。并将此通谕知之”[58]。乾隆四十四年高宗指出“近时文风日坏习制义者只图速化而不循正轨无论经籍束之高阁即先儒传注亦不暇究心惟取浮词俗调  求售。师以是教弟以是学举子以是为揣摩试官即以是为去取。且今日之举子即他日之试官积习相沿伊于胡底。昔韩愈起衰八代尚思回狂澜于既倒况有移风易俗之责者岂可听其流而不返乎! 前曾降旨厘正文体务以清真雅正为宗著再明白晓谕嗣后作文者各宜体认儒先传说阐发题义务去陈言辞达理举以求合乎古人立言之道。试官阅卷亦当严为甄别讲究正解一切肤词烂调概摈不录。庶趋向益真而文化可期蒸蒸日上。若再不能仰体朕意仍复掉以轻心必令此等庸陋词句悉行磨勘以示惩儆毋谓朕不戒视成也。将此通行传谕知之”[59]

文风与考题也相关联。程景伊条奏禁止乡试考官出题割裂小巧建议有似此命题者。将考官议处。礼部议覆时于四川省出题牵连无理之考官置之不议。乾隆帝批评礼部所办非是认为“考试固当避熟习拟题以防剿袭然亦不可割裂牵搭致碍文义。盖试题为制艺所由出若务为新巧恐士子揣摩弋获趋入纤佻文风纯驳之分即士习端袤所系而民俗之醇薄实因之其机不可不慎。今礼部不将四川考官。即附本参处殊属不合。所有礼部堂官着交部察议”[60]

乾隆后期整顿文风的重要事情是查禁删节经书。乾隆五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山东学政翁方纲为报青州等地生童科试情形事奏折》谈到

臣查,此六府内,惟登州、青州二府文风较优,余四府(华按:指曹州、沂州、莱州、登州)文风相去不远,亦尚无艰深詭僻之习。惟是现奉功令,俾士子全读《五经》,而坊间所卖经书删本,《春秋》、《礼记》二经尤甚。虽臣每到一棚严切出示晓谕,各书贾不许其贩卖删本,而访闻实尚未能彻底禁绝。臣又不便遽令地方官按铺户逐一搜查,致启滋扰,只得于考试经解默经时,多于删处出题,其未读者不能录取,庶几渐使删本之经不禁自消。其余各学月课尚皆奉行,不敢违玩。惟武生怠玩者多,每借人营食粮为济贫避考之计,虽奉有部文,入伍怠惰者,将武生咨革之例,但日久未见如此办理,其具呈情愿入伍者,皆幸得宽;目前考课而申详之教官,又不免存宽恕之见,诚恐将来该管营员因系学政咨送,稍有顾惜周旋之意,则于士习既荒,而于营务亦大有关系。臣现饬各学,凡有情愿入伍之武生,皆令就近到臣考试衙门面试弓箭技艺,如果年力精壮、技艺可观,方准咨送入伍,以免冒滥。[61]

翁方纲奏折所说的考试士子经解默经时多于坊间所删经题内出题其有未读全经者概不录取等语引起乾隆帝的注意。乾隆帝认为五经为圣贤垂教之书士子有志进取竟有未经全读者可见士习之荒疏卑靡。兹公然竟有删去者岂不可鄙是亦学术式微之一大证。经籍俱经孔子删定岂容后人更复妄有删节。各省坊间射利之徒往往于经书避去不祥讳用語句擅行标写拟题以为习场屋者揣摩之具。而躁进之士子遂以为快捷方式秘传最为恶习。山东一省如此各省当亦不免。此事于士风大有关系不可不明为查禁。于是“通谕各督抚及学政等务须实心查察严行禁止俾士各通经文风振作。其应如何立法查禁以端士习之处著军机大臣会同礼部妥议具奏”[62]。翌年乾隆帝又指出“前因各省士子有肄习坊间删本经书一事降旨令各督抚严行查禁将此项删本起出解京销毁。节据该督抚等陆续查缴但恐日久懈弛不可不再申厉禁以端士习而崇实学……想自用制义取士以来或即有此项删本经书亦非起于今日。然不清其源安能禁其流人之不滋甚耶。该督抚若以此次查缴之后即视为具文弛其禁令则牟利书坊又复渐行出售辗转流传终难尽绝。嗣后仍著落各省督抚严饬所属认真查禁并将缴过删本经书数目及有无传习之处三年汇奏一次俾士各通经文风振作以副朕敦崇经学、整饬士风至意”[63]

