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前沿与理论研究 精英观念与大众文化 学术史的追寻 文本研读与资源共享 学界动态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 文本研读与资源共享 >> 资料共享与评价 >>
薛以伟:王振声致端方、绍英信札释读
来源:思想史 作者: 思想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11
作者简介:薛以伟,男,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
原发信息:《文献》(京)2016年第6期 

内容提要:国家图书馆藏王振声致清末政坛重要人物端方和绍英的信札七通,涉及王振声在徽州知府任上推行“清末新政”的一些历史细节、畏难情绪及其不愿在地方为官的微妙心理。王氏信中多次托请端方和绍英帮助其在“考察政治馆”谋职,不仅可以了解王振声与端方、绍英的交游情况,而且保存了许多地方实施新政的历史信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国家图书馆藏有王振声致清末重要官员端方和绍英信札七通,就信札内容而言,其中涉及作者王振声在徽州推行“清末新政”的许多历史细节、畏难情绪及其不愿在地方为官的微妙心理。王振声在信中多次托请端方和绍英帮助其在“考察政治馆”谋职当差,不仅可以了解王振声与端方、绍英交游的一些情况,亦可管窥地方官吏的从政心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现迻录信札文字,略加考释。
王振声(1842-1923),字劭农,一作少农,号灿柯山樵、黄山遁叟,晚号心清老人。立藻子。北通州(今北京通州)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尝任水部主事、会试同考官、监试官,光绪三十一年末任徽州知府,后乞归。善书画,花鸟得华嵒逸韵,尝手绘《意拓园图》,以寓退隐之意。著有《心清室日记》(起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四日讫民国十一年腊月二十四日)、《心清室诗稿》(一题《心清室诗存》、《挹香斋诗草》)、《心清室文稿》(一题《挹香斋杂作手抄》)、《心清室函稿》、《心清室奏稿》、《心清室趋庭退记》、《心清室评语选录》《撰联类抄》,以上均为稿本,国家图书馆藏。又有《澹静草庐集》。《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六十六、《清画家诗史》壬上有其小传。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谥忠敏。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金石学家。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入赀为员外郎,二十四年除陕西按察使,晋布政使,获巡抚。两宫西幸,迎驾设行在,调河南布政使,擢湖北巡抚。二十八年摄湖广总督,三十年调江苏,摄两江总督,寻调湖南。逾岁召入觐,擢闽浙总督。三十二年移督两江。宣统元年(1909)调直隶总督,三年命以侍郎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端方性通统,不拘小节,笃嗜金石书画。著有《陶斋吉金录》八卷、《续录》二卷、《陶斋诗》一卷、《宝华庵遗诗》一卷、《端忠敏公奏稿》十六卷。《清史稿》卷四百六十九有传。王振声与端方交谊深厚,得知端方在四川被杀后,尝撰挽联云:“谢太傅再起东山揽辔志澄清谋国始终心不死,武乡侯尽瘁西蜀骄箕神壮烈归元想像面如生。”
绍英(1861-1925),字宾旭,又字越千,马佳氏,满州镶黄旗人。绍英少好学,师王念祖考论宋五子,参研王守仁龙溪之说,以荫生授兵部员外郎。光绪中为京师大学堂提调,从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务。益致力于经世之学,时新设商部,任参议、晋右丞。后调度支部左侍郎,宣统三年(1911)授度支部大臣。辛亥革命后,为溥仪宫中内务府大臣,是伴随清廷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遗老”之一。著有《绍英日记》。
