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专业概况 交流动态 新书评介 学术研究 师资队伍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 学术研究 >>
孫利政丨《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提要獻疑
来源:微信公众号《书目文献》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1-22

《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提要獻疑

孫利政

【提 要】 《四庫全書總目》是中國古代集大成的目録學著作。今以中華書局整理本《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爲底本,參校各種類型的四庫提要,並採用《總目》著録之典籍與提要徵引之原文獻,就集部總集類提要進行考校,共校正各類訛誤五十二則。

【關鍵詞】 《四庫全書總目》 集部 總集類 訂誤

《四庫全書總目》是中國古代集大成的目録學著作,一直備受學者關注,對其進行考辨校訂的專著、論文也層出不窮。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以殿本爲底本,以浙、粵二本爲校本,同時廣泛吸取前人校訂成果。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魏小虎《四庫全書總目彙訂》,以浙本爲底本,對校殿本,極力搜集2011年底前發表的考校成果,資料頗爲完備。然校書如掃塵,旋掃旋生,《總目》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今以中華書局整理本《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爲底本(同時按檢武英殿本,以免排印訛誤),參校各種類型的四庫提要,並採用《總目》著録之典籍與提要徵引之原文獻,就卷一八六至一九四集部總集類提要進行考校,凡排印之誤及前賢已訂正者從略,共校正各類訛誤五十二則。每條後提要原文附整理本頁碼,以便按核,並就教于方家。

1.文選顔鮑謝詩評四卷

是編取《文選》所録顔延之、鮑照、謝靈運、謝惠連、謝朓之詩,各爲論次。(卷186,頁2600)

按:“謝靈運”下,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録》(下簡稱《簡明目録》)有“謝瞻”二字,是。《文選顔鮑謝詩評》評論謝瞻(字宣遠)詩凡《九日從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一首》、《王撫軍庾西陽集别時爲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一首》、《張子房詩》、《答靈運一首》、《於安城答靈運一首》等五首,提要下文亦稱“謝瞻《張子房詩》,評曰‘東坡詆五臣誤註“三殤”,其實乃是李善’”,則《總目》提要脱“謝瞻”二字無疑。

2.篋中集一卷

唐元結編。……録沈千運、王季友、于逖、孟雲卿、張彪、趙微明、元季川七人之詩。……雲卿,河南人,或曰成昌人,嘗第進士,官校書郎。(卷186,頁2602)

按:成昌,浙本、粵本、文淵閣書前提要、文瀾閣書前提要作“武昌”,是。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辨云:

集中七人,均見《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提要所述與之不盡同,蓋純本之《全唐詩》小傳也。如孟雲卿,《紀事》卷二十五但云“河南人,元次山有《送孟校書往南海》詩。”《才子傳》卷二云:“關西人。天寶間不第,氣頗難平,志亦高尚,懷嘉遯之節。與薛據相友善,嘗流寓荊州。仕終校書郎。”是雲卿固始終未登第者。《全唐詩》卷百五十七不知何據,乃言“一曰武昌人,第進士。”提要從之,深所未喻。《元次山文集》卷七《送孟校書往南海序》云:“平昌孟雲卿,與元次山同州里。”平昌爲孟氏郡望。元結本河南人,家於魯縣商餘山,晚乃流寓武昌,必不肯以異鄉爲州里,然則雲卿非武昌人也。次山詩文多爲孟武昌作,考其人名彦深,字士源,登天寶二年第,爲武昌令。《全唐詩》蓋混雲卿與彦深爲一人,而以武昌作其里貫,誤之甚矣。《甘澤謡》稱爲前進士孟彦深、進士孟雲卿,則雲卿蓋嘗應進士舉而未及第者也。[1]

今考袁郊《甘澤謡》“陶峴”條云“客有前進士孟彦深、進士孟雲卿、布衣焦遂,各置僕妾共載。而峴有女樂一部,奏清商曲”[2],然宋本《杜工部草堂詩箋·酬孟雲卿》蔡夢弼注引袁氏《甘澤謡》作“進士孟彦深、樊口進士孟雲卿、布衣焦遂”云云[3],“進士孟雲卿”前有“樊口”二字。蔡氏宋人,所見《甘澤謡》尚有“樊口”二字,今傳本或傳寫脱誤。“樊口”地屬武昌,當即孟雲卿爲武昌人説之根據,非余氏所謂雲卿籍貫因涉武昌令孟彦深而誤。萬曆《廣東通志·郡縣志·流寓》載孟氏傳云:“孟雲卿,河南平昌人,家于樊口。少好學,工於詩,高古奥逸,不作常語。第進士,擢校書郎,與杜甫、元結最相友善。”[4]與蔡注所稱里貫合。

要之,孟氏祖籍河南平昌,後家於武昌樊口,故亦稱“武昌人”。殿本提要“成昌人”之説史籍無載,前既云“河南人”,則“成昌”顯非“平昌”之誤,當係“武昌”字誤亦明。

3.中興間氣集二卷

姓氏下各有品題,拈其警句,如《河岳英靈集》例,而張衆甫、章八元、戴叔倫、孟雲卿、劉灣五人俱闕。考毛晋跋,謂得舊鈔本,所闕張、章、戴諸評俱在,獨劉灣無考。故編中於四家姓氏之下,俱註云:“評載卷首。”(卷186,頁2604)

按:“所闕張章戴”下,《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有“孟”字,是。“孟”即前文“孟雲卿”,與“張、章、戴”即提要所稱“四家姓氏”。《中興間氣集》卷末毛晋跋云:“予家藏《中興間氣集》凡三本,俱逸五人評語,勉爾考訂就梨,殊未快也。……簡得一舊抄本,後又元祐曾氏跋,考覈甚確。向所缺張衆父、章八元、戴叔倫、孟雲卿諸評具在,獨劉灣無攷。”[5]同書卷下“孟雲卿”下注云:“評載卷首。”[6]則《總目》提要“戴”下脱“孟”字明甚。

4.唐四僧詩六卷

唐僧靈澈詩一卷,靈一詩二卷,清塞詩二卷,常達詩一卷。案《書録解題》載靈澈、靈一集皆一卷,而清塞與常達失載。(卷186,頁2605)

按:《直齋書録解題》實載靈一、清塞集皆一卷,而靈澈與常達失載。輯本《直齋書録解題》著録《靈一集》、《周賀集》各一卷,“《周賀集》一卷”條云:“唐周賀撰。嘗爲僧,名清塞,後反初服。别本又號《清塞集》。”[7]《文獻通考》同條引“陳氏曰”同[8]。輯本未著録靈澈、常達詩集。《文獻通考》著録《僧靈澈詩集》一卷[9],即提要所本,《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書録解題”四字即作“文獻通考”,可爲確證[10]。然《通考》此條但敘其生平及節引劉禹錫序文,未稱引晁、陳二氏之説,則《書録解題》實未著録此書。提要偶疏。

5.文苑英華辨證十卷

是書蓋因周必大所校《文苑英華》而作。考必大《平園集》有《文苑英華跋》曰:“孝宗皇帝欲刻江鈿《文海》,臣奏其去取差謬不足觀。乃詔館閣裒集《皇朝文鑑》,臣因及《文苑英華》,雖祕閣有本,然舛誤不可讀。俄聞傳旨取入,遂經乙覽。時御前置校正書籍一二十員,往往妄加塗註,繕寫裝飾,付之祕閣。頃嘗屬荊帥范仲藝、筠倅丁介稍加校正。”(卷186,頁2608)

按:筠倅,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聚珍版書前提要作“均倅”,是。周必大《平園稿·文苑英華序》作“均倅”[11],《文苑英華》周必大序同[12],《宋會要輯稿》載此文亦同[13]。考周必大《文忠集·乾道壬辰南歸録》五月丙子日載“前均倅程承事禧”云云[14],“均倅”指均州知州之副職,當即通判[15]。《文苑英華》開雕於嘉泰元年(1201),嘉泰四年完成。考《褚氏遺書》有嘉泰元年甘泉寄士丁介跋[16],《宋史·藝文志》著録丁介《武陵郡離合記》六卷[17],武陵郡有甘泉寺,當即一人。是原文作“均倅”不誤,《總目》提要誤改。

6.同文館唱和詩十卷

(鄧)忠臣詩有“單閼孟夏草木長”句,自注云:“丁卯四年還朝。”丁卯爲元祐二年,意者即在是歲歟?(卷186,頁2610)

按:四年,浙本、粵本、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作“四月”,是。《同文館唱和詩》載鄧忠臣《考校同文館戲贈子方兼呈文潛》“單閼孟夏草木長”句自注:“忠臣癸亥六月以家難去國,丁卯四月還省。”[18]原詩“單閼”指卯年,“孟夏”指農曆四月,與注“丁卯四月”合。

7.宋文選三十二卷

何焯《義門讀書記》跋所校《元豐類稿》後曰:“己卯冬,於保定行臺閲内府所賜大臣《古文淵鑒》,有在集外者六篇,則《書魏鄭公傳》、《邪正辨》、《説再》、《上田正言書》、《上歐蔡書》也。”(卷186,頁2613)

按:説再,文淵閣書前提要作“説用”,是。據何焯《義門讀書記·元豐類稿》,六篇集外文爲“《書魏鄭公傳》、《邪正辨》、《説用》、《讀賈誼傳》、《上田正言書》、《上歐蔡書》”[19],《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長編引《義門讀書記》同[20]。《宋文選》載曾鞏《説用》[21],全文主要探討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作用力根源,可證《總目》提要“再”爲“用”字形誤。又提要“上田正言書”上闕述“《讀賈誼傳》”一篇,《彙訂》已發[22]。

8.嚴陵集九卷

(董)自序謂嘗與僚屬修是州圖經,蒐求碑版,稽考載籍,所得逸文甚多。又得郡人喻彦先家所藏書,與教授沈愫廣求備録而成。……至於宋人諸作,自有專集者數人外,他如曹輔……賈青、王達、張綬、余闢……錢聞詩諸人,今有不知其名者,有知名而不見其集者,藉是編,尚存梗概,是亦談藝者所取資矣。(卷187,頁2615)

按:沈愫,《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作“沈傃”,是。《嚴陵集》卷首紹興九年(1139)董氏自序有“屬州學教授沈君傃與諸生廣求備録”云云[23],即提要所據。考《景定嚴州續志》載州學教授有“沈傃,紹興八年十二月初五日到任。鄭範,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初五日到任”[24],即董序所稱紹興九年嚴州州學教授“沈傃”,《總目》提要作“愫”誤。

又按:王達,《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作“王逵”,是。《嚴陵集》“賈青”與“張綬”之間載王逵《釣臺》詩[25],全書無“王達”詩。宋人名王逵者非一,《總目·〈蠡海集〉提要》即稱“宋有三王逵”[26],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據《嚴陵集》收録王逵《釣臺》,小傳云:“濮陽人。嘉祐四年,知金州,工部郎中,直龍圖閣,提舉兗州景靈宫。”[27]

9.南嶽酬唱集一卷

宋朱子與張栻、林用中同遊南嶽倡和之詩也。……以“南嶽”標題而泛及别地之尺牘;以“唱酬[28]”爲名而濫載平居之講論;以三人合集而獨贅用中一人之言行,皆非體例。(卷187,頁2616)

按:南嶽酬唱集,浙本、粵本、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簡明目録》作“南嶽倡酬集”。《彙訂》校從浙本,云:“明弘治刻本作《南嶽唱酬集》,文淵閣《四庫》本作《南嶽倡酬集》。”[29]今考提要明言“以‘唱酬’爲名而濫載平居之講論”,則殿本“酬唱”乃“唱酬”之誤倒,今存明弘治刻本可證。别本作“倡”,與“唱”音同字通。要之殿本原文當作“唱酬”。

10.萬首唐人絶句詩九十一卷

(洪)邁於淳熙間録唐五七言絶句五千四百首進御,後復補輯得滿萬首,爲百卷,紹興三年上之。是時降敕褒嘉,有“選擇甚精,備見博洽”之諭。陳振孫《書録解題》謂其中多採宋人詩,“如李九齡、郭振、滕白、王喦、王初之屬。其尤不深考者,爲梁何遜。”(卷187,頁2616)

按:紹興,浙本、粵本、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文瀾閣書前提要、《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簡明目録》作“紹熙”,是。據提要上下文,洪邁進御百卷本《絶句詩》在宋孝宗淳熙(1174—1189)以後,顯與殿本所稱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牴牾。《萬首唐人絶句詩》卷首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洪邁自序云:“淳熙庚子秋……取諸家遺集、一切整彙,凡五、七言五千四百篇,手書爲六帙。……踰年再還朝,侍壽皇帝清燕,偶及宫中書扇事。聖語云:‘比使人集録唐詩,得數百首。’邁因以昔所編具奏。”[30]又紹熙三年《重華宫投進劄子》云:“臣頃歲備數禁廷,得侍清間之燕,因及手寫唐人絶句詩,即蒙聖旨許令進入,是時纔有五十四卷。去年守越,嘗於公庫鏤板,未及了畢,奉祠西歸。家居無事,又復搜討文集,傍及傳記、小説,遂得滿萬首,分爲百卷。”[31]此述洪邁編撰《萬首唐人絶句詩》始末甚詳。其時宋孝宗已退位居於重華宫,《重華宫宣賜白劄子》稱“宣諭閣學,比觀向所進唐詩絶句,選擇甚精,備見博洽”[32],即提要所引孝宗褒獎敕諭,則“紹興”爲“紹熙”之誤亦明。