学政立即执行上述规定。山西学政戈源奏报岁试情形称“考过各府文风平阳、潞安两府为下缘坊间刻有不知姓名文字称为《引蒙易知》、《学文正法》、《童子升阶》、《一说晓》、《三十艺》、二十艺》等名目通套鄙陋随题可钞。山僻小县师传弟受以致性灵汨没。现在严行饬禁不准书贾售卖并不许生童存留等语。”乾隆帝于是指示“前因各省士子有肄习坊间删本经书一事屡经降旨令督抚等认真查禁陆续收缴三年汇奏一次并将查出删本解京销毁以端士习而崇实学。各省坊贾自不敢复蹈故辙再为刊布流传。今戈源查出《引蒙易知》等鄙陋书本自可归入查禁书内一体办理俾不致转相传播又何必为此纷扰琐屑耶。况各省山僻小县庸陋士子不能通晓文义以此等浅近文字转相传习于衡文取士之道亦无关碍。若似此繁琐饬禁转使士子无所适从而胥役等以查禁为名不免藉端滋扰是欲去一弊而转滋十弊于士习文风有何裨益。此事惟在各省督抚学政随时留心督率查察毋使删节陋本刊刻流传俾士各通经文风振作仍不得过为繁琐以致扰及坊肆闾阎方为妥善。将此通谕知之”[64]。贵州学政洪亮吉按试时“复面饬将删节经书尽行缴出臣又购买诸经全本存贮各处书院内以为诸生式样一切皆照前办理不敢以多设条教烦苦边庠亦不敢以率略省事姑容积习”[65]。江苏学政胡高望也认真贯彻他说“至查销删节经书臣于按试各属时就近面饬教职谆切传谕生童以除陋习。当据各学将生童存留旧本随棚呈缴臣俱札发各提调賚解藩司照例申详督抚汇销”[66]

乾隆时期清朝根据对于文风盛衰高下的判断增减所设负责科考官员数量与考试名额以倡导文风有助于国家控制地方社会。乾隆九年礼部议准

御史徐以升奏称,嗣后各学政录科时酌量变通,其文风盛者,将一二等名数从多;文风未盛者,将一二等名数从少。三等前列者,仍照例酌送。其丁忧事故游学告病未与科考,及科考未取、志切观光者,原有录遗入场之例。各省学臣,应视该处文风之高下,向来中数之多寡,通盘计算,慎选录送。从之。[67]