别来久未通问,公忙乎?疏懒乎?想彼此同病,神交而已,不至咏厚禄故人也。比维增荣益誉,福禄光明,颂颂。边尘倏起,想锁钥有莱公①足固,吾圉小皖,不敢侵,惟榷务若何,深念深念。兄故态依然,无可告者,两字平安堪慰知己耳。公馀何以自遣,燕然、狼居、漠北不乏汉迹,科舍图当物色得之,便中能示我数行否?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夏舍茶,一函呈察,此布即请午桥棣台大人榷安。
如兄声敬上
按,此信受书人为端方,时端方新任两江总督。王振声于光绪三十一年腊月初十始抵徽州府任职。从信中“吾圉小皖”和“夏舍茶一函呈察”等语可知,此信当写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信中云:“边尘倏起。”当指安徽徽州与江西饶州边境土匪窜扰之事。《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二年多次记载春夏之交的“匪患”,如四月二十三日,“接祁门专差禀土匪窜扰,擒获四名”。二十四日,“祁门土匪事移文参将”。二十五日,“祁门土匪事禀抚臬宪”。闰四月初一日,“接婺源禀款,探悉浮梁土匪情形”。按婺源县清代属安徽徽州府,浮梁县清代属江西饶州府,两县毗邻接壤。初四日,“接婺源禀土匪情形”。初八日,“询问江西土匪事,当答以抚台已派兵往建德、婺源、祁门三县驻扎,本府亦通饬各县认真保护教堂,稽查防范土匪,禁止谣言等语,彼亦云徽属人心甚好云云……午后吴筱山来拜会,谈土匪事,亦云三县有兵,可恃无恐”。二十四日,“接抚宪批饬往祁门督讯匪犯,定于二十六启行”。六月十八日,“蔡令禀知,东乡有江西客民滋事,前往弹压”。端方于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己酉署两江总督②,王振声将其与寇准类比,对平定边患匪事抱有很大信心,既禀报了匪情,又奉承了上司。
科舍图,地名,“科舍图岭者,界巴密、巴里坤间,钟琪设牧场于此”③。端方酷爱古玩收藏,从政之暇,收藏大量彝器、碑刻、古籍、书画,著有《陶斋藏器目》、《陶斋吉金录》、《陶斋藏石记》、《工馀谈艺》、《益州书画录补遗》等。盖端方尝至科舍图牧场,故友王振声期望其能够将珍藏告知一二,以解自己在徽州公干之馀的烦闷。徽州盛产名茶,诸如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屯溪绿茶、休宁松萝,身为知府的王振声以“夏舍茶”的古训给上司兼知己的端方寄赠一函地方名茶,既是人之常情,亦为今后赴京任职的请托作了一些铺垫,亦可谓用心良苦,反映了清末官场的交游细节。
午帅大人尊鉴:
京华叩别,远隔云泥。公出如神龙纵海,公归如云鹤降霄,固万万生灵所盼仰,非仅区区一人所瞻系也。而恺私之切,实依附之。敬维壮图恢张,神策阔远,意兴矫首,静待新政展布矣,无任歆忭。
客腊抵任徽郡,万山如帷,一州如斗,聊以藏拙,何能见长。时事棘手如张琴,大弦甚急,然众音不和,嘈嘈切切,讫不成调,而小弦几绝矣。以菲才作外吏,觉精神才力殊不支。况新安地势斗绝,平视天姥,故晴雨冷暖不时,水土寒湿倍于江浙。衰朽残躯处此,日不离药物,幸未甚病。然时深悚惕,北望益归志。所值节钺入觐,政治馆将开,刘京卿仲鲁已提调馆事,需材必夥,诚欢诚扑,愿借一枝,俾得疏附后先,尚可勉进心力。务乞鼎力一援手或一缓颊,能邀奉调开缺,交政治馆当差,则如开笼放小鸟入艺林矣。不胜盼切叩祷之至。手肃敬请勋安。
按,端方字午桥,故称午帅大人。“客腊抵任徽郡”,客腊即客岁(去年)腊月的简称,王振声于光绪三十一年腊月“初十始抵府城”。《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六日载:“晚自书致端午帅信。”十七日载:“发家信附同乡户商部及门生信、端午帅信。”此信当写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十六日,时端方新任两江总督。
此信开始即云:“京华叩别,远隔云泥。”系不忘故友端方京师饯别之情。信中言及“静待新政展布”,庚子事变爆发后,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对清廷打击甚大。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进行改革,称为“清末新政”。诸如光绪二十八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二十九年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三十年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和《陆军学堂办法》。