又按:郭振,浙本、粵本、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文瀾閣書前提要、《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作“郭震”,是。《直齋書録解題》“《唐人絶句詩集》一百卷”條原文作“郭震”[33],《文獻通考》同條引“陳氏曰”同[34]。《萬首唐人絶句詩》載郭震《螢》等七言詩凡七首[35],即《書録解題》所本,則“振”爲“震”之誤字亦明。

11.聲畫集八卷

所録皆唐、宋人題畫之詩。……其所録如折中古、夏均父、徐師川、陳子高、王子思、劉叔贛、僧士珪、劉王孟、林子來……王佐才、陶商翁……李膺仲、倪巨濟、華叔深、歐陽闢諸人,其集皆不傳,且有不知其名字者,頗賴是書存其一二。(卷187,頁2616-2617)

按:華叔深,當作“晏叔源”。《聲畫集》無“華叔深”詩。觀提要前後所列李膺仲、倪巨濟、歐陽闢三人均見載於《聲畫集》卷八,而倪巨濟與歐陽闢間依次載夏均父、元微之、王荊公、晏叔源、劉叔贛、李成年、徐師川、林子來、陳子高、陳去非、吕居仁、晁無咎諸人詩[36]。夏均父、劉叔贛等已見提要前舉諸人,元微之(稹)、王荊公(安石)等均有詩文集傳世,唯“晏叔源(幾道)”雖存《小山詞》一卷,然無詩文集傳世,且與“華叔深”字形頗近。要之提要原文當作“晏叔源”,傳寫誤作“華叔深”。

又按:“折中古”上浙本、粵本有“劉莘老李廌”五字,“僧士珪”下浙本、粵本、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有“王履道”三字,“王佐才”下浙本、粵本、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有“曾子開”三字,《彙訂》均指爲殿本脱文[37]。竊以爲當是殿本有意删削,並非傳寫脱誤。如《總目》著録曾肇(字子開)《曲阜集》四卷,則諸提要所舉“曾子開”顯與下文“其集皆不傳,且有不知其名字者”牴牾,故殿本削之。至於劉摯(字莘老)、李廌、王安中(字履道)三人詩文集原本確已亡佚,然館臣已從《永樂大典》中裒輯成帙,諸輯本《總目》已著録[38],故殿本未列三人之名亦合情理。且諸書前提要均無“劉莘老”、“李廌”二人之名,獨浙本有之,當即浙本徑增。要之殿本文字是經過有意删定而成,並無脱誤,反映了《總目》定本的文字面貌。

12.古文關鍵二卷

此本爲明嘉靖中所刊,前有鄭鳳翔序。(卷187,頁2618)

按:作序者乃鄭鳳,字翔于,提要稱“鄭鳳翔”誤。提要所據爲明嘉靖十一年(1532)李成刻《東萊先生古文關鍵》二卷本,卷首《重刊古文關鍵敘》末署“嘉靖壬辰八月望莆田鄭鳳翔于書”[39],卷末載嘉靖十一年壬辰李成跋云:“是板有傳,魯魚亥豕,讀者病之。予遊鄭翔于先生門,見其手録二卷,楷書端方,校正明白,請而鋟梓。”[40]考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載嘉靖十三年舉人有鄭鳳,云:“字翔于,敏政子,桐城知縣。”[41]《嘉靖十三年福建鄉試録》載第八十一名“鄭鳳,莆田縣學增廣生。《書》”[42],即此人。明林大輅《愧瘖集》載《同鄭翔于、陳君復諸友飲月峰寺座中放歌》詩[43],所稱“鄭翔于”即“鄭鳳”。則作序者鄭鳳字翔于,提要誤以序文“鄭鳳翔”三字爲句。

13.江湖後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起編。案:起以刻《江湖集》得名,然其書刻非一時,版非一律,故諸家所藏如黄俞邰、朱彝尊、曹棟、吴焯及花谿徐氏、花山馬氏諸本,少或二十八家,多至六十四家。……今檢《永樂大典》所載,有《江湖集》,有《江湖前集》,有《江湖後集》,有《江湖續集》,有《中興江湖集》諸名。其接次刊刻之迹,略可考見。以世傳《江湖集》本互校,其人爲《前集》所未有者,凡鞏豐……章粲、盛世宗、程坦……釋永頤,凡四十八人。(卷187,頁2622-2623)

按:曹棟,當作“曹楝亭”。清雍正三年(1725),吴焯爲《南宋群賢小集》作序云:

(陳起)所刻《江湖群賢小集》,曹楝亭所藏宋印,後歸郎温勤,今見于家石倉書舍。僅有其半,并無序目可攷,板樣亦參差不齊。……此其平生未竟之緒,是以無編定卷帙,但從後來藏書家簿録中紀爲《宋人小集》六十四家而已。余所見秀水朱氏本、花谿徐氏本、花山馬氏本各不相同。大抵此集多不全,後人間取北宋人集之小者,如陶弼、蔣堂等以傅儷之,以實六十四家之數耳。……余搜求不下十年,始彙其全。近日與趙谷林校勘此集,因書其端委示之。惜乎竹垞已往,不及見余本之完善。憶曩日落帆亭舟中對語,老人深歎曹氏藏本之佳而不知其不全。[44]

吴序所稱“秀水朱氏本、花谿徐氏本、花山馬氏本”及“余(吴焯)本”與提要所述一一吻合,當即其史源之一。則提要所謂“曹棟”藏本當即吴序“曹楝亭”,而提要文有訛脱。提要所增“黄俞邰”藏《宋人小集》二十八家(“少或二十八家”)事載王士禎《居易録》(詳下文“宋百家詩存”條)。

“楝亭”爲曹寅號,《總目》著録曹氏《楝亭詩鈔》五卷。考曹寅《楝亭書目》:“宋本宋人詩,宋錢塘陳起編,六函四十七册。”[45]今臺灣圖書館藏宋刊本《南宋群賢小集》五十六家六十册[46],鈐“楝亭曹氏藏書”朱文長方印,或即吴序所謂“曹楝亭所藏宋印”。

另《總目》著録曹廷棟《宋百家詩存》二十八卷,提要云:“所録凡一百家……雖别裁未必盡當,然宋人遺集,徐乾學傳是樓二十八家之本,朱彝尊曝書亭五十家之本,皆未刊刻。”[47]前引吴焯序“花谿徐氏”即指徐乾學。《宋百家詩存》“凡一百家”,與提要“少或二十八家,多至六十四家”之語不合,故提要所稱“曹棟”當非“曹廷棟”脱誤。

又按:盛世宗,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作“盛世忠”,是。《江湖後集》無“盛世宗”詩,章粲詩後載盛世忠詩十五首,小傳云:“世忠字景韓,清源人。有《松坡摘稿》。”[48]《永樂大典》引《江湖續集》所載盛世忠《倦妝圖》[49],此詩館臣已據《大典》輯録在盛氏名下[50],可證“宗”爲“忠”字之誤。

又按:程坦,浙本、粵本、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作“程垣”,是。《江湖後集》無“程坦”詩,盛世忠詩後載程垣詩十二首,小傳云:“垣字務實,龍巖人。”[51]劉克莊《後村集》載《(題)程垣詩卷》[52],當即此人。

14.三體唐詩六卷

宋周弼編。弼有《汶陽端平詩雋》,已著録。……考范晞文《對牀夜語》曰:“周伯弼選唐人家法,以四實爲第一格,四虚次之,虚實相半又次之。”(卷187,頁2623)

按:周伯弼,當作“周伯弜”。考周弼字伯弜,范晞文《對牀夜語》原文作“周伯弜”[53],稱其字也。《總目·〈汶陽端平詩雋〉提要》云:“宋周弼撰。弼字伯弜,汶陽人。……末有‘伯弜平生心不下人,今隔九原,閲予此選,必不以予爲謬’云云。”[54]《〈英溪集〉提要》稱“題周伯弜手澤”[55],《〈唐詩説〉提要》引都穆《南濠詩話》稱“(釋圓至)嘗註周伯弜[56]所選《唐三體詩》”[57],均稱其字“伯弜”。此文“周伯弼”,提要蓋失考其字,以《對牀夜語》原文“伯”爲尊稱,“弜”爲“弼”之壞字,故誤改作“周伯弼”。

15.吴都文粹九卷

宋鄭虎臣編。案《蘇州府志》,虎臣字景兆,曾爲會稽尉,宋德祐初,自請監押賈似道,殺之於木綿菴者,即其人也。……是書於吴郡遺文綜緝頗富,其中若李壽朋之《劄補新軍》、汪應辰之《申奏許浦水軍》、趙肅之《三十六浦利害》、郟亶之《至和塘六得六失》諸篇,均有關兵農大計。……書中龔頤正《企賢堂記》曰:“長洲爲縣,肇唐萬歲通天中。”而《吴地記》則云建自貞觀七年。考《唐·地理志》,與頤正之《記》合,可以證《吴地記》之訛。又《吴地記》云常熟縣改自唐貞觀九年,而書中范成大《常熟縣題名記》曰:“縣舊爲毗陵,至梁而改。”又可與《吴地記》考異。(卷187,頁2624)

按:景兆,當作“景召”。明盧熊洪武《蘇州府志》:“鄭虎臣宅在鶴舞橋東,其家鉅富,時居第之盛,號鄭半州。四時飲饌,各有品目。著《集珍日用》一卷,并《元夕閏燈寔録》一卷,皆言其奢侈于饜飲也。當宋末殺賈似道于木綿菴,即其人也。虎臣名景召。”[58]盧志或即提要所據《蘇州府志》,或其史源文獻。萬曆《會稽縣志》載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會稽尉爲“鄭虎臣,吴郡人,字景召”[59],並引《宋史·姦臣·賈似道傳》所記鄭氏自請監押賈似道,殺賈氏於木綿菴事。正德《姑蘇志》:“鄭虎臣墓在陽山西白龍祠南。”原注:“虎臣字景召。”[60]是鄭虎臣字景召,《蘇州府志》誤字爲名,然皆證“景兆”字誤。

又按:趙肅,當作“趙霖”。《吴都文粹》無“趙肅”文,目録載《三十六浦利害》作者題“趙霖”,文中亦數次自稱“霖”,末云:“政和六年四月御筆:‘訪問平江府三十六浦自古置閘,隨潮啟閉,歲久堙塞,遂致積年爲患。仰莊徽差户曹趙霖具逐浦經久利害,破馹券遞馬赴尚書省指説。’霖既上其説,是歲九月奉御筆差趙霖充兩浙提舉常平,前去本路措置興修。”[61]范成大《吴郡志》載政和六年(1116)四月御筆同[62]。考《宋史·河渠志》載政和六年詔趙霖開濬平江三十六浦事略同[63]。考《宋史·食貨志》載紹興二十八年(1158)兩浙轉運副使趙子潚疏濬太湖事[64],同書《宗室·趙子潚傳》載其事同[65]。提要“肅”或“霖”字形誤,或涉“趙子潚”而脱誤爲“趙肅”。

又按:龔頤正,當作“黄由”。提要引文見《吴都文粹》載黄由《企賢堂記》,文末署“淳熙九年十月一日邑人黄由記,龔頤正書”[66],《吴郡志》載黄由《企賢堂記》同[67]。考《南宋館閣續録》載“黄由,字子由,姑蘇人。淳熙八年進士及第,治賦。(紹熙)二年十一月除(著作郎),四年五月爲軍器少監”[68],即此人。《吴都文粹》黄由文前爲龔頤正《蟠翠亭記》[69],提要蓋因二人文章相鄰且書者爲“龔頤正”而誤記。

又按:范成大,當作“曾慎”。提要引文見《吴都文粹》載曾慎《常熟縣題名記》,文末署“紹興二十一年九月魯國曾慎記”[70],《吴郡志》載曾慎《常熟縣題名記》同[71]。常熟别名“琴川”,考寶祐《重修琴川志》載宋縣令有“(紹興)二十年,曾慎,右通直郎,十二月至二十二年八月”[72],即此人。《吴都文粹》曾慎文前爲范成大《新修主簿廳記》[73],提要蓋因二人文章相鄰而誤記。

16.月泉吟社詩一卷

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其“清新尖刻,别自一家”,而怪所品高下未當,爲移第六名子進第一名,第十三名魏子大爲第二……第三名高寧爲第八,第四十二名俞自德爲第九,第二十五名槐空居士爲第十。(卷187,頁2625)

按:高寧,浙本、粵本作“高宇”;俞自德,浙本、粵本、文淵閣書前提要作“俞自得”,是。《月泉吟社詩》第三名“高宇”,注云:“杭州西塾梁相,字必大。”[74]第四十二名“吟隱俞自得”,注云:“金華孝順鎮。”[75]《池北偶談》“月泉吟社”條云:“第八名高宇(梁相,字必大),第九名俞自得。”[76]《宋詩紀事》載“(梁)相,字必大,杭人。月泉吟社第三名,託名高宇”,“(俞)自得,號吟隱,金華孝順鎮人。月泉吟社第四十二名”[77],即本《月泉吟社詩》,則當從别本作“高宇”、“俞自得”爲是。