根据文风控制地方科举名额的事例很多。如直隶每举人一名录科80应取科举7920名。贡院号舍仅万间万难容坐。因“直隶文风较江浙两省究属有间”于是照山东省每中一名录取60[68]。陕西因边境文风日盛将“陕西木字号榆林等十学乡试士子隔科分合以一科与通省士子合试凭文取中不必编列木字号一科仍列木字取中一名。”[69]山东“莱州府之灵山文风果盛准该学政题复旧额”[70]。广西“庆远府东兰州学未设廪增今文风渐兴请设廪增各二名”[71]。江西“赣州府属赣县学进额二十名余俱十二名。惟信丰、龙南、二县十五名文风未优进数独多。应将该二县各量减三名归入瑞金、石城、二县。府学额数既宽岁科试时将信丰、龙南二县多拨三四名以补原额。其武童照文童之例。”[72]江苏阜宁县从山阳、盐城分出学额无多“如此后阜邑文风渐盛仍许学臣题复旧额”[73]。江西“宁都州文风最盛向为赣郡属邑学额二十名仍酌拨府学二三名。自升州以后无府学可拨额数转少。查所属瑞金、石城二县于乾隆二十年各增额三名今请各减一名拨给宁都州。武童亦照文童例。”[74]乾隆三十七年河南学政徐光文奏称“内黄县学额进文童十八名今应试童生仅三百八十余人文风中平汤阴县学额进文童十二名今应试童生六百余人文风较胜。应裁内黄县学额三名拨补汤阴”[75]。礼部从之。乾隆四十五年四川总督文绶等奏称“嘉定府属之犍为县学、潼川府属之中江县学原额取进各八名绵州所属之德阳县学原额七名现在文风日盛人浮于额。其嘉定府属之乐山县学原额二十名潼川府属之盐亭县学原额十二名绵州属之梓潼县学原额十名现在应试人少文风亦属中平应将乐山县学原额内酌减四名盐亭、梓潼二县学原额内各酌减二名共减额八名即以四名拨入犍为县学二名拨入中江县学二名拨入德阳县学以后均照此定额”[76]。此议得准。同年文绶又奏“马边厅距屏山五百余里生童赴试跋涉维艰。且设厅以来应考生童均有三百余名文风日盛请将屏山县学额十五名内裁五名拨归马边。每遇岁科试由厅送府学臣照额取进廪增原缺亦酌拨四名并将越巂厅学训导改为马边厅学铸给学记”[77]亦被礼部批准。乾隆五十年山西学政以“代州所属五台县文风素优额进十二名不能溢取。右玉县学额取进十五名应试士子无多且文理平常不能足额。于是裁去五名拨入五台县学”[78]。同年因湖南省为民苗杂处之地衡阳、清泉文风较为出色准于选拔之期每县各拔一名以示鼓励。[79]乾隆五十四年湖南学政钱沣奏称“茶陵州学原定进额二十名近来应试者少文风亦属平常应将该州学额改为十五名其所减五名归入长沙府学合原定学额为二十五名。将来该州文风渐振即可于府学各额内量为拨取以示鼓励”[80]。得到批准。同年因山西大同府学额进二十名该府所属州县文风平常遵照原额取进外再拨府学二十名未免太优。霍州所属之灵石县人文较盛旧额十二名未免稍少。将大同府学改为十七名裁额三名拨归灵石县学武童亦请照文童例裁拨[81]。乾隆五十七年湖北安陆府额进人数远安因文风少逊毋庸议拨[82]。乾隆五十九年因四川酉阳州属秀山县应试童生向附州学进取而该县生齿日繁文风蔚起设立专学。将额多人少的松潘、茂州、汶州、保县各裁二名拨秀山并移松潘厅训导于秀山学[83]

除了学额学官也视文风增减如乾隆二十九年山西巡抚和其衷等奏称“宁武府兼辖四县俱山邑僻壤文风相等。内宁武、神池、五寨三县各设教职一员惟偏关县有教谕、训导各一员实属闲冗请将教谕裁汰”[84]。吏部议准。乾隆三十八年江西巡抚海成奏称“吉安府属永新县学文风颇盛向设教谕一员办理殊为竭请裁事简之永宁县学训导改设永新县学训导”[85]。得到礼部批准。

此外考试的频度、单独考试或合试也根据文风调整乾隆二十七年顺天学政张泰开奏称“宣化一府自康熙五十五年定为岁科两试连考该处士习因考试迢隔三年试后遂营别业致文艺生疏取进童生每难足额。请嗣后岁科两次分考使岁试未进者知所激励以应科试文风当益振兴”[86]。得到批准。三十八年因陜甘学政杨嗣曾奏称“甘肃宁夏府乡试向编丁字号每科额中二名。今该府人文日盛颇胜他属。请嗣后宁夏一府生监乡试准其一科与通省合试凭文录取无庸另编字号。一科仍列丁字号照旧额取中。俟将来文风大盛再行题请统归大号”[87]。得到礼部批准。热河自康熙年间建立避暑山庄后发展很快乾隆四十四年“照宣化府之例另编承字号每科乡试取中举人一名俾士子知上进有阶愈加鼓舞。俟将来文风渐盛人数多至百余名该督臣再行奏闻增额以示嘉惠塞上士林多方乐育至意”[88]