信中云:“所值节钺入觐,政治馆将开。”考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己未时任湖南巡抚的端方入觐④,后被派遣出使西方考察宪政,预备制定宪法,即所谓“五大臣出洋”。信中又云:“刘京卿仲鲁已提调馆事。”⑤王树枏所撰《清大理院正卿刘公及配刘夫人合葬墓志铭》载:“乙巳调补长沙首府。所至皆有政绩,民至今思之不忘。未几,调随五大臣赴泰西考察政治……公在美时,奉擢授江苏常镇通海道之命,寻以三品京堂候补充考察政治馆提调。丙午六月旋京,授太常寺卿。”可知刘若曾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始提调政治馆事。
光绪三十一年岁末,王振声赴任徽州知府。面对新政,地方官吏人心混乱,步调不齐。王振声感到“时事棘手”、“精神才力殊不支”,加之身体常患小恙,“日不离药物”,《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二年几乎每月都有生病的记载,二月四天,闰四月四天,五月五天,七月四天,遂有告归而进京谋差之念。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置政治馆,即考察政治馆,是清末预备立宪机构,次年开馆,掌研究各国政治制度、考察各地政治情况,设有提调等官。时刘若曾任考察政治馆提调,王振声认为政治馆新开,“需材必夥”,遂恳请参与考察预备立宪的端方帮助自己在政治馆谋差,以卸任徽州知府一职。然王振声尚不知端方已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七日秘密率团历访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挪威、奥地利、俄国等国,直到三十二年八月才回国。
别又经年,腊鼓春灯,正萦杂绪,适颁手华,并寄梅吟,雅怀何其挚也,心佩无似。敬维望峻衡云,泽流湘水,而江汉吴楚间纵君翔步,正如神龙摩空,东云见鳞,西云透爪,指顾倏忽,令人目眩而神驰也。区区故态,无可报君,不飞不鸣,又三年矣。□我者何以勖之,至平安慰问,不足道也。恳件蒙鼎言嘘植,感感。云侪道人⑥时相过从,湖上蕲王⑦非绝口不言兵者,但将军不好武,恐东山再起,依然事与愿违,则未免负腹,故濡滞姑养望耳。楚本多才,新学已开风气,尝阅其文,博雅宏通,不乏绩学之士,倘有如曾⑧、左⑨其人者,维公甄陶而振拔之,则富强之基础矣。当矫首须臾,观德化之成也。手复布悃,敬请勋安。
按,此信受书人为端方,《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十日载:“晚赴隆福寺长发号陶斋(端少丞别号)之约,子刻归。”王振声将赴徽州知府任,时在京师的端方为其祝贺饯行。此信开始即云:“别又经年,腊鼓春灯。”信中又云:“不飞不鸣又三年矣。”王振声于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和五月,先后出任该科会试同考官和殿试监试官,本想在京青云直上,却到偏僻的徽州赴任,可知此信当写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岁末或翌年新春。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端方调任两江总督,两江所辖地域多属古楚地,信中有“楚本多才,新学已开风气……维公甄陶而振拔之。”光绪二十九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三十一年正式下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两江”出现了兴办新学的热潮,本着向西方学习的精神,率先大规模地创办师范学堂。光绪二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呈请在督署江宁设立师范学堂,是年九月刘坤一病逝,张之洞继任两江总督,次年复奏请设三江师范学堂于江宁北极阁,清廷批准创办,学堂聘缪荃孙为总稽查。“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学。”⑩该学堂于光绪三十年开学,后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光绪三十年,苏州紫阳书院改为官立江苏师范学堂,两年后又改为官立江苏两级师范学堂,罗振玉任监督。王振声在信中特别提醒端方应关注“新学”,发现提拔像湖南曾国藩、左宗棠那样的人才。