又按:槐空居士,當作“槐窗居士”。《月泉吟社詩》第廿五名“槐窗居士”,注云:“浦陽長塘黄景昌。”[78]《池北偶談》“月泉吟社”條云:“第十名槐牕居士(黄景昌)。”[79]《宋詩紀事》載“(黄)景昌,浦陽長塘人。月泉吟社第廿五名,自署槐窗居士”[80],即本《月泉吟社詩》,是“空”當爲“窗”字形誤。

17.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

《壬集》自馬舜之下别標“諸相”一門,列劉豫等十六人。……其例每人各爲小傳,詳具始末,兼評其詩。或一傳而附見數人,如《乙集》“張子羽”下附載僧可道、鮮于可、高鵾、王景徽、吴演之類。(卷188,頁2629)

按:馬舜,當作“馬舜卿”。《中州集》“諸相”門前載馬舜卿《會州道中》一首,小傳云:“舜卿名肩龍,以字行,宛平人。……正大四年冬,薄游鳳翔,德順州將愛申以書招舜卿,舜卿欲往鳳翔,總管以‘敵兵勢甚張,吾城可恃,德順不可守’勸勿往。舜卿曰:‘愛申平生未嘗識我,一見爲知己。我知德順不可守,我往必死。然以知己故,不得不死也。’”[81]《金史·忠義·愛申傳》載愛申、馬舜卿事略同[82],可證提要“舜”下脱“卿”字。

又按:“高鵾”當作“高鵾化”,“吴演”當作“吴縯”。《中州集》“張子羽”條小傳稱馬定國《薺堂集》載馬氏師友六人,除張子羽、釋可道、鮮于可、王景徽四人外,“其一高鯤化,字圖南,平原人”,“其一吴縯,字子長,東平人。”[83]《薺堂集》已佚,《中州集》録馬氏詩有《懷高圖南》、《送圖南》[84],即懷念高鯤化之詩。“鯤化”之名出《莊子·逍遥遊》鯤魚化鵬之典。“鯤”、“鵾”本二字,後人在“鯤鵬”這一典故中“鯤”或訛寫作“鵾”字,遂相沿成俗。提要下文稱《中州樂府》“與此集皆毛晋所刊”,檢汲古閣本作“高鵾化”、“吴縯”,可知提要傳寫“鵾”下脱“化”字,“演”又“縯”字形誤。

18.谷音二卷

每人各載小傳,惟柯芝、柯茂謙父子共一傳,楊應登、楊零祖孫共一傳。(卷188,頁2630)

按:楊零,當作“楊雯”。《谷音》載臨江楊應登幼平詩二首,小傳云:“應登寬厚長者,有德行、言辭。七試國子不第,退就耕牧,老于南塘。孫雯。”[85]並載其孫楊雯天章詩五首。《宋詩紀事》載“(楊)雯,字天章,應登之孫”[86],即本《谷音》,可證“零”爲“雯”字形誤。

19.唐音十四卷

凡《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遺響》七卷。……其《始音》惟録王、楊、盧、駱四家。《正音》則詩以體分,而以初唐、盛唐爲一類,中唐爲一類,晩唐爲一類。《遺響》則諸家之作咸在,而附以僧詩、女子詩。……明蘇衡作劉敬伯《古詩選》序,頗以是書所分《始音》、《正音》、《遺響》爲非。……曹安《讕言長語》稱舊有丹陽顔潤卿註,今未見其本。此本題張震輯註……註極弇陋,明唐覲《延州筆記》嘗摘其註李商隱《咸陽》詩“自是當時天帝醉”一條、李頎《贈從弟》詩“第五之名齊驃騎”一條、盧照隣《送趙司倉入蜀》詩“潘年三十外”一條。(卷188,頁2634-2635)

按:“明蘇衡作劉敬伯《古詩選》序”一句當作“明蘇伯衡作林敬伯《古詩選唐》序”。考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古詩選唐序》云:

昔襄城楊伯謙選唐詩爲《唐音》録,蜀郡虞文靖公序之。慨夫聲文之成,係於世道之升降,而終之以一言曰:吾於伯謙之録,安得不歎?夫知言之難也,蓋不能無憾焉。……盛時之詩,不謂之正音而謂之始音;衰世之詩,不謂之變音而謂之正音;又以盛唐、中唐、晚唐並謂之遺響,是以體裁論而不以世變論也,其亦異乎大小雅、十三國風之所以爲正爲變者矣。……平陽林敬伯,蚤歲誦文靖之序,深有概乎其衷。及遊國學,質諸博士貝廷琚、劉子憲,而知《唐音》去取出其嗜好也。其友蒙陰縣簿,暇日乃更選焉,非有風雅騷些之遺韻者不取也,得七百六首,隨其世次釐爲六卷,以所選皆五、七言古詩,故目爲《古詩選唐》。[87]

蘇伯衡字平仲,《明史·文苑》有傳[88]。林氏《古詩選唐》已佚,考蘇伯衡《林氏族譜序》云:“平陽林氏五季時自長溪赤岸來居四溪,宋中葉自四溪析居嶺門。嶺門之族字敬伯者,持其譜圖指示余曰……”[89]又蘇氏《潔庵集序》云:“《潔庵集》詩文若干首,平陽孔子升先生之所作,門人同邑林與直敬伯之所彙次也。”[90]則林敬伯名與直,官蒙陰縣簿。又《蘇平仲文集》卷首黎諒題識稱“太史蘇先生平生所著詩文若干篇,前蒙陰縣簿林與直編類,分爲一十六卷,鏤板郡庠”[91],則蘇氏文集即林與直編刻,原文“林敬伯”及“《古詩選唐》”必不誤。

提要下引曹安《讕言長語》原文稱“舊有《唐音輯釋》,丹陽顔潤卿註,宋祭酒訥爲序。平陽劉敬伯輯《古詩選唐》,蘇平仲序之”云云[92],則提要實據曹書轉引,故襲其“劉敬伯”之誤,而“古詩選”下又脱“唐”字,唯考“蘇平仲”作“蘇衡”,當是偶脱“伯”字。

又按:趙司倉,文淵閣書前提要作“鄭司倉”,是。唐覲《延州筆記》云:“《唐音》盧照鄰《送鄭司倉入蜀》詩曰:‘潘年三十外,蜀道五千難。’註云:‘潘年未詳。’按《文選》潘岳作《秋興賦》曰:‘岳年三十二,始見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賁中郎將,寓直於散騎之省。’又《駱賓王集·上裴侍郎詩》曰‘三十二餘罷,鬢似潘安仁’,亦用此也。”[93]《唐音》、《盧照鄰集》[94]載此詩均題“送鄭司倉入蜀”,則“趙”爲“鄭”之誤字亦明。

20.元音遺響十卷

前八卷爲胡布詩,又名《崆峒樵音》。後二卷則張達、劉紹詩也。……布字子申,達字秀充,皆旴江人。紹字子憲,黎川人也。(卷188,頁2637)

按:秀充,《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作“季充”,所列長編載卷九卷端題“古旴張達季充遺稿,旴江胡福元澤類集”[95]。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劉紹”條云:“子憲與盱江胡布子申、張達季充爲郡人,張烈光啓、胡福元澤類編其詩,號《元音遺響》。”[96]《元音遺響》載胡布《張子玄畫梅詩》自注云“爲季充先生賦”[97],則“秀”爲“季”之形誤亦明。

21.元詩體要十四卷

明宋緒編。緒字公傳,以字行,餘姚人。成祖時預修《永樂大典》,時同邑被徵者五人。及書成,宋孟嶽、趙膚迪、朱德茂、張廷皆授官,緒獨辭歸。(卷189,頁2641)

按:宋孟嶽,當作“宋孟徽”;張廷,當作“張廷玉”。乾隆《紹興府志》引《東山志》云:“宋緒,字公傳,餘姚人。篤學有志操。同修《永樂大典》時,餘姚被徵者五人,緒與宋孟徽、趙膚迪、朱德茂、張廷玉。書成,皆授官,緒獨辭歸。”[98]與提要所述頗合,史源當同。《紹興府志》又載永樂年間被徵者有宋緒、趙膚迪、張廷玉、宋孟徽、朱德茂五人,名下或注“修《永樂大典》”五字[99]。光緒《餘姚縣志》引《嘉靖志》云:“宋緒,字公傳。篤學有志操。永樂初,與仲父孟徽及同邑趙膚迪、朱德茂、張廷玉皆被徵預修《大典》。書成,授官,緒獨辭曰:‘願賜歸教授鄉里,不願得官。’上嘉其恬退,許之。”[100]此較《紹興府志》爲詳,所列五人姓名全同,可證提要“宋孟嶽”爲“宋孟徽”之誤,“張廷”下又脱“玉”字。

22.經義模範一卷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王廷表序稱“嘉靖丁未,訪楊升庵於滇,得《經義模範》一帙,乃同年朱良矩所刻”云云。……所録凡宋張才叔、姚孝寧、吴師孟、張孝四人經義,共十六篇。其弁首即才叔《自靖人自獻于先王》一篇,吕祖謙録入《文鑑》者也。(卷189,頁2643)

按:張孝,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作“張孝祥”,是。《經義模範》卷首王廷表序云:

丁未冬表訪太史楊升菴,得《經義模範》一帙,乃同年朱良矩所刻也。退觀之義,凡十六篇。《易義》二篇爲姚孝寧,餘篇則蜀先賢廣安張才叔、中江吴師孟、簡州張孝祥也。夫經義盛於宋,張才叔《自靖人自獻于先王》之義,吕東萊取之入《文鑑》。[101]

提要即本王序。張孝祥字安國,有《于湖集》等傳世,《宋史》有傳[102]。《經義模範》録張氏經義凡五篇,均題“張孝祥”,則提要誤脱“祥”字可知。

23.宋藝圃集二十二卷

所列凡二百三十有六人,而核其名氏,實二百三十有七人,蓋編目時誤數一人。末卷附釋衲三十三人,宫閨六人,靈怪三則,妓流五人,不知名四人,通上當爲二百八十八人,而註曰“共二百八十四人”,則除不知姓名四人不數耳。(卷189,頁2646)

按:靈怪三則,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作“靈怪三人”,是。《宋藝圃集·目録》首注云:“宋詩人名氏二百三十六人。”卷二二列“釋衲三十三人”、“宫閨六人”、“靈怪三人”、“妓流五人”及“不知名四人”諸子目,末注云:“以上共二百八十四人。”[103]則提要即據《目録》迻録末卷子目,所謂“靈怪三人”指紫姑仙、女仙和夢中媍人,分别録其《命艫》、《絶句》(三首)和《陽春曲》詩[104]。細繹提要上下文,唯作“三人”,方和前後文句一致,且與“二百八十八人”之數相合。蓋館臣修訂時或以“靈怪三人”不辭,又未細覈原書及上下文句,遂臆改作“靈怪三則”,大謬!

24.吴都文粹續集五十六卷補遺一卷

明錢穀撰。穀字叔寶,長洲人。《明史·文苑傳》附見《文徵明傳》中,但稱其能畫。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則稱穀“貧無典籍,遊文徵明之門,日取插架書讀之,手抄異書最多,至老不倦。倣鄭虎臣《吴都文粹》,輯成《續編》,聞有三百卷。其子功甫繼之,吴中文獻藉以不墜”云云。功甫,錢與治之字也。所稱卷數與此本不符,疑合與治《續編》言之。(卷189,頁2647-2648)

按:與治,當作“允治”。錢允治字功甫,錢穀之子。錢謙益《題錢叔寶手書續吴都文粹》:

吴郡錢穀叔寶以善畫名家,博雅好學,手鈔圖籍至數十卷,取宋人鄭虎臣《吴都文粹》增益至百卷,以備吴中故實。余從其子功甫借鈔,與何季穆、周安期共加芟補,欲成一書,未就也。功甫名允治,介獨自好,不妄交接。口多雌黄,吴人畏而遠之。余每過之,坐談移日。[105]

又朱彝尊《靜志居詩話》“錢允治”條稱其“初名府,後以字行,更字功父,長洲人。穀子。有《少室先生集》”[106]。皆可證。《總目·〈文心雕龍〉提要》云“明末常熟錢允治稱得阮華山宋槧本”[107],即此人。錢允治編撰有《詩韻輯要》、《正續名世文宗》、《類選箋釋草堂詩餘》等傳世。

又提要引《靜志居詩話》“遊文徵明之門”句之“文徵明”,浙本作“文徵仲”。《彙訂》據《靜志居詩話》原文作“文徵仲”而謂殿本誤[108]。考《明史·文苑·文徵明傳》云其“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109],《總目·〈甫田集〉提要》同[110],則提要所稱“文徵明”、“文徵仲”實即一人。提要引書常改易文字,此不得以原文定其是非。

25.御定全唐詩九百卷

舊以六朝人誤作唐人者,如陳昭儀、沈氏、衛敬瑜妻之類。(卷190,頁2656)

