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夏長樸《四庫全書總目發微》 |
来源:历史文献 作者: 历史文献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1-08
|
書名:四庫全書總目發微
作者:夏長樸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叢書:岳麓書院四庫學叢書
字數:400千字
定價:98.00元
ISBN:9787101145601
內容簡介
本書分爲文獻編與經學思想編兩部分。文獻編部分除一篇撰寫目的在重新檢討《四庫總目》殿本與浙本的關係之外,其餘各篇均在探討現存於世的各種提要與《四庫總目》稿本的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試圖藉此建立各種提要的先後順序與《四庫總目》稿本的年代系譜,爲未來進一步比較各階段稿本的異同預作張本。經學思想編部分則以探討《四庫總目》定本的經學觀爲主要目的,藉以瞭解此書在“漢宋對峙”的核心觀念下,如何闡釋各種經書討論的主要問題。
作者簡介
夏長樸,1947 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名譽教授、中文系兼任教授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客座教授。研究專長爲中國學術史,中國經學史、《四庫》學等。主要學術著作爲:《兩漢儒學研究》、《王安石的經世思想》、《李覯與王安石研究》、《儒家與儒學探究》、《北宋儒學與思想》、《王安石新學探微》等。
目錄
序……1
上編 文獻編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3
一、前言……3
二、《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簡述……5
三、《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編纂時間的討論……6
四、《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的文獻價值……34
五、結語……46
《四庫全書總目》“浙本出於殿本”説的再檢討……48
一、前言……48
二、“浙本出於殿本”説溯源……49
三、“浙本出於殿本”説的證據與討論……54
四、浙本底本爲文瀾閣抄本《四庫全書總目》的提出與討論……67
五、關於浙本底本的推測……79
六、結語……85
重論天津圖書館藏《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的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88
一、前言……88
二、“津圖《紀稿》”內另有誤羼入的其他《總目》稿本殘卷……89
三、《津圖紀稿》編纂時間的討論……93
四、附論:“津圖《紀稿》”與陳垣所得《四庫全書總目》殘稿的關係……124
五、“津圖《紀稿》”的文獻價值……127
六、結語……138
上海圖書館藏《四庫全書總目》殘稿編纂時間蠡探……140
一、前言……140
二、“上圖殘稿”羼有其他資料……142
三、“上圖殘稿”編纂時間蠡測……149
四、結語……168
重論臺北“國圖”所藏《四庫全書總目》稿本殘卷的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170
一、前言……170
二、“央圖《殘卷》”的收藏者與殘存內容……171
三、“央圖《殘卷》”的編纂時間……174
四、“央圖《殘卷》”的文獻價值……185
五、結語……196
附錄:“央圖《殘卷》”、武英殿本《總目》史部著錄各書對照表……198
下編 經學思想編
《四庫全書總目》與漢宋之學的關係……211
一、前言……211
二、編纂《四庫全書總目》一書的提出與確立……212
三、《四庫全書總目》崇漢黜宋的學術傾向……215
四、《四庫全書總目》崇漢學所引發的相關問題……225
五、結語……270
“各明一義”與“易外別傳”——《四庫全書總目》對宋元明儒《易》學的評論……272
一、前言……272
二、《四庫全書總目》論宋元明儒的《易》學……273
三、對《四庫全書總目》論宋元明《易》學的討論……293
四、結語……306
“《書》以道政事”——試論《四庫全書總目》的《尚書》學觀……308
一、前言……308
二、《尚書》類不論漢宋學的原因……309
三、論歷代《尚書》學的主要議題……311
四、《總目》對《尚書》學的觀察……329
五、結語……342
《四庫全書總目》論宋代經學——以《春秋》學爲例……344
一、前言……344
二、《四庫全書總目》論宋代《春秋》學……345
三、對《四庫總目》批評觀念的討論……363
四、結語……382
《四庫全書總目》對宋學的觀察與批評——以《四書類》爲例……385
一、前言……385
二、《四庫全書總目》對宋元明三朝《四書》學發展的評論……386
三、《總目》評宋學:宋學的最大流弊在各立門戶,黨同伐異,攻訐不休……405
四、試論《總目》批評宋學的原因……419
五、結語……434
乾隆皇帝的經學思想及其發展——兼論與《四庫全書總目》編纂的關係……437
一、前言……437
二、乾隆皇帝的治學觀點……438
三、乾隆經學思想的發展:由尊宋轉爲崇漢……456
四、試論乾隆經學思想轉變的原因……466
五、乾隆經學思想轉變對《四庫全書》與《總目》的影響……481
六、結語……489
序