江浙文风素盛清帝南巡频增试额[89]。如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南巡江苏、安徽、浙江三省本年应试文童府学及州县大学增取五名中学增取四名小学增取三名。乾隆三十年南巡先是准于本年选拔时江南各县每学各取一人以广教泽。后又“将江苏、安徽、浙江三省本年应试文童、府学及州县大学增取五名中学增取四名小学增取三名”[90]。再如乾隆四十五年南巡高宗指示三吴两浙文风宜循旧典以示渥恩[91]。四十九年南巡同样增广江浙两省试额[92]

清代科举考试竞争激烈由于采取分区录取的方法文风强盛地区的考生冒藉到文风衰弱地区考试云贵川广这一现象比较突出。乾隆二十五年广西学政鞠恺奏粤西应试生童多有他省人冒籍现在严行查办。乾隆帝指出“该省地处偏隅向学者少他省人士未免乘机混名冒考。但自乾隆三年部议停止该省因本地无人应试准令外省及本省异府人入籍之例司学政者自应严为禁饬何以尚多混行冒试者此皆历任学臣不能查察所致。著该部查明乾隆三年以后所有广西学臣照例议处。至该学政奏请将已经冒籍入学之各生准照顺天冒籍生员例办理之处并著该部定议具奏。再此等冒考弊窦在江浙等处尚少他如云贵川广偏僻州县文风稍陋他省人或因父兄作幕或因亲友贸易遂尔乘便混考皆所不免。并著各该学政留心查察毋使滋弊”[93]。根据吏部转述广西学政鞠恺奏称广西童生应试多因亲友冒籍混考竟有一学多至数十名的如不急为严禁则土著考生进取为难边地文风日坏。清廷采纳礼部建议“应令该学政彻底清厘除现在查确者即勒令归籍其未经发觉者于部文到日勒限一年令本生自首由该学教官会同州县结送学政咨回原籍逾限不首发觉斥革。仍将不行详查之教官州县照例议处。再本年现届乡试其已经查确各生应照例罚停乡试一科仍行文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画一办理”[94]。以贵州为例据贵州学政陈筌说“其在乾隆二十五年未经清厘以前者该生不行具首应科其隐匿之罪将衣顶褫革照违制律问拟杖责失察教官照例议处其在二十五年以后者系已经清厘之后仍敢勾通冒籍情罪较重除将该生治罪外滥保之廪生一并查究示惩”[95]。对于文风衰弱地区孙嘉乐希望考核云南诸生、严定等第乾隆帝认为这只可用之江浙不宜用之滇省因“滇黔粤西地处边陲其人文原不及内地学政按试各学只须严切训谕俾各生恪守《卧碑》只遵功令遇有唆讼滋事者随时究治。至考试生童惟当秉公甄拔并严查枪冒撞骗之人勿使滋弊。自足以昭劝惩而饬士习其文风高下只宜因地取材量为培养。若必求全责备去取从严且欲经解诗赋事事淹通此于江浙等大省则然边方士子见闻浅陋未必尽能领会。绳之太过大率欲从末由转不能使其心皆诚服。孙嘉乐锐意求精未免过当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将此传谕该学政并令广西、贵州、学政知之”[96]

四 科举考试与移风易俗

清朝重视科举考试和士人的培养地方官负有这方面的责任。以巡抚来说有整饬士习的职责朝廷要求巡抚监临乡试并奏报皇帝这一制度在乾隆中后期得到了加强。

学政专司一省教育、科举督察士习文风有关科举的奏折学政最多主要是每年考试生童岁试后的奏折。当学政差满三年更换实录记载皇帝的谕旨有固定格式既然学政的职责为整饬士习、振兴文风奏折自然是有关此项工作的汇报。清朝要求学政以身作则因为他们的行为联系着士习。

清朝重视整饬士习。乾隆帝登基伊始就强调端正士习移风易俗命选颁四书文特别是整饬考场存在的冒籍顶名、怀挟种种弊端然而这些弊端始终是考场的痼疾。生员的各种劣行也是被整饬的对象。

