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前沿与理论研究 精英观念与大众文化 学术史的追寻 文本研读与资源共享 学界动态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 学界动态 >> 新书评介 >>
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5-14

 作者简介  黄一农,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旋即至麻州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1987年改行任职于新竹清华大学历史所,研究兴趣为天文学史、天主教史、明末清初史、海洋探险史、术数史和火炮史等领域。1993年应邀至荷兰莱顿大学担任首届“胡适汉学访问讲座”,并次第获授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讲座、“教育部国家讲座”、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和东吴大学通识讲座教授等荣誉。曾任台湾天文学会理事长、新竹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现任该校人文社会学院院长。迄今共发表论文约百篇,详见其个人网站(http://vm.rdb.nthu.edu.tw/ylh)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尝试追索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西教的影响力,及其在面对异文明碰撞所产生的糅合与冲突时究竟如何自处。书名以两头蛇作为譬喻,来形容这些夹在中西两大传统之“首鼠两端”的奉教人士。又因天主教的入华,只是近代欧洲海权扩张中的一支插曲,故书中将触角延伸至中国以外的世界,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宽广的历史视野。余英时评论此书“体大思精,既有整体观察,又有严密考证,引用资料之丰富,更令人望洋兴叹,必可传世,可以预卜。”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大航海时代中的十字架
第二章 天主教徙瞿汝夔及其“家难”
第三章 “泰西儒士”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
第四章 儒家化的天主教徙:以王徵为例
第五章 忠孝牌坊与十字架:魏学濂其人其事考
第六章 鼎革世变中的天主教徙韩霖
第七章 《铎书》:裹上官方的天主教乡约
第八章 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
第九章 南明重臣对天主教的态度
第十章 南明永历朝廷遣使欧洲考
第十一章 “中国礼仪之争”补忽略的声音
第十二章 明末清初“帝天说”所引发的论争
第十三章 “两关蛇族”的宿命
大事年表
传教士姓名对照
表参考文献
索引

书评            多方面的史学创新之作

古伟瀛     来源:南方周末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黄一农写的《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去年9月出版,其主题是讨论中国明清时期的第一代天主教徒。这本书共分13章,除了第一章“大航海时代中的十字架”作为全书的时代背景说明外,其他章节主要分析1718世纪第一批皈依的天主教徒如瞿汝夔、王征、魏学霖、韩霖等人的心态;这些人物都面临一方面为儒家士大夫,另一方面又是天主教徒在伦理上的要求之冲突。

  作为教会史的研究,此书创新就是将以前的研究典范作了一个很好的转移。以前的研究往往强调传教士的成就及挫折,看到的尽是许多数据及称颂,有如高僧传。近年来大家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传者一方,亦即从中国基督徒以及中国的大环境角度来看教会史。这种趋势已成为共识,但是真正贯彻这种转变的恐怕以此书最为彻底。有人抱怨典范转移固然很对,但苦于资料太少,当时由传教士留下来的材料几乎很少是有关中国教友的。不过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许多史料深藏在明清时期的文集、笔记及各种层级的地方志之中,从一个家族到另一个家族,从一地可以连接到另一地,有如善玩五子棋的人,布局之后,随处都有活泼的生机,可以愈连愈多,造成十分丰富的局面,许多方向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另一个在方法上的创新是大量使用电子时代所提供的方便。随着愈来愈多的中国经典文献输入计算机供人利用以来,数据库中有好几亿字的内容,当然这样的文字海洋,需要有深厚的史学基础加上“清晰的问题意识与灵活的搜寻技巧”。本书各章中,尤其是就当时教徒的社会网络建立过程,作者现身说法如何抽丝剥茧,从各种资源中整理链结并建构出来。这种方法学上的具体操作,很有应用到其他研究上的参考价值。

  除了方法,此书在史学理论层次上,也有意义。今日无人能再主张历史是客观的这种“高贵的梦”,各种后学理论都在挑战语言文字的透明性、稳定性、指涉性及承载真实的程度。然而,此书为我们建立的历史知识,虽然无法回答全部的问题,但就其内容而言,是非常扎实而有根据的。全书铁证如山,史料丰富多样,无疑是一种对后现代主义的无言的反驳。

  全书事实上打破了一些原有的刻板观念,一般以为只要接受了宗教洗礼,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从此以后便全心依靠上帝天主。事实上,人的想法是会变的,尤其是第一代的皈依者,本来就有自己的宗教观念及做法,在接受新的信仰后,遇到内外环境的变化,原来的因子又可能再度浮显,本书对于一些信徒心境的探讨,可以从这种角度来理解。

  在朝代兴亡之时,儒家要求为君尽忠殉国、不仕二姓;另一方面教会又严格禁止自杀(十诫中的第五诫)。在明末之时,除了改朝换代以外,还有农民起事的李自成及张献忠,也有流亡在南方的南明政权,这些士大夫,不论是在闯王政权中服务,或是为满清效忠都会遭到谴责,若是以身殉明,则将为教会所不容,这是第一种两难的局面。

  另一种两难则是在盛世时中国上层传教最大的障碍,亦即娶妾的问题。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观点对于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有很深的影响。因此男子到了四十,若未得子,多会娶妾,甚至连元配也会主动替丈夫物色较能接受的女子作为其夫之妾,以确保其地位。而此事严重违反教规。然则要传宗接代的观念未变,世世代代均会遇到此一问题,也因此有些人在皈依之后不久,又因娶妾而离开教会。

  总之,在深入探讨第一代教徒的困境之后,对于当时的许多现象可以进一步理解。此外,本书还对于一些西方学者容易忽略的层面及角度,做了很好的分析与讨论,例如士大夫与传教士的对话,南明官员对教会的态度及派使赴欧求援的情况,以一个地区如山西绛州为单位探讨教会的兴衰,礼仪之争时中国基督徒的声音及对“上帝”与“天”名词的辩论等,都很有意义。作者以e时代的方法,以国人特有而敏锐的观察角度,还原当时的情境,既无文字方面的障碍,也无意识形态的干扰,更无思想的禁区,充分利用了作为台湾学者累积数十年的优势,成就了此书,其他地区及外国学者颇难在这方面与之一争短长。

 

    与一般硬式科学书不同的是本书的呈现方法。书中常有一些作者的感性之言,除了他有很强的家庭价值观外,他与家人的互动,移情于当时家国困境的想象,对古人诗词的认同以及大河史诗的电影之梦等,在在显示出作者的诗意;更重要的是作者出入于明清之际“两头蛇”家庭的悲欢离合与生死抉择,正因其努力入乎其内,亲身体会,因而才能出乎其外,写来特别令人动容。全书所附的图表照片及出版信息不但没有影响全文的流畅,且增添其多样性及趣味度。

  作者原为自然科学出身,既具有科学家的精确,也有真正史学家所应具备的诗意。此书超出前人甚多,必将成为此领域中受国际嘱目的重要史学著作。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乔瑜: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
石川祯浩:晚清“睡狮”形象探...
王宪明:严译名著与中国文化的...
吴义雄: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
卢建荣:新文化史的学术性格及...
李国彤:妇女的“三不朽”:写...
  最新信息
新书:《陈寅恪新论》
马春霞 朱 煜:由“蝇头小事...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王 笛|短暂辉煌:威尔逊主义...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彰显魅力...
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之...
邱志红|探索与发展之路:中国...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