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祥《八千卷楼书事新考》
《八千卷楼书事新考》
石祥 著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128.00元
ISBN:978-7-5475-1895-3
作者简介
石祥,1979年生,上海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员。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藏书史、书籍史研究,长期参与古籍普查志愿活动,获2017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在《文史》《文献》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撰有《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书事新考》,赴日参编《学习院大学所藏明刊本图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清末著名藏书家丁氏八千卷楼的专题研究。八千卷楼主人丁氏的代表人物为丁申、丁丙兄弟,与常熟铁琴铜剑楼瞿氏、聊城海源阁杨氏、湖州皕宋楼陆氏,并称“清末四大藏书家”,在藏书史上地位显赫。
本书深入考述八千卷楼与书相关的史事,包括丁氏访书、藏书、著书、编书、刻书经过,以及八千卷楼藏书聚散、丁氏与同时代学人的交游等,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八千卷楼藏书史考”,聚焦丁氏搜集藏书—损毁—再搜集—分售江南图书馆的过程,考述丁氏与同时代学人之间以搜访、通假、传抄书籍为中心的交游事迹。中编“丁氏著述新证”,重点探讨《善本书室藏书志》《八千卷楼书目》及《武林藏书录》等三种丁氏著作的体例与内容特点,还原其编撰过程。下编“丁氏编刻丛书考”,考察丁氏编刻《武林掌故丛编》等六部丛书的背景、缘起、过程,丁氏师友交游与其丛书校刻的关联,各丛书所用底本等问题。
目 录
序
凡例
导论:研究史的回顾
上编 八千卷楼藏书史考
第一章 丁氏聚书史事考
第一节 八千卷楼早期藏书史事考
第二节 同光间丁氏访书事迹考
第三节八千卷楼购藏书籍的原始记录
——静嘉堂文库藏写本《当归草堂书目》考
附一 丁氏历年得书表
附二 丁氏抢救文澜阁《四库全书》一事的细节辨误
第二章 丁氏蟫林交游考
第一节 与同时代藏书家之书籍交游
第二节 与同时代学者之书籍交游
第三章 八千卷楼藏书流散考
第一节 八千卷楼藏书转归江南图书馆始末
第二节 八千卷楼藏书零星散出之考察
中编 丁氏著述新证
第一章《善本书室藏书志》考
第一节丁氏藏书题跋与《善本书室藏书志》
第二节写本形态的八千卷楼善本书目
第三节孙峻与缪荃孙:《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纂协助者
第四节《善本书室藏书志》的体例与内容特点
附 《丁志》稿本、刊本之异同
第二章《八千卷楼书目》考
第一节 《八千卷楼书目》的编纂者及其生成
第二节 《丁目》与丁氏的藏书实务
第三章 《武林藏书录》考
第一节 《武林藏书录》的初稿本
第二节 《武林藏书录》的材料来源
下编 丁氏编刻丛书考
第一章 丁氏编刻丛书史述
第一节 丁氏编刻丛书的历程
第二节 编刻丛书的文化背景与个人选择
第三节 丁氏所刻书版的流出
第二章 丁氏的师友交游与其丛书校刻
第一节 丁氏刊书的协助者
第二节 共同体与交游圈:丁氏丛书编刻的组织运作
第三章 丁氏丛书底本考
第一节 《武林掌故丛编》底本考
第二节 《武林往哲遗著》底本考
第三节 其他丛书底本考
附 丁氏刊行丛书子目编年
附录
附录一 丁丙年谱述要及杭州图书馆所藏稿本《丁丙年谱》小考
附录二 八千卷楼未刊题跋五则辑释
附录三 善本书室题跋
附录四 八千卷楼藏书未归本馆书目
附录五 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印印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序 言
石祥君的博士学位论文《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书事新考》,经修订后即将付梓。曾经忝为导师的我,承命为缀数语于卷首。而首先想起来的,还是那次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时的情形。
那应该是二〇〇四年初的事吧。当时石君报告打算撰述的论文选题,就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杭州丁氏八千卷楼,重点做其藏书刻书史的研究。对此参加开题报告评审的专家,同声赞许。但是,对于如何设计博士论文架构,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中之一,即以质询的形式发问:为何像石君这样基础扎实、专业出色的学生,博士论文的选题,不考虑对八千卷楼作一全体性的完整的研究?
专家提出这样的问题,确有其理由。石祥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毕业前夕,被免试推荐到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继续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在复旦学习两年半以后,又因成绩优异,提前免试录取为本所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以其标准的古文献专业科班出身,做一篇诸如“晚清藏书家杭州丁氏研究”那样首尾完足的标准的文献学博士论文,至少表面上看,确乎很合适——事实上在入学之初,石君本人也有此意。
但无论是开题报告之前,还是开题报告之中,我坚持认为,正是因为石君有很好的专业积累与素养,就更应该做一项既能充分展现其专业水准,又对文献学研究有实际触动的工作,而不是在人所共知的史实上旧话重提,在人所未知的问题上泛泛而谈。后者在我看来,正是中国的古文献研究,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研究,迄今无法在整体上提升至一个更高学术水准的根本缘由。
所幸石祥君在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采纳了我的建议,不做一篇面面俱到的博士论文,而倾力于从若干侧面深入探索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与书相关的史事。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沪宁杭三地的图书馆查检阅读相关史料,并将搜索的范围扩大至东瀛。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经过修订而成的本书,以上、中、下三编的架构,分别对八千卷楼藏书史、丁氏所编目录以及丁氏编刻的丛书三个问题展开考述。而其中最具学术价值之处,我以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以纯正的文献学方法,通过切实的文献证据,补明了已有研究中的若干空白及不足之处。尤其是有关丁氏早期藏书事迹与访书事迹,道前人所未道或道而未详者,为藏书史研究如何对人所共知的个案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提供了操作性较强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案。
其二,利用前此学界相对而言比较忽略的稿抄本等第一手材料,重新考证了丁氏《善本书室藏书志》、《八千卷楼书目》的编纂经过,更为扎实地分析了其体例与内容特色,并提示在研究目录学著作时,版本学方法对于展现原著更为清晰的著述历程,具有独特的效用。
其三,在文献学研究中引入类似社会学研究的人际交往网络观察视角,把师友交游与丁氏的藏书刻书联系起来加以细致入微的考察,由此抉发出丁氏书事活动中不少鲜为人知的话题,拓展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视野。以上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是到目前为止的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书事研究中最具前沿性的成果。由于文献学的实证特质,我想它们也必然成为今后相关研究进一步展开的基础。不过,个人觉得更为欣慰的是,因为本书的前身是一篇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论文,所以它的出版,将为今日及后来同样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年轻学子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并思考中国的人文学科如何展开非以覆盖前人研究成果为旨趣的真正合乎学术规范的研究。
陈正宏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