清朝也强调振兴文风。文风的含义主要是两项一是重视文化教育科举兴盛二是学风纯写作规范。雍正帝将作文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要求按照《四书》阐明圣贤的思想用规定的“体裁格律”表达出来反对辞华冗长的文风, ,将“雅正清真”文章作为标准。乾隆皇帝重视训正文体也提出科举文章乃阐释孔孟立言本意提倡朴实的文风反对故为艰深语或矜为俳俪词使士风还淳。

我们从学政的奏折中可以把握到文风的内涵。文风包括对于经史文的全面掌握讲究文体雅驯兼有书卷气行文顺畅合乎文理。文艺较优、娴习诗赋也是说明文风的内容。学政的责任就是要选拔文气、文理好的考生。

厘正文体是振兴文风的重要方面。清朝乡会试后对试卷进行复核称作磨勘磨勘的重要内容是考察文风。乾隆帝将“雅正清真”这四个字的顺序调整为“清真雅正”。我们可以看到大臣在奏折中谈到考核情形时往往以“清真雅正”为尺度衡量文风。磨勘特别要对名列前茅考卷的文风把关。文风与考题也相关联。乾隆后期整顿文风的重要事情是查禁删节经书。

文风涉及诸多问题。乾隆时期根据对于文风盛衰高下的判断增减所设负责科考官员数量与考试名额。考试的频度、单独考试或合试也根据文风调整。江浙所谓三吴两浙地区文风素盛清帝南巡频增试额。清代科举考试采取分区录取的方法文风强盛地区的考生冒藉到文风衰弱地区考试云贵川广这一现象比较突出。

清代科举考试与整饬士习、振兴文风密切关联朝廷把科举考试作为风习看待实际上旨在将科举考试以及士子的行为纳入国家政治文化的范畴官员对于科举考试的振兴、整饬活动是在移风易俗从而达到上述目的。

学政负责的考试事务中要宣传皇帝对士子的要求进行教化。如山西学政百龄奏报“臣每至一棚宣讲圣谕俾各生童恪守《卧碑》毋致生事”[97]。贵州学政潘曾起也奏道“臣每当校毕一棚则传集童生恭述圣训总以读书明理、雅正清真谆谆告诫该生等环立静听咸知凛遵”[98]。所谓圣谕、《卧碑》是指清朝皇帝训示规条系列即顺治九年题准刊立《卧碑》置于明伦堂之左晓示生员。康熙三十九年议准将钦颁《上谕十六条》发直省学宫每月朔望令儒学教官传集该学生员宣读训饬务令遵守。如有不遵者责令教官并地方官详革从重治罪。四十一年御制《训饬士子文》颁行直省各学。雍正三年议准士子诵习必早闻正论俾德性坚定。将《圣谕广训》、《御制朋党论》颁发各省学政刊刻刷印赍送各学令司铎之员朔望宣诵。七年议准令直省各督抚转饬地方官将钦定《卧碑》、御制《训饬士子文》敬谨刊刻装潢成帙奉藏各学尊经阁内遇督抚等到任及学臣到任案临于祗谒先师之日该教官率生员贡监等诣明伦堂行三跪九叩礼毕教官恭捧宣读令其拱听。乾隆五年钦颁太学《训饬士子文》。十年议准钦颁《训饬士子文》已勒石太学通行天下学宫同圣祖仁皇帝《圣谕广训》、世宗宪皇帝《御制朋党论》令教官于朔望日一体宣讲永远遵行[99]。总之清朝皇权加强了对于士人的要求与控制。

清代社会结构依然以士农工商四民为基础传统观念士为四民之首士人承载着正统的儒家文化对于风俗有导向作用。移风易俗的关键是使士人起到楷模的作用。士习文风属于整体风俗的一部分欲使风俗淳美士习文风也不能例外而科举考试是掌控士习文风的重要手段于是清朝特别是乾隆皇帝重视整饬士习、振兴文风。

官员负有保障科举考试公正规范进行的责任将这种职责用考察士习文风表示反映出清代的政治文化即培养人才不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对于人才有很高的道德要求。科举人才构成的士人应当是德才兼备肩负表率天下的重任他们未来也以移风易俗为使命。

