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专业概况 交流动态 新书评介 学术研究 师资队伍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 新书评介 >> 新书资讯 >>
新书资讯 刘跃进著《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2-15

《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

刘跃进 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2月

定价:168.00 元


内容简介

       《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分为三编:上编为总集编撰与综合研究,以《文选》为始的中古文学总集为主要线索,下涉唐宋及其后有关中古文学的总集,兼以正史、目录、其他史籍和部分著名学者研究,全面系统地展现当下可见的中古文学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中编为中古诗文研究文献,以时间为纲,以作者为具体线索,上启汉魏,下至隋代,并对《苏李诗》《古诗十九首》等不系名的重要作品也进行了研究综述和相关考证;下编为中古小说文论研究文献,对中古时期的小说和文论进行介绍和考证说明,文献搜集详尽,考证说明精深入微。相较于1997年的初版,增订版增加的内容主要有:1.对于文学脉络进行更为详细的梳理,引用更多资料进行说明,譬如十六国北魏至隋代的诗文研究文献,原来有一万多字,现在扩展到十万字;2.加入一些原书不收但有影响力的作家,譬如永明时代除“竟陵八友”外的其他文学家,因为对他们的提及使得对永明时代的文学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3.加入了近二十年学界的新研究成果,包括学者论文、论著及其结论,以及被发现、收集的一手新文献材料,譬如《文选》《玉台新咏》等研究文献,都有较大的增补,努力反应最新的研究状况。通过增加以上内容,全书的页数增加了将近一倍,可以说这次增订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前版的优秀续作。《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不仅适合年轻学者和爱好者们作为中古文学研究的入门书籍进行了阅读了解,由于其巨大的信息量,就是行业内资深研究者使用也能有所广益。


作者简介

刘跃进,男,1958年11月生。恢复高考后首届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4至1986年在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学习,师从姜亮夫先生、郭在贻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1988至199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学习,师从曹道衡先生,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等。出版专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赋到沧桑——中国古典诗歌引论》《跂予望之》《文学史的张力》《从师记》等。其中《文选旧注辑存》(凤凰出版社2017年出版)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目录

增订版前言

初版序(曹道衡)

初版引言

上编 总集编撰与综合研究

第一章 《文选》

第一节 《文选》的编者、成书年代及文体分类

一、《文选》的编者

二、《文选》成书年代

三、《文选》的分类

四、《文选》的选录标准

第二节 《文选》的注释

一、萧该等《文选》注

二、曹宪及其弟子《文选》注

三、五臣《文选》注

四、《文选集注》

五、佚名《文选》注

第三节 《文选》的版本

一、抄本

二、刻本

第四节 《文选》学

一、“《文选》学”述略

二、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中国《文选》研究

三、《文选》在域外的流传与研究

四、当代《文选》研究的新课题

第二章 《玉台新咏》

第一节 《玉台新咏》的编者、名称及成书年代

一、《玉台新咏》的编者

二、《玉台新咏》的名称

三、《玉台新咏》的成书年代

第二节 《玉台新咏》的版本

一、《玉台新咏》版本概述

二、陈玉父本系统

三、郑玄抚本系统

四、陈、郑两大版本系统的比较

五、《玉台新咏》校订本

第三节 《玉台新咏》的性质与价值

一、《玉台新咏》的性质

二、《玉台新咏》的价值

第四节 《玉台新咏》的影响

一、《玉台新咏》在唐代的流传及其影响

二、《玉台新咏》在宋元以后的流传及其影响

三、《玉台新咏》在域外的流传

第三章 唐宋以来所编中古文学总集

第一节 唐宋所编中古文学总集

一、《文馆词林》与《古文苑》

二、《文苑英华》

第二节 明代所编中古文学总集

一、诗歌总集

二、文章总集

三、诗文总集

第三节 清代所编中古文学总集

一、诗歌总集

二、文章总集

第四节 近现代所编中古文学总集

一、诗歌总集

二、文章总集

三、诗文丛书

第四章 有关中古文学研究其他资料

第一节 正史

一、作家生平研究的渊薮

二、作品背景考索的依据

三、文学风尚变迁的标记

第二节 中古文献收藏与整理

一、中古时期的藏书

二、与中古史研究相关的目录

第三节 其他史籍

一、司马光《资治通鉴》

二、诸家前汉史书

三、诸家后汉史书

四、鱼豢《三国典略》《九家旧晋书辑本》与《蛮书》

五、许嵩《建康实录》与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

六、其他地方文献

七、中古佛教传记

第四节 文献类编及考订

一、《弘明集》与《广〈弘明集〉》

二、《出三藏记集》与《经律异相》

三、《太平经》与《真诰》

四、《编珠》与《北堂书钞》

五、《艺文类聚》与《初学记》

六、《通典》《通志》与《文献通考》

七、《独断》与《晋令》

八、诸家中古会要

九、《两汉三国学案》

十、《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及其他

十一、《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提要〉辨证》及其他

十二、考史诸作

第五章 中古文学的综合研究

第一节 原始资料的考订排比

一、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二、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

