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首页 | 本所概况 | 新闻动态 | 本所学人 | 学术前沿 | 本所成果 | 人才培养 | 学术刊物 | 基地管理 | 清史纂修 | 清史文献馆 | 清风学社
  
专业概况 交流动态 新书评介 学术研究 师资队伍
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整站文章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 新书评介 >> 书评 >>
小而精:《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书目书志丛刊》平议
来源:“书目文献”微信公众号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3-04

罗 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

《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书目书志丛刊》(全30册),石祥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这是近期较为重要且特色鲜明的一部古籍影印丛书,以下从选目特色、文献价值、研究深度等方面,对其略做述评。

该丛刊共收录上海图书馆收藏的17部稿抄本书目(其中《内阁藏书目录》卷四配补之天一阁藏钞本),具体细目为:

1.《遂初堂书目》,明湖东精舍钞本

2.《直斋书录解题》,清卢文弨校订稿本

3.《内阁藏书目录》,清钞本(卷四配补天一阁藏清钞本)

4.《传是楼书目》,稿本

5.《传是楼书目》,清拜经楼钞本

6.《传是楼书目》,清钞本

7.《漱六楼书目》,稿本

8.《经籍跋文》,稿本

9.《授经图屋藏书目录》,稿本

10.《慈云楼藏书志》,稿本

11.《映雪楼藏书目考》,稿本

12.《斵研山房书目》,稿本

13.《存吾春室书目》,稿本

14.《拟刻古籍书目》,稿本

15.《铁华馆藏书箱账》,稿本

16.《小绿天书目》,稿本

17.《小绿天藏书志》,稿本

与现今动辄收书上百种、成书数百册的影印丛书相比,该丛刊体量诚然有限,但它收录的书目文献的形态层次却相当丰富。从著述体式来说,既有只记书名、作者册数的简明目录,亦有解题目录。从著录特点来说,既有普通藏书目录,也有装箱目录,更有拟刻书目。从撰著者身份来说,以私藏书目为主,兼及官修书目。此外,私藏之大中小藏家的书目书志均有收录,既有大藏家徐乾学的《传是楼书目》,也有北方中小藏家谢宝树的《授经图屋藏书目录》、南方小藏家沈炳垣《斵研山房书目》《存吾春室书目》。从成书年代来说,时代跨度从宋到民国,具体包括宋代2部、明代1部、清代12部、民国2部。从抄录时间来说,时间跨度从明代到民国,包括10部清代稿本、2部民国稿本、1部明钞本、4部清钞本。从版本类型来说,包括13部稿本、4部钞本。

上海图书馆是海内外闻名的古籍收藏重镇,所藏稿抄本书目书志数量极为客观。该丛刊并未采用“一网打尽”式的编纂模式,而是如编纂说明所言,以稀缺性与学术性为标杆,择优精选。“首要标准是从未被影印或标点整理”(第1页),这样才会为学术研究提供此前不易获得的珍贵材料,避免重复影印造成的浪费。这让我想起了约360年前周亮工在其《赖古堂尺牍新钞二选藏弆集》内封“已刻一字不載”之宣言。此外,“还需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较高的学术价值或是反映某一方面史事的独特材料”,这一宗旨也在具体选目有明确体现,显示出编者良好的学术眼光与判断力。比如,梁维枢《内阁藏书目录》,与张萱书同名且内容相似,因而声名不彰,长期被学界忽视。但二者实非一书,各有同异,分别反映崇祯、万历时期宫廷藏书情况,皆有重要价值。再如,沈炳垣《斵研山房书目》所夹清单“提供了观察清代藏书家收藏实务与其藏书目录之间的‘断裂’与‘分歧’的切口,这一层史料价值是很可宝贵的”。(第54页)

该丛刊为所收书目书志,逐一撰写解题,旁征博引,发明尤夥,其学术质量颇可称道。其中尤可圈点者,约有以下数端。其一,对该稿抄本在此书版本系统中,予以准确定位。比如,卢文弨校订稿本《直斋书录解题》“系以四库馆臣辑本为基础,校以四卷钞本、宋筠钞本这两种原书残本,以及马端临《文献通考》等他书文献,将分卷恢复为五十六卷,梳理各卷(类)的先后次序,是‘原本’与‘辑本’这两条版本脉络的汇合点,于此书意义重大。”(第4页)

其二,对该种书在版本目录学史上之地位,予以明确定位。比如,“《经籍跋文》体现了在版本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下,题跋这一传统文体出现‘著作化’的趋势,即行文风格趋于严肃,专注考订辨析,重视描述物质特征,近乎书志解题。”(第31页)

其三,对各书目书志之史料价值,予以准确阐发。比如,关于上图藏本《直斋书录解题》,“傅氏(傅增湘)过录的基本思路,是反映卢氏校订后的最终面貌或者说‘结果’,卢校的‘过程’遂少有体现;而后者恰是上海图书馆藏本独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犹如,戴望《拟刻古籍书目》“不仅是与金陵书局相关的独有史料,更可由此折射至晚清书局刻书史事,反映晚清学者对于所谓‘近时善本’的认识,具有相当宝贵的价值。”(第64页)再如蒋凤藻《铁华馆藏书箱账》记载初印之可贵,并记书价。

其四,关注并解明同书之不同版本的异同及其成因。比如“此次影印的三种《传是楼书目》稿钞本,其编次于内容多寡均有不同,差异既来源于传世楼藏书情况的变动,也与书目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本编辑有关。”(第23页)