注释:

[1]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尚未发现专门研究士习文风问题的成果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五《科举制度下的民风与士习》有所涉及中华书局1984年版85 - 150页。

[2][3]两广总督福康安为报两广学政考试舞弊事奏折,《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第19页。

[4]《清高宗实录》卷489,乾隆二十年五月下。

[5]《清高宗实录》卷1207,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上辛巳。

[6]《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33页。

[7]《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33 - 44页。

[8]《清高宗实录》卷1114,乾隆四十五年九月上丁亥。

[9]《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47 - 48页。

[10]《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48页。

[11]分见《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第55页、第61页。

[12]关于清代童生、生员的考试以及与学政的关系,请参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一章第一、二两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 - 21页。

[13]《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32页。

[14]《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34页。

[15]《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第53页。

[16]《清高宗实录》卷892,乾隆三十六年九月上己亥;卷966,乾隆三十九年九月上辛亥;卷1039,乾隆四十二年八月下壬子。

[17]《清高宗实录》卷1207,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上辛巳。

[18]《清高宗实录》卷1370,乾隆五十六年正月上乙酉。

[19]清初沿明制,各省设督学道,凡由翰林科道出身任用者为学院,由部属等官任用者为学道。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学政”,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页。

[20]《清世宗实录》卷3,雍正元年正月辛巳。

[2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69《礼部·学校四·教职考核》。

[22]《清圣祖实录》卷32,康熙九年三月戊午。又士风也是一种风度气质,如雍正帝说:“大约豫省士风,器量谨厚有余,而才具明通不足。”见《清世宗实录》卷79,雍正七年三月丙午。

[23]《清圣祖实录》卷34,康熙九年十月癸巳。

[24]《清世宗实录》卷58,雍正五年六月丁亥。

[25]《清高宗实录》卷16,乾隆元年四月上丙寅。

[26]《清高宗实录》卷22,乾隆元年七月上庚子。

[27]《清高宗实录》卷21,乾隆元年六月下己卯。又乾隆帝说方苞所选四书文“皆取典重正大,为时文程序。”见《清高宗实录》卷460,乾隆十九年四月上庚寅。

[28]《清高宗实录》卷461,乾隆十九年四月下乙巳。

[29]《清高宗实录》卷459,乾隆十五年三月下庚午。

[30]《清高宗实录》卷95,乾隆四年六月下戊戌。

[31]《清高宗实录》卷129,乾隆五年十月下丙寅。

[32《清高宗实录》卷172,乾隆七年八月上丁亥。

[33]《清高宗实录》卷223,乾隆九年八月下庚申。

[34]《清高宗实录》卷224,乾隆九年九月上丁丑。

[35]关于清代冒籍跨考问题,参见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 - 27页。

[36]《清高宗实录》卷246,乾隆十年八月上乙巳。

[37]《清高宗实录》卷300,乾隆十二年十月上戊辰。

[38]《清高宗实录》卷740,乾隆三十年七月上己卯。

[39]山东学政赵佑为报兖州生员乔汝襄代荣舒元顶名赴考事奏折,《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45页。

[40]江苏学政胡高望为报淮安等地生童科试情形事奏折,《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第49 - 50页。

[41]《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第12页。

[42]《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第50页。

[43]《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第58页。

[44]《清世宗实录》卷43,雍正四年四月乙亥。

[45]《清世宗实录》卷121,雍正十年七月壬子。

[46]《清高宗实录》卷238,乾隆十年四月上丙午。

[47]湖北学政洪朴为报襄阳等地生童科试情形事奏折,《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32页。

[48]江苏学政胡高望为报常州等地生童岁试情形事奏折,《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50页。

[49]山西学政戴衢亨为报大同等地生童岁试情形事奏折,《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40页。又,此后山西学政茹 奏称:“臣查文风,省南较省北为优,习俗相沿,诸生多经营外出,科试赴考者较少。”《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第48页。