第二节 文学风尚的阐释概括

一、鲁迅的“药·酒·女·佛”说

二、关于“女·佛”的研究

三、佛教文学研究

第三节 诸家中古文学史

一、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

二、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与葛晓音《八代诗史》

三、徐公持《魏晋文学史》

四、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

五、其他中古文学史

中编 中古诗文研究文献

第一章 魏晋诗文研究文献

第一节 汉魏文风变迁研究

一、资料编年

二、综合叙述

第二节 三曹

一、曹操

二、曹丕

三、曹植

第三节 建安七子及其他

一、建安七子

二、建安其他作家

第四节 魏晋之际诗文研究

一、阮籍

二、嵇康

三、“竹林七贤”之有无及其他作家

四、何晏与王弼及其他

五、傅玄与傅咸

第五节 西晋诗文研究

一、张华

二、三张

三、二陆

四、两潘

五、一左(附左棻)

六、西晋其他作家

第六节 东晋诗文研究

一、曹毗与葛洪

二、庾亮与庾阐

三、许询与支遁

四、习凿齿与殷仲文

五、王羲之

第七节 陶渊明

一、《陶渊明集》的传世版本

二、关于陶渊明的研究热点

第二章 南朝诗文研究文献

第一节 元嘉诗文研究

一、元嘉文学的特点

二、谢灵运

三、颜延之

四、鲍照

五、刘宋其他作家

第二节 永明诗文研究

一、《文镜秘府论》

二、声病说与永明体

三、永明文坛综说

四、永明诗人创作与新体古体之争

第三节 梁代前期文学研究

一、萧衍与萧统

二、何逊、阴铿与吴均

三、柳恽与王僧孺

四、刘孝标与裴子野

五、刘孝绰兄弟及其他

六、王筠与王籍

七、萧子显与萧子云

第四节 梁代后期及陈代文学研究

一、萧纲与萧绎

二、庾肩吾与徐摛、徐陵父子

三、宫体诗研究文献

四、宫体诗研究热点

五、周弘正与江总

第三章 十六国北魏至隋诗文研究文献

第一节 从山河破碎到南北一统

一、十六国政权的更替

二、其他分裂政权的短暂命运

三、从北魏到隋代

第二节 文学史研究的艰辛拓展

一、中古北方文学的评价

二、中古北方文学的分期

三、中古北方文学的特色

第三节 十六国诗文研究文献

一、十六国文学家

二、十六国文学史料

三、十六国文学贡献

四、鸠摩罗什的文化意义

第四节 北魏诗文研究文献

一、北魏文人群体

二、北魏重要作家

三、郦道元与《水经注》

第五节 东魏北齐诗文研究文献

一、东魏北齐文人群体

二、北齐三才:温子昇、邢劭、魏收

三、文林馆的建立

第六节 东魏北齐三书

一、杨衒之与《洛阳伽蓝记》

二、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三、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第七节 西魏北周诗文研究文献

