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引自凤凰出版社公众号
网络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4dZ4DP7n2901yUT0sqkiA
本书拟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本书的写作,将充分注意以下问题。
对四库学文献作适当的分类。
分类即根据一定的特征、本质,将同一事物分成若干类别,以使说明更有条理,也可以更好地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本书将四库学文献划分为进呈文献、提要文献、库本文献、禁毁文献、档案文献五种类型。同时将其中的提要文献又划分为分纂提要、汇总提要、刊本提要、库本提要、总目提要五种类型。四库文献的合理分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各类文献的特点及内容,更好地发现各类文献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使四库学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科学、更容易把握的基础上。
在四库学体系中研究《荟要》的编纂。
《荟要》的编纂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整个四库学文化系统中的有机一环,因此本书的研究将把《荟要》研究和四库系统紧密结合。通过《荟要》和四库系统的比较研究,加深对《荟要》的理解,更好地发现《荟要》的价值,也更好地发现四库文化系统内在的各种联系。
在四库学体系中研究《荟要》的编纂,并不是否认《荟要》编纂的自身特点。《荟要》编纂自身的特点是很明显的。《荟要》编纂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编纂机构“四库全书荟要处”,有相对独立的属于武英殿系统的职官系统。《荟要》办理人员和纂修机构与《全书》的差异,对《荟要》的编纂有一定影响。因此本书在研究中,特别注意了总裁官于敏中、总校兼编纂官陆费墀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对四库全**人员的研究,多注意于纂修诸臣,而对总裁、总校官的研究注意不够,对他们在四库全书纂修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注意四库本的研究。
本书所说的四库本是指四库各馆所藏《四库全书》原书。就本质上说,四库学能够成立,基础在于四库本的存在。但长期以来,四库本的研究恰恰是四库学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在本书“导论”里,我们提出库本文献的研究包括文本分析、文本评价、文本校勘、文本比较等内容。而对四库本的比较研究,本书指出起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四库各本的比较、四库内同篇异文的比较、四库系列本的比较。本书将特别注意这方面的研究。
在四库本的研究中,本书还注意到了文澜阁《四库全书》本的使用。因为借阅困难,以前很少有人使用这一个本子。本书查阅了这个本子的部分图书,与其他四库本作了比较,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注意四库提要文献的综合比较研究。
本书主张重视四库提要文献的综合比较研究。四库提要文献,即四库全书纂修官为《四库全书》有关图书撰写的内容介绍。我们将现存四库提要文献分为五种类型,具体说包括十种文献,即分纂稿(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等撰)、《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提要、《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文澜阁四库全书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包括殿本、浙本、粤本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包括殿本、浙本、粤本等)。由于各自的缮录背景并不一样,从分纂稿到最终形成的《总目》《简明目录》,在文字、内容、观念上有许多联系,也有许多差异。这些联系和差异关系到编纂态度、学术观点等方面的问题。本书认为必须将所有的提要类型结合在一起考察,才能更清楚地说明纂修《四库全书》的实质及清廷文化政策对纂修者的影响。
本书强调四库提要研究与四库本研究结合的重要性。本书认为四库提要是以四库本为基础的,因此四库提要的研究除了注意于提要自身的研究外,还应特别注意和文本的结合。只有将四库提要与四库本结合的研究,才能领悟四库提要的精髓,同时也最能够发现四库提要存在的问题。
注意通过《荟要》研究乾隆时期的学术思想。
本书强调以文献学为基础,以《荟要》为载体,来研究乾隆时期学术、思想变化的轨迹。
四库提要概述了各类图书的基本内容,描述了中国学术的基本面貌,对传统学术作出了自己的评判。四库提要是纂修官思想观念的体现。但是由于提要的内容经过多次修改,从最初的分纂稿到最后形成的《四库全书总目》之间,内容有不少差异。《四库全书荟要提要》编纂时间较早,因此较少遭到总纂官纪昀的删削修改,较多地保留了四库馆臣自己的原始观点,较好地显现了提要纂修者的学术个性。这对研究四库提要的思想倾向具有重要价值。
《四库全书荟要提要》与经纪昀修改的《四库全书总目》在学术立场上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对汉学与宋学的态度及评价,是分析学术立场是否存在差异的重要标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四库全书》及《总目》“攻驳程朱、讥诋理学”,在《四库全书总目》的经世价值观念下程朱理学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然而《四库全书荟要提要》对宋代理学及朱熹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实践则多有肯定。可见《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对汉学的过度颂扬及对宋学的相应贬抑,是逐步发展、强化起来的。《总目》尊汉排宋的门户之见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乾嘉学术史不纯是“汉学家”的一统天下。《四库全书荟要提要》的编纂体现了乾嘉学术的多元化形态。以前我们研究四库提要的价值,多从提要自身入手,这有其合理性。但如果能从不同提要的比较入手,则提要的价值可以认识得更为清楚。
