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史研究史·文献档案卷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作者:阚红柳
ISBN:978-7-300-28864-2
定价:119.00
出版日期:2020-12-31
内容简介
清代文献档案是清史研究的资料宝库,其整理、出版与学术探研构成百年清史研究史的独特单元。辛亥革命以来,王朝属性与皇权色彩褪去,文献档案转变为学术研究的史料来源、客观对象乃至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本书在系统梳理清代文献档案整理、出版与研究的百年历程基础上,深入探析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研究焦点与学术观念的转捩,清史纂修与文化传承的长远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诸因素和清代文献档案的学术价值不断被认识与利用、自身特点与研究空间不断被发掘并凸显之间的学术关联和具体表现,以必要的阶段性学术总结和反思推动当代清史研究和未来学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
阚红柳,1973年生,辽宁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员,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献学、清代学术思想史、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著有《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主编有《畅春园研究》《海外三山五园研究译丛》《民国香山诗文精选》《三山五园掌故》《清代畅春园史料初编》等,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清代文献档案工作百年学术历程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追溯:清代文献档案工作的百年历程
第三节 追思:问题的发现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时代与学术:清代文献档案工作的百年
第一节 民国时期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
第二章 情感、理智与学术:清史学界文献档案观三要素
第一节 恋清、去清与抢救:反满革命的跨时代影响
第二节 情归于理:学术思潮的影响与冲击
第三节 走向现代:深受史料学影响的清史学界文献档案观
第四节 新时代的发展与困局
第三章 凸显清代:清代文献档案的独特性
第一节 百年来《清实录》的整理、出版与清史研究
第二节 清人日记的整理、出版与清代史事研究的特殊性
第三节 清人全集的整理、出版与清史研究
第四章 清史情结与文化传承:清史研究的两个目标
第一节 《清史稿》的整理、出版与清史研究
第二节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与文献档案的整理、出版
第三节 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以《四库全书》的整理、出版与后四库系列丛书为例
第五章 技术的双刃:e考据与大数据
第一节 数字化清史文献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数字化清代文献档案与清史研究之互动
余论 百年寻踪:清代文献档案如何寻找自身
附录 档案与清史研究(1912—2013)
后记
推荐者说
清代的“文献档案”对于清史研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清代文献”意指清代形成的以文字为载体的各类史籍,“清代档案”则指清代政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原始记录性质的文书。清王朝统治时期,官方藏书以及机密文书深藏宫禁,其读者群体局限于上层统治者,未能下及民间。清王朝覆灭,社会变革,数量巨大的清代文献档案浮出水面,历经沧桑。“史学与世变”如影随形,自辛亥革命至今,清代文献档案的保护、整理、出版及研究历经百年,从政治遗存走向服务学术,再到自成体系,在辅助清史研究的价值与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上构成百年清史研究史的独特单元。但以往学界梳理清代学术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时,较少述及清代文献档案的情况,有鉴于此,《百年清史研究史》系列独具匠心,“充分考虑到文献档案的历史作用并独立成卷、给予充分尊重”,故有此卷。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及特点如下:
第一、清代文献档案工作百年历程追溯:线性回溯、凸显个案、探讨文献档案观念。本书总结回顾了百年来清代文献档案整理、出版以及研究的学术历程,以时间为线索,将辛亥革命至今的历史区分为民国时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段,以学术发展为纽带全面阐述清代文献档案工作的百年。民国时期解决清代档案生存危机,改革开放前系统性整理思路初步建构,改革开放后发掘利用达到高潮,其后清代文献档案在维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保持与学术良性互动。鉴于清代文献档案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特点,本书在全面回顾的基础上选取了个案予以重点阐释,以《清实录》、清人全集、清人日记的编纂为例,凸显清代文献档案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文献档案的独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在梳理清代文献档案百年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提出“清代文献档案观”,并总结出清史学界文献档案观念转变的规律和趋向。情感、理智与学术是构成清代文献档案观的三要素。民国时期眷恋故国的清遗老与宣扬反满革命的革命派,恋清与去清迥然有别,不同的情感抉择影响其所进行的文献档案整理活动。当情绪宣泄消歇,情感归于理智,深受民国学术影响的晚近学人通过学术实践回归理性,整理国故、史学革命、实证史学,对文献档案的学术认知终究情归于理。在现代学术发展影响下,清史学界文献档案观深受实证的史料学影响,促成抢救和整理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并在抢救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专家学者。这一时期,文献档案的整理在为史学研究提供史料的同时,也帮助本源学科—历史文献学—的建构和发展,同时也转化为引导学术发展的利器。纵观百年间清史文献观的嬗变,“情感的影响在某一限定时间会影响甚至支配学人的活动,但毕竟属于特定形态下的短时行为,学术的发展总是在客观赢得上风的前提下向下演进。在新学替代旧学、理智战胜情感之后,影响学界文献档案观的核心要素转为学术本身。”
第二、清代文献档案工作的学术认知与学术归宿:以点代面、宏观把握。本书以《清史稿》的整理出版、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中文献档案的整理出版、《四库全书》及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为例,探究并追寻清代史学研究的两大目标——纂修清史与文化传承。就有清一代而言,是以编修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及各类文献整理和编纂的方式传承历史文化,这一模式在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都有人倡议学习并付诸实践,清史纂修、续修四库跨越百年不断推进,这个过程书写着清代文献档案不朽的生命力。清代文献档案借此得以抢救、保护、整理与出版,在此基础上文献档案的学术价值不断被认识与利用,自身特点与研究空间不断被发掘。清史情结和文化传承的伟大目标在相当长时间内会是清史研究的双重目标,而不断实现和完成这两个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文献档案的整理、研究与出版。
第三、清代文献档案工作的技术革新与发展方向:辩证分析、理性述评。清代文献档案整理出版的百年历经多次技术革新,从技术层面而言,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印刷术频繁更新换代、影印技术不断发展,但这仅是物理层面对于文献复制手段的更新。8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进步,数字化清史文献不断出现、开放与应用,引起海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带来文献档案整理方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的变革,与清史研究互相交集,带来史学研究深入的同时推动了文献数字化多样工作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清代文献档案的数字化也存在底本不良、错误较多、范围有限、利用不当等问题。基于对百年间清代文献档案整理的回顾,清代文献档案未来的整理出版应注重点校整理、影印整理和数字化三者的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应该重点强调清代文献档案的研究任务,积极推出学术性研究成果,实现学术化的转身。
清代文献档案无论是自身的整理出版、学术研究,还是对于清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均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作为《百年清史研究史》中“特殊”的一卷,本书在“系统还原百年历史的过程中,探究与反思学术演进的理路,并借此提出问题,商榷现状,进而以文献档案的整理、出版和研究为契机思考和展示未来清代学术的可能性的发展方向”,正如本书作者在后记中所言,这是一种先期尝试,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寄厚望于未来的学术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