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学术前沿与理论研究 精英观念与大众文化 学术史的追寻 文本研读与资源共享 学界动态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 >> 精英观念与大众文化 >>
孔祥宇:“西化”影响下的北京家庭物质生活变迁(1912-1937)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119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091期,119123

作者简介:孔祥宇,1973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102249

 

内容提要:民国以来,在北京家庭的物质生活中,出现了“西化”现象。该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它是近代西方文明的“衍生物”,伴随着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的入侵而传入;其次民国政府的推动和支持,而留洋人士的榜样效应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另外,西方事物本身的一些优点也助长了它的传播。这种“西化”现象,体现在衣着时尚、饮食喜好、居家摆设、出行工具等多个方面。考察该现象可以发现,北京家庭物质生活的“西化”速度比较快,程度比较高,并呈现不平衡的特点。上述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在西方物质文化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迁。

关键词:西化;北京;物质生活

 

民国以来,在北京家庭的物质生活中,无论是衣着时尚饮食喜好,还是居家摆设出行工具,都出现了西化洋化的现象民初申报曾详细描绘了当时的机关工作人员的西化程度说他们头戴外眼架金丝镜口吸纸哔叽服脚踏软皮鞋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毡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一非外来衣食住处处仿效外[1]说非常表性后人也对当时中国的西化现象行了总结出当时中国衣:以新奇为美观;食:以为排场;住阛阓仿西式;行:山高水长处处通[2]民国时北京家庭物质生活西化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促成首先这种西化现象是近代西生物伴随着西方帝主义政治入侵和中国在民主政治制西效仿,西方习不断流入我国,成为国近代风俗变其次这种西化现象的出现,与政府推动和支持,以及留榜样分不开在衣着饰方辛亥革命央政府就发布禁缠足剪辫官方装等命令在近代风俗变中,学生特别那些被讥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两边开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的留洋学生[3],在新风俗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国时期北京家庭物质生活“西化”面面观

1.衣着时尚

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对北京家庭的衣着服饰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一些不合时宜的服饰退出了历史舞台:“民国光复,世界共和,宫廷内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3]另一方面,西洋服饰大规模传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北京家庭服饰的结构和样式,从而形成了一种中西杂陈的局面。不同社会阶层穿着差异比较明显:上层社会的人们,新潮者穿着西装、中山装,城市工商界人士及乡村绅士仍然穿着长袍马褂,一般百姓则穿着圆领对襟的短上衣和不开缝的长裤,妇女则穿着圆领右大襟的短襦。[4]还有的人将中西服饰一起穿在身上,显得不伦不类,十分滑稽。

民国初年各级政府曾在衣着服饰方面做出了一些除旧布新的改革,对北京家庭的衣着服饰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如剪掉辫子后,北京人没有回归传统的“束发于顶”,而是迎合世界潮流,普及短发:“年岁大的头发前半部仍剃光,后半部留至耳门;青壮年则多剃平头,后以西洋发式为时髦,许多人每逢立夏,依例剪平头,每逢立秋,依例留分头。”[5]男子剪辫后,戴帽习惯也有了变化,原本的瓜皮帽由于不适宜而遭到淘汰,博士帽(西式毡帽)、草帽、卫生帽及毛绳便帽等各式帽子开始流行起来。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北京女子所喜爱。民国政府还公布了官方的服装图案样式,基本上是以西式服装为主,这种选择对于北京中上层家庭在衣着服饰上的西化倾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民国期中西状况20 三十北京比较对中国传统西进行选择襟唐式样的基础上行起来;西服没有,但西胶鞋渐渐广。”[6]在这中,的服以西沿西价值观念和习俗结合人的穿惯和传统的,在为具有中民族可以西中用

北京的服西传统实的,甚至本中也受1929 10 价值247.4 ,而24.8 10[7]

这一期的化是是到大都的人,便可以子里的,售卖的,是为产物。”[8]北京性的,有发最底数路看。”[9]北京穿由清线姿开始20 30 ,到此男女[10]

 

2.