越千棣台大人如手:
别来瞬届新春矣。回首原尘,震玉趾中获安全,而至谊关怀,无日不神驰左右也。敬维福体复元,体躬康吉,以欣以慰。
兄自客岁小阳下浣首途,火车、江轮行六日,于冬月朔抵省,尚称顺利。谒见宪台,旋奉饬赴任。嘉平初二出省,山程四百里,披云雾,冒雨雪前进,山路崎岖险峻,至初十始抵府城,十二日接篆(11)。徽郡素称清简,近则土客民教杂处,且好赌健讼,不时生事,亦颇难治。学堂巡警工艺虽已兴办,而风气尚未大开。且地方瘠薄,筹款尚须设法筹划整顿。兄才非怿应,性亦迂疏,近年屡抱小恙,不耐烦劳,此地水土湿寒,天多雨雪,阴冷沁人肌骨,时深悚惕,所幸地方尚称安堵,顽躯粗适无恙,堪慰远注。棣台兼摄司农,与宝臣尚书(12)和衷共济,于财政必有硕画以裕利源。汾阳当不乏竹报,想尊幼康适为念,风便尚冀手示数行,以慰驰慕,是所祷耳。
按,此信受书人是绍英,当写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春。主要向好友绍英报告赴任徽州知府的行程和办理地方事务的艰难。光绪三十一年十月下旬,王振声首先乘火车、江轮行六日,十一月初一抵达安徽省城安庆,先后拜谒布政使、巡抚、按察使等地方长官,旋奉饬赴任。腊月初二出省城,披云雾、冒雨雪经四百里崎岖险峻山路,于初十始抵府城治所歙县。
王振声与绍英交游密切,《心清室日记》多次记载二人的交游,光绪二十九年二月王振声出任会试同考官,时贡院设在河南开封,王振声须离京前往河南履职。《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七日载:“绍越千来送行。”四月二十五日载:“绍叙五(13)、越千送四菜两点。”四月二十七日载:“早出门拜绍叙五、越千,顺拜荣月帆。”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二日王振声奉上谕:“补授安徽徽州府知府。”十四日载:“申刻即顺路进城,直至东兴楼(请绍越千、柏爱山),已上灯矣。”二十六日载:“辰起,赴前门火车栈送出使五大臣启行。火车未开,炸弹发,绍越千受伤,火车毁,出使大臣不能行,皆散至同丰堂,少息,用饭后拜客归。”二十七日载:“晚赴万福居许席卿之约,顺道先至法国医院看绍越千,伤痕不甚重。”又《绍英日记》廿六日载:“早赴前门东车站,会同泽共、徐夫登火车。甫登火车,忽闻炸弹一声,当时跌倒,随有家人扶出,身受伤七八处,惟左股较重,即至法国医院调治。同去者为服部先生,医士欧宜穆、沙荷德。调治甚效,暂在医院调理。”(14)这些交游记载足见二人交谊深厚。
关于赴任的行程,王振声在《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先后经过保定、新乡、郑州、驻马店、武胜关、汉口,最后到达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所在地安庆。抵达安庆后,“谒见宪台,旋奉饬赴任”。宪台是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时任安徽的地方长官主要有:安徽布政使冯煦(15)、按察使陈启泰(16)、巡抚伊尔根觉罗·诚勋(17)。《心清室日记》十一月初四日载:“八点上藩台衙门,到官厅,适遇太平府周印炳号文樵到省禀贺,一同传见,旋即回到院见抚台,又一路同往禀见臬台、道台,皆传见,回馆。”其实早在王振声来徽州赴任离京之前,就已通过书信或亲自拜访过冯煦和陈启泰,《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载:“辰刻赴贤良寺,禀见陈臬台,改廿八请训,廿九出京。”臬台是按察使之俗称,陈臬台即时任安徽按察使陈启泰。十月十二日载:“午候赴张振卿侍郎之约(求刘博翁致冯藩台一信)。”藩台是布政使之俗称,冯藩台即时任安徽布政使冯煦。
此信云:“嘉平初二出省,山程四百里,披云雾,冒雨雪前进,山路崎岖险峻,至初十始抵府城,十二日接篆。”《心清室日记》十二月初二日载:“出小南门……舟东南行二十余里,申刻至南岸。”初十日载:“辰刻启行,各官远送于万安街,行四十里至南子街尖。饭后换花衣,补褂。未刻启行,二十里至府城西门,各官迎于大桥以南,仪仗开道进城,贡院作公馆。”信中云:“十二日接篆。”而《心清室日记》却记载十三日接印,十三日载:“巳刻前任派布经历暨家人送印到门,换朝服,跪迎于大堂檐下,时印供大堂正中前向北奏案前谢恩,即拜印,随印进署,换印匣,赏前任家人喜洋四元,换花衣补褂,带印升堂,标牌画红稿,开印书吏跪读印文。用印毕,书役分班叩贺,官员堂事毕退堂,属员禀见。”盖写信时记忆有误使然。