一、西魏、北周的历史文献

二、西魏、北周的文人群体

三、麟趾学士的文化活动

第八节 庾信、王褒及其他

一、庾信

二、王褒

三、沈炯与刘璠

第九节 隋代诗文研究文献

一、百川归海的文学人才

二、促进文学繁荣的科举制度

三、推动唐诗发展的声韵之学

第四章 乐府诗研究文献

第一节 乐府诗的起源、含义及其分类

一、乐府诗的起源

二、乐府诗的含义

三、乐府诗的分类

第二节 乐府诗研究基本材料

一、历代著录

二、总集编撰

三、综合研究

第三节 汉代乐府研究

一、郊庙歌辞

二、鼓吹曲辞

三、相和歌辞

四、杂曲歌辞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乐府研究

一、《孔雀东南飞》

二、《木兰辞》

三、《敕勒歌》

四、东晋南朝乐府民歌

第五章 中古其他诗歌研究文献

第—节 苏李诗文辨伪

一、历代辨伪辑要

二、作品年代考述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一、考辨述要

二、论著举要

第三节 《盘中诗》与《回文诗》

一、《盘中诗》

二、《回文诗》

第四节 《柏梁台诗》真伪

一、原始著录及辨真说

二、从顾炎武到游国恩的斥伪说

下编 中古小说文论研究文献

第一章 中古小说研究文献

第一节 古小说的概念与分类

一、古小说概念

二、古小说分类

第二节 古小说的著录与综合研究

一、历代著录

二、钩沉选编

三、综合研究

第三节 现存旧题汉人小说

一、《燕丹子传》

二、《西京杂记》

三、《神异经》与《十洲记》

四、《汉武故事》与《汉武内传》

五、《列仙传》与《神仙传》

六、《汉武洞冥记》

七、《赵飞燕外传》

八、《杂事秘辛》

第四节 杂录小说

一、《博物志》

二、《玄中记》与《述异记》

三、《齐谐记》与《续齐谐记》

四、《拾遗记》

五、《殷芸小说》与《启颜录》

第五节 志怪小说

一、《列异传》

二、《搜神记》与《搜神后记》

三、《观世音应验记》三种

四、《异苑》

五、《幽明录》与《宣验记》

六、《冥祥记》与《冤魂志》

第六节 志人小说

一、裴启《语林》

二、郭澄之《郭子》

三、沈约《俗说》

四、阳松玠《八代谈薮》

五、《世说新语》

第二章 中古文论研究文献

第一节 基本文献

一、《典论·论文》

二、《文章流别论》

三、《翰林论》

四、《抱朴子》

五、《宋书·谢灵运传论》

六、《文章缘起》

七、《金楼子》

八、《中说》

第二节 综合研究

一、人物品藻之风对中古文学思想的影响

二、玄学对中古文学观念的影响

三、佛学对中古文学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陆机《文赋》

一、关于《文赋》的作年

二、关于《文赋》的贡献

三、关于《文赋》的研究

第四节 钟嵘《诗品》

一、钟嵘身世

二、钟嵘生卒年及《诗品》作年

三、《〈诗品〉序》的位置及其性质

四、九品论人

五 历代著录及校注本

第三章 《文心雕龙》研究文献

第一节 家世与生平

一、家世

二、生卒年

三、晚年北归莒县定林寺说

第二节 著录与版本

一、唐抄本《文心雕龙》残卷

二、元至正本《文心雕龙》

三、汪一元嘉靖十九年刻《文心雕龙》

四、梅庆生音注《文心雕龙》

五、王惟俭《〈文心雕龙〉训故》

六、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成书年代

一、成于南齐末年说

二、成于梁代初年说

第四节 《文心雕龙》书名涵义

一、“文心”二字本于陆机《文赋》说

二、“文心”二字源于佛教说

三、“雕龙”与“雕龙奭”的关系

四、“文心”与“雕龙”的关系

第五节 《文心雕龙》的篇章次第

一、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说

二、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说

三、郭晋稀《〈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说

四、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说

五、牟世金《〈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初探》说

第六节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

一、《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缺失

二、《文心雕龙·隐秀》的辨伪

三、《文心雕龙·隐秀》的释真

第七节 《文心雕龙》论著举要

一、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二、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三、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四、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

五、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及其主编《〈文心雕龙〉辞典》

第八节 《刘子》作者

一、汉代刘歆所作说

二、袁孝政所作说

三、刘勰所作说

四、刘昼所作说

五、既非刘勰亦非刘昼而是另一姓刘的学者所作说

六、东晋学者所撰说

初版结束语:从沉寂走向活跃——对中古文学文献研究的展望参考文献


前言

《中古文学文献学》是曹道衡、沈玉成两位先生给我指定的题目。我在《一个后学眼中的沈玉成先生》一文中曾写到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先摘录如下:

1991年,曹道衡、沈玉成先生申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古文学编年史》,所涵盖的范围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当时我刚毕业留所,二位先生就把我吸收到课题组中,并做了明确分工:沈玉成先生负责魏晋部分,曹道衡先生负责南北朝部分,而我则协助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此,沈玉成先生责成我编撰《中古文学文献学》,目标很明确,一是将中古文学的原始资料交待清楚,二是评述历代研究状况。他特别告诫我,不要写成综述性的著作,而是要有自己的见解。而在我,初入学苑,要在许多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两位先生又是一如既往地扶持着我,确定章节目录,补充修订,甚至连书名也是沈玉成先生替我起的。书稿完成后,沈玉成先生又热情地推荐给金开诚先生,收录在金先生主编的“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后来,沈玉成先生在给这部小书作鉴定时写道:“《中古文学文献学》是带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这样说也许不算溢美,因为作者几乎接触到了在国内(主要是北京)所能见到的中古文学原始资料和研究文献,作出了繁简得当的介绍和评价,而且这种介绍和评价并非孤立的、零敲碎打的,而是在中古文学的研究体系中为这些材料和成果各各安排了恰当的位置,如登高望远,村落田园,历历在目。这项工作,粗看来似乎只要肯下死工夫,统览材料就可以完成,而实际上,如果对这一段文学的全貌未能了然于心,是不可能安排得如此恰当的。我认真读过此书的全稿,完全同意曹道衡同志在序中的话,‘不但对初涉中古文学研究的同志有很大的教益,就是对研究工作多年的同志,也同样能得到不少启发’。另外,还要强调介绍,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研究者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线索,更在于对某一类材料和成果作了介绍以后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了已有材料和成果的不足与缺失。所以,它的品味要高于过去的目录学、史料学。”这段话是沈玉成先生对我的较高的期许,尽管努力去做,但限于学识,还有很大的距离。这本小书直到1997年才出版,而沈玉成先生已经去世了两年,又不及看到。这是我感到非常遗憾的另一件事情。