《四库全书》中无论是正文还是提要,都有许多改动。在许多情况下,四库馆臣这些煞费苦心的改动往往是为了服从于一定的政治需要,并不是由于文献修改的需要。如果没有提要的比较,这些改动情况就难以发现,而改动后面隐含的政治原因也无从知晓。这也是我们特别强调要对提要作综合研究的原因。
清廷编纂《四库全书》的意图,主要是通过图书提要、图书文本体现出来的。本书认为四库提要文献的比较研究与四库文本文献的比较研究,是研究乾嘉乃至有清时期学术形态、学术思想不可忽略的课题。
注意四库学研究与文献学学科研究的结合。
四库提要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辑佚学、校勘学等文献学的各个方面。如就图书分类来看,《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集大成之作,其分类是我国古代最为完善的图书分类体系之一,代表了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最高成就。但人们在研究《四库全书》的图书分类法成就时,多注意其与历史上的图书分类法作比较研究,而忽略了在四库馆内有关图书的分类,也有一个演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四库全书荟要总目》《四库全书总目》这三部相关书目体现出来的。本书通过类目名称、类目设置、类目顺序等,分析了四库分类的演化过程。
《四库全书荟要总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著录了《荟要》所收每一部图书的版本和校对所参照的版本,但由于看到《荟要》的人不多,使用《荟要》的人更少,同时《荟要总目》收录在《荟要》一书中,不是一部独立的著作,所以了解这部书目的人并不多。本书指出《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是清代一部被忽略了的版本目录,对此书的版本学价值必须重新予以认识。
校勘也是传统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一部著作的质量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文字的准确与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本书肯定了《荟要》的校勘成绩,同时也指出了《荟要》校勘中存在的问题,对文字错讹的原因作了分析。本书特别分析了四库全书荟要处对图书校勘情况的处理。荟要处对《荟要》缮录的文字错误有专门的统计,并形成奏折上报,其中包括不少所谓的“俗字”。我国古代文字的使用情况是很复杂的,文献中使用了不同的字体,未必就是错字。而在荟要处开具的清单中,所指出的这些“俗字”其实并非误字,或没有必要指出。由于荟要处指出的问题是在给皇帝的奏折上说的,并且指出的这些文字讹误最终导致了对相关人员的处罚。这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校勘的问题了。本书还特别注意到《荟要》中的“阙文”问题,并对这一现象作了专门的讨论。这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是被忽略的。
注意新的文献资源的使用。
所谓新的文献资源,就本书来说主要是指《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以及《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是各地向四库全书馆呈送图书时开具的具有原始记录性质的图书登记清册。抄本10册,现藏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该书与已经整理出版的《四库采进书目》等有一定差异,因为不容易看到,除姜雨婷的硕士论文及已发表的单篇论文外,以前尚未有人将其用之于四库学研究。
《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在此之前也是以抄本形式存世的,在本书撰写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篇。受文献掌握的限制,已有的研究对四库提要类型认识不全,对提要的探究一般集中在分纂提要、库本提要、总目提要这三种类型的提要方面,没有注意到这部书目的存在及在四库提要研究中的价值。实际上在《四库全书》诸提要稿中,这部提要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上承分纂稿,同时又是构成《四库全书》各库本书前提要及《总目》的基础。本书注意将这部书目和分纂稿及《荟要提要》等各阁书前提要、总目提要的比较,从而更清楚地显示四库提要不断修改、演化的过程,并因此考察乾隆年间学人思想的差异情况及学术思想的变迁过程。
几个问题的说明。
《荟要总目》在四库学文献中有重要地位,但该书的作者从未有人注意。本书考订其作者为《荟要》总校兼编纂官陆费墀。本书在“陆费墀与《荟要》纂修”一节中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
《荟要》和《全书》非常注重校勘,但对陆费墀的《辨正通俗文字》一书在四库本缮写中的作用未有专门研究。本书也在“陆费墀与《荟要》纂修”一节中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总目》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凡例、各部总叙、各类小序及各书提要等体现出来的。《四库全书》是分类编排的,在四库学文献中,给所收录的每一类图书作一个概括说明的,《总目》之外只有《荟要总目》各部类的序言。这是唯一可以和《总目》各部总叙、各类小序相类比的。由于编写人员、编写时间、编写观念等的不同,《四库全书荟要总目》的序言和《四库全书总目》的小序也存在许多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完整地研究四库全书,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四库全书编纂思想的演化情况。但这种类比至今没有论著注意到。张舜徽的《四库提要叙讲疏》,对《总目》各部总叙、各类小序作了研究,但因没有看到《荟要总目》,所以缺漏了对这一部分文献的研究。本书注意到相互之间的差异,在“《荟要总目提要》学术观念研究”等章节中对此作了专门的比较研究。
这些问题都是已有研究成果所忽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