此信云:“棣台兼摄司农,与宝臣尚书和衷共济,于财政必有硕画以裕利源。”考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己卯绍英署户部右侍郎(18),铁良任户部尚书。可见王振声虽居偏僻的徽州,却时刻关心朝廷的任命和好友绍英的仕途。相关释读见下文第五函。
越千棣台大人如手:
别久思深,前上手书布悃,并陈近况,叶达签存,还维政祈调摄,经春和夏健,定复元气,粹然翘颂深慰。兄典郡本年无差足录,近因江西匪警阑入徽境,经祁门县督团会营剿捕,斩三擒四,馀俱窜散,复经上宪派兵驻扎严防,地方尚属安堵。自入夏以来,米价飞涨,徽属山多田少,向由外省运米接济。自各处米运不准出境,故此处人心尤不靖,抢米之案屡见叠出,现正设法在府城办理平粜,分饬各属一体照办,并疏通外米来源,如能米运通、米价平,当不至再生滋扰。兄丁此邦,政尚清简,惟赣鄂客民太多,每闻匪警,无兵无粮,常窃隐虑。中小各学堂自上年始开办,山僻风气闭塞,愚民皆指为洋学堂,致生种种阻力。现极力开通改良中学堂,已具有规模。兄因徽省无师范学堂,特将紫阳书院改办师范学堂,以为推广小学堂之基础,于本三月开学,即招考书院原肄业之生员,习师范简易科,并附设教育讲习会,俾不合格之老生研究教科,以期私塾改良,士林尚觉鼓舞。现中学堂经费系秉经由茶厘局(19)每年拨五千两,紫阳师范学堂仍就原有书院经费四千馀元办理,因欲扩充,计款不敷,绅士公禀拟办锡箔捐(20),尚未开捐。此外毫无捐项,即丝毫未界及商民。乃徽属最好造谣,前因米贵,皆无端归咎于学堂,皆风传欲与学堂为难,因赶办平粜,人心少定,幸未生事。警察亦上年开办,公勇二十名、委员二人不支薪水,每月须一百三四十元,惟收烟灯捐(21)济用常不敷,不能推广外省办。公警多不悉宗旨义务,只就原有三团练保甲改名公警,不过下夜公更,缉捕盗贼而已。外省新政办理棘手,类如斯也。敢缕陈知己,只当一夕清谈,尚冀时惠数行,以慰驰慕,是所祷耳。
按,此信受书人是绍英,当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十一日。《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一日载:“发京信一封,致绍越千。”此信开始即云“别久思深,前上手书”,“前书”当为前面写于光绪三十二年新春的第四函。又云“经春和夏健,定复元气”、“自入夏以来”,从季节和语气上推断,五月十一日“致绍越千”的信当是此信。王振声在此信中向绍英译述自己在徽州办理“新政”的相关情况,反映了清末皖南徽州的百姓生活、教育改革、社会治安、苛捐杂税等历史细节。
从信中可知,光绪三十二年入夏以来,徽州“米价飞涨”,此地本来“山多田少,向由外省运米接济”。但当时“各处米运不准出境”,故当地人心不靖,抢米之案屡见叠出。而当时徽人造谣,将米贵无端地归咎于学堂,皆风传欲与学堂为难。身为徽州知府的王振声“设法在府城办理平粜”,分饬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等六属县一体照办,并设法疏通外米来源,尽力打通米运,平抑米价,以使民众不生滋扰,反映了王振声的吏能。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书院教育发达,其中最著名的是歙县紫阳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2)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光绪三十年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开办学堂,进行教育改革。知府王振声将其作为推行新政的重中之重,他雷厉风行,开办中小学堂,却受到民众阻止,但他不顾反对,“极力开通改良中学堂”,特别是在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将古紫阳书院改办为安徽省第一个“师范学堂”,并附设教育讲习会,以为推广小学堂之基础,使士林顿觉鼓舞。这在《心清室日记》中有详细记载,知府王振声几乎每月都有几天专门商议处理学堂相关事宜,并于“光绪丙午暮春奉檄历六邑视学”,亲自考察属县学堂开展情况,解决办学经费等实际问题。
