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风学社网站 | 热门信息
  
中心概况 中心成员 新闻动态 中心活动 学术前沿 教学研究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 学术前沿
讲座纪要 | 唐纳德·沃斯特:《半个世纪的思想之旅:重返<自然的经济体系>》
来源:     作者:   更新时间:2023/10/31 点击数:

唐纳德·沃斯特:《半个世纪的思想之旅:重返<自然的经济体系>》

讲座纪要




2022年10月14日下午,著名环境史学创始人与权威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唐纳德·沃斯特教授在人大立德楼410开讲《半个世纪的思想之旅:重返<自然的经济体系>》。本次讲座为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大师系列讲座”之一,由历史学院讲师吴羚靖博士主持,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历史学院黄兴涛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高国荣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乔瑜副教授、《中华读书报》编辑赵晋华等出席讲座。讲座受到校内外师生广泛关注,观众报名数量近百人,现场座无虚席。


01

《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

Nature's Economy: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

唐纳德·沃斯特教授首先表示非常高兴能在四年后重返人大校园,对过往在人大的授课经历记忆犹新,对人大校园更是十分想念。随后,他介绍了《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从他的讲述中可以了解,这是其学术生涯中最早完成并出版的专著,出版于1978年(1994年修订),至今已经被翻译为中文、法语、意大利语、日语、瑞典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在国际范围内享有极佳的学术声誉。此书首次系统地梳理了欧美生态学发展史,不仅讨论其发展过程,还涉及哲学与文化等相关问题。该书中文版由环境史研究专家、著名翻译家侯文蕙教授翻译,已列入商务印书馆经典译丛,即将再版。

沃斯特教授认为,生态学不仅仅是科学,它还有深远的历史,关于其内涵和定义实际上多有争议。生态学的底层逻辑是“众生合一”(The many become one),成千上亿的物种或有机体合为一体,而人类与其他物种一样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中国大力提倡的“生态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此乃德国哲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所发明,仅仅五十余年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目前,中国最为积极地提倡生态文明,但我们还无法得知哪个国家会最先建成这一形态的文明。他进一步指出,自己在书中使用的核心概念,即“生态”一词,总体指代“包含人类在内的有机体与非生命环境的相互关系”。随着人类对自然世界影响增加(有时常常是破坏性的),生态学需要去解释、衡量和评价这些影响,也因此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公众越来越需要的科学。但是,在这些科学的“真相”背后,我们还需要思考历史上与之相伴随的文化态度和偏见。他继续追问,为什么历史学需要生态学?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巨变,我们需要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来思考我们的未来、重新解释历史。为什么生态学需要历史学?因为科学家通常不在乎过去,他们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历史定位。所以,他认为不能把科学并不优于历史,而是将它视为历史。因此,需要采用一种科学史研究的新路径,追踪引起此类科学转变的社会与文化的变化。



沃斯特教授坦言,其著作《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所包含的六个部分和十七个章节其实皆可独立成书,后来其他学者确实也在此基础上开展诸多深入研究。不过,他不想一生都在撰写相同主题的著作,他希望不断挑战自己、书写新的主题。由于他此前教育背景不是历史或者科学史,而是文学,所以他在研究过程中特别关注隐喻(metaphor)。他想知道,科学家是否像小说家一样使用隐喻来思考?他们和小说家有何不同?他发现,科学家们确实会使用隐喻,比如他们认为自然就像一个有机体,它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有一种生命;或者自然就像资本主义市场,它教会了我们个体之间的竞争;或者自然是一个生态系统,就像电脑一样,它有一个流动的能量电路。他认为每种隐喻都带来了不同的物质和伦理偏见。而现在,生态学思想处于新的全球科学和哲学的核心地位,我们更需要思考生态学是否能将我们从“资本主义”或“现代文明”带入“生态文明”。因此,他鼓励听众要去思考“生态文明”的含义,思考这一概念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是否意味着多样性与共同性兼具。他还由此探讨了可持续性这一核心概念以及生态学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义可持续性。他还强调要对比“正义”一词的不同含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正义的不同认识。沃斯特教授认为,生态学诞生于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兴盛的文明时代,但是如今正在帮助我们创造一个后现代世界。

沃斯特教授最后提到,他在中国的教书经历使其研究转向行星史。他认为,来到中国虽然没有使其变成一名中国史研究者,但是他开始不再将自己定位为一名美国史研究者,而是着手从更大范围内思考行星史研究,并且在人民大学首先开始讲授相关课程。其最新思想便浓缩在《萎缩的地球》和《欲望行星》这两本专著之中。其核心是我们书写的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关于人,还应该包括行星上的人与其一切相关生物的历史。尤其是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照顾好我们仅有的星球。那么,生态学或环境科学如何能够帮助历史学家重新思考他们的研究?如果我们把生态学作为我们书写历史的新的理论基础,我们的历史将会如何呈现?在他最近的两本书里,他并未将民族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找到自己的历史书写尺度——行星史。他还提及夏明方教授等人已经在用生态学思考历史,并已做出突出的研究成果。