按:陳昭儀,當作“陳昭”。《全唐詩·凡例》稱“六朝人詩誤收入《全唐》者,如陳昭及沈氏、衛敬瑜妻、吴興神女之類,並應刊正”[111],此即提要所本。《凡例》所稱“全唐”指季振宜在錢謙益殘稿基礎上補輯而成的《全唐詩》,檢季書僅收有“范靜妻沈氏”詩,小傳云:“范靜妻沈氏,《樂府詩》俱指爲梁人,洪邁《萬首絶句》收入唐詩。”[112]並無“陳昭儀沈氏”詩。又季書兩載陳昭《昭君詞》一首[113],該詩首見於唐歐陽詢《藝文類聚》[114],明馮惟訥《詩紀》收此詩,載其小傳云:“陳昭,義興國山人,慶之之子。慶之在梁,以軍功封永興侯,卒,昭嗣位。”[115]此傳史源即《梁書》和《南史》。是《凡例》原文“陳昭”、“沈氏”均確鑿無誤。

檢《紀曉嵐删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句讀作“如陳昭儀沈氏、衛敬瑜妻之類”,“儀”爲墨筆增入[116]。蓋紀氏誤以“陳”指六朝陳代,“沈氏”、“衛敬瑜妻”同爲陳女詩人,故以“沈氏”名前所冠之“昭”字爲“昭儀”(古代妃嬪稱號)脱誤而妄增“儀”字。

26.唐人萬首絶句選七卷

國朝王士禎編。洪邁《唐人萬首絶句》務求盈數,踳駁至多。宋倉部郎中福清林清之真父鈔取其佳者,得七言一千二百八十首,五言一千五十六首,六言十五首,勒爲四卷,名曰《唐絶句選》,見於陳振孫《書録解題》。(卷190,頁2662)

按:真父,當作“直父”。《直齋書録解題》“《唐絶句選》四卷”條云:“倉部郎中福清林清之直父以洪氏《絶句》鈔取其佳者,七言一千二百八十,五言百五十六,六言十五首。”[117]《文獻通考》同條引“陳氏曰”同[118]。《淳熙三山志》載慶元二年(1196)鄒應龍榜進士“林清之,字直甫,福清人。父桷,祖仲堪。……終中奉大夫直文華閣湖南漕”[119],即此人,則“真”爲“直”之誤字亦明。

27.粵西文載七十五卷

其志、傳二門多採黄佐、蘇濬之《通志》,亦殊挂漏。然其體例明整,所録碑版題咏,多採諸金石遺刻,如宋何麟曾、元曹師孔、魯師道、石天岳諸作,皆志乘所未備。(卷190,頁2663-2664)

按:何麟曾,當作“何麟、曾垓”。《粤西文載·城郭公署記》載何麟《重修古縣廳事記》,此卷其後載宋人譚景先《重修鬱林子城記》、趙善慶《灌陽縣治記》、曾垓《重修義寧縣治記》、趙希《朝京館記》和元人羅咸、吴瓊、鎦如孫、曹師孔、鄒魯、楊子春諸作[120],又《學校記》載有元人魯師道、石天岳諸作[121],提要當即本此。嘉靖《廣西通志》“古田縣”條載《重修記》文同,作者亦稱“宋何麟”[122],當即《粵西文載》之史源。細繹提要上下文及《粵西文載》本卷,“何麟”與“曹師孔”間宋人曾姓者唯“曾垓”一人,當即提要所指,而傳寫脱“垓”字。考《粤西文載·名宦傳》載“曾垓,廬陵人。淳祐五年通判靜江,主管義寧。勸農,公事節用,捐俸修理公署,不勞民而能成功”[123],即此人。

28.甬上耆舊詩三十卷

輯明州詩文者,宋有《鄞江集》,今已失傳。《四明文獻集》亦復佚缺。至明宋士之《四明雅集》二十家,戴鯨之《續集》六十家,張時徹之《四明風雅》一百二十家,於作者採綴稍廣,而源流未備。……凡四百三十人,得詩三千餘首,本四十卷。甫授梓而文學即世,其子德邁因以前三十卷先刊行之。(卷190,頁2664-2665)

按:宋士,文淵閣書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文津閣書前提要作“宋士弘”,均誤,當作“宋弘之”。《甬上耆舊詩》卷首李鄴嗣序云:

即以吾鄉言之,若所載《鄞江集》九卷,今里中久失傳。……王深寧先生集至百卷,僅見其《哭袁進士》一首。鄭滎陽詩學三世,其《四明文獻録》所載詩亦僅數家。可見宋人詩在當時遂已散軼,俱闕於采録之罪也。至洪、建以來,甬上詩道復興,其後高士宋弘之取里中詩人二十家爲《四明雅集》,參議南江戴公續爲六十家,大司馬東沙張公廣爲一百二十家,更名曰《四明風雅》,自謂于先輩無遺詩。……集成,凡得選家四百三十人,詩三千有奇,爲四十卷。……初道南先生既與余相論定,遂以前三十卷先付梓人。工甫及半,而道南云亡,未及覩其書之成。其子德邁,年少善讀書,以爲先公之業不可中廢也,遂梓成前三十卷行世。[124]

提要所敘即本李序,原序“參議南江戴公”指戴鯨,“大司馬東沙張公”指張時徹,而序稱作“《四明雅集》二十家”者乃“宋弘之”。考宋弘之名恢,《甬上耆舊詩》“宋先生恢”條小傳云:

字弘之,以經術授里中子弟,及門最盛,陸康僖公瑜其最著者也。先生嘗憫郡中文獻失徵,因選天順、成化以來諸名士詩,合爲一集。……其後參議南江戴公更從芝山處得此集,因爲增輯,序之曰:“余嘗慨想鄉賢篇什,思搜訪而不可得。一日從芝山楊君所見《四明雅集》一編,乃詩人宋弘之先已纂輯,因取諸家近詩增所未備,總得六十人,集成四卷。”[125]

與李序合。又《總目·〈四明風雅〉提要》稱“明宋宏之編。戴鯨增删,張時徹又增删之。宏之仕履未詳”[126],與此提要亦合,唯稱“宋宏之”及“宏之仕履未詳”,殆未檢及《甬上耆舊詩》,故稱其字。要之諸書前提要“宋士弘”當係“宋弘之”傳寫倒誤,《總目》提要修訂時又脱“弘”字。

另提要“《四明文獻集》”上浙本有“王應麟”三字。提要所稱“《四明文獻集》”實源自李序“鄭滎陽詩學三世,其《四明文獻録》所載詩亦僅數家”一句,考“鄭滎陽”指鄭真,《甬上耆舊詩》“教授鄭先生真”條小傳云:“字千之,别號滎陽外史。……採摭鄉先生言行文章,撰《四明文獻録》。”[127]鄭氏《四明文獻集》尚有清鈔本傳世,輯董秉彝、薛觀、鄭覺民、蔣敬之等人詩文。又一本《四明文獻集》專輯王應麟詩文,《總目·〈四明文獻集〉提要》稱應麟“所著《深寧集》本一百卷,然《宋志》已不著録,焦竑《國史經籍志》亦不載其名,則散佚久矣。此本乃明鄞縣鄭真、陳朝輔所輯《四明文獻》之一種,故一人之作冒總集之名也”[128]。則提要本義據李序稱引“《四明文獻集》”,因未著鄭氏之名,後遂誤以王應麟《四明文獻集》當之,故於書名前補“王應麟”三字。檢《紀曉嵐删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圈去“王應麟”三字[129],或已覺其非。要之殿本文字反映《總目》定本面貌。又浙本“德邁”作“得邁”,誤。李序稱胡文學之子名“德邁”,《甬上耆舊詩》卷首有胡德邁《附述》,卷端題“後學胡文學輯選,男德邁、姪德裕較”,則浙本“得”爲“德”之誤字無疑。此兩條異文前人不置可否,加此説明合適。

29.宋百家詩存二十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曹廷棟編。……許樂、張至龍、施樞諸人載於《江湖小集》,王士禎《居易録》詆爲概無足取者,亦皆録其寸長,不遺採擇。雖别裁未必盡當,然宋人遺集,徐乾學傳是樓二十八家之本、朱彝尊曝書亭五十家之本皆未刊刻,輾轉傳鈔,陶陰多誤。(卷190,頁2666)

按:“徐乾學傳是樓二十八家之本”當爲黄虞稷事誤記。考《總目·〈傳是樓宋人小集〉提要》稱“不著編輯者名氏。卷尾有嘉定戴范雲跋語,云是崑山徐氏所輯,故仍題之曰《傳是樓宋人小集》,然則徐乾學家本也。所録凡二十二家”[130],並詳列薛嵎《雲泉詩》至釋永頤《雲泉詩集》二十二家姓名、集名,則徐氏傳是樓爲“二十二家”,非“二十八家”。《江蘇省第一次書目》著録《宋人小集》六本[131],當即此書。館臣所見《傳是樓宋人小集》是否刻本尚無明證,然細味提要“皆未刊刻”四字,當因館臣未見其書,實即“未見傳本”之義,故《總目》但著録徐氏傳是樓本,而本篇提要所引朱彝尊曝書亭五十家本和《〈野谷詩稿〉提要》所引黄虞稷二十八家本則未著録。

考王士禎《居易録》載黄虞稷(字俞邰)鈔《南宋詩小集》二十八家事,文云“《南宋詩小集》二十八家,黄俞邰鈔自宋刻,所謂江湖詩也”,並鈔録姜夔等三家,摘録十九家佳句,餘六家未録,云“餘如建安張至龍季靈《雪林删餘》、壺山許棐忱父《梅屋稿》、浮玉施樞知言《横舟稿》、菏澤李龏和父《梅花衲》、南徐朱南埜學吟、旴江余觀復中行《北牕稿》,概無足録”[132],即提要“許樂[133]、張至龍、施樞諸人載於《江湖小集》,王士禎《居易録》詆爲概無足取者,亦皆録其寸長,不遺採擇”所本。

據此提要下文“二十八家”云云亦當本前引王士禎《居易録》,《總目·〈野谷詩稿〉提要》云“王士禎《池北偶談》載黄虞稷嘗鈔《宋人小集》二十八家,士禎手鈔姜夔、周弼、鄧林三家,餘摘録佳句者十九家,以汝鐩爲首”[134],與此正可參證,唯“《池北偶談》”爲“《居易録》”之誤記。考提要“朱彝尊曝書亭五十家之本”亦當本《居易録》[135],《總目·〈兩宋名賢小集〉提要》稱“王士禎《居易録》曰:‘竹垞輯宋人小集四十餘種……’是彝尊本有《宋人小集》四十餘種”[136]可證。原文稱“四十餘種”,此云“五十家”,蓋約舉成數也。

要之,本篇提要所述“二十八家”史源爲《居易録》所記黄虞稷鈔《宋人小集》二十八家事無疑,因涉徐乾學傳是樓所輯《宋人小集》二十二家而誤記。

又作者“曹廷棟”,浙本作“曹庭棟”。《總目》“曹廷棟”、“曹庭棟”之名互見,《彙訂》均校作“曹庭棟”,於本篇提要亦指殿本誤[137]。今考曹氏《慈山居士自敘傳》云:“(庭棟)字楷人,號六圃,初名廷,後改爲庭,以示終老牖下之意云。”[138]則曹氏初名廷棟,後改名庭棟,《彙訂》誤校。

30.文選音義八卷

劉琨《重贈盧諶》詩下注引《蔡寬夫詩話》曰:“秦、漢以前平仄皆通,魏、晋間此體猶存。潘安詩‘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豈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是也。”潘岳《河陽》詩下又注曰:“《國語補音》:‘負荷’之‘荷’,亦音何。”兩卷之中是非頓異,數頁之後平仄迥殊,將使讀者何從耶?……首引何焯批本,稱《麈史》“宋景文母夢朱衣人擕《文選》一部與之,遂生景文,故小字選哥”,已爲枝蔓。又沿用其例,於顔延年《贈王太常》詩“玉水記方流”句下注曰:“王定保《唐摭言》:‘白樂天及第,省試《玉水記方流》詩。’”(卷191,頁2669)

潘安,浙本作“潘岳”。《彙訂》校從浙本,云:“《文選》卷二十六收潘岳《河陽縣作》二首,其第二首末四句即‘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豈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潘岳字安仁。”[139]

按:提要所引確出潘岳《河陽縣作》,下文“潘岳《河陽》詩”云云亦可證。《文選音義》載劉琨《重贈盧諶》題註“叟”條引《蔡寬夫詩話》原文作“潘安仁”[140]。細繹下文引《麈史》“宋景文”、《唐摭言》“白樂天”云云,稱宋祁、白居易字號而不書名,提要徑迻其文不改,而當轉述時如謂“潘岳《河陽》詩”,則書其名。準此,提要原文當作“潘安仁”,殿本傳寫偶脱“仁”字,當據補。浙本已察其誤,故校改作“潘岳”,要非提要原文。

31.宋遺民録一卷

此卷皆宋遺民詩詞雜文,未知誰所編録。……此本所録,僅謝翱、方鳳、納新[141]、李吟山、王學文、梁棟、林德暘、王炎午、黄潛、吴師道十人之作,已多挂漏。又潛及師道皆元臣,而納新爲郭囉洛氏,爲元色目人,與宋尤邈不相涉。概曰“遺民”,殊不可解。殆書肆賈豎僞託之以售欺也。(卷191,頁2672)