《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三日载:“许继唐(22)来,定议中学堂由书院移设贡院,腾出紫阳书院,立初等师范学堂。”初四日载:“批书院肄业生公禀,改设初级师范学堂名曰紫阳师范学堂。”初九日载:“派人请中学堂监督许来,有面商要件。”十五日载:“申刻绅士八人因办师范学堂便衣来见。”十七日载:“书院有欠缴上年息银租,饬库书照章催缴,并传见司事杨宝森,令仍经理书院捐款。”二月初四日载:“许际唐来见,谈学堂事,借去《教育杂志》。”初七日载:“岁贡郑广镇等具禀面呈立崇正小学堂章程,请给示保护。”十三日载:“许际唐来,定师范三月十五开学,十二日招考,赶办打印启示。”十六日载:“晚访幕友冯子樵,商办师范学堂招考告示,札六县,拟每县发告示百张。”二十日载:“辰刻赴紫阳书院祭朱文公,顺路到考棚看学堂工程。”二十三日载:“辰起禀函致歙县查催张贴师范学堂告示。午后中学堂监督许承尧、鲍振炳来议学堂事,黄、张两教习辞去,现又函请英文教习。鲍振炳请发箔捐,绅士程立达谕平,并发书院经费,开办师范学堂。”三月初七日载:“午后步行至贡院,看学堂工程。”十三日载:“辰起亲自阅卷,至晚阅齐,共取四十五卷。”十四日载:“午刻考取师范生出榜。”十五日载:“十点半到师范学堂,同监督监学率诸生拜圣,开学,诸生入校,廿馀人尚未齐,俟到齐,择期上课。”二十五日载:“许际唐来,商师范学堂附设教育讲习会。”二十八日载:“午后许际唐来商办出示劝立蒙小学堂。”三十日载:“午后步行至师范学堂,与王贻三谈学堂事并议立阅款处。……师范学堂送来功课表、教育讲习会凭券、立学会章程数纸。”四月二十一日载:“许际唐来谈廿日在师范学堂众绅(六邑计七八十人)公议学会会所在府城,众推许为总董,又呈修改考棚图……发覆安徽学务总会信。”二十二日载:“师范学堂送学员学生履历册、功课表并预算表二分。”
徽州是我国著名的产茶基地,茶叶贸易兴盛,茶厘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之一。同治元年(1861)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徽州创设皖南茶厘局(23)。专门负责皖南地区茶叶税捐的征收、拨解及茶务事宜的管理(24)。信中云:“现中学堂经费系秉经由茶厘局每年拨五千两。”反映了多渠道筹集款项兴办学堂的历史细节,也是研究茶厘史的重要文献。信中还提到拟收“锡箔捐”、“烟灯捐”以应付兴办学堂、设置公警经费不足,既反映地方财政的困难,又真实地记录了百姓生活的困苦。
越千棣台大人如手:
别来又届春风,翘企光仪,良深怀想。恭维体躬万福,政体一新,载歌载颂。客岁百先观察(25)宁关贤劳,赞画度支,任专责重,惟旧章之率由尚易,而新政之改良甚难想,况瘁精勤定,当日不暇给,深念深念。数年困守,从此裕如。旋即提刑两皖,可谓扶摇直上,欣羡无似,指日联步开藩,方能展其骥足,惟引领望之耳。本应晋省趋贺,藉叙契阔,惟徽处万山之中,距鸾远,跋涉往返须廿馀日,不易成行。且中峰属札擅离,并专札不准进省贺年,故未敢造次,惟手牍达念耳。汾阳当不乏竹报,相堂帏康适,政成民和,定符私祝。手肃布肊,恭贺春禧。虔请勋安,兼颂潭福,统希双鉴。
按,此信受书人为绍英,此信当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二十日。考《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日载:“手书致绍越千贺年信。”又二十三日载:“发家信并致陆凤老、绍越千信。”此信既向绍英贺年问候,又向绍英转述了世善在安徽履职升迁的相关情况,大概是绍英曾向其询问。王振声在信中云:“客岁百先观察宁关贤劳。”《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初一日载:“手书致贺世百先宁溪台道任。”世善在任上精心辅助谋划,掌管财赋统计与支调,政绩显著,“旋即提刑两皖”,可谓步步高升。《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载:“晚阅报,八月十九日世百先放安徽臬台。”清代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简称臬台,掌管一省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提刑按察使,正三品衔,隶属于督、抚。王振声本想亲临恭贺,因上司要求各府衙“不准进省贺年”,“惟手牍达念耳”。只好写信向世善恭贺高升,并祝愿其“指日联步开藩”,“展其骥足”。《心清室日记》亦有记载,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载:“饭后手书致世百先信。”十七日载:“发致世百先手书贺函。”腊月二十六日载:“手书致世百先贺年信。”二十七日载:“发致世百先信,邮递。”可见作为知府的王振声与按察使世善交游之频繁。
