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小飞《溯源汇津——四库文献研究》
书名:溯源汇津——四库文献研究
作者:琚小飞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ISBN:978-7-5439-8765-4
内容简介
本书为琚小飞四库学研究专著。全书20万余字,凡分五章,内容主要围绕四库学新视角与新材料展开,具体包括四库馆阁之肇建、存藏与修缮,库书的誊抄、撤改及补函,四库馆书籍编纂流程,《四库全书考证》专题研究,四库底本研究,《总目》稿抄本专题研究与考辨等诸多方面,均立足学术前沿,考据信而有征,是一部经过作者熟思审处的四库学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琚小飞,安徽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长期从事清史、四库学、历史文献学等研究。
目录
后记
《溯源汇津——四库文献研究》一书,是我多年学习、研究《四库全书》的汇总,应该说是长期以来对四库学研究与反思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成果。虽然呈现在眼前的书稿还有太多的不足,但古有“敬惜字纸”之俗,不忍毁弃。回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坎坷颇多,能够从事四库学的研究道路,于我而言实属幸运。
二〇一二年夏末初秋之际,独自背负行囊,踏上通向北方的火车,前往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学习。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学术界有关的宋史书籍,都可以在这里阅读。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培养了认真读书的习惯,也坚定了继续求学的决心。因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为《明代的元史观研究》,在阅读明代的著作时,接触了《四库全书》,从而萌生了学习、研究四库学的想法。在不断接触《四库全书》之后,愈发体会到四库学的乐趣,每天沉浸于蒐辑史料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中怡然自得。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后,认识了项旋师兄与苗润博师兄,请益交流之中,获得很多灵感。
每一段求学历程中,都遇到悉心指导、宽恕包容我的老师。本科时期,徐希军老师每周一下午都会给我“开小灶”,单独传授晚清民国以来的学术史,尤其经常提及钱穆、余英时与严耕望,他一直期盼我能考上华中师范大学,从事近代学术史研究。很遗憾,自考研确立学校开始,我就一直隐瞒着老师,直到最终出了成绩,他还以为我肯定没问题了,其实我报考的是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疫情之前,每年都会去拜访老师,听他聊聊他的读书心得和治学旨趣,总有一种回到大学时光的感觉。本科阶段,对我影响比较深的老师还有査昌国老师、吴道良老师、江贻隆老师,是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感染了我。
在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的学习,是夯实知识基础、开阔学术视野的重要时期。三五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像上自习一样早出晚归,学累了就一起吃个自助餐,生活过得很充实惬意。导师梁松涛教授要求很严格,又是那种非常勤奋、刻苦的老师,一年之中几乎每天都会坚持去办公室,一直到深夜。而我则是不听话的学生,不想从事西夏学的研究,因此老师也就随我自己独立看书、自主选题,对我十分宽容。毕业后,与梁老师常有学术上的交流,当然不是西夏学,而是文献学领域的相关问题。
博士阶段,有幸遇到两位导师华林甫教授与黄爱平教授。华老师是我的授业恩师,在历史地理学界享有盛誉。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中国两千多个县名及其古称非常熟悉,如数家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清史地图集”审稿工作中,愈发觉得华老师对历史地理学“爱得深沉”,那是一种无法用任何物品交换和替代的热爱。黄老师是四库学的早期开创者,虽然没有拜入黄门,但因我一直做四库学研究,也算黄老师的记名弟子。黄老师对行文逻辑、基本史实、遣词造句要求非常严格,记忆里一共被黄老师责骂过三次。一次是审阅《清史·艺文志》时核校不认真,一次因为博士论文答辩错别字很多,最近的一次是八月份提交的一份书稿非常粗糙。每一次我都想在黄老师面前好好表现,让她知道其实我也很努力。但每次都让她失望,以至于现在根本没有脸面将这部书呈送给她。人大学习的四年,感激胡恒老师的帮助,胡老师豁达的性格和宽阔的学术视野,总能指引明确的方向。
拙稿得以付梓,感谢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罗毅峰辛苦编校、覆核引文。中华书局白爱虎提示拙稿书名,谨此致以真挚的谢意。
书稿修改之时,犬子正在翻看《儿童看世界》中的文津阁插图,我告诉他说“文津阁就是藏书楼,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用来放《四库全书》的”,最后加上一句,“你爸爸就是搞这个研究的,不懂的问你爸爸”。《四库全书》是什么,孩子一点也不懂,但能在孩子读书过程中“吹嘘”自己的研究,应该算是一种骄傲和自豪吧。
壬寅年冬月二十三日,于杭州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