其五,探究不同目录著作之间的关系,明晰晚近书目袭用前代书目成文,前代书目编纂思路影响晚近书目,同一藏家之不同书目的先后关系等史事问题。诸如,分析梁维枢《内阁藏书目录》与张萱同名目录之关系;李筠嘉藏并编、周中孚编订《慈云楼藏书志》与周中孚著《郑堂读书记》关系;庄仲方《映雪楼藏书目考》对《四库全书总目》之借鉴,与《提要》之关系;《[光绪]嘉兴府志》“经籍”一门对《映雪楼藏书目考》的引用;周锡瓒《漱六楼书目》与《琴清阁书目》成书先后,此前研究以为《漱六楼》在前、《琴清阁》在后,本次则提出相反观点。

其六,注重对于版本实物细节的探求。例如,解题指出:《遂初堂书目》明湖东精舍钞本遭人作伪,裁割首尾,冒充单行本,以掩盖其为某一部《说郛》零册的事实。再如,根据卢文弨印章的钤盖位置,探讨卢校本《直斋书录解题》的原始分册,并分析缺卷内容。这些都始于实物探索,止于内容分析。

该丛刊以原书高清扫描,灰度印刷,每页为半叶原书,较好呈现原书面貌。关于灰度印刷的好处,南江涛曾论述:“第一,书品不好的叶子和缺笔断画的字迹能够完整呈现,比较容易辨认出来,相反,褪底之后,有些字画就没有了,完全无法辨认。第二,书籍流传过程中的历史痕迹(包括纸张纤维、印章、批校符号、污渍、损坏、修复痕迹)能够基本保留,能够看到原书更多的信息;相反,褪底之后一些颜色较淡的印章模糊不清,句读点画基本消失殆尽。”(南江涛《螺蛳壳中的曼陀罗:古籍影印蠡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第63页。)

较为遗憾的是,或许是受限于成本,该丛刊未能采用彩印,导致部分在原字上的批校笔迹,不甚清晰(如图一至三)。再如,多色批校(如卢文弨校《直斋书录解题》朱墨两色批校),不用彩印,难以区分,而多色批校往往意味着批校时间不同或批校内容指向性不同。

图一至三:第一册第105、109、126页

古籍影印可使珍本秘籍化身千万,为研究者提供丰富资料。但在使用影印古籍的时候,须对影印本的性质有所认识,区分不同影印本对原本的忠实度。在张元济《四部丛刊》的时代,由于使用黑字白底去灰底的方式,加之描润、改字、配补卷叶等,影印本的文本与外在形制(比如描补栏线之类),均与原书有差别,决不能等同原书。直至今日,许多影印仍然去灰底,且替换漫漶叶面或者配补缺失页面,更有甚者,对于替换和配补情况,不加说明。去灰底的劣势,已如前述说明,而撤换或配补原书书叶,虽然在内容上便于读者阅读,但不能反映原书版本面貌。南江涛从形制上将当下的影印古籍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灰度呈现的单色影印古籍”;“二是色彩呈现的洋装影印古籍”;“三是以色彩呈现的原大宣纸影印古籍”。(南江涛:《螺蛳壳中的曼陀罗:古籍影印蠡探》,第302-304页。)先不论装帧形式这种外在差别,古籍影印最核心的区分点在于是否忠实于原件,比如是否经过描润文字、描栏、更换叶面、配补卷叶、白底黑字刷印、保留灰底刷印、彩色刷印。研究者在使用影印古籍时,一定需要保持警惕,不能轻易将影印古籍文字等同于原书文字。

随着越来越多的原书高清扫描件在网络公布,古籍影印面临挑战。即便是彩色影印古籍,由于经过重新印刷的缘故,对原书的还原度依旧不如后者。如果后者已经比较易得,前者存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否会有所降低?与此同时,面对海量的资源,研究者更需要的或许正是如《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书目书志丛刊》这样的针对所收诸书的高质量解题。当然,现在公布的大量扫描件,并非高清彩色扫描,对于古籍原件的呈现效果有限。因此,保留灰底印刷和彩色印刷,仍然对学术研究尤其是版本学研究有重要作用。

《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书目书志丛刊》是一部小而精的影印丛书,精体现在选目精、解题精、影印精三个方面。笔者非常希望,主编者能够继续开展稿抄本书目文献的影印整理,无论是继续挖掘上图馆藏抑或其他馆藏,公布更多不易得见的珍本,配以精审解题,推进相关学术研究。

发表评论 共条 0评论
署名: 验证码:
  热门信息
杭州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煌煌巨著...
中国省别全志(全50册)
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点专业主文...
《客从何处来》专家手记系列之...
2014年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
2014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王余光、钱昆:《张舜徽先生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史
  最新信息
2021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新书推荐|张仲民《出版与文化...
何朝晖丨福建刻书史研究的新创...
石鹏丨《历代名臣奏议》的编纂...
2021年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
新书推荐|《阮元集》
新书资讯丨《日本所藏稀見明人...
新书推荐|胡祥雨:《百年清史...
  专题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
近世秘密会社与民间教派研究
近世思想文化研究
清代中外关系研究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清代经济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研究
清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灾荒史论坛
  研究中心
满文文献研究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Pow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 本版主持:廖菊楝>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