按:黄潛,浙本、粵本、《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紀曉嵐删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作“黄溍”,是。《總目》著録毛晋汲古閣刻佚名《宋遺民録》一卷,檢《汲古閣合訂唐宋元詩五集》本《宋遺民録》列十二人詩,除最末“韓性”、“唐肅”二人,又“王炎午”與“吴師道”間載黄溍《喜韶父先生至,兼懷山南先生》一詩外[142],餘與提要所述人名、次序全合。前人指出此書乃割截拼湊明程敏政《宋遺民録》而成之僞書[143],考程敏政《宋遺民録》載此詩亦題“黄溍”[144],檢黄溍《文獻集》亦收録此詩[145]。黄溍字晋卿,婺州義烏人,《元史》有傳[146]。《總目》著録黄氏《黄文獻集》和《日損齋筆記》,則此與下“又潛及師道皆元臣”之“潛”俱“溍”之形誤甚明。

32.姑蘇雜詠二卷

上卷爲高啟原唱,下卷爲其祖南老續作。啟詩凡古、今體一百三十六首,南老復因其題,各賦五言六韻。末又增《叠韻吴官詞》一首,補遺四首,續附詞二首。按啟所作已具見本集中。(卷191,頁2676)

按:叠韻吴官詞,浙本、粵本、《紀曉嵐删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作“叠韻吴宫詞”,是。《姑蘇雜詠》末載高啟《叠韻吴宫詞》云:“筵前憐嬋娟,醉媚睡翠被。精兵驚升城,棄避愧墜淚。”[147]檢高啟《高青丘集》載此詩名同[148]。“吴宫”即春秋時期吴王夫差的宫殿,歷代題詠吴宫者甚夥,作“官”顯誤。

33.金華文統十三卷

是書於《正學編》外,兼録金華耆舊之文。宋宗澤、梅執禮、潘良貴、鄭剛中、賈廷佐、范浚、陳亮、吕祖儉、徐僑、何恪、時少章、喬行簡等十二人,元柳貫、張樞、吴師道、黄溍、吴萊等六人。(卷192,頁2683)

按:提要所列“元柳貫、張樞、吴師道、黄溍、吴萊”僅五人,與“六人”之數不合。《金華文統》“吴師道”與“黄溍”之間尚有“胡助”一人,録其《真西山小像贊》、《古愚齋記》二文,小傳云:“字古愚,東陽人。以草廬吴文正公薦仕元,終國史編修。”[149]《總目》著録元胡助《純白齋類稿》二十卷,則提要“吴師道”下脱“胡助”二字亦明。

34.廣文選六十卷

卷末有晋江陳蕙跋。……曹植《蟬賦》、傅咸《螢賦》入之“鳥獸”,而傅亮《金燈草賦》不入“草木”,謝朓《遊後園賦》不入“遊覽”,陸雲《南征賦》不入“紀行”,陶潛《桃花源詩》入“咏史”,《史記·禮書》、班固《律歷志》入“雜文”,皆不可理解。(卷192,頁2683)

按:傅亮,當作“江淹”。《廣文選》“雜賦”收晋人傅亮《感物賦》、謝朓《遊後園賦》、江淹《燈賦》《丹砂可學賦》《金燈草賦》《泣賦》。《金燈草賦》文“山華綺錯,陸葉錦名。金燈麗草,鑄氣含英”云云[150],檢《江文通集·金燈草賦》文同[151]。則《廣文選》題《金燈草賦》作者爲“江淹”無誤,提要“傅亮”蓋涉前傅氏《感物賦》而誤記。

35.蓉溪書屋集四卷續集五卷

《正集》,明方豪編。《續集》,高第編。……初,緜州左都御史金爵居州城東三里,所居有水,迤邐而南入於涪江。水上多植芙蓉,因以名溪,頗擅林壑之勝。爵以按察使罷歸時,嘗構屋數楹,徜徉其間,名之曰蓉溪書屋。後復起掌憲,思之不置。……正德十四年,因屬豪裒集成書,凡作者七十八人。至嘉靖二年,繼和者益衆,復屬第編爲《續集》,凡作者七十一人。爵字舜舉,成化己丑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其父良貴,以進士累官左參政。子皋以進士爲翰林,皞亦以進士爲主事。三世通顯,交遊甚盛,故一時題贈至盈八九卷云。(卷192,頁2684-2685)

按:“蓉溪書屋”爲左都御史金獻民構建,此集即其友朋題贈詩。金爵乃獻民父。《蓉溪書屋集》及《續集》已佚,考李東陽《蓉溪書屋詩序》云: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金君舜舉,世居綿州。城東三里有莊焉,莊之北東百餘里,有水曰芙蓉溪。迤邐而南,入於涪江。……惟芙蓉之花,當八、九月盛開,溪是以名。舜舉自家食時,已心賞之。越成化,弘治間舉進士,爲御史,遷按察,揚歷中外,不遑寧外。正德之初,權姦煽虐,罷政家居,乃購屋數楹,貯先世所藏書畫,名之曰“芙蓉書屋”。比歲以來,朝廷釐革庶政,去邪振滯。舜舉復起而掌憲山東,巡撫延綏,佐理内臺,奉使中外。賢勞之暇,顧懷舊邦,不離心目。禮部尚書劉君仁仲、喬君希大皆有賦詠,以紀其勝,大夫士聞而和者,多至若干篇。舜舉以予雅有世契,請序首簡。……舜舉之父良貴君,舉成化己丑進士,終廣西左參政。子皋,正德辛未進士,爲翰林檢討。皞亦舉甲戌進士云。[152]

方豪《棠陵文集·蓉溪書屋記》亦云:

大司寇綿州金公在正德初以按察副使家居於州城之東,結屋若干楹,畜書萬卷,時以誦讀爲樂,兼誨厥子。前有溪,自州北百餘里逶迤而來,南入涪江,名曰芙蓉溪。……及夫元姦既踣,天子思用舊臣,公乃復起爲按察使,爲副都御史,以至今官。所至勳名赫赫,在人耳目。長子鶴卿,舉辛未進士,檢討翰林,以文華國。次子治卿,舉甲戌進士,兩歷清曹,明慎有章,一時門第,蔚然炳然,世鮮有其匹。[153]

提要蓋本李序檃栝,以金舜舉即金爵,下文“爵字舜舉”可證。檢《室名别號索引》、《明人室名别稱字號索引》稱蓉溪書屋爲明開化方豪、明綿州金爵室名[154],當承襲方氏此記及《總目》之説。今考《成化五年進士登科録》三甲進士載:“金爵,貫四川成都府綿州人,利州衛軍籍。國子生。治《書經》。字良貴,行一,年三十二,九月初三日生。曾祖亨。祖天澤。父祐。母林氏。慈侍下。娶周氏。”[155]《正德六年進士登科録》三甲進士載:“金皋,貫四川成都府綿州,軍籍,直隸上海縣人。國子生。治《書經》。字鶴卿……曾祖祐,贈知府。祖爵,布政司左參政。父獻民,按察使。母文氏,封宜人。”[156]據此明憲宗成化五年己丑(1469)進士金爵字良貴,乃金皋祖父,官至布政司左參政。考爵子、皋父金獻民字舜舉,成化二十年甲辰進士,《明史》本傳載:

金獻民,字舜舉,綿州人。成化二十年進士。除行人。弘治初,選授御史,按雲南、順天,並著風裁。出爲天津副使,歷湖廣按察使。

正德初,劉瑾亂政,追坐獻民勘天津地不實,與巡撫柳應辰等械繫詔獄,斥爲民。未幾,又坐湖廣事,再下獄,罰贖歸。踰年,又以瀏陽民劉道隆獄讞不實,罰米輸塞下。瑾誅,起貴州按察使。擢僉都御史,巡撫延綏,歷南京刑部尚書。

世宗即位,召爲左都御史。李鳳陽下刑部,程貴下都察院,皆改詔獄,獻民力爭。已,遷刑部尚書。[157]

傳敘正德初金獻民以湖廣按察使坐劉瑾及湖廣事罷歸,後擢僉都御史、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等,與方序合。考同時楊一清《石淙詩稿》載《蓉溪書屋爲金都憲舜舉賦》[158],顧清《東江家藏集》載《蓉溪書屋爲金都憲舜舉賦》[159],邊貢《邊華泉集》載《題金憲長舜舉蓉溪書屋圖四首》[160],尹襄《巽峰集》載《蓉溪書屋》詩原注“少司寇金舜舉家居時所作”[161],四人詩當在此集中,均稱金舜舉,可證此集乃爲金爵子獻民蓉溪書屋賦詠者,提要三“爵”字均當改作“獻民”。提要誤考“金爵”“金舜舉”爲一人,故其敘“爵字舜舉”,“其父良貴”,“子皋”等世次、别字皆誤。

36.婺賢文軌四卷拾遺一卷

明戚熊編。……是編以《金華文統》去取未當,乃取其鄉先輩潘良貴、范浚、吕祖謙、陳亮、唐仲友、夏明誠、何恪、時少章、何基、王柏、柳貫、金履祥、許謙、吴師道、胡助、黄溍、吴萊、宋濂、王褘、胡翰、戴良、馮宿、陳樵二十三人之文,薈而録之。大旨謂宗澤、梅詢皆以忠義功業顯,不必取其尋常酬應之作。(卷192,頁2686)

按:梅詢,當作“梅執禮”。《婺賢文軌》目録後戚熊按語云:“如宗忠簡、梅執禮輩忠義有餘,功業炳煥,正不必取其尋常應酬之作以蓋其平生可也。”[162]此即提要所本,“忠簡”爲宗澤謚號,原文“梅執禮”則非“梅詢”。

考梅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給事中,卒任上;梅執禮字和勝,婺州浦江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官至吏部侍郎,金人以徽宗、欽宗二帝爲質,向宋索要大量金帛,執禮拒不繳納,遂遭砍殺,謚節愍,《宋史》均有傳[163]。梅詢既爲宣州人,則與是書“婺賢”無涉,婺州賢臣梅執禮事迹與“忠義有餘,功業炳煥”、“忠義功業顯”評語正合。婺州又稱金華,《總目·〈金華文統〉提要》稱“是書於《正學編》外,兼録金華耆舊之文。宋宗澤、梅執禮、潘良貴、鄭剛中、賈廷佐、范浚、陳亮、吕祖儉、徐僑、何恪、時少章、喬行簡等十二人”[164],戚氏以《金華文統》去取未當,故削去宗澤、梅執禮二人,可證提要“梅詢”爲“梅執禮”之誤。又《婺賢文軌》實收二十四人,“王褘”與“胡翰”間尚收“蘇伯衡”文五篇,提要失載,前人已發[165]。

37.吴興絶倡集四卷續集二卷

明邱吉編。吉字大祐,湖州人。……以“絶倡”爲名,而吉所自作亦復載入,亦未免嫌於自炫。又閻若璩《潛邱劄記》載吉是編選其父詩,而直書其父之名,深以爲譏。吉蓋未見《中州集》中有元好問之舊例耳。(卷192,頁2687)

按:檢閻若璩《潛邱劄記》無邱吉《吴興絶倡集》書其父名事,唯同書《與戴唐器書》云:

《明文授讀》必不出黄先生手。果出黄先生手,敢直標其父名曰黄尊素乎?竊以元好問《中州集》選其父德明詩,目曰“先大夫”,不敢標名。……憶邱季貞選《淮安詩城》,標其尊人之名曰邱峻孫,爲余懷澹心所寄語,直攻當燬其板,且并追還其已送人間者,無令世謂淮安人不通邱氏子爲不孝,嚴哉!嚴哉!曾謂黄先生一代文獻,而忍出於此乎?敢出於此乎?[166]

此閻氏據《明文授讀》標有“黄尊素”之名,辨該書非其子黄宗羲所編,並引證元好問《中州集》及邱季貞《淮安詩城》二例。考國圖藏清初刻本《淮安詩城》八卷,卷端題“西軒丘象隨季貞訂”,録有丘俊孫五言絶句二首[167]。《己未詞科録》:“邱象隨字季貞,號西軒,江南山陽人。參政俊孫次子,淮安衛人。順治甲午拔貢,由監察御史羅秉倫薦舉授檢討,歷官至冼馬。著有《西山紀年集》。”[168]則《潛邱劄記》所稱乃清山陽丘象隨《淮安詩城》標其父俊孫名事,唯“俊孫”誤作“駿孫”,與明湖州丘吉《吴興絶倡集》無涉。

《總目·〈明文海〉提要》云“考閻若璩《潛邱劄記》,辨此書體例,謂必非黄先生所編”[169],即據閻氏《與戴唐器書》此文[170]。本篇提要下文稱引元好問《中州集》與《與戴唐器書》“元好問《中州集》選其父德明詩,目曰‘先大夫’,不敢標名”亦相合,當即其所據,而誤記“邱季貞”爲“邱吉”事亦明。

38.崑山雜咏二十八卷

明俞允文編。……宋嘉定中,龔昱嘗輯《崑山雜咏》三卷,《續集》一卷,開禧中,知嘉定縣事徐挺之曾刊之縣齋。(卷192,頁2694)

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開禧紀事在嘉定之前,嘉定時編定之書,怎會在開禧時即已刊行?《宋史·地理志》‘嘉定縣’條云:‘嘉定十五年析崑山縣置,以年爲名。’嘉定年間始置之嘉定縣,何得在開禧時,即有此縣之知縣?道光《崑(山)新(陽)兩縣志》卷一四《職官表》載:‘徐挺之,嘉定元年知縣。’則‘開禧中’當爲‘嘉定中’之誤;承上‘嘉定中’,‘開禧中’宜徑删。”[171]

