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专业概况 交流动态 新书评介 学术研究 师资队伍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 新书评介 >> 新书资讯 >>
张升教授新著《<永乐大典>流传与辑佚新考》
来源:历史文献 作者: 历史文献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5-25


书名:《<永乐大典>流传与辑佚新考》

作者:张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编和下编。上编为研究部分,共八章,主要通过一些具体个案深入分析《永乐大典》流传与辑佚的重要问题,具体包括:“抄本《永乐大典目录》的文献价值”、“《永乐大典》缺卷数新考”、“德国汉堡大学所藏两册《永乐大典》的流传”、“陆锡熊与《四库全书》编修”、“《永乐大典》乾隆御题诗考”、“《永乐大典》与清代山东的两部地方志”、“《古泉汇考》抄本、流传及与《永乐大典》关系考”、“论《永乐大典》之复原”等。下编为考证部分,即“《永乐大典》分册流传考”。本编详细著录、考证现存《大典》残本的各册流传线索,包括现存《大典》零叶的著录和流传线索,以及待考之《大典》残本的有关线索。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有:1、重新核对现存《大典》的相关信息,统计得出共有436册《大典》残本存世。这是目前为止关于《大典》现存残本册数较为准确、数量较多的统计。2、提供了较为详尽、准确的现存《大典》残本的流传线索信息。3、对某些关于《大典》流传的错误认识作了纠正。4、提出了复原《大典》的倡议及基本方法、思路,详细论证了复原《大典》的意义、资料来源与开展步骤。5、对《大典》目录、凡例、体例、乾隆御题诗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考证,尤其对凡例进行了逐条解读,揭示了《大典》编纂的主要思路与方法。本书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书籍史、藏书史、图书流通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升,男,196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明清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四库全书馆研究》《明清宫廷藏书研究》等。

目录

上编

前言

第一章 《永乐大典》的书套、凡例与目录

第一节 《永乐大典》的书套

第二节 《永乐大典》凡例详解

第三节 抄本《永乐大典目录》的文献价值

第二章 《永乐大典》在清代的流传

第一节  《永乐大典》缺卷数新考

第二节 《永乐大典》失窃案之谜

第三章  《永乐大典》在近代的流传:国内篇

第一节 关于康有为所藏的一册《永乐大典》

第二节 梁启超、叶恭绰与《永乐大典》的收藏

第三节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

第四章 《永乐大典》在近代的流传:国外篇

第一节 董康与《永乐大典》的流传

第二节 田中庆太郎与《永乐大典》的流传

第三节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永乐大典》的来源

第四节 德国汉堡大学所藏两册《永乐大典》的流传

第五章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

第一节 陆锡熊与《四库全书》编修

第二节 《永乐大典》乾隆御题诗考

第六章 大典本研究

第一节 《永乐大典》与清代山东的两部地方志

第二节 法式善藏大典本宋元人集考

第三节 大典本《维扬志》考

第四节 《古泉汇考》抄本、流传及与《永乐大典》关系考

第七章 《永乐大典》之复原

第一节 为什么要复原

第二节 如何复原

第三节 余论

 

下编

 现存《永乐大典》残本

二 现存《永乐大典》零叶

三 待访《永乐大典》卷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杭州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煌煌巨著...
中国省别全志(全50册)
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点专业主文...
《客从何处来》专家手记系列之...
2014年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
2014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王余光、钱昆:《张舜徽先生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史
  最新信息
2021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新书推荐|张仲民《出版与文化...
何朝晖丨福建刻书史研究的新创...
石鹏丨《历代名臣奏议》的编纂...
2021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新书推荐|《阮元集》
新书资讯丨《日本所藏稀見明人...
新书推荐|胡祥雨:《百年清史...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廖菊楝>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