民国以北京西民国大多西或者西厨房,不具条件的则到西北京大都则必西餐矣[11]1914北京西4,到1920 年发展到12 [12]西类等如果细分分出中,,中比较两种[13] 

比较于些西西北京影响更啤酒北京市1915 北京啤酒,年啤酒103000 啤酒如德啤酒本的啤酒[14]民国行:在此5设专,至300 不在销售是中价日国之,而用国之。”[15],为不的人所用,太太”、“北京、“[16]

20三十北京具有奢侈,中上西”。1927 北京凋敝更以·,人影响,但西比较可观,的,的,是在丰富讲究上,是在人性化的服务[17]北京则是西,而饽饽京钱包,乡村乡村,不能得白铜政府喝酒啤酒不用。”[18]些西北京驾齐北京日常

西方入,使北京观念有北京开始营养选择自从vitamins(即维生素称作”——入中,中开始注营养日常原来蔬菜可能时羊乳的是使[19]原来生家开始,在广三十[20]为一用的,人们开始问题许多第一是等等不必近年的是蔗糖上发等据不用。……在人体内化,物价值,不但此,而。”此,进行,并在学的科,在进行本的[21]观念和认识的化,体现了北京到的西方影响

3.

西西方北京的,一西模式北京民国以西与提1933然是北京普遍样式,但化的西中的主体783.8北京6[22]北京西人的于西观的实用的西仅节,而许多湿种种[23]

北京西中,一分属于,一则是在的基础上使具有西时民国,很,但比较汽车可以直开,有中西。”[24]比较于传统西等都是经北京大多,但是并不用一或构件,或者用一玻璃使用取原来使更充广欢迎又比有条件的去的,有[25],在有的中,桌椅替代仙桌民国年,本的桌椅,在北京市场2030北京制作传统具的工14,而西的有119西4[26]

西北京市便,但有其不人们的条件同时传统民北京人的如果,我地想而和。”[27]云乡赋诗寄给,为,不知。”云乡中的不到南沙中,却怀中的。”[28]北京人的北京理,是北京精神体现,是替代

4.出行工具

于国生便仿[29]西方交通工具开始在中国出,中表明了自态度条件民国时期的北京市比较容易交通工具的

民国以北京的近交通工具是在是在,一有的交通工具轿退交通工具现了交通工具有交通工具有汽车和有有其不入,洋车,发展迅速北京交通工具非常便,在北京大多子里可以外从,人于以我们,不是没的人所能想的,……先问什么如果欢迎洋车可以只好一切借口摆脱。”[30]民国是一西,往往是家子的工具纨绔物变工具,国进的,北京仿20 30 原来的人上,,不仅节

这一北京交通工具有汽车北京汽车了外人和有一买办,一般市民可而不这一经发展,不件和很有人所北京影响的是有在有北京汽车洋车工具,矛盾到有便[31]北京1924 线商业中的,在交通发展上是非常的一着自步交通化的交通[32]上的规律行时线北京市欢迎线上,北京较密民区曲曲折折家门,并不[33]服务的人等就之地此,并没有交通工具

民国时北京物质西

民国时北京物质西,有以下几点一是西民国以北京物质非常迅速,经短短三十年的经和的不20 北京状况非常大多数北京用的是几乎没有什么空间,有行或权贵坐轿,在里尽。”而在20 三十北京比较,包道路使用,交通使北京开始化的大都后重访北京完全直无北京在一[34]对这一期的进行慢慢,人们的代替,人汽车代替替代立在传统殿,在形成的对[35]

北京物质西度比较北京广些比较,在北京西北京相反的的,北京的,北京的,北京外也北京太太化到知绿太太们却。”[36]与上广北京西度又北京有人北京去,上在,广古今北京,将一此而[37]北京西上与上广有一,但在西比较