按:考《崑山雜咏》附録依次載嘉定元年(1208)十二月范之柔《崑山雜咏序》和開禧三年(1207)中秋徐挺之跋。范之柔序但稱“友人龔君立道裒次古今詩,分爲三袠,目之曰《崑山雜詠》,又得百篇,號《續編》”,未言成書年月。徐挺之跋云:

棲閒主人龔君昱字立道,崑山佳士也。講學之暇,刻意於時。裒所藏今昔名公之什,總成此編,以示交承金華潘文叔。文叔迫去,不克廣其傳。挺之來試邑,刊寘縣齋,不惟嘉立道之好,尚抒以全文叔之志云。[172]

考道光《崑新兩縣續修合志》載宋縣令名“徐挺之(嘉定元年)”前爲“潘友文”[173],又載其傳云:“潘友文字文叔,東陽人。與朱熹、吕祖謙友善。開禧初知崑山,寛厚愛人,人呼爲潘佛子。秩滿,爭結綵於路,以志去思。”[174]“東陽”即金華府屬縣。宋代知縣任期一般是以三年爲一任,則潘氏任崑山知縣當在開禧元年初至三年末,繼任者即徐挺之。“交承”謂前後任官員交接之際,則龔昱《崑山雜詠》編成并交給潘友文刊刻當在開禧三年,潘氏因卸任離職,未及刊印,接任知縣徐挺之於開禧三年刊置縣齋,嘉定元年范之柔爲之作序。

要之,提要稱徐挺之刊之縣齋在“開禧中”即據徐跋“開禧丁卯中秋”而來,楊武泉以爲“嘉定中”之誤,非是。而提要上文稱龔昱輯《崑山雜咏》在“宋嘉定中”乃採自范序末所署“嘉定改元十二月初吉”,因附録范序在前,徐跋在後,提要徑迻年號,未暇考開禧、嘉定之先後,故有輯於“嘉定中”之誤會。據此,提要當改作“開禧中”,原“開禧中”三字則當改作“開禧三年”,或徑刪之。而“知嘉定縣事”則宜改稱“知崑山縣事”。

39.翰墨選註十二卷

是書皆歷代尺牘,謬妄不可殫述。如前載漢晁錯與友人索《詩編》尺牘一篇曰“日外入芳圃,知騎氣南遊。抱恨而返,所謂南山千萬峰,盡是相思情也。吟編久客左右,偶欲檢點,敢請頒下。霜月更白,尚容凟寒往見,話前人工拙”云云,則其他可知矣。(卷193,頁2699)

按:凟寒,當作“凌寒”。《歷朝翰墨選註》載晁錯《索友人詩編》原文作“尚容凌寒往見”[175]。“凌寒”即“冒寒”義,本句謂冬月更加潔白,冒寒前往尚且得見。“凟”字又作“瀆”,醫籍中有“瀆寒而寢”之説,彼“瀆”通“黷”,義爲“貪求”,顯與此文義不合,是“凟”爲“凌”之誤字甚明。又此書選春秋至明萬曆間尺牘若干,晁錯文載“前漢”目下,提要“前載漢”似是而非,當爲“載前漢”之倒。

40.四六叢珠彙選十卷

明王明嶅編。明嶅字懋良,晋江人。萬歷己卯舉人,官至寧波府通判。(卷193,頁2700)

按:懋良,當作“懋艮”。《宋四六叢珠彙選》卷首王氏自序末署“署當塗縣儒學事,晋江王明嶅懋艮甫”[176],康熙《當塗縣志》載明萬曆十四年(1586)當塗縣教諭:“王明嶅,字懋艮,晋江舉人,分考江西鄉試,陞知縣。”[177]乾隆《泉州府志》:“王明嶅,字懋艮,號衢源,晋江人。萬曆己卯舉人,授當塗教諭。”[178]乾隆《晋江縣志》:“王明嶅,字懋艮,萬曆己卯舉人,授當塗教諭。……遷寧波通判,尋告歸。”[179]考《説文·山部》:“嶅,山多小石也。”[180]“艮”爲《易》卦之一,象徵山,與其名“嶅”義相關,皆其證。

41.漢魏名家無卷數

是編所録自漢董仲舒迄周庾信,凡二十二集。……又有題吕兆僖、焦竑、程榮校者,則非(汪)士賢一人所手定也。(卷193,頁2708)

按:吕兆僖,當作“吕兆禧”。《漢魏六朝二十一名家集》東方朔、潘岳、陶淵明、任昉四集卷端均題“明河東吕兆禧校”,東方朔集卷首吕氏序署“河東吕兆禧錫侯”[181]。吕兆禧字錫侯,撰有《吕錫侯筆記》存世,生平參劉世教《研寶齋遺稿·吕生傳》[182]。

42.情采編三十六卷

梁劉孝標之《淇上戲蕩子婦》誤題王筠,唐崔融之《寶劍篇》誤題北魏崔鴻,甚至以宋周密《癸辛雜識》所載女仙之詩“柳條金嫩不勝鴉”一首題爲《小秦王》,竄入唐人詩者,更指不勝屈也。(卷193,頁2709)

按:劉孝標,當作“劉孝綽”。《情采編》載王筠《淇上戲蕩子婦》云:“桑中始奕奕,淇上漸湯湯。美人要雜珮,上客解明璫。不見青絲騎,徒勞紅粉妝。如何嫁蕩子,春夜守空床。”[183]考《玉臺新咏》載劉孝綽《淇上戲蕩子婦》同[184],《藝文類聚》引此詩亦稱“劉孝綽”[185]。劉孝綽名冉,字孝綽,彭城人,協助蕭統編《文選》,與爲《世説新語》作注的劉孝標同時,《梁書》、《南史》均有傳[186],提要“劉孝標”當爲“劉孝綽”之誤記。

又按:《情采編》載蕭梁崔鴻《寶劍》云:“寶劍出昆吾,金鐶明月樞。五精初獻術,千戶竟論都。匣氣衝牛斗,山形轉轆轤。欲知天下貴,持此問風胡。”[187]提要以此人爲北魏撰有《十六國春秋》的崔鴻。考《太平御覽》載梁崔鴻《詠劍詩》與《情采編》合[188],然《初學記》載《詠劍詩》題“唐崔融”[189],《唐人選唐詩》本《搜玉小集》載唐崔融《詠劍詩》同[190],則此詩當爲崔融作,《御覽》“梁崔鴻”當爲誤記,《情采編》或緣此而誤。

又按:周密《癸辛雜識》未載女仙“柳條金嫩不勝鴉”之詩,此詩實載周氏《齊東野語》“降仙”條[191],提要誤記。

43.文壇列爼十卷

明汪廷訥編。廷訥字昌期,號無我,新都人。其書分十類。(卷193,頁2709)

按:昌期,當作“昌朝”;“無我”,當作“無如”。《文壇列爼》卷端題“明新都無如汪廷訥昌朝父編輯,了我王尚哲鏡遠父參閲”[192],提要所敘汪氏字、號、籍貫當本此。考《文壇列爼》卷首祝世禄序云:“汪昌朝刻《文壇列爼》成……昌朝博洽工文,善持論,舊著《人鏡陽秋》,不佞業已爲序已行。”[193]書中所分十類皆有小序,均題“無如子曰”云云。又焦竑《文壇列俎序》云:

新安汪昌朝氏,幼而績學,讀書之暇,纂集是編。……擅文苑之大觀,極詞人之巨麗,名曰“列俎”,詎不信然。君博雅多通,著作甚富,曰《無如子》,曰《人鏡陽秋》,創述區分,皆行於世,而此編爲尤要云。[194]

汪氏撰著另有《坐隱先生全集》、《人鏡陽秋》、《三祝記》等傳世,《坐隱先生全集》卷首載汪氏好友顧起元《坐隱先生傳》云:“先生汪姓,名廷訥,字昌朝,别號無如,休寧之汪村里人也。”[195]

要之,汪氏字“昌朝”,號“無如”,是提要“昌期”爲“昌朝”字誤。且未見汪氏有“無我”之號,“我”蓋涉卷端“了我”而誤。《總目》别集類著録汪氏《環翠堂坐隱集選》,提要稱“廷訥字無如,休寧人。是集古今體詩一卷,詞一卷,南北曲一卷,隨録一卷”[196],當即從《坐隱先生全集》選出者,“無如”二字不誤,唯誤號爲字。

44.秦漢文鈔十二卷

是書前後無序跋,不知刊於何時。其板式則萬歷以後之坊本也。凡秦文二卷,西漢文五卷,東漢文三卷。冠以《楚詞》,惟録《卜居》、《漁父》二篇,題爲秦人,是不足與論矣。(卷193,頁2710)

按:五卷,當作“七卷”。提要所述秦及兩漢文凡十卷,與此書“十二卷”之數不合。《天禄琳琅書目後編》著録《秦漢文鈔》一函十二册,云:“書十二卷,凡秦文三十四篇,西漢文八十九篇,東漢文三十五篇。采諸家評列於篇尾及上方。前有萬曆癸未汪道昆敘。”[197]今考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刻本《秦漢文鈔》四册十二卷,卷首載汪道昆序,卷一、二爲秦文,卷三至九爲西漢文,卷十至十二爲東漢文,秦文首列屈原《卜居》和《漁父》。所記册數雖有差異,然作“十二卷”則同,可證提要“五卷”當爲“七卷”之誤。

45.古今濡削選章四十卷

明李國祥編。國祥字休徵,南昌人。……國祥及其弟鼎作亦附焉。(卷193,頁2712)

按:弟,當作“兄”。《古今濡削選章》卷端題“豫章李國祥休徵父選,兄李鼎長卿父校”[198],當即提要所據。據李鼎之字“長卿”,原文“兄”字當屬可信,提要誤記。

46.玉臺文苑八卷

其書録女子之文,自周訖明,中間多采小説傳奇。……如魏文帝《寡婦賦序》曰“爲丁廙妻作”,此乃直作“丁廙妻”。梁元帝《爲妾宏夜姝謝東宫賚合心花釵啟》,此乃直作“宏夜姝”,又訛“姝”爲“珠”。(卷193,頁2714-2715)

按:提要指《玉臺文菀[199]》誤收梁元帝文爲弘夜珠文,良是,然謂誤收魏文帝《寡婦賦》爲“丁廙妻”作者非是。《玉臺文菀》載魏丁廙妻《寡婦賦》“惟女子之有行,固歷代之彝倫。辭父母而言歸,奉君子之清塵。如懸蘿之附松,似浮萍之託津。何性命之不造,遭世路之險迍”云云[200]。考《藝文類聚》引丁廙妻《寡婦賦》文與《玉臺文菀》所載同[201],當即其史源。同卷又引魏文帝《寡婦賦序》云“陳留阮元瑜早亡,每感存其遺孤,未嘗不愴然傷心,故作斯賦”,並録賦文“惟生民兮艱危,在孤寡兮常悲。人皆處兮歡樂,我獨怨兮無依。撫遺孤兮太息,俯哀傷兮告誰”云云[202]。《文選》潘岳《寡婦賦序》“昔阮瑀既歿,魏文悼之,並命知舊作寡婦之賦”李善注:“魏文帝《寡婦賦序》曰:陳留阮元瑜,與余有舊,薄命早亡,故作斯賦,以敘其妻子悲苦之情,命王粲等並作之。”[203]《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稱丁儀、丁廙兄弟與曹植友善,“文帝即王位,誅丁儀、丁廙并其男口”[204],可證文帝所謂“爲丁廙妻作”之謬。則魏文帝《寡婦賦》乃爲阮瑀(字元瑜)妻作,與丁廙妻《寡婦賦》内容迥别,顯爲異作同題,《玉臺文菀》稱引無誤。提要張冠李戴,遂以不誤爲誤。

47.吟堂博笑集五卷

不著編輯者名氏。雜采隋、唐以來閨閫之作,以死節、勸戒、奇遇、題詠、寄情分爲五類。惟首二卷尚有裨風教,然采擇亦頗疎舛。其後三卷則多鄙穢之詞,不出小説家言矣。(卷193,頁2717)

按:前人據王士禄《然脂集例》“高葵亭《吟堂博笑集》尤極俚俗”語指出此書編者爲高葵亭[205]。今考高儒《百川書志》:“《吟堂博笑集》五卷,皇明葵亭居士中吴高鉉編。集諸書所載隋陳唐宋婦人女子之事,會萃一篇,分死節、勸戒、奇遇、題咏、寄情五類。著書立格,度越常情,仍係本事,以資考據。”[206]黄虞稷《千頃堂書目》:“高鉉《吟堂博笑集》五卷,吴人,集諸書所載閨閣詩,本其事而記之。分死節、勸戒、奇遇、題咏、寄情五類。”[207]又同書著録明司馬泰《再續百川學海·己集》載高鉉《博笑集》[208]。二書所稱書名、卷數、分類、内容與《總目》所述完全吻合,當即一書無疑,而均稱作者爲“高鉉”,頗疑《書志》“葵亭居士中吴高鉉”即據卷端或自序署名迻録。要之此書作者爲“高鉉”無疑,《然脂集例》稱“高葵亭”乃其號。

48.古詩選三十二卷

國朝王士禎編。……此編凡五言詩十七卷,七言詩十五卷。……(七言)五卷以下則唐杜甫、韓愈,宋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黄庭堅、晁説之、晁補之、陸游,金元好問,元虞集、吴萊十二人之詩,而李商隱、蘇轍、劉迎、劉因四人稱附録。(卷194,頁2722)