02

讨论交流


在讨论交流环节,主持人吴羚靖老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一封特殊的来信。这封信来自《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中文译者、中国环境史学科拓荒者、著名翻译家侯文蕙教授。在信中,侯文蕙教授欢迎沃斯特教授再次回到中国,并感谢其为中国环境史学科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她认为,中译本的再版已经充分说明了过去二十余年沃斯特教授乃至整体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成果已被中国读者广泛接受。随后,在场师生踊跃提问和发言,沃斯特教授也做了十分具有深度而富有智慧的回答。




向上滑动阅览


Q:为什么本书要以“自然的经济体系”为名?生态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唐纳德·沃斯特:“经济”与“生态”这两个词的词头“eco-”都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意为家园、家政等。我将“自然的经济体系”作为书名是因为该比喻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将自然比作一个经济体系,强调自然界的有机性,展现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经济体系中的角色。


Q:历史学者应该如何看待深生态学?

唐纳德·沃斯特:深生态学追求的是一个没有竞争的、只有和谐共处的理想世界,但这在过去和未来都难以实现,而且深生态学和浅生态学之间的二元区分其实并不合适,历史学者应该避免使用分裂性语言,另外,深生态学忽略了竞争与合作其实并存,而现实世界往往充满了这两个面向。


Q:自然史与环境史有何关系?

唐纳德·沃斯特:自然史包括了生命、岩石、古迹、人类过去与未来,理解这些领域的历史是理解人类根源和未来的关键。例如在查尔斯·达尔文的理论中,人类的竞争性生存观点对自然与非自然的交织关系产生了影响,他强调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的联系。


Q:您如何看待“生态正义”?

唐纳德·沃斯特:生态与正义这两个词语的含义不容忽视,但需要明确定义这两个词的内涵,因为它们涉及复杂而多样的议题。生态思维是正义的基础,因为自然界的不公正和不公平也需要被纳入考虑范畴。应将这两个词汇联系起来,以便更清晰地定义生态和正义的含义。


Q:为什么当前生态学前沿研究集中于基因等主题,而不是环境或生物等现象?

唐纳德·沃斯特:任何学科研究方向总是在不断变化,生态学的焦点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从环境、鸟类、生物,转向了更广泛的主题,如地球科学、生态流研究等。研究者们在关注基因等主题的同时,还要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整个地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03

闭幕致辞



在闭幕致辞环节,夏明方教授就沃斯特教授的精彩讲座作如下总结:首先,他十分高兴沃斯特教授能够重返人大校园,虽然在疫情三年期间没能与沃斯特教授线下见面,但是身体上的距离并不代表思想上的距离。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与沃斯特教授以及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中心也有诸多合作与活动。其次,本场讲座可以被视为沃斯特教授博士论文写作的一个传记,其真正的导师是批判性思维,他批判地思考了欧美学界相关领域各类思想和理论,并对一切流行的、主流的科学思想都保有独特性思考,而且这种思考是一种深沉的、关于全人类的思考,而非仅仅是民族国家概念上的思考。再者,沃斯特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科学诞生的过程,生态学需要历史学,历史学也需要生态学,我们不仅对于历史要有一种生态学解释,将生态学作为历史学新的解释基础,同时也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生态学自身的变化。沃斯特教授自己对于生态学的认识和书写,本质上是将生态学历史化,从生态系统自身的变化中汲取历史智慧。此外,《自然的经济体系》一书中蕴含着错综(complexity)的理论极具吸引力,目前已经在人文学科内被广泛使用,这种复杂性理论可以用于思考当下人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总之,唐纳德·沃斯特教授的本次讲座让听众更深入地了解其学术思想的流变,其关于生态学的历史、生态正义、自然史、以及当前生态学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思考也具有启发性,能够鼓励后辈学者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态学史与环境问题、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等议题,并在不同领域中拓展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生态系统。


文案:李彦铭、何千禧、吴羚靖整理

图片:杨钦麟、蓝大千

排版:何千禧

  热门信息
代表性成果 - Represe...
侯 深
东亚环境史协会征稿!截至9.3...
“全球研究”系列讲座——危机与...
夏明方
生态史研究辑刊 - Journ...
Christof Mauch
Donald Worster
  最新信息
讲座预告 | 半个世纪后重返《...
方念乔 | 地球上的生命演替与...
征稿启事 | “悬崖之上:环境...
首届“环境人文学”青年学者工作...
夏明方|李文海:为哀鸿立命
【史学前沿 第13讲】刘文明&...
人大青年史学坊||劳动的水牛&...
会议通知 | “一切始于人类的...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宋 瞳 顾问:乌云必力格教授 >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京ICP备050207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