三是北京家庭物质生活的“西化”速度和程度,与外来新事物是否适应当时北京家庭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就当时与之相关的因素来说,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北京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而是北京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北京家庭物质生活的“西化”过程,也是这些家庭接触和了解西方物质文明的过程,不同文化的碰撞,必然有一个适应和认可的过程。如在穿着方面,西装多在上层和新潮人士中流行,而在西装基础上改造而来的中山装和旗袍,却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又比如西餐,除了价高以外,刀叉的使用、中外食品的迥异也使北京家庭很不习惯。现代的钢筋水泥楼房里也寻找不到四合院那份悠闲。

北京家庭长期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平,也使北京家庭的“西化”现象有的惠及全体民众,有的则仅限于上层社会和时髦人士。20 世纪20 年代中期,李景汉在《北京的穷相》中介绍了北京大多数家庭的生存状态:“总体来说,北京大多数的家庭是住在一两间屋子里的。平均每家四五口人。平均计算每人每月的饮食费不到二元半,每年全家衣服费不到二十元,每月房费不到三元,燃料费不到一元半。衣食住外他项杂费不到总支出的百分之五。彼等都在最低健康的生活标准以下活着。”[38]普通居民可以乘坐价廉的人力车,在窗户上安上几块玻璃,品尝一些西式糖果和糕点,但对于西餐、洋房、汽车等,则很难企及。这种“西化”现象的不平衡性,归根结底在于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谁又能说,穿衣吃饭只是生计而不是政治的晴雨表呢?”[39]

参考文献:
[1]《中华民国国务员之衣食住》,《申报》1912年5月7日。
[2][5][6]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152- 171、151、160页。
[3]《北京輶轩录》,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页。
[4]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7][14][25][26]宋卫忠:《民俗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9、47、83、84页。
[8]孟和:《女子的装饰》,《现代评论》1926年第95期。
[9]雷梦水辑:《北京风俗杂咏续编》,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8页。
[10]齐如山:《北京三百六十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11][15][18]《京兆》,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3页。
[12]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87页。
[13]李少兵:《衣食住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年,第75页。
[16][28]邓云乡:《云乡漫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8、8页。
[17]《老北京的饭馆儿》,刘叶秋、金云臻:《回忆旧北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41页。
[19][21]薛培元:《食物选择的标准》,《现代评论》1926 年第98期。
[20]《晨报》1920年1月20日,第1版,广告栏。
[22]刘宁波编著:《中国民俗大系•北京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23]邓子琴:《中国风俗史》,成都:巴蜀书社,1987 年,第332页。
[24]邓云乡:《燕京乡土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32页。
[27]《老北京的四合院》,谢其章选编:《邓云乡讲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29]《京华百二竹枝词》,杨米人著、路工编选:《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29页。
[30][31][33]金云臻:《记北京的有轨电车》,刘叶秋、金云臻:《回忆旧北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年,第100- 101、101、102页。
[32]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
[34]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页。
[35][39]孙燕京:《服饰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8、34页。
[36]陈衡哲:《南京与北京》,《现代评论第一周年纪念增刊》,1925年,第60页。
[37]章涧若:《北京与上海》,《现代评论》1927年第150期。
[38]李景汉:《北京的穷相》,《现代评论第二周年纪念增刊》,1926年,第76页。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乔瑜: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
石川祯浩:晚清“睡狮”形象探...
王宪明:严译名著与中国文化的...
吴义雄: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
卢建荣:新文化史的学术性格及...
李国彤:妇女的“三不朽”:写...
  最新信息
新书:《陈寅恪新论》
马春霞 朱 煜:由“蝇头小事...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王 笛|短暂辉煌:威尔逊主义...
王汎森:跨学科的思想史——以...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彰显魅力...
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之...
邱志红|探索与发展之路:中国...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黄兴涛>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