按:晁説之,當作“晁沖之”。《阮亭選古詩》七言詩無晁説之詩,宋黄庭堅、晁補之間載晁沖之詩十首,正文題“晁具茨”,自注:“名沖之,字用道。”[209]晁沖之即宋代大藏書家晁公武之父,入江西詩派,有《晁具茨先生詩集》存世,檢士禎所選十詩俱載此集。晁説之乃沖之從兄,字以道,著有《景迂集》等傳世,則提要“晁説之”爲“晁沖之”之誤記亦明。又“十二人”浙本誤作“十三人”,《彙訂》已發[210]。

49.十種唐詩選十七卷

凡《河嶽英靈集》一卷,《中興間氣集》一卷,《國秀集》一卷,《篋中集》一集,《搜玉集》一卷,《御覽集》一卷,《極元集》一卷,《又元集》一卷,《才調集》三卷,《唐文粹》六卷,附以士禎所選《唐賢三昧集》,共爲十種。(卷194,頁2722)

按:“《篋中集》一集”之“一集”,浙本、粵本、《紀曉嵐删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作“一卷”,是。殿本“集”顯涉上、下文“集”字而誤。

50.傳是樓宋人小集無卷數

所録凡二十二家。……一壺山許棐忱父《梅屋詩稿》及《融春小編》、《梅屋雜著》、《梅屋第三稿》、《第四稿》,一山陰葛天民《無懷小集》,一邗州張藴仁溥《斗野齋支卷》……皆吴之振《宋詩鈔》所未收。然陳起《江湖小集》中則皆已收録。(卷194,頁2725)

按:融春小編,浙本作“融春小綴”。《總目》著録許棐《梅屋集》五卷,提要云:“首爲《梅屋詩稿》一卷,次《融春小綴》一卷,次爲《第三稿》一卷,次爲《第四稿》一卷,次爲《雜著》一卷。”[211]又《兩宋名賢小集》收録許棐《融春小綴》[212],前人或據此校從浙本[213]。然《融春小綴》許氏序云:“開爐十日,摒當融春小室,爲卒歲計。亂書中得舊稿數紙。稿自甲午至己亥,詩不滿三十,更散失不得傳,則與日月俱棄矣。併綴數文,爲《融春小編》。”[214]考《江湖小集》載許棐此稿正題作“融春小編”,所載許氏序亦稱“融春小編”[215]。提要下文明謂“陳起《江湖小集》中則皆已收録”,則原文作“融春小編”無疑,浙本改作“融春小綴”亦不誤,然非提要本義。

又按:斗野齋支卷,浙本、粵本作“斗野稾支卷”,是。考《江湖小集》收録張藴《斗野稾支卷》[216],《兩宋名賢小集》所收此稿題“斗野稾支”[217],則“齋”當爲“稾”之形誤。

51.四家詩鈔二十八卷

所録(郭)棻《學源堂集》凡六卷,(楊)思聖《旦亭集》凡八卷,(龐)塏《叢碧山房集》凡六卷,(紀)炅《桂山堂集》凡八卷。(卷194,頁2728)

按:旦亭集,浙本作“且亭集”,是。《四家詩鈔》八卷本題“且亭詩鈔”,卷首王企埥序、申涵光所作楊氏小傳均稱集名“且亭”[218]。《總目》著録楊思聖《且亭詩集》無卷數[219],今存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且亭詩》六卷。楊思聖與魏裔介至交,魏氏《兼濟堂文集》載有多篇酬贈、追悼楊氏的詩文,均稱其爲“且亭”,如《四川布政使鉅鹿楊公猶龍墓誌銘》稱“其《且亭稿》有六刻,無慮數萬言”[220],又《祭方伯楊猶龍年兄文》稱“《且亭詩》數卷,余已託友人刻之浙中”[221],是“旦”爲“且”字形誤無疑。

52.濂洛風雅九卷

是編輯周子、二程子、邵子、張子、游酢、尹焞、楊時、羅見素、李侗、朱子、張栻、真德秀、許衡、薛瑄、胡居仁、羅洪先十七家之詩。(卷194,頁2728)

按:羅洪先,當作“羅欽順”。《濂洛風雅》未收羅洪先詩,第十七家題“羅整菴”[222]。考“整菴”爲羅欽順號,《明史·儒林》有傳[223],《總目》著録羅欽順撰有《困知記》、《整庵存稿》等。《總目·〈困知記〉提要》稱“欽順字允升,號整菴,泰和人。宏治癸丑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謚文莊”[224],即本《明史》本傳。檢《濂洛風雅》所收羅氏五七言詩均見其《整庵存稿》,則指羅欽順無疑。

考羅洪先字達夫,吉水人,號念菴,嘉靖八年(1529)狀元,官至贊善,亦謚文莊,《明史·儒林》有傳[225],《總目》著録羅洪先《念庵集》、《冬遊記》等。提要殆因二人年代、籍貫、别號及謚號相近或相同而誤考其人[226]。又提要“羅見素”爲“羅仲素”之誤,《彙訂》已發[227]。

附記:本文得到業師武秀成教授及匿名外審專家審閲、修改,特此致謝!)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十四辑(凤凰出版社2021年),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