[50]广东学政平恕为报廉州等地生童岁时情形事奏折,《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40页。

[51]《清高宗实录》卷1124,乾隆四十六年二月上丙辰。

[52]《清高宗实录》卷1054,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上辛丑。

[53]《清高宗实录》卷601,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下癸酉。

[54]《清高宗实录》卷602,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上辛巳。

[55]《清高宗实录》卷621,乾隆二十五年九月下庚午。

[56]《清高宗实录》卷748,乾隆三十年十一月上甲申。

[57]《清高宗实录》卷1105,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下戊辰。

[58]《清高宗实录》卷1119,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下戊戌。

[59]《清高宗实录》卷1091,乾隆四十四年九月下丁酉。

[60]《清高宗实录》卷976,乾隆四十年二月上己卯。

[61]《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第56页。

[62]《清高宗实录》卷1407,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下癸巳。

[63]《清高宗实录》卷1433,乾隆五十八年七月下辛亥。

[64]《清高宗实录》卷1433,乾隆五十八年七月下戊午。

[65]贵州学政洪亮吉为报思南等地童生岁试情形事奏折,《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第59页。

[66]江苏学政胡高望为报沭阳等地生童岁试情形事奏折,《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第60页。

[67]《清高宗实录》卷225,乾隆九年九月下癸巳。

[68]《清高宗实录》卷286,乾隆十二年三月上戊戌。

[69]《清高宗实录》卷308,乾隆十三年二月上癸亥。

[70]《清高宗实录》卷383,乾隆十六年二月下乙酉。

[71]《清高宗实录》卷495,乾隆二十年八月下辛酉。

[72]《清高宗实录》卷497,乾隆二十年九月下戊戌。

[73]《清高宗实录》卷533,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下戊子。

[74]《清高宗实录》卷573,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下癸酉。

[75]《清高宗实录》卷923,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下己卯。

[76]《清高宗实录》卷1108,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上壬戌。

[77]《清高宗实录》卷1121,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下癸亥。

[78]《清高宗实录》卷1233,乾隆五十年六月下丙午。

[79]《清高宗实录》卷1240,乾隆五十年十月上丁亥。

[80]《清高宗实录》卷1322,乾隆五十四年二月上己亥。

[81]《清高宗实录》卷1336,乾隆五十四年八月上甲寅。

[82]《清高宗实录》卷1418,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上丁卯。

[83]《清高宗实录》卷1466,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上癸亥。

[84]《清高宗实录》卷724,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上庚寅。

[85]《清高宗实录》卷943,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下壬午。

[86]《清高宗实录》卷674,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上壬戌。

[87]《清高宗实录》卷941,乾隆三十八年八月下己酉。

[88]《清高宗实录》卷1083,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下丁未。

[89]《清高宗实录》卷655,乾隆二十七年二月下癸巳。

[90]《清高宗实录》卷730,乾隆三十年闰二月上庚戌。

[91]《清高宗实录》卷1100,乾隆四十五年二月上壬戌。

[92]《清高宗实录》卷1199,乾隆四十九年二月下戊寅。

[93]《清高宗实录》卷614,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上戊寅。

[94]《清高宗实录》卷616,乾隆二十五年七月上甲辰。

[95]《清高宗实录》卷789,乾隆三十二年七月下辛卯。

[96]《清高宗实录》卷1009,乾隆四十一年五月下丁酉。

[97]山西学政百龄为报平阳等地生童科试情形事奏折,《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33页。

[98]贵州学政潘曾起为报贵阳等地生童岁试情形事奏折,《历史档案》2002年第3期,第34页。

[99]以上均出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89《礼部·学校·训士规条》。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乔瑜: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
石川祯浩:晚清“睡狮”形象探...
王宪明:严译名著与中国文化的...
吴义雄: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
卢建荣:新文化史的学术性格及...
李国彤:妇女的“三不朽”:写...
  最新信息
新书:《陈寅恪新论》
马春霞 朱 煜:由“蝇头小事...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王 笛|短暂辉煌:威尔逊主义...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彰显魅力...
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之...
邱志红|探索与发展之路:中国...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