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前沿与理论研究 精英观念与大众文化 学术史的追寻 文本研读与资源共享 学界动态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 学界动态 >> 新书评介 >>
新书推荐 | 《新史学第九卷:医疗史的新探索》
来源:思想史 作者: 思想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4

书名:《新史学第九卷:医疗史的新探索》

编者:余新忠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10


内容简介:

我们借《新史学》一角,编纂医疗史的专辑,并名之曰“医疗史的新探索”,一方面固然是希望藉此向学界展示海内外中国医疗史研究的新进展、新成绩,更好吸引更多的研究者,特别是青年人才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中来。同时,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展现这一新兴研究的新追求、新取向,并阐发其意义和价值,来推动该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这里所收入6篇专题论文和2篇学术述评,虽然在内容和方法上未必完全如我们上面所述,可归于比较典型“生命史学”的范畴。但相较于大多比较传统的研究,称其为中国医疗史的新探索,应是名至实归。这些研究基本都具有社会文化史的视角,且颇多日常生活史、物质文化史、身体史和性别史的色彩。不仅如此,它们还大多与我们倡导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关注历史上的生命的诉求相关。周启荣的《医治公众:清代士商社会的公共与慈善医疗服务》最终的落脚点虽然是期望通过明清慈善医疗的探讨,展现清代社会的士商社会特性,但其文章中诸多具体论述,实为我们更好了解和认识当时社会的医疗场域、行为和方式提供了可能。边和的《谁主药室:中国古代医药分业历程的再探讨》是一篇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探究中古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医疗行为中医学和药业关系的力作,不仅颇为清晰了梳理出来医药关系从医者医药合一到医药分业的演变历程,而且还能立足日常生活的逻辑与语境,对这一演变的原因和意义做出来颇为深入的阐释。董琳的《“药气蒸为瘴”:大黄隐喻与清代士人边地观》通过大黄这味常见药物的隐喻的文化史解读,赋予了药物以生命的意涵。而张瑞的《疾病的文化意义:晚清日记中的病痛叙事》则更是利用日记等私人化记录,探究了生命应对病痛苦难的体验和应对及其所反应的社会文化意义。皮国立的《从镇静到补养的救赎:民国时期新医药对纵欲致病的医疗史》则以较为丰富的史料和颇为细腻的笔触,书写了民国时期人们在面对诸多所谓纵欲行为是身体经验。沈宇斌和范瑞的《近代中国的疾病、身体与成药消费文化:以五洲大药房“人造自来血”为中心的考察》则以“人造自来血”为例,重点考察了近代药物的消费文化是如何型塑和影响人们的疾病感受和身体体验的。陈昊和杨璐玮的两篇学术述评,则直接面对国际医史学研究中身体、性别、药物交流和知识生产等医疗史、身体史、性别史和全球史研究前沿议题,通过有针对性地评述几本较新重要著作,探究了同样是前沿研究的中国研究和西方研究在立意和旨趣的异同。


编者简介:


余新忠,男,19696月生,浙江临安人。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秘书长。 20164月,当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目录

余新忠 序言:在生命的关注中彰显历史的意义

新世纪中国医疗史的兴起

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关注历史上的生命

在对生命的关注中彰显历史的意义

周启荣 医治公众:清代士商社会的公共文化与慈善医疗服务

导言:清代“士商社会”、“公共文化”、慈善事业与“医疗场域”

明清以前的慈善事业与医疗场域

清代“士商社会”

“公共”习业(practice) 与清代公共文化的发达

清代“医疗场域”与“士商公共文化”的慈善事业

士商的慈善:士的价值取向与商的工商财富

自发公共组织与慈善服务的经费来源及集资模式

自发的公共组织与慈善机构对于医、患关系的改变

结论

边和 谁主药室:中国古代医药分业历程的再探

引言

中古医学之合药分剂:“顺方者福,逆之者殃”

“药室”的市井化:宋代医药行业的主要类型

医者药室与元代士人群体的互动

“一生之计在于勤”:医者对药室的经营

岂必有位,乃可为施:私人药室的兴起

明代药室的不同类型

医不备药:明清之际的变局

结论

董琳 “药气蒸为瘴”:大黄隐喻与清代士人的边地观

边地叙事中的大黄

大黄产地的历史记忆

身体体验与文化边界

结语

张瑞 疾病的文化意义——晚清日记中病痛叙事

引言

作为个人体验的病痛

对家人的病痛的书写

社会生活中病痛

结语:病痛的社会文化意义

皮国立 从镇静到补养的救赎——民国时期新医药对纵欲致病的医疗史

前言

传统中医的看法与治法

镇静类药物的治疗

补养类药物之一:营养、血、维他命等新观念之引进

补养类药物之二:补充“精”的原质

是强壮药还是春药?

结论

宇斌 近代中国的疾病、身体与成药消费文化:以五洲大药房“人造自来血”为中心的考察

贫血症与血虚

贫血和血虚的疾病身体观

贫血症的民族身体观

补血“成药”(patent medicine)的国际化背景

作为“西药”的“人造自来血”?

“人造自来血”的消费文化

结论

陈昊 文本展演与日常实践之间的性别与身体——中古中国与中世纪欧洲的女性身体与医疗照顾的性别角色

从书籍开始的旅程

书籍可呈现的历史世界与作者的选择

医疗者性别的权力经纬

遗忘的方式之一:身体和社会角色同时“异质化”

遗忘的方式之二:羞耻感与性别展演

走在文本与日常之间的女性身体史

杨璐玮 商品、疾病、自然:近代早期的知识生产与交流

商品交流:烟草的全球史

医学史:作为文化产物的疾病与身体

客观化的自然:新世界的奇观抑或古代的知识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乔瑜: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
石川祯浩:晚清“睡狮”形象探...
王宪明:严译名著与中国文化的...
吴义雄: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
卢建荣:新文化史的学术性格及...
李国彤:妇女的“三不朽”:写...
  最新信息
新书:《陈寅恪新论》
马春霞 朱 煜:由“蝇头小事...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王 笛|短暂辉煌:威尔逊主义...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彰显魅力...
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之...
邱志红|探索与发展之路:中国...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