兄处徽一年,因水土气候不服,自秋徂冬,孱躯日形疲惫,颇蓄归志。海弟(26)暨儿辈闻之,亦劝解组而归,因代筹捐过道班开缺候选,现既简放人员,此间即禀请上宪派员接署,候交卸后拟即由杭沪北上,大约春夏之交当可抵京矣。前函所谈政治馆差仍恳关虑,相机嘘植,是所企祷。此恳,再请勋安。
按,此信受书人为绍英,是一封王振声专门恳请绍英帮助自己在政治馆谋职当差的信。与上面“第六函”同时发出,故称“再启者”。
信中云:“因代筹捐过道班开缺候选,现既简放人员,此间即禀请上宪派员接署。”《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一日载:“接家信云,捐离任腊月二十日奉部核准开缺,不必候部文,安省即可由本任禀请委员署理。晚与冯子乔面商,即拟禀稿缮齐后专差递省。收海山来信一封,曾儿由湖北信一封。”十三日载“阅《申报》,正月十七日上谕徽州府放刘汝骥(27)。晚派专差进省递禀,请派员接署,并致世百先信,交长班李裕代投。”王振声在得知“简放人员”(即“上谕徽州府放刘汝骥”)的消息后,随即禀请上宪派员接署,准备离职赴京,时安徽巡抚为恩铭(28)。此信再次恳请绍英帮助其在政治馆谋职当差。
①莱公,莱公即北宋政治家莱国公寇准。宋景德元年契丹军进攻时任宰相,力主抗战,反对王钦若南迁主张,促使真宗往澶州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此以端方类比寇莱公。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第7469页。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0372页。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7936页。
⑤刘若曾(1860-1928),字仲鲁。直隶盐山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次年任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七年改国史馆协修官。宣统三年转任修订法律大臣,署法制院院使。后任直隶民政长官。新城王树枏于民国十八年所撰《清大理院正卿刘公及配刘夫人合葬墓志铭》载:“公讳若曾,字仲鲁……己丑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调随五大臣赴泰西考察政治。甫登轮,遇变,改随端忠敏、戴文诚两公偕往,历英法美奥匈俄六国。又奉命游历丹麦、瑞典、那威、和兰诸国,获二、三等勋章之赠者凡八国云……卒于戊辰十一月二十五日,享寿六十有九”该墓志铭刻石拓本国家图书馆藏。
⑥云侪道人,即周第,贵州毕节人。据周毅《皇清太常寺正卿周起滨传》载,为广东布政使周起滨五子,“字元斋,号云侪,太学生,国子监典簿,以军功保举通判,钦加知府衔,赏戴花翎”。有集联赠云侪云:“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
⑦蕲王,指韩世忠(1089-1151),《宋史·韩世忠传》:“孝宗朝,追封蕲王。”
⑧曾,即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谥曰文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⑨左,即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著名湘军将领。官至东阁大学土、军机大臣。
⑩张之洞《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十八,第15-16页。民国十七年(1928)刻本。
(11)王振声撰:《心清室日记》(稿本,国家图书馆藏)记载十三日接印。
(12)铁良(1863-1938),字宝臣,满洲镶白旗人。早年曾充荣禄幕僚,颇受信任。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户部尚书,三十二年任陆军部大臣。辛亥革命时,防守南京,后参与复辟活动。
(13)绍彝,字叙五,绍英胞兄。清末任汾州府知府,宣统二年(1910)为民政部右参议。
(14)绍英撰:《绍英日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605-607页。