“漢宋之争”是清代中期學術的重要問題,過去學界多以爲此一争議由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與方東樹《漢學商兑》之間的争執所引起,因而造成漢學家與宋學家的嚴重對立,彼此互不相讓,交相攻詰,形成清代乾嘉時代經學的主要問題。近來較新的研究發現,事實並不如此簡單,江藩與方東樹的争執,只能説是“漢宋之争”的表面化,此前漢、宋學家之間早已存在的嫌隙與心結,因二者的争議而正式浮上臺面。此一争議牽涉極廣,討論者多,成爲當時學界關注的議題,但卻不宜直接視爲漢、宋學術對峙争執的開端。原因在於漢、宋争執的源頭,其實來自於較早的《四庫全書總目》。此書雖標榜在漢、宋之間,“參稽衆説,務取持平”,以求“消融門户之見而各取所長”,但其内容“崇漢抑宋”的觀點顯而易見,衆所周知。由於《四庫全書·經部總叙》在簡要叙述歷代經學的六種變化之後,概括提出“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有勝負”,從而建構起以“漢宋對峙”爲經學流變發展的核心觀點。這一認知,可謂孤明先發,探驪得珠,不僅通貫《全書》,同時也影響乾嘉以下的學術論述。所謂“漢宋之争”,正是《四庫全書總目》揭橥此一觀點之後,所具體呈現的學術現象,流風所及,至今依然成爲探討經學時必然觸及的問題。
《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發軔於彙編《四庫全書》著録及存目提要,由於各書提要均係“倣劉向、曾鞏等目録序之例”撰成,除概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外”,並經“詳悉考證,詮疏崖略”,再加上《總目》的各部總序、凡例及各類小序後,其内容實已囊括群書要義,網舉目張,脈絡分明,與章學誠《校讎通義·序》所揭橥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學術理想不謀而合,逭亦是劉歆《七略》以下目録學者的基本主张。因而,這部總目録的編輯,形式上雖只是薈萃《全書》所收群書及存目提要,但其用意不僅止於便利書籍的收藏保管檢索而已。更重要的是,籍此機會剖析流派,闡發學術的來龍去脈,以達到“成—家之言”的理想,從而建構起乾隆君臣心目中以“漢宋對峙”爲核心的中國學術發展史觀。這纔是編纂《四庫全書總目》的最終用意所在。
學術史觀的建構並非一蹴可幾,必然經過長期的醖釀與構思。《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與修訂過程,始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正式開館編輯《四庫全書》,歷經館臣二十餘年的辛勤耕耘,最終於乾降六十年(1795)十一月由武英殿刊刻蕆事。其篇幅之大、耗時之長、動用資源之多,自劉向、歆父子《别録》、《七略》以下,歴代各種目録書籍罕有其匹,在此漫長的修書過程中,館臣由提要分纂稿、《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書前提要、《四庫全書薈要》書前提要、《四庫全書》書前提要、《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及抄本《四庫全書總目》,以迄浙本、殿本《四庫全書總目》刻成,當中每一階段的增删修改甚至抽换新撰,莫不是爲此嶄新史觀奠定基石,藉以建構新猷。因此,要徹底了解《總目》的學術史觀,固然必須從殿本、浙本《總目》著手,對其内容做綿密而深入的探討,方克有成。除此之外,若欲透徹分析與理解《總目》的學術史觀如何形成、重點何在,則必然要從文獻學的角度切入,透過同一提要在不同階段的詳細比對,方能鉅細靡遺地掌握各書提要内容的前後異同,進而深人了解覼念變化的重點所在。本書所收各篇論文的寫作,其主要目的即在於此。
本書分爲文獻编與經學思想編两部分,前者收人論文五篇,後者收文六篇,皆爲筆者就上述主題探討研究的成果。文獻编部分,除一篇撰寫目的在重新檢討《四庫全書總目》殿本與浙本的關係之外,其餘各篇均在探討現存於世的各種提要與《四庫全書總目》稿本的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試圖藉此建立各種提要的先後順序與《四庫全書總目》稿本的年代系譜,爲未來進一歩比較各階段稿本的異同預作張本。經學思想編部分,則以探討《四庫全書總目》定本的經學觀爲主要目的,藉以了解此書在“漢宋對峙”的核心觀念下,如何闡釋各種經書討論的主要問題。其中《乾隆皇帝的經學思想及其發展》一篇,重點集中在探討乾隆皇帝的經學思想及其發展變化與編纂《四庫全書總目》的關係。藉此確認乾隆本人正是主導《四庫全書總目》經學思想的關鍵人物。至於紀昀的確切角色應爲乾隆意志的實際執行者,透過他的認真撰述與通盤修訂,纔真正具體貫徹落實了乾隆的經學觀點。
本書文獻編的寫作,由於涉及多種文獻的蒐集、影印與抄録,相關文獻市面罕見,幾乎全都珍藏在海峽兩岸的各大圖書館善本室内,資料不易目驗或取得。承蒙學界友好的鼎力協助,因而得以藉參加各地學術研討會之便,順利閲覽各種善本珍籍。由於協助學者友人衆多,難以一一縷數,不得已只好從略,在此敬謹表示個人的誠摯謝意。
本書之彙編成書,承友人嶽麓書院院長蕭永明教授、副院長吴仰湘教授極力促成,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蔡長林學棣費心聯繫並撥冗代爲校稿,謹此一併致謝。
内人黄懿梅教授精研分析哲學,與筆者相依相伴四十餘年,教學研究、打理家務之外,亦經常就筆者的研究質疑問難、切磋琢磨,所提意見發人深省,可謂惠我良多。没有她全心全意的支持與鼓勵,這些論文不可能順利問世。無以爲報,謹將此書敬獻給她,以略表寸心。
二〇一九年元月二十日識於臺大中文系第十二研究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