[1]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四,中華書局,2007年,頁1552-1553。[2] [唐]袁郊撰、李宗爲點校《甘澤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167。[3] [宋]魯訔編次、[宋]蔡夢弼會箋《杜工部草堂詩箋》卷一二,《古逸叢書》影印宋麻沙本,葉8a。[4] [明]郭棐纂修《廣東通志》卷二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三十年(1602)刻本,齊魯書社,1995年,史部,册197,頁528。[5] [唐]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卷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册1332,頁147。[6]《中興間氣集》卷下,頁144。[7]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577。[8]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四三《經籍考》,中華書局,2011年,頁6575。[9]《文獻通考》卷二四三《經籍考》,頁6585。[10]《總目》稱引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往往據《文獻通考》轉引,如本卷《〈二程文集〉提要》云:“陳振孫《書録解題》載《明道集》四卷,《遺文》一卷;《伊川集》一本二十卷,一本九卷。”輯本《直齋書録解題》著録《伊川集》九卷,館臣按語云:“《文獻通攷》作二十卷。”並未著録二十卷本。高中正《〈四庫全書總目〉著録唐宋元人總集考辨》認爲“提要撰寫者誤將按語當作《直齋書録解題》正文而誤。”(《天一閣文叢》第12輯,頁142)此説不確。考《文獻通考·經籍考》著録《伊川集》二十卷,援引“晁氏曰”後又引“陳氏曰”:“集凡九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録《程伊川集》二十卷。則《通考》著録“二十卷”乃據《讀書志》,又引陳氏《書録解題》著録“九卷”説明此書卷數有異。提要本據《通考》謂“一本二十卷,一本九卷”,因改其出處作“陳振孫《書録解題》”,遂有此牴牾。又如《總目·〈萬首唐人絶句詩〉提要》云:“陳振孫《書録解題》謂其中多採宋人詩,‘如李九齡、郭振、滕白、王喦、王初之屬。其尤不深考者,爲梁何遜。’劉克莊《後村詩話》亦謂其但取唐人文集雜説,鈔類成書,非必有所去取。”王培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條辨》稱“此説不見《後村詩話》,而見《四庫全書》本《後村集》卷二十四《唐人五七言絶句序》;館臣誤記。”(《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頁77)觀前引《直齋書録解題》,知提要“劉克莊《後村詩話》”云云實據《文獻通考·經籍考》“《唐人絶句詩集》一百卷”條“後村劉氏曰”而來,“後村詩話”乃館臣臆增。[11]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五五《平園稿》,王蓉貴、[日]白井順點校《周必大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518。[12]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首,中華書局,1966年,頁9。[13]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崇儒五》,中華書局,1967年,頁2247。[14]《文忠集》卷一七一,頁1612。[15]余讓堯認爲“倅通粹,均倅指調整文字,使其純正。丁介,兩字形體相近,容易訛誤。均倅丁介即校正調整訛誤的文字”(周鑾書、姚公騫主編《江西古文精華叢書·序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104),誤。[16] [南齊]褚澄撰、許敬生、馬鴻祥校注《褚氏遺書校注》卷末,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頁27。[17]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〇四,中華書局,1985年,頁5164。[18] [宋]鄧忠臣等《同文館唱和詩》卷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册1344,頁554。[19]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四,中華書局,1987年,頁854。[20] [清]翁方綱撰、吴格整理《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年,頁1066。[21]佚名編《聖宋文選全集》卷一三,《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葉4b。[22]魏小虎《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卷一八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6328。[23] [宋]董《嚴陵集》卷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册1348,頁526。[24] [宋]鄭瑤、[宋]方仁榮《景定嚴州續志》卷三《州學教授題名》,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册487,頁545。[25]《嚴陵集》卷五,頁567。[26] [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二,中華書局,1997年,頁1630。[27] [清]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卷一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頁325。[28]唱酬,浙本作“倡酬”。[29]《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卷一八七,頁6334。[30] [宋]洪邁《萬首唐人絶句詩》卷首,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頁7。[31]《萬首唐人絶句詩》卷首,頁9-10。[32]《萬首唐人絶句詩》卷首,頁11。[33]《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五,頁450。[34]《文獻通考》卷二四九《經籍考》,頁6703。[35]《萬首唐人絶句詩》卷七二,頁2202-2204。[36] [宋]孫紹遠編《聲畫集》卷八,《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揚州使院刻《楝亭十二種》本,集部,册138,北京出版社,2011年,頁332-334。[37]《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卷一八七,頁6336。[38]《總目》卷一五三著録劉摯《忠肅集》二十卷,又卷一五六著録王安中《初寮集》八卷,均爲《永樂大典》本。又卷一八七“《蘇門六君子文粹》七十卷”條云:“《李廌集》世無傳本,今始從《永樂大典》裒輯成帙,頗藉此書相補苴。”[39] [宋]吕祖謙編《東萊先生古文關鍵》卷首,明嘉靖十一年(1532)李成刻本。[40]《東萊先生古文關鍵》卷末,明嘉靖十一年(1532)李成刻本。[41] [清]汪大經等修、[清]廖必琦等纂《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一三《選舉》,《中國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輯(第二編)》影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册20,頁345。[42]《嘉靖十三年福建鄉試録》,載龔延明主編《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録選刊·鄉試録》,寧波出版社,2016年,册8,頁6867。[43] [明]林大輅《愧瘖集》卷四,《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册1338,頁538。[44] [宋]陳起編、[清]顧修重輯《南宋群賢小集》卷首,清嘉慶六年(1801)石門顧氏讀畫齋刻本。[45] [清]曹寅撰、金毓紱輯《楝亭書目》卷四,《遼海叢書》本,頁12。[46]《楝亭書目》所記册數與今存本不同,王媛認爲可能是曹寅藏四十七册宋刊本在流傳中經過重新裝訂,或有所增損而成。(參王媛《江湖詩集考》,《文史》2016年第3輯,頁275)[47]《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〇,頁2666。[48] [宋]陳起編《江湖後集》卷一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册1357,頁907。[49]《永樂大典》卷六五二三《十八陽·倦妝》,頁2590。[50]《江湖後集》卷一四,頁908。[51]《江湖後集》卷一四,頁908。[52] [宋]劉克莊撰、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校》卷一〇一《題跋》,中華書局,2011年,册10,頁4245。[53] [宋]范晞文《對牀夜語》卷二,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本,中華書局,2006年,頁415。[54]《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四,頁2181。[55]《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五,頁2192。[56]周伯弜,浙本作“周伯弼”,誤,《南濠詩話》原文作“周伯弜”可證。[57]《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一,頁2673。[58] [明]盧熊纂修《蘇州府志》卷七《園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影印明洪武十二年(1379)鈔本,43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頁317。[59] [明]楊維新修、[明]張元忭等纂《會稽縣志》卷九《官師表》,《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影印明萬曆三年(1575)刻本,550號,頁346。[60] [明]林世遠修、[明]王鏊纂《姑蘇志》卷三四《塚墓》,《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明正德刻本,史部,册212,頁76。[61] [宋]鄭虎臣編《吴都文粹》卷六,《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清鈔本,集部,册76,頁666。[62] [宋]范成大撰、陸振嶽點校《吴郡志》卷一九《水利下》,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87。[63]《宋史》卷九六,頁2387-2388。[64]《宋史》卷一七三,頁4184。[65]《宋史》卷二四七,頁8747。[66]《吴都文粹》卷九,頁746。[67]《吴郡志》卷三七《縣記》,頁544-545。[68] [宋]佚名編《南宋館閣續録》卷八,中華書局,1998年,頁281。[69]《吴都文粹》卷九,頁745。[70]《吴都文粹》卷九,頁748。[71]《吴郡志》卷三八《縣記》,頁548。[72] [宋]孫應時等纂修、[元]盧鎮增修《重修琴川志》卷三《叙官》,《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三年(1823)瞿氏恬裕齋影元鈔本,册698,頁305。[73]《吴都文粹》卷九,頁747。[74] [宋]吴渭編《月泉吟社詩》,《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明天啟、崇禎間海虞毛氏汲古閣刻《詩詞雜俎》本,集部,册360,頁365。[75]《月泉吟社詩》,頁376。[76]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一九,中華書局,1982年,頁461。[77] [清]厲鶚《宋詩紀事》卷八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1971、1985。[78]《月泉吟社詩》,頁371。[79]《池北偶談》卷一九,頁461。[80]《宋詩紀事》卷八一,頁1979。[81] [金]元好問編、張靜校注《中州集校注·壬集第九》,中華書局,2018年,頁2321-2322。[82] [元]脱脱等《金史》卷一二三,中華書局,1975年,頁2691。[83]《中州集校注·乙集第二》,頁280。[84]《中州集校注·甲集第一》,頁257、262。[85] [元]杜本編《谷音》卷下,《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明天啟、崇禎間海虞毛氏汲古閣刻《詩詞雜俎》本,集部,册301,頁393。[86]《宋詩紀事》卷七九,頁1911。[87] [明]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卷四,《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明正統七年(1442)黎諒刻本,集部,册36,頁503—504。[88]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八五,中華書局,1974年,頁7310-7311。[89]《蘇平仲文集》卷四,頁501。[90]《蘇平仲文集》卷五,頁511。[91]《蘇平仲文集》卷首,頁451。[92] [明]曹安《讕言長語》,《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明正德十三年(1518)趙元刻本,子部,册170,頁100。[93] [明]唐覲《延州筆記》卷二,《叢書集成續編》本,册213,臺北新文豐出版社,頁599。[94] [元]楊士弘編《唐音》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册1368,頁195;[唐]盧照鄰撰、李雲逸校注《盧照鄰集校注》卷三,中華書局,1998年,頁125。[95]《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頁1080。[96]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二,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頁45。[97] [元]胡布等撰《元音遺響》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册1369,頁638。[98] [清]李亨特修、[清]平恕等纂《紹興府志》卷五三《人物志·儒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影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221號,頁1278。[99]《紹興府志》卷三〇《選舉志·薦辟》,頁708。[100] [清]邵友濂修、[清]孫德祖等纂《餘姚縣志》卷二三《列傳》,《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影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刻本,500號,頁564。[101] [明]楊慎編《經義模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册1377,頁80。[102]《宋史》卷三八九,頁11942。(按《宋史》稱張孝祥爲“歷陽烏江人”,楊慎《詞品》卷四:“張孝祥字安國,蜀之簡州人,四狀元之一也。後卜居歷陽。”)[103] [明]李蓘編《宋藝圃集》卷首,《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明萬曆間暴孟奇本,集部,册303,頁247-254。[104] [明]李蓘編《宋藝圃集》卷二二,頁516-517。[105] [清]錢謙益撰、[清]錢曾箋注《牧齋初學集》卷八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頁1766。[106]《靜志居詩話》卷一八,頁543。[107]《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五,頁2737。[108]《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卷一八九,頁6413。[109]《明史》卷二八七,頁7361。[110]《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二,頁2718。[111]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凡例》,中華書局,1960年,頁7。[112] [清]錢謙益、[清]季振宜選輯《全唐詩稿本》卷七〇八,册71,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頁25051。[113]《全唐詩稿本》卷一八、卷六五五,册3、册67,頁907、23387。[114]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三〇《人部·怨》,中華書局,1965年,頁540-541。[115] [明]馮惟訥輯《詩紀》卷一〇六,《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甄敬刻本,集部第151册,第351頁。[116] [清]紀昀《紀曉嵐删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册9,頁5。[117]《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五,頁450。[118]《文獻通考》卷二四九《經籍考》,頁6704。[119]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一《人物六》,《福建舊方志叢書》影印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刻本,方志出版社,2004年,頁295。[120] [清]汪森編、黄盛陸等校點《粤西文載》卷二二,册2,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頁160-167。[121]《粤西文載》卷二六,册2,頁263、273。[122] [明]林富修、[明]黄佐纂《廣西通志》卷二三《公署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嘉靖刻藍印本,册41,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頁287。[123]《粤西文載》卷六三,册4,頁401。[124] [清]胡文學、[清]李鄴嗣編《甬上耆舊詩》卷首,《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清康熙十四年(1675)敬義堂刻本,集部,册210,頁178-182。[125]《甬上耆舊詩》卷五,頁247。[126]《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二,頁2688。[127]《甬上耆舊詩》卷四,頁223。[128]《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五,頁2186。[129]《紀曉嵐删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册9,頁63。[130]《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四,頁2725。[131]吴慰祖校訂《四庫採進書目》,商務印書館,1960年,頁13。[132] [清]王士禎《居易録》卷二,袁世碩主編《王士禛全集》,齊魯書社,2007年,册5,頁3701-3706。[133]許樂,浙本作“許棐”,是。參《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卷一九〇,頁6458。[134]《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二,頁2160。[135]《居易録》卷一七,册5,頁4004-4006。[136]《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七,頁2628。[137]《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卷一九〇,頁6458。[138] [清]曹庭棟《産鶴亭詩》卷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乾隆刻本,集部,册282,頁147。[139]《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卷一九一,頁6465。[140] [清]余蕭客《文選音義》卷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靜勝堂刻本,集部,册288,頁285。[141]納新,整理本作“綱新”,排印之誤。[142]佚名編《宋遺民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汲古閣合訂唐宋元詩五集》本,史部,册87,頁762。[143]《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卷一九一,頁6472。[144] [明]程敏政《宋遺民録》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嘉靖程威等刻本,史部,册88,頁504。[145] [元]黄溍《文獻集》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册1209,頁262。[146] [明]宋濂《元史》卷一八一,中華書局,1976年,頁4187-4189。[147] [明]周希孟、[明]周希夔編《姑蘇雜詠》卷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周氏刻本,集部,册290,頁82。[148] [明]高啟撰、[清]金檀輯注、徐澄宇、沈北宗校點《高青丘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94。[149] [明]趙鶴編《金華文統》卷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正德七年(1512)刻萬曆重修本,集部,册297,頁344。[150] [明]劉節編《廣文選》卷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嘉靖十六年(1537)陳蕙刻本,集部,册297,頁620。[151] [南朝梁]江淹撰、丁福林、楊勝朋校注《江文通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頁211。[152] [明]李東陽撰、周寅賓、錢振民校點《李東陽集·續集》卷三,嶽麓書社,2008年,頁166-167。[153] [明]方豪《棠陵文集》卷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康熙十二年(1673)方元啟刻本,集部,册64,頁385。[154]陳乃乾編《室名别號索引》,中華書局,1957年,頁274;楊廷福,楊同甫編《明人室名别稱字號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398。[155]《成化五年進士登科録》,載龔延明主編《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録選刊·登科録》,寧波出版社,2016年,上册,頁389。[156]《正德六年進士登科録》,載龔延明主編《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録選刊·登科録》,中册,頁231。[157]《明史》卷一九四,中華書局,1974年,頁5141。[158] [明]楊一清《石淙詩稿》卷一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嘉靖刻本,集部,册40,頁505。[159] [明]顧清《東江家藏集》卷一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册1261,頁464-465。[160] [明]邊貢《邊華泉集》卷七,《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明刻本,集部,册69,頁415-416。[161] [明]尹襄《巽峰集》卷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光緒七年(1881)永錫堂刻本,集部,册67,頁177。[162] [明]戚熊編《婺賢文軌》卷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寵常熟縣學刻本,集部,册299,頁699。[163]《宋史》卷三〇一《梅詢傳》,第9984-9985頁;《宋史》卷三五七《梅執禮傳》,頁11232-11234。[164]《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二,頁2683。[165]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頁13-14。[166] [清]閻若璩《潛邱劄記》卷五,《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清乾隆九年(1744)閻學林眷西堂刻本,子部,册55,頁494。[167] [清]丘象隨輯《淮安詩城》卷六,清初刻本。[168] [清]秦瀛《己未詞科録》卷二,《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中刻本,册537,頁147。[169]《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〇,頁2661。[170]《潛邱劄記》原文乃辨駁《明文授讀》非黄宗羲作,並非《明文海》,提要所述不確。參張宗祥《讀四庫五桂兩種明文海目録書後》,載氏著《鐵如意館碎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頁45。[171]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283。[172] [明]俞允文編《崑山雜詠》附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隆慶四年(1570)孟曾刻本,集部,册315,頁150。[173] [清]張鴻、[清]來汝緣修、[清]王學浩等纂《崑新兩縣續修合志》卷一四《職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影印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册16,江蘇古籍出版社等,1991年,頁195。[174]《崑新兩縣續修合志》卷一八《名宦志》,頁254。[175] [明]屠隆《歷朝翰墨選註》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唐廷仁世德堂刻本,集部,册324,頁389。[176] [明]王明嶅、[明]黄金璽輯《宋四六叢珠彙選》卷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陳璧刻本,子部,册172,頁617。[177] [清]祝元敏等修纂、[清]成文運增修《當塗縣志》卷一二《職官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影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四十六年(1707)增修本,册23,中國書店,1992年,頁143。[178] [清]懷蔭布修、[清]黄任等纂修《泉州府志》卷四九《循績》,《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影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册23,頁598。[179] [清]方鼎等修、[清]朱升元等纂《晋江縣志》卷一一《人物志·仕蹟》,《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82號,頁311。[180] [漢]許慎《説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頁190。[181] [明]汪士賢輯《漢魏六朝二十一名家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影印明萬曆十一年(1583)刻本,齊魯書社,2001年,册27,頁67。[182] [明]劉世教《研寶齋遺稿》卷八,《四庫未收書輯刊》影印明天啟六年(1626)劉祖鐸等刻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輯6,册25,頁273。[183] [明]屠本畯《情采編》卷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自刻本,集部,册347,頁595。[184] [陳]徐陵編、吴冠文等彙校《玉臺新咏彙校》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頁499。[185]《藝文類聚》卷一八《人部·美婦人》,頁328-329。[186]劉孝綽傳見《梁書》卷三三、《南史》卷三九,劉孝標傳見《梁書》卷五〇、《南史》卷四九。[187]《情采編》卷七,頁595。[188]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三四四《兵部·劍》,中華書局,1960年,頁1583。[189] [唐]徐堅等編《初學記》卷二二《武部·劍》,中華書局,1962年,頁528。[190] [唐]元結等選《唐人選唐詩》(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頁707。[191]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六,中華書局,1983年,頁299。[192] [明]汪廷訥輯《文壇列爼》卷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環翠堂刻本,集部,册348,頁3。[193]《文壇列爼》卷首,頁1。[194] [明]焦竑《澹園續集》卷二,中華書局,1999年,頁781。[195] [明]汪廷訥《坐隱先生全集》卷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環翠堂刻本,集部,册188,頁517。[196]《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〇,頁2504。[197] [清]彭元瑞等編《天禄琳琅書目後編》卷二〇,《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十年(1884)長沙王氏刻本,册917,頁337。[198] [明]李國祥編《古今濡削選章》卷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影印明萬曆間刻本,册29,頁65。[199]“菀”“苑”字通。[200] [明]江元禧編《玉臺文菀》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崇禎刻本,集部,册375,頁290。[201]《藝文類聚》卷三四《人部·哀傷》,頁601。[202]《藝文類聚》卷三四《人部·哀傷》,頁600。[203]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卷一六,中華書局,1977年,頁233。[204] [晋]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一九,中華書局,1982年,頁561。[205]王艷紅《明代女性作品總集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頁26。[206] [明]高儒《百川書志》卷一八,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頁283。[207] [清]黄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卷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778。[208]《千頃堂書目》卷一五,頁415。[209] [清]王士禎《阮亭選古詩》卷一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影印清康熙天藜閣刻本,册42,頁447。[210]《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卷一九四,頁6606。[211]《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四,頁2178。[212] [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九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册1364,頁325-328。[213]錢鋮《〈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版本比較研究》,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頁53。[214]《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九〇,頁325。[215] [宋]陳起編《江湖小集》卷七六,《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清乾隆鈔本,集部,册299,頁539。[216]《江湖小集》卷八九,頁606-611。[217]《兩宋名賢小集》卷二六七,頁163—169。[218] [清]王企埥《四家詩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康熙刻本,集部,册403,頁663-665。[219]《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一,頁2528。[220] [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卷一二,中華書局,2007年,頁304。[221]《兼濟堂文集》卷一三,頁335。[222] [清]張伯行《濂洛風雅》卷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康熙正誼堂刻本,集部,册403,頁816。[223]《明史》卷二八二,頁7236-7238。[224]《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九三,頁1272。[225]《明史》卷二八三,頁7278-7279。[226]《總目·〈考正晚年定論〉提要》稱“考《晚年定論》初出之時,羅洪先致書守仁”,“羅洪先”亦“羅欽順”之誤。《考正晚年定論》載“羅文莊整菴駁晚年定論書”,“羅文莊整菴”指羅欽順,提要誤考其人。詳參拙文《〈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提要獻疑》(《國學研究》第44卷,中華書局,2020年,頁353)。[227]《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卷一九四,頁6622。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杭州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煌煌巨著...
中国省别全志(全50册)
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点专业主文...
《客从何处来》专家手记系列之...
2014年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
2014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王余光、钱昆:《张舜徽先生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史
  最新信息
2021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新书推荐|张仲民《出版与文化...
何朝晖丨福建刻书史研究的新创...
石鹏丨《历代名臣奏议》的编纂...
2021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新书推荐|《阮元集》
新书资讯丨《日本所藏稀見明人...
新书推荐|胡祥雨:《百年清史...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廖菊楝>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