(15)冯煦(1842-1927),字梦华,号蒿盦。江苏金坛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阳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光绪三十一年迁任安徽布政使兼任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参与纂修《江南通志》,著有《蒿盦类稿》。
(16)陈启泰(?-1909),字伯屏、鲁生,自号癯庵。湖南长沙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编修。历任云南布政使、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光绪三十一年八月至三十二年八月任安徽按察使。
(17)伊尔根觉罗·诚勋(1848-1915)光绪二十九年八月至三十二年二月任安徽巡抚。
(1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7040-7041页。
(19)皖南茶厘局,初名皖南茶引局,由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同治元年(1861)在徽州创设。
(20)锡箔捐原属厘金性质,又称百货统捐,是地方政府开征的杂捐杂税之一。
(21)烟灯捐设立烟禁查缉处,每烟馆准设烟灯十六盏,每盏每月交纳大洋二元。民家吸户,则分二十元、十五元、十元、五元四等。
(22)许承尧(1874-1946),字际唐,一作继唐,号疑庵。安徽歙县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积极倡导新学,先后创办了新安中学、紫阳师范学堂,又在出生地唐模村创办敬宗小学、端则女校。辛亥革命后,应皖督柏文蔚聘,任全省铁路督办等职。1924年辞官返歙,从此绝迹仕途,以著述终老,著有《疑庵诗》十四卷、《歙事闲谈》三十一卷。
(2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卷),岳麓书社,1995年,第411页。
(24)周溶:同治《祁门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5),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
(25)善,字百先,号退庵,满洲人。卒于光绪三十三年。《心清室日记》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八日载:“安徽来电,世百先病故。”曾任安徽宁溪道台、安徽按察使。喜吟咏,工书画。
(26)王珏,字海珊,又作海山。振声弟。著名书法家,擅篆隶,在当时风靡一时。《三希堂画谱大观·草虫花卉石谱》卷三“生动有致”篆书即为其题签。
(27)刘汝骥,字仲良,号李青,直隶静海(今天津静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安徽徽州府知府,在徽州不遗余力推行宪政,对徽州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陶甓公牍》。
(2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7938-7940页。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乔瑜: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
石川祯浩:晚清“睡狮”形象探...
王宪明:严译名著与中国文化的...
吴义雄: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
卢建荣:新文化史的学术性格及...
李国彤:妇女的“三不朽”:写...
  最新信息
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之...
马春霞 朱 煜:由“蝇头小事...
邱志红|探索与发展之路:中国...
桑 兵:对话前贤与标高学术
新书:《陈寅恪新论》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彰显魅力...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王 笛|短暂辉煌:威尔逊主义...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