在撰写《中古文学文献学》过程中,我发现《玉台新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个想法得到沈先生认可。这是我后来从事《玉台新咏》研究的缘起。这是题外话,暂且不表。

文学研究所向来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刚工作的科研人员先到基层锻炼一年。文学所的“基层”通常是指三个编辑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文学年鉴》)和一个图书资料室。我先在资料室“锻炼”,每天的工作就是“撕”杂志,将撕下来的文章剪好,用浆糊粘贴在白纸上,分门别类地装订起来,供科研人员参考。有同事在楼道见到我,做出撕纸的样子,善意地嘲笑我每天撕纸已经成为习惯动作。后来,我与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的工作人员谈论此事,年长一点的就像找到知音一样,连忙说:“我们当初也是这样。”半年以后,我转到《文学遗产》编辑部兼职,还应编辑部徐公持老师之约,撰写了《近两年台湾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要》等学术综述文章。文学所还有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年轻学者多要为《中国文学年鉴》撰写年度学科综述,我也不例外。所有这些,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资料,也时常引起一些学术思考。

《中古文学文献学》就是当时思考的成果之一。如果说这部著作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话,在学术原创性方面有多少不敢说,实用性和可读性还是差强人意的。我对自己有一个基本要求,即对所评述的重要文献,都要逐一过目、研读和比较,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些不易查阅的资料,自己又没有目验,就尽量规避。也有一些重要资料实在绕不过去,自己又理解不深,就征引专家之言予以介绍。这样做并不是虚张声势,确实舍不得放弃。这些年,海内外同行不时地还会提到这部著作,认为信息量比较大,使用起来很方便。这是叫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文献资料类著作,往往容易堆积资料,阅读起来磕磕碰碰。加拿大学者布鲁斯·炊格尔(Bruce Trigger)《时间与传统》(三联书店1991年版)一书在处理材料方面很有特色:二十世纪以前的人名、书名有注,近代的研究则括注人名、数字和字母,书后所附参考文献,详注出处,与正文的标注相对应,便于核查。经过这样的处理,文字比较流畅。这种方法为本书所取。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我撰写了若干种学术论著,阅读面最广的很可能就是这部著作,它近乎一部教学参考书。鉴于学术的发展,出版社早有修订的提议。我总觉得准备不足,迟迟未能动手。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我有了较多的读书时间,便开始着手对《中古文学文献学》进行修订。客观地说,三十多年来,与中古文学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不断涌现,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这次修订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地吸收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譬如十六国北魏至隋代的诗文研究文献,原来有一万多字,现在扩展到十万字。其他如《文选》《玉台新咏》等研究文献,都有较大的增补,努力反映最新的研究状况。

为保留最初的学术愿景,引言和结束语没有修改,这不等于思想固化。在初版的结束语中,我曾对中古文学文献研究作过一番展望。现在看来,这些目标多已实现,甚至其变化程度远远超出了当时的预想。

《颜氏家训·勉学》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撰写《中古文学文献学》,既是为己之学,也是为人之学。为己以补不足,修身求进;为人以求利世,“但能说之”。感谢凤凰出版社为我提供修订旧著的机会,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看到了学术界的巨大进步。这无疑是一种鞭策,必将有力地推动我们深入探索,砥砺前行。

2022年5月4日记于京城爱吾庐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杭州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煌煌巨著...
中国省别全志(全50册)
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点专业主文...
《客从何处来》专家手记系列之...
2014年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
2014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王余光、钱昆:《张舜徽先生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史
  最新信息
2021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新书推荐|张仲民《出版与文化...
何朝晖丨福建刻书史研究的新创...
石鹏丨《历代名臣奏议》的编纂...
2021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新书推荐|《阮元集》
新书资讯丨《日本所藏稀見明人...
新书推荐|胡祥雨:《百年清